• 榮欣風水網

    泰安最出名神婆,山東最出名的神婆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八字財運五行缺失

    內容導航:
  • 博望鎮有看的好的神婆嗎?
  • 泰安市岱岳區哪有神婆,看得比較好的,謝謝 急急急!!…
  • 農村地區的神婆 如何解釋
  • 為什么有人不可以去泰安 我想和同學一起去但是他不可以去 說什么換人...
  • “神婆”應彩兒?說對了楊冪的戀愛狀態,她還有什么神預測?
  • 新野有那些歷史名人
  • Q1:博望鎮有看的好的神婆嗎?

    建議你到鎮上專門銷售香紙的店鋪去打聽一下,通常比較出名的神婆都是他們的大客戶。

    Q2:泰安市岱岳區哪有神婆,看得比較好的,謝謝 急急急!!…

    我也正找呢,找到相互說一聲

    Q3:農村地區的神婆 如何解釋

    是中國古代巫師的組合,只有分離后。有些東西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確認精神的存在,但到底是誰知道他們有沒有關系?科學喜歡加入混沌理論,并處證實,但那些誰看見,但無法證實有多少東西呢?科學是有效的只在一個給定的時間框架。

    Q4:為什么有人不可以去泰安 我想和同學一起去但是他不可以去 說什么換人...

    泰山老奶奶

    Q5:“神婆”應彩兒?說對了楊冪的戀愛狀態,她還有什么神預測?

    啊,我覺得楊冪的戀愛狀態現在還真的不好說呀。

    Q6:新野有那些歷史名人

    ★岑彭(?-35年),東漢初將領,字君然,南陽棘陽(今新野縣東北張樓村一帶)人。新莽時,為棘陽守長,綠林起義爆發,舉義投誠,屢立戰功,封為歸德侯。劉纟寅遇害后,復為大司馬朱鮪校尉,從鮪擊殺王莽楊州牧李圣,定淮陽城,被薦為淮陽都尉,后遷任穎川太守。繼歸劉秀,任刺奸大將軍,轉戰河北,頗有戰功。劉秀即帝位,任廷尉,行大將軍事,積功封舞陰侯、征南大將軍。旋奉令入蜀擊公孫述,直拔武陽,進駐成都附近。蜀刺客以詐降混入其軍營,彭公不幸殉難。漢光武帝劉秀甚為悲痛,后在凌云閣為功臣繪像時,將其列為“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其子岑遵,封為細陽侯,次子岑淮為谷陽侯。岑遵后又任屯騎校尉。遵死后,其子岑杞繼任。漢永初三年(公元116年),杞坐事失國,漢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漢安帝復封岑杞為細陽侯,順帝時為光祿卿。岑杞死后,其子岑熙繼任,娶漢安帝妹涅陽長公主為妻,為侍中、虎賁中郎將,精明能干,朝庭多稱其能,遷升為魏郡(今河北臨漳西南)太守,大有政聲。當地人歌頌道:“我有積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賊,岑君遏之;狗吠不警,足下生嫠。含哺鼓腹,焉知兇災?我喜我生,獨丁斯時。美矣岑君,于戲休茲!”岑熙死后,其子岑福繼任,為朝庭黃門侍郎。
    ★鄧禹(公元2~58年),字仲華,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 城郊鄉李湖村)人。東漢開國勛臣,首任宰相,名列二十八宿之首 ,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每次上朝,皇帝面南座北,大臣面北下跪,而鄧禹卻可以面向東立,不必跪拜皇帝。在這種特殊的待遇面前,鄧禹并不居功自傲,僅靠俸錄養家糊口,讓孩子自食其力, 以清正廉潔明哲保身,求得善終。這在宦海兇險的封建斗爭中是難能可貴的。
    鄧禹少時在長安就學,聰敏好學,十三歲能背誦《詩經》,曾與劉秀為學友。王朗起兵反漢,劉秀自薊至信都,命鄧禹征集將士,得數千人,攻占樂陽,首立戰功。
    鄧禹“長于推薦賢能,所舉之人皆才干出眾,才盡其職”。劉秀非常賞識鄧禹識才、舉才和用才的賢德,每任命和調整將領時,多聽取他的意見。
    征戰中,鄧禹與光武帝“謀劃營帳之中,決勝千里。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效尤為顯著”。鄧禹率兵渡汾陰河,入夏陽,擊敗更始皇帝劉玄十萬兵將。后封為梁侯、高密侯。鄧禹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劉秀贊揚他“極有忠孝之心”。鄧禹還教子有方,不置產業。
    公元56年,鄧禹復任大司徒。顯宗即位后,感其功高,拜為太傅。公元58年病逝,謚元侯。顯宗追念鄧禹為開國勛臣,詔畫像于南宮云臺,為二十八宿之首。
    漢云臺二十八宿(將):鄧禹馬成吳漢王梁賈復陳俊耿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堅鐔馮異王霸朱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蓋延邳彤銚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
    ★陰麗華(公元5~64年),東漢南陽新野(今新野縣)人。漢光武帝劉秀皇后,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德皇后。
    陰麗華美貌出眾,賢而有德,當地聞名。早年,劉秀在宛時即對其產生愛慕之心,曾立下誓言:“娶妻當得陰麗華。”
    陰麗華雅性寬仁。劉秀即位后,欲立她為皇后,但陰麗華認為郭氏有子,家族顯赫,有助于劉秀政權,力勸立郭氏為后,堅持不肯接受冊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為后,封陰麗華為貴人。
    公元41年,劉秀廢郭后,立陰麗華為皇后,同時又封了陰麗華的兒子劉莊為太子,就是后來的明帝。
    陰麗華為后期間,“性仁孝,多矜慈”。不干預朝政,悉心照料劉秀起居,勸劉秀愛惜民力,安撫百姓,同時注意訓導后宮節儉,始終如一地追求簡樸生活。漢顯宗(明帝)即位后,尊其為皇太后。永平七年逝世,謚號光烈。
    ★鄧綏(81-121),新野人,高密候鄧禹之孫女,東漢和帝皇后,史稱鄧太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皇后。東漢和熹皇后鄧綏(公元81年-121年),新野縣人氏,云臺二十八宿之首高密候鄧禹之孫女,6歲讀史書,12歲通《詩經》、《論語》,專志典籍,不問居家之事, 家人號曰“諸生”,其才能為諸兄弟所不及。其父鄧訓(時任護羌校尉)有疑難之事也常詢問鄧綏。她15歲應選入宮,16歲封為貴人。因鄧綏身材修長,姿容秀美,處事謹慎,善待下人,在后宮很有威信,深受和帝喜愛。因此,陰皇后對她十分嫉妒,揚言要除掉鄧綏。鄧綏獲此情報,向和帝哭訴,和帝于永安二十四年(102年)廢殺陰后,立鄧綏為皇后,綏終于如愿以償。元興元年(105年),和帝駕崩,時年27歲。鄧皇后自己沒有兒子,但她知道后宮生有兩個兒子寄養在民間。一個年齡大些,但體弱多病,不能繼位;一個是新生嬰兒,剛滿百日。她就立為皇帝,即漢殤帝,尊鄧皇后為皇太后,鄧太后臨朝垂簾聽政,但畢竟年輕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鄧騭為車騎將軍,可隨招入宮議事。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殤帝夭折,鄧綏定立清河王劉安為漢安帝,是年不足13歲,鄧太后繼續臨朝。她一直到永寧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簾聽政達16年之久。在此期間,她牢記陰皇后的前車之鑒,摒弊揚善,不計前嫌,先后減免受陰皇后誅連被遣免者之罪,并賜贈財物田地,給以生計,并把皇戚馬氏、竇氏家屬因罪禁錮者赦為平民,以緩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她專門為內戚和鄧、馬、竇氏家族子弟開設學堂,傳授經書,培養名門之后。綏執政嚴明,內檢左右,外抑宗族,連其兄觸犯刑律也嚴懲不貸。她對內精簡冗員,減去宮內老弱無用之吏 500余眾。她對蔡倫改革造紙術極為贊賞,下令宣傳推廣,并封蔡倫為候,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鋪平了道路。綏執政期間,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僅延平二年(即她執政的第二年),全國就有18郡地震、41郡大水、28郡風雹侵襲。她日夜操勞,躬自處置,增收節支,減輕賦稅,救濟災民,終使歲還穰豐,百姓安居樂業。她采納西域都護任留斑超之子斑勇的進諫,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涼州,使西線多年無戰事。她聽從虞詡等人良策,以赦免戰俘、安撫和談的辦法轉守為攻,使羌人暴動得平息。大臣們紛紛上書歌頌鄧太后:“興滅國,繼絕室,錄功臣,復漢室……巍巍之業,可望而不可及,蕩蕩之勛,可誦而不可名。”日夜操勞使年僅41歲的鄧太后染病咯血,臥床不治。公元121年, 她抱病下詔,大赦天下,是年3月崩,與和帝合葬于順陵。
    ★鄧芝(?-252)字伯苗,義陽新野人,東漢武帝開國功臣大司徒鄧禹之后代。
    在東漢建安末年間人蜀,依靠巴西太守龐義劉備定益州時,鄧芝為郭哪閣督,劉備出巡于鄲,和鄧藝深談后,大奇之,理升為郭縣令。不久又遷升廣漢太守,以治嚴有治統,調回中央任為尚書,參與與國家大政。
    劉備去世后,奉命和個X和談的第一個外交使節使是鄧芝。由于他的誠意和機答,很快地解除了吳蜀間的敵意,孫權寫信給諸葛亮表示:“和合二國,唯有鄧生”。
    第一次北伐時,鄧芝首次份一自己的軍團,附屬于趙云東戰線軍之中.堅守箕谷。趙云去世后,鄧芝自然成為蜀漢東戰線主要軍團領袖之一。
    諸葛亮數度北伐期間,鄧芝是廠重要治詢意見的軍團領柏之一,受任為中監軍、揚武將軍。諸葛亮去世后,鄧芝遷開前軍師前將軍,領克州刺史。并接續李豐督守江州,和孫權有相當親密的交往延熙六年,升為車騎將軍,十四年病逝于東方前線。鄧芝為將領前后二十余年,賞罰明晰,善恤卒伍,生活非常儉樸。一身之衣食均由官方薪給供用,終生不治私產,妻子有時都不免于饑寒,死時囊中全無余財。
    ★鄧艾(197—264年),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鄧氏曾經是南陽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鄧艾自幼喪父,生活在戰爭頻仍、社會動蕩的年代,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奪取南陽,遷徙一批南陽居民到汝南屯田。鄧艾便隨其母被迫遷居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平輿縣北)襄城,淪落為屯田部民,替官家放小牛為生。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后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鄧艾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征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后升任尚書郎。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
    正始(240—249)初,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后期,鄧艾的許多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始四年(243),鄧艾出任參征西軍事,轉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太守。
    嘉平元年(249年)秋,鄧艾因功被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后又遷升城陽(治所在今諸城東北)太守。正元元年(254年),魏高貴鄉公曹髦即位,進封鄧艾為方城亭侯。正元二年(255年)七月,大將軍司馬昭命鄧艾出任安西將軍。 甘露元年(256年)六月,鄧艾大敗蜀軍,魏帝下詔褒獎鄧艾,詔曰:“逆賊姜繼連年狡黠,民夷騷動,西士不寧。艾籌畫有方,忠勇奮發,斬將十數,馘首千計;國威震于巴、蜀,武聲揚于江、岷。今以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分五百戶封子忠為亭侯”。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調關中兵力東下討伐諸葛誕。蜀大將姜維乘機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今陜西周至西南),到達沈嶺(今陜西周至南)。當時,魏在長城(今陜西周至南)積存大量軍糧,且防守薄弱。鄧艾(時為安西將軍)和征西將軍司馬望恐姜維襲奪長城,立即合軍據守。姜維軍進至芒水,依山為營。鄧艾、司馬望率軍近水筑寨。蜀軍多次挑戰,鄧艾、司馬望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次年三、四月間,姜維聞諸葛誕敗亡,只得引軍而還。鄧艾因功升任征西將軍,前后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戶。
    景元四年(263年)大敗蜀國。 魏滅蜀之戰,是結束自東漢末年以來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中國統一的重要步驟。滅蜀之役,鄧艾之功不可沒。在巨大勝利面前,鄧艾頭腦有些不冷靜。他擅自循東漢將軍鄧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于是,朝廷下詔書派監軍衛罐逮捕鄧艾父子,用檻車將其送到京都來。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鐘會抵達成都,將鄧艾押往洛陽。十八日中午,護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于綿竹(今四川德陽)西。鄧艾在洛陽的余子也被誅殺,鄧艾妻和孫子被發配到西城。
    鄧艾是三國未期最為杰出的軍事家,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度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杰作而載入史冊。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末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但鄧艾雖善于作戰,卻不善自保。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鄧艾傳》中對此作了客觀的評論:“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暗于防患,咎敗旋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自論者也。
    庾曼倩(約480—560),字世華,新野縣人,南朝梁時著名科學家,對我國古代天文法和數學作出了卓越貢獻。
    ★庾曼倩的父親庾詵,幼年聰警篤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知,緯侯書射,祺算機巧,并一時之絕。他的知識廣博,研究頗見功力,名重當時,粱高祖肖衍多次征其做官參政,他不就。庾曼倩繼展父業,潛心鉆研,整理。箋注數學名著《算經》,曾有《注算經》一書問世。同時,在細心觀測天文、研究歷發的基礎上,寫成《七曜律歷》—書。這是對我國古代天文學有重大影響的一部專著。另外,還著有《文字體例》、《莊老義疏》、《喪服儀》等。所著文章共95卷。梁元帝肖繹對他極為重視,辭其主簿,遷中錄事,后轉為咨議參軍。
    庾曼倩之子庾季才,字叔奕,幼時聰穎,好學不輟,在其父的教育、影響下,致力于天文學的研究,有獨見解。《北史·藝術傳》載他:“八歲誦《尚書》、十二通《易》,好占玄易。”曾任梁朝參軍,周的太史,隋的常侍。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下詔命庾季才重新修訂天文蓋圖。他參閱了周、齊、梁、陳歷代所搜集的大量資料,觀測天文圖,依照古代天文學家之說,擬定星位,繪制出天象圖。《隋書·藝術傳》說,這份天象圖星位準確,碩大逼真,星之隱顯,天漢昭回,宛若蒼穹。隋朝是重視科學技術的朝代,庾曼倩祖子三人所取得的成就,不但推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而且也對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良好影響。
    ★庾信(513一581),字子山,祖籍新野縣上港鄉宅子村。生于湖北江陵一個官居顯要、世代書香之家。10歲在京都做抄撰學士,15歲侍粱昭明太子講學,與劉勰同時受到推重,博得朝廷賞識,累遷尚書度支郎,通直元外郎,后為郢州別駕,兼通直散騎常侍等職,可以出入宮禁。庾信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庾信之前為賦,庾信之后為詩,是他開啟了唐朝的詩風,成為李白、杜甫的老師,這就象魯迅開辟了中國白話小說一樣,庾信是新野歷史文化的驕傲。
    梁太清二年(548年),河南王侯景作亂。信任東宮學士,領建康令,奉命率宮中文武千余人守朱雀航(浮橋)吃了敗仗。宮城失陷后,他西奔江陵,任梁元帝御士中丞,轉右衛將軍,襲爵武康縣候,加散騎常侍。元帝昏庸,向西魏妥協,承圣三年(554年)派信出使西魏,到了長安,當江陵陷落時,皇家藏書付之一炬,信的作品也蕩然無存。
    梁紹泰元年(555年)信被強留北方,欲歸不能,受封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當北周取代西魏時,信更被重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任職期間,為政從簡,并借鑒前期典籍,以糾正朝政之不足,對鞏固北周政權起了重要作用。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陳王朝開始與北周和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北周賞識信的才華,不僅不放他,反而委以重任,尋征為司宗中大夫。到明帝,武帝時,對信更加重視,給予厚禮,信官居要職,享受榮祿,卻常懷念故國及家人,特別是到了晚年,思鄉之情越來越濃。因此,在他后期的詩文中,多系傷感、慨嘆之作。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是《哀江南賦》,有“賦詩”之稱。候景之亂時,信有二男一女,到北方后又有一女和一外孫,先后亡沒。通過《哀江南賦》,既傷悼梁朝的滅亡,也哀嘆個人的身世。最后,懷著亡國思家之痛,老死異地。隋開皇元年(581午),文帝楊堅,沉痛悼念,為信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信身歷南北朝,其作品《隋書*經籍志》稱為21卷。現存詩320首、賦l5篇、駢文115篇,其文學成就為歷代所推祟。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他“北遷以后,閱歷既久,學問強深,所作皆華實相扶,情文兼之”。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北朝的文化》稱“庾信上集六朝精華,下啟唐人風氣,文學史上地位,堪與屈原、宋玉啟漢相比擬。”
    ★岑文本(595~645年),岑之象之子,字景仁。南陽棘陽(今新野縣東北)人。隋唐文學家,唐朝重臣。
    少年時代即聰穎明理,博覽經史。隋時,其父岑之象遭誣入獄,冤不能申。當時他14歲,到司隸處申冤,辯對哀暢。司隸命作《蓮花賦》,他一揮而就,受到贊賞,父冤遂申。隋末,蕭銑在江陵建立割據政權,任他為中書侍郎,專典文書。唐貞觀元年(672年)任秘書郎,上《籍田頌》、《三元頌》,文辭豐贍,足顯才華。后又任中書侍郎,曾與令狐德芬撰修《北擊書》,其中許多史論出于文本,最后官至中書令(唐代宰相名稱)。他善于文詞,《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錄存其文20篇,《全唐詩》錄存其詩4首。
    當時,顏師古為朝廷重臣,文書巨擘,深通典章文物制度,名重一時。皇帝詔誥,皆出其手。后顏師古因事失官,當時皆認為無人后繼。可是唐太宗卻說:“我有南陽岑文本,才能遠在顏師古之上。”可見對他器重程度。他不僅富有才華,而且重于操守。每遇升官,不喜反憂,并非感到才能不足,而是覺得應該多做實事,責任重大,故深受唐太宗賞識。在對高麗的作戰中,他曾與唐太宗同行。在對遼東的戰爭中,一切后勤事宜,諸如糧草轉運、鎧甲武器等物資錢財,全部委任于他。因心血損耗,精力枯竭,操勞過度,染病在身。及至幽州暴病殃于軍中,享年51歲。唐太宗十分悲慟,追贈他為侍中、廣州都督,賜謚號憲,陪葬于昭陵皇家墓地。自岑文本始,其從子岑長倩、孫岑羲相繼為相,一門三相,令人驚嘆。(見《舊唐書》卷七十、《新唐書》卷一0二及《中國歷代宰相傳略》中)。
    ★岑參,唐代邊塞詩人中最卓越的代表。邊塞詩,是我國唐代開元、天寶(公元713~755年)年間形成的一個詩歌流派。其詩多描寫邊塞風光和戰爭場面,抒寫將士豪邁樂觀精神以及戎馬生涯中復雜的矛盾感情。詩風昂揚奔放,具有深厚的浪漫色彩。
    岑參(公元715~770年),岑文本后人。南陽棘陽(今新野縣)人。因他作過嘉州都督(今四川樂山市),故后人稱他為岑嘉州。岑參出身官宦家庭,5歲開始讀書,9歲時已能寫一手漂亮的文章,15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家道中落,他便隨哥哥學習,遍覽經史。天寶三年考中進士,得授兵曹參軍官職。天寶八年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等地,當時他滿懷報國壯志,想在戎馬生涯中開拓前程,但總是郁郁不得志,不久回到長安。在長安這一段,他曾和杜甫、高適等著名詩人酬唱往來。天寶十一年秋和杜甫等5人同登慈恩寺塔,就同一題材各賦詩一首。慈恩寺塔即西安著名的大雁塔,岑參在這五人中最為年輕,由于他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更顯得雄渾豪放,別具一格。大雁塔詠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為人津津樂道的盛事。天寶十三年,40歲的岑參懷著“早知安邊計,示盡平生懷”的思想,第二次出塞,任安西節度使封長清幕中判官,岑參的才能很受封的賞識,此時詩人創作豐富。多數邊塞詩便寫成于此時,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詩人的代表作: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首寫景送別之作,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邊疆奇麗雪景,抒發詩人真摯深厚的友情,表達詩人對邊塞風光與邊塞生活的熱愛,特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新奇的比喻更是千古絕唱,膾炙人口,真稱得上神來之筆。
    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肅宗從靈武遷至鳳翔,岑參自酒泉來到鳳翔,由于杜甫等人的推薦,肅宗任命他為右補闕。十月,跟隨肅宗回到長安。在這個時期,他的詩深刻地表現了祖國殘破、人民生活痛苦和對敵人無比憎恨的心情,如《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詩: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爭開。
    即景抒情,哀時傷亂心情宛然如見。永泰元年(公元765年),51歲的岑參出任嘉州都督(今四川樂山市),后又被罷官,轉流于四川城都。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正月,這位杰出的詩人貧困交加在城都客舍溘然辭世。在去世的前夕,詩人曾作《客舍悲秋有懷兩省歸游呈有幕諸公》詩:“三度為郎便白頭,一從出守五經秋,莫言圣主長不用,其那蒼生應未休!人間歲月如流水,客舍秋風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誰論,江上鳴蟬空滿耳。”這首詩,可以說是他最后的悲歌,也是他一生經歷和思想的總結。
    岑參以七言詩見長,五言詩中也不乏佳作,一生中給我們留下了350多首詩作,有《岑嘉州詩集》流傳于世。岑參幾度出塞,對邊地征戰生活和塞外風光有著長期的體察和深刻的認識,便以大量獨具特色的詩展示了塞外壯麗圖景,充滿激情地歌頌了邊關將士的戰斗精神。在這些詩篇中反映出作者的積極樂觀人生態度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詩人想象豐富,構思新奇,語言明快,換韻自然,形成一種雄壯奔放,奇峻壯闊的浪漫主義風格,詩中描繪的火山黃云,狂風大雪,飛沙走石,金甲紅旗,胡琴羌笛等等,都給人一種奇情異彩的藝術享受。岑參的詩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據傳,岑參每一詩成,不僅漢族官民,就連少數民族軍民都爭相傳抄吟誦。宋代大詩人陸游對岑參十分推崇,說他“筆力追李、杜”,“是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高即高適,為邊塞詩派中另一代表人物。)清代文學家姚石甫在《論詩絕句》中對岑參贊揚道:“王李高岑競一時,盛唐興趣是吾師。何人解得襄陽俗,始信嘉州已好奇。”(事見《舊唐書》卷六十、《新唐書》卷七十二)。
    ★馬化龍 新野縣沙堰鎮馬墳村人,祖籍陜西西安府涇陽縣永樂鎮李尚書塔,約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后出教。明萬歷五年(1577年)中進士,為三甲56名,入鄉賢。首任山西省長治縣知縣,清廉仁恕,為人稱頌,萬歷皇帝賜其父母“誥奉”。繼任浙江省嘉興同知,江蘇省淮安知府,積極興修水利,淮安人為其樹碑。萬歷二十九至三十九年(1601--1611年)間。歷任天津道臺,山東按察司副使。曾為縣著《重修漢議事臺記》。
    ★馬之騏、字康莊,化龍之長子,約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中進士,萬歷三十八年(1601年)殿試中一甲第2名,以榜眼入鄉賢。經筵進講,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鑒。功著《啟沃》,以治國之道開導帝王,并著《靜哨堂全集》等書;還為縣內苑寺,乾明寺等處賦詩,收入清乾隆十九年《新野縣志》。他經歷萬歷、泰昌,天啟三朝共18年,任禮部左侍郎。對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實行宦官專政、能秉筆直書,《明史》評他“獨標忠清”。“榮祭葬”,另立墓地,葬于城北龍背。
    ★馬之駿,字九達,化龍之次子,約生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卒于四十五年(1617年),明萬歷三十八年(1601)中進士,殿試中二甲第51名,以翰林入鄉賢,歷任戶部主事、郎中。疏請賑濟邊民,博洽典籍,善詩文,與王稚登之子留造作新聲,務以新譬鮮異相唱和,著《妙遠堂集》40卷,收入《四庫全書》,并為縣撰《重建馬渡堰石閘碑記》。其事跡被收入《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齊慎(1775-1844),字三企,號禮堂,新野縣新甸鋪鎮齊家人,從小習武,十六歲中武秀才。
    ★馬虎云(1780-1850),新野人,祖輩佃戶,做泥屐技術高超,遠近聞名。
    ★馬一山(1822-?) 字中峰,號雪竹,新野縣城郊鄉上青羊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拔貢。

    ★馬云卿(1877-1913),字克印, 新野縣城郊鄉上青羊村人,
    ★羅飛聲(1879~1913),字銳青,筆名蜚聲、非聲、新野縣城關人,清末秀才,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九0年屬什么生肖婚配zl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