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B
紫禁城的建筑坐北朝南體現了以為中心的建筑理念
重建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筑,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大殿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欄環繞的三層漢白玉圓臺上,即為祈谷壇,頗有拔地擎天之勢,壯觀恢弘。
祈年殿為磚木結構,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建筑獨特,無大梁長檁及鐵釘,28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
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征天圓;瓦為藍色,象征藍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來的。
寶頂下的雷公柱則象征皇帝的"一統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兩層斗栱及一層天花組成,中間為金色龍鳳浮雕,結構精巧,富麗華貴。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有楠木柱28根,數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龍柱高19.2米、直徑1.2米,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12個月,外層12根巨柱象征一天12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征二十四節氣,三層柱總共28根象征二十八宿。
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祈年殿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臺基上,這就是祈谷壇。臺基分三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氣勢巍峨。這個臺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
從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致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只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
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里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
祈年殿原來在1889年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了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了。
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9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在原來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湖、風云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祈谷壇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臺。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來牌位移至太廟。
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筑。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盡管祈年殿已歷經350年,但殿宇不斜,木架不朽,巍然屹立,真可謂中華民族的驕傲,世界建筑史上杰出的工程!
太歲殿組群建筑占地約有9000平方米,內有四座單體建筑,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拜殿、太歲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11間,建筑間用圍墻相連,拜殿兩側墻及東西墻北側共設隨墻門4個。
先農壇以其在數百年間逐步形成的古建筑形制及其格局為全國所獨有,是我國古代祭祀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為北京著名的九壇八廟之一。
先農壇地處北京城中軸線南端西側,與中軸線東側的天壇隔街相望,形成對北面故宮的承托之勢。在歷史上,這里的總面積約有860公頃,由內外兩座壇墻圍成,外壇墻長4378米。以內壇墻為界,分為內壇、外壇。
先農壇的全部建筑由內外兩重圍墻環繞,平面為北圓南方的長方形。壇內建筑可分為三組,即先農壇、天神地祗壇和太歲殿。
先農壇組包括壇臺、神廚神庫、神倉、具服殿、觀耕臺、慶成宮,用于祭祀先農和舉行藉田典禮。天神地祗壇用于祭祀大地和山川等自然神。太歲殿是一組雄偉的建筑群,用于祭祀太歲。
可以說,先農壇的建筑功能完整,有先農神的祭壇,就是先農神壇,有清帝觀看大臣耕作的觀耕臺,有供奉神農神龕的神庫,有儲存耤田收獲糧食的神倉,有親耕耤田前更換服裝的具服殿,有親耕耤田成功后舉行慶賀的慶成宮,甚至有為祈禱和報答風調雨順、地力肥沃而建的神耤壇。
先農壇最早的建筑物是山川壇,永樂年間還建有太歲壇、風云雷雨、五岳、四海等13座祭壇。不過,有意思的是,凡祭山的壇,石頭上的紋路皆以山紋表示,凡祭水的,皆以水紋表示,古人真是用心良苦。此外,嘉靖年間還建有太歲殿、天神壇和地祗壇等。
清朝乾隆年間重修了部分建筑物,1753年改太歲殿東的旗纛廟為神倉,并把木結構的觀耕臺改為磚石結構,改原齋宮為慶成宮。
先農壇別具一格的古建筑先農壇的建筑群,包括內壇墻在內,從明代始建至清代乾隆時期大修,整體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構筑特色及藝術風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的特征。
先農壇共有建筑群五組,分別為慶成宮,太歲殿及其拜殿與前面的焚帛爐,神廚及其宰牲亭,神倉以及俱服殿等。
慶成宮位于先農壇內壇東北部,與內壇的幾組建筑基本處于東西同一方位上,慶成宮明時為山川壇齋宮,清乾隆年大修后更名為慶成宮,作為皇帝行耕耤禮后休息和犒勞百官隨從的地方。
慶成宮坐北朝南,東西長122米,南北寬110米,占地面積13500多平方米。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宮門、內宮門、大殿、妃宮殿等,大殿與妃宮殿間東西兩側有東西配殿,內宮門與大殿間院墻東西各有拱券掖門一間。
慶成宮整體布局為院中院,內外宮門形成兩個大的院落。建筑集中在中軸線北部的同一高臺上,四周有圍墻相連,形成一座封閉的院落。
妃宮殿左右與配殿用圍墻相連形成一小院,建筑高臺兩側又各為一個院落,其后墻為慶成宮院墻,并在院墻上設有墻體門,而院南墻與其相對應處開隨墻門一座。院內所有建筑及圍墻全部為綠琉璃瓦。
慶成宮內外宮門結構造型基本一致,為磚仿木拱券無梁形制,每座建筑面積120平方米,面闊五間16米,進深一間7米,屋面為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剪邊,三踩單昂磨磚斗碩。
建筑明次間開三間拱券門,板門裝九路門釘。建筑前后臺明置漢白玉石欄桿,并于每座門前后中部鋪設雕龍石板。
大殿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前置約246平方米的月臺,周圍安裝有漢白玉石欄板,正面置九階臺階一個,臺階兩邊有日晷、時辰碑,臺階中部有雕龍石板,兩側七階臺階各一個。
大殿通面闊五間27米,進深三間15米。殿內明間南部減去金柱兩根,屋面單檐廡殿式,有推山,綠琉璃瓦。檐柱頭有砍殺。斗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斗碩。
補間斗碩為真下昂,挑金做法。昂后尾挑于正心檁與下金檁之間的枋下,枋上挑檐椽,枋兩端通過駝峰,擱置于抱頭梁或六架梁上。
內檐下金墊板與下金枋之間,置一斗三升隔架科斗碩。殿內有天花。殿宇前檐五間通開格扇門,后檐明間設門,通往妃宮殿。
太歲殿建筑群位于先農壇內壇北門西南側,是為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之地。其東鄰神倉,西近神廚,南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農壇內壇建筑的中心地帶,建筑體量為先農壇之最。
太歲殿組群建筑占地約9000平方米,內有四座單體建筑,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拜殿、太歲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11間,建筑間用圍墻相連,拜殿兩側墻及東西墻北側共設隨墻門4個。
拜殿建筑面積約860平方米,通面闊七間約51米,進深三間約17米。前置300多平方米的月臺,正面置六階臺階3個。后檐分別在明間、稍間置六階臺階。
殿宇前檐中三間用四扇格扇門,稍間下砌檻墻,上置四扇格扇窗,盡間砌墻,后檐七間全開四扇格扇門,格扇形制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
太歲殿建筑雄偉高大,建筑面積1100多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1米,明間、稍間前置六階臺階,進深三間25米。其木構架結構形式基本與故宮太和殿上層類似。
屋面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柱礎石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米,柱頭有砍殺。金柱高10米,建筑室內總高15米。殿內明間北部有神龕,無神像。拜殿及太歲殿均用金龍和璽彩繪。
東西配殿建筑面積各為755平方米,其面闊共11間55米,進深三間13米,前出廊,僅明間置五階臺階,南北兩側于廊步盡頭置如意踏跺三級。
懸山黑琉璃瓦屋面。東西配殿大木構架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結點的柱頭直接承載大斗,斗正面出梁頭,側面出檁枋,柱間用額枋相連接,柱頭有卷殺,柱有側角。殿宇面闊11間,各開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門。彩畫為龍錦枋心。
太歲殿院外東南側有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筑焚帛爐一座,為焚燒紙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闊6.6米,進深3.7米,黑琉璃瓦綠剪邊,歇山屋面,須彌底座,正面設三個大小不同的拱券門,四角有圓形磨磚圓柱。柱上磚制額枋處雕刻明代旋子彩畫,上置磚仿木五踩單翹單昂斗碩。
神廚位于太歲殿之西,院落軸線外南部為先農神壇,西北圍墻外有宰牲亭。神廚院占地面積約3790平方米,坐北向南,"北正殿五間,以藏神牌,東為神庫,西神廚,各五間,左右井亭各一"。
大門為立柱及斗碩等木構架,建筑面積約18平方米,面闊6.88米,進深2.6米。
屋面為單檐懸山式。正殿建筑面積342平方米,面闊五間26米,進深四間13米,前檐明間置五級臺階,屋內明間減去中心柱兩根,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筑僅明間開四扇格扇門,四抹頭,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
井亭建筑面積為48.9平方米,六角形,每邊長4.3米,三踩單昂鎏金斗碩,有斗幽頁,室內無梁枋,由角科及其兩側平身科鎏金斗碩后尾懸挑六角形脊枋,室內中心有井口,上置高近0.8米的六角形石井臺,屋面為盝頂,中心空置,與室內井口相對,以為天地一氣之意。井亭正北有礓差臺階。
東神庫建筑面積270平方米,面闊五間26米,進深一間約10米,前檐明間置礓差臺階,懸山頂屋面,室內椽飛上為石望板,上鋪削割瓦。建筑僅明間開門,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
西神廚建筑面積約270平方米,面闊五間26.4米,進深兩間10.4米,前檐明間置礓差臺階,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筑前檐僅明間設門,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后檐明間設檻墻并開窗,窗外于臺明上置石水槽。
神倉位于太歲殿東部,為清代1752年的建筑。神倉有"天下第一倉"的美譽。神倉院占地面積約34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軸線從南向北為山門、收谷亭、圓檁神倉、祭器庫,左右分列倉房、神倉、值房各三座。另全院從圓檁神倉后設墻分成前后兩院,中設圓門。
山門為磚拱券無梁形制,建筑面積72平方米,面闊三間13.4米,進深5.3米,屋面為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磚疊澀挑檐,無斗碩,瓦面為黑琉璃瓦綠剪邊。建筑開三間拱券門,板門裝九路門釘。
收谷亭平面為方形,建筑面積49.9平方米。每邊長寬為6.8米,南北各設三級臺階,無斗碩,四角攢尖頂,瓦面為黑琉璃瓦綠剪邊。
神倉為圓形,建筑面積58平方米,直徑8.6米,正南設五級臺階,無斗碩,屋面為圓攢尖頂,黑琉璃瓦綠剪邊。圓形平面上制檐柱8根,柱間用木板遮擋,南設四扇格扇門。室內除在原地平鋪方磚外,又在其上置厚高16厘米、寬13厘米的木地梁,上鋪木地板,此為貯糧防潮。
祭器庫建筑面積245平方米,面闊五間26.1米,進深兩間9.3米,明間有礓差踏步,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此座建筑造型開闊而矮小,檐柱高3.1米,而間闊為4.8米左右,建筑僅明間開四扇格扇門,四抹頭,其余各間為格扇窗。
兩側南部倉房建筑面積各為76.9平方米。面闊三間10.4米,進深一間7.3米,前檐明間置三級臺階,硬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
北部倉房建筑面積各為96.5平方米,面闊三間12.4米,進深一間7.7米,前檐明間置三級臺階,懸山頂屋面,上鋪黑琉璃瓦綠剪邊。明間瓦頂正中設懸山頂天窗,天窗高約2.6米,長1.7米,寬0.7米。
兩側最北端值房建筑面積各約為120平方米,面闊三間14.3米,進深兩間8.3米,前檐明間設一級如意踏步,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
神倉院建筑彩畫,除收谷亭為雅伍墨旋子彩畫外,其余均為皇家祭祀建筑特用的雄黃玉旋子彩畫俱服殿位于太歲殿東南,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時更衣并行藉耕之典的場所。
俱服殿建于1.6米的高臺上,建筑面積約390平方米,面闊五間27.2米,進深三間14.2米,前置254.5平方米的月臺,月臺與建筑臺明等寬,南面設十級臺階,東西面設八級臺階。歇山綠琉璃瓦屋面。
檐柱頭有砍殺。殿內明間減去金柱四根,前后檐柱承載長10.5米的七架梁。徹上明造,梁頭及檁枋下均設一斗三升隔架科斗碩。有金龍和璽彩繪。
北京的先農壇已有580余年的歷史,多少年的風雨滄桑,從本源文化的創意到為帝王服務的建筑,再到后來的文物圣跡,它無處不體現出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價值。
太歲殿建筑群位于先農壇內壇北門西南側,是為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之地。其東鄰神倉,西近神廚,南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農壇內壇建筑的中心地帶,建筑體量為先農壇之最。
太歲殿組群建筑占地約9076平方米,內有四座單體建筑,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拜殿、太歲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11間,建筑間用圍墻相連,拜殿兩側墻及東西墻北側共設隨墻門4個。
拜殿建筑面積約860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0.96米,進深三間(8椽9檁)16.88米。前置332.5平方米的月臺,正面置六階臺階三個。后檐分別在明間、稍間置六階臺階。殿內北部減去金柱四根,其木構架結構與宋《營造法式》的“八架椽屋乳*%對六椽*%用三柱”類同。徹上明造。屋面單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檐柱頭有砍殺。斗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斗碩,明間及次間補間斗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22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84攢。殿宇前檐中三間用四扇格扇門,稍間下砌檻墻,上置四扇格扇窗,盡間砌墻,后檐七間全開四扇格扇門,格扇形制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
太歲殿建筑雄偉高大,建筑面積1118.2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1.35米,明間、稍間前置六階臺階,進深三間(12椽13檁)25.7米。其木構架結構形式基本與故宮太和殿上層類似。徹上明造。屋面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柱礎石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2米,柱頭有砍殺。金柱高10.35米,建筑室內總高15.97米。斗碩為七踩單翹雙昂鎏金斗碩,明間及次間補間斗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22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96攢。殿宇前檐七間各開四扇格扇門,其余三面砌墻,格扇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殿內明間北部有神龕,無神像。拜殿及太歲殿均用金龍和璽彩繪。
東西配殿建筑面積各為755.3平方米。其面闊各11間55.56米,進深三間(6椽7檁)13.58米,前出廊,僅明間置五階臺階,南北兩側于廊步盡頭置如意踏跺三級。懸山黑琉璃瓦屋面。東西配殿大木構架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結點的柱頭直接承載大斗,斗正面出梁頭,側面出檁枋,柱間用額枋相連接,柱頭有卷殺,柱有側角。殿宇通面闊11間,各開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門。彩畫為龍錦枋心。
太歲殿院外東南側有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筑焚帛爐一座,為焚燒紙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闊6.6米,進深3.74米,黑琉璃瓦綠剪邊,歇山屋面,須彌底座,正面設三個大小不同的拱券門(中門稍大),四角有圓形磨磚圓柱,柱上磚制額枋處雕刻明代旋子彩畫,上置磚仿木五踩單翹單昂斗碩,周圈有轉角斗碩4攢,補間斗碩27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