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佩(穿)戴佛像是褻瀆之罪嚴重,更折損福報
前三日接到《歧路指歸》二本,見后附之徽章,頗不謂然。民國二年(編注:1913年)北京法源寺道階法師做佛誕紀念會,以釋迦佛像為徽章,光絕不知其事。事后道階來普陀,送光一徽章,光痛斥其褻瀆。至十二年(編注:1923年)仍復如是。上海亦仿而行之,今居士亦仿而行之。作俑之罪,始于道階。道階尚能講經,而于恭敬尊重,完全不講,亦可嘆也。彼會中所來之一切人員,各須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則彼此折福。然現在由道階提倡,已成通規。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然以居士過愛,不能不為一說耳。(《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鄔崇音居士書》)
再錄一代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開示:
現今之善男信女及在家居士,多以玉制(或金銀等)佛像、觀音像掛件為護身符,不僅不戴在衣服外,還緊貼皮膚,入廁不摘,洗澡也不摘,褻瀆之罪絕非淺淺!還妄想依此植福消災,豈有如愿之理?!更有傳言所謂‘男戴觀音女戴佛’之說!印光大師乃大勢至菩薩化身,于此弊端之始就極陳其過,鑒于此流弊之泛濫,特錄大士之法語示眾!唯愿大眾惜福,莫遭罪業!(所引即為印祖《復鄔崇音居士書》)
這是如來佛
如果沒有真正的誠敬和利益眾生的無私發心,就不要聽民間傳說隨意佩戴佛菩薩像,那是非常不恭敬,佛菩薩像是要安放在上位恭敬誠心供奉的,真想保佑自己平安,就要止惡行善,依教奉行。
既然信佛,就要按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講解來,不要亂聽亂學,佛教也沒有本命佛的說法。
印光大師---彼會中所來之一切人員,各須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則彼此折福。
前三日接到《歧路指歸》二本,見后附之徽章,頗不謂然。民國二年(編注:1913年)北京法源寺道階法師做佛誕紀念會,以釋迦佛像為徽章,光絕不知其事。事后道階來普陀,送光一徽章,光痛斥其褻瀆。至十二年(編注:1923年)仍復如是。上海亦仿而行之,今居士亦仿而行之。作俑之罪,始于道階。道階尚能講經,而于恭敬尊重,完全不講,亦可嘆也。彼會中所來之一切人員,各須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則彼此折福。然現在由道階提倡,已成通規。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然以居士過愛,不能不為一說耳。(《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鄔崇音居士書》)
再錄一代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開示:
現今之善男信女及在家居士,多以玉制佛像、觀音像掛件為護身符,不僅不戴在衣服外,還緊貼皮膚,入廁不摘,洗澡也不摘,褻瀆之罪絕非淺淺!還妄想依此植福消災,豈有如愿之理?!更有傳言所謂‘男戴觀音女戴佛’之說!印光大師乃大勢至菩薩化身,于此弊端之始就極陳其過,鑒于此流弊之泛濫,特錄大士之法語示眾!唯愿大眾惜福,莫遭罪業!(所引即為印祖《復鄔崇音居士書》)
是孔雀王朝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為雅利安人血統,就是和日耳曼人同總的,所以頭發是卷發,雕塑上形象化以后就變成和所謂“黑色的疙瘩”。
另一種解釋是:是佛的“三十二大人相”之一,佛發自然成螺狀卷,頂上隆起一塊肉如髻形。漢傳佛教寺院塑像時,一般塑中國髻形,上亦有螺發。發常作青翠色。參見:白化文《漢化佛教與佛寺》。
?
肉髻,梵名烏瑟膩沙,也稱作肉髻相、髻、頂髻、佛頂、頂上肉髻相、頂髻相、頂肉髻相,因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稱肉髻,乃尊貴之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玄應音義三曰:‘肉髻,梵言焐尼沙,此云髻。即無上依經云:郁瑟尼沙,頂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
?
據佛本行集經卷九載,佛陀頂上肉髻,高廣平好。據中阿含卷十一之三十二相經載,大人頂上有肉髻團圓相,稱為發螺右旋,此系大人大人之相。?
據大般若經卷三八一載,世尊頂上之烏瑟膩沙,高顯而廣闊,猶如天蓋。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四上):次觀大勢至菩薩,(中略)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
蓋此肉髻相,乃佛及菩薩所共有者,惟諸佛之相極殊勝,菩薩之相則稍遜之。據觀無量壽經載,觀世音菩薩之色身相中,唯有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
意思是說長有肉髻的男人是身份尊貴的象征,乃佛三十二相之一。一般人還長不出來!菩薩之相稍遜之,所以沒有這個特征。
?
按經書上的說法,釋迦牟尼出家之前是有頭發的,出家時,跟現代僧人一樣剃得精光。
?
在釋迦牟尼之前,印度僧團并不剃發。據說剃發被世俗視為莫大恥辱,只有罪犯和奴隸才會光頭。
建議誦持《地藏經》,地藏菩薩與無形的眾生有大因緣,誦持《地藏經》能讓這些眾生無比歡喜,護持你修行。地藏經比較長,誦一遍大約要一個半小時。注意誦經時不能和別人說話或打手式,渴了可以喝水,誦經不要著急,咬字要清楚,因為有許多無形眾生在聽你讀。誦完在佛前
置佛堂不需太大,也不需有太多的佛像,最重要的是要布設得如理如法及莊嚴整齊。如果胡亂地把一大堆佛像堆在一個佛桌上,反而不如法。我們安設佛壇,是要有圣眾之身、語、意代表物。這些物品,雖然并非真正的佛陀,但能令我們藉著觀看、敬慕及供養而生出功德。在挑選佛像時,我們應挑按照傳統尺度比例而造或畫的形相,而且要選令自己心中油然生歡喜心的,這樣會對以后自己日常觀看時很有益處。在請購佛像時,我們要小心自己的言行,譬如我們不應說“這個佛很丑!”之類的話,而應說“這尊像的工藝水準不高!”,以免在不經意間便積下口作之不善業。同時,在請購佛像時,若價錢不合,頂多去別處看便好了,不應說出像“這釋迦佛哪值這么多錢呀?”一類的話。這些事看似是小事,但其實它們反映了我們是否真的視佛像為佛之代表。在現今的商業社會,市面上有許多制造不如法之造像,挑選時,要小心留意其身相比例是否如法。在請購好佛像后,應當找寺院僧人代為裝臟及開光。有些人以為為佛像裝臟是西藏的傳統,其實不然。在佛經上,清楚教示了裝臟的材料、方法及其必要性(注:可參考《佛說造像量度經》等)。另外又有些人以為開光是指由高僧大德們“加持”佛像,這是很荒謬的說法。即使是高僧大德,自己也天天在祈請諸佛加持。只有佛陀來加持我們,哪里會有反過來由我們去“加持”佛陀的道理呢?所謂“開光”,其實是勝住儀式,亦即依傳統請圣眾降臨住在像中之意。 在開光以后,我們必須把佛像視為真正的佛陀,不應以世俗衡量價值之目光來對待佛像,譬如說買了個金佛像,就把泥佛像拋棄送走等等。我們也不應用手指直接觸摸像身。在非必要時,我們不宜移動佛像。在必要時,我們則應隔著凈布捧起佛像,而不應以手直接觸碰。在清潔佛像時,用佛塵輕輕拂拭就行了。有些人喜歡把把佛像供在玻璃盒中,這也是極佳的做法,可以防止佛像沾惹灰塵。但是,有些人卻又擔心佛像會呼吸不了或“吸”不到我們上香的供養等,又再畫蛇添足地在玻璃上切割一個“呼吸孔”,這卻是一種很無聊的做法。佛像代表了具圓滿力量之佛陀,又怎么會窒息或因一層玻璃之隔而“吸”不到供養呢?這樣做只是反映了我們對佛陀之圓滿能力存疑。事實上,不論是佛陀或造像,都根本不需要我們凡夫所作之供養。我們作供,為的是自己積集成佛之因而已,并非為了滿足佛陀或佛像之需要。供養—— 對諸佛、三寶作供養,能令我們得到廣大功德、積集成佛之資糧。供品分為實物及非實物供,亦可分為外、內、密及空性供養四類。所謂“供養”,并不狹指在佛壇上放著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佛教徒應該在每頓飯前先行于心中作供。修凈土的行者,更應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想盡辦法來造善因,所以應在受用任何飲食前心中作供及回向。供于佛壇的供品,種類很多,凡是美好的東西都可以供養。最常見的供品是花、燃香、燈、水及水果。供花可以供鮮花、盆栽、干花或假花都行。供花的因緣是于未來生能得美好的身相和面容,但如果把善因回向的話,這同時也是往生凈土和成佛的業因種子。供香的目的是以香氣供養圣眾的鼻根或嗅覺,所以必須用真正的香,而不宜供市場上流行的假電香。由于香供旨在供香氣而非煙霧,香枝不必供太多,但宜用無化學原料的天然香料所造香枝。佛陀等圣眾當然不會受有毒化學香料所影響,但上供的我們卻要天天吸入,而且供有害物質之緣起不佳,所以必須挑無化學原料、無毒、對己無害之香料。供香時持香枝在壇前恭敬地發愿,然后把香枝放在香爐內即可。供燈的關建是供于圣眾之眼根。只要燈光平穩、明亮而帶金黃色,即使供電的燈亦可,不必一定要用傳統油燈。如供油燈,要留意火焰應為無煙、明亮、不閃爍及呈金黃色。閃爍、帶黑煙及呈藍色的火光并不是好的燈供,宜改用別的優質燈油。供燈可令我們積下長壽及具智慧的因緣。 水是一種很好的供品。最好的優質水,有八種特性,一一有其意義: 涼——表義持戒清凈; 甘——表義能得享百味食; 輕——表義身心健壯; 軟——表義意念柔順; 清——表義心明; 無臭——表義無障; 益喉——表義語妙;及 養胃——表義身體無病。 以上介紹之幾種是常見的供品,但別的好東西一樣可以用作供養。供品的多少及種類不拘,但在乎是否清凈。所謂供品的“清凈”并不單指它干不干凈,而是指供養品的來源清凈及供養心態之清凈性,此二為供養的關鍵。 以居士來說,如果供品或購買供品的金錢乃由殺生、偷盜、妄語等十不善業所得來,便是來源不清凈的供品,所以并非如法的供養物。如果要以殺生來換取供品上供的話,倒不如不供為佳,或者只供上一杯隨處可免費得來的清水也更好。 有些人捐款或興供,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他有財,或為了讓人說:“你真是個大居士、大慈善家!”等等。以這種心作供,即使供養許多錢,利益也極為有限。以求名利的心作供的人,作供后更可能因別人贊美等而致貪念更盛,這就比不作供更為糟糕了。此外,供養本來只取決于內心,而不拘多少,但本有能力者如為了吝嗇而只供少許,也是不好的。供養心之清凈,正是指作供時心中沒有這類吝嗇、后悔、不舍得或為求世間名利等心態。 正確的供養心,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愿成佛之心,亦即菩提心。我們是為了成佛,所以才作供以積聚成佛之因。發心往生凈土者,本意就是為了去凈土修持以成佛境,來利益眾生。在作供時,我們必須用這種動機來供養。小乘發心的行者,為了積集出離之因而作供,這也是如法的。在作供時,我們應心生歡喜,為了眾生、為了成佛、為了往生凈土而作此善因。由于眾生數目是無量的,一切念及眾生所作之供養,其利益也無量倍地變大。以這種心去供即使半段香枝,也能積不可量度的功德。在這里并非叫大家勿作大供養,而是想強調供大及心大二者之間,以心大為重要。為大家說一個佛陀在世時的事件,來說明心大的力量。本師釋迦牟尼在世示現時,舍衛國有一個女乞丐。她見舍衛國的國王及臣民都在供佛,心中便生了也欲作供養之心,但卻苦于無錢。于是這個女乞丐便行乞,乞得了一錢便去買油。油商收下了這一錢,但這根本不夠買足夠的燈油供上一盞最小的燈,所以他便自己也施舍了一些燈油,令女乞丐有足滿一燈之油。女乞丐在佛前奉上一盞小小的燈,虔誠地發愿:“愿我于未來世能得大智,減除一切眾生之愚昧心垢!”到了第二天凌晨,佛陀之大弟子目犍連尊者巡更經過,看到其他所有人所供的巨大油燈都早已油枯燈滅,唯獨這一小油燈猶如新供一般,光明依然。目犍連心想:“天都亮了,還供燈有什么意思呢!”,便以手扇燈,卻不能把燈滅掉。目犍連又以衣袍扇燈,但仍然未能把油燈的燈火熄滅。目犍連不明所以,此時佛陀便對目犍連開示說:“這是一個發大心的人所供之燈,縱管你以四大海洋之水來灌,以大風來吹,也不可能把它滅掉!此供燈人發此大心,于未來世,必定成佛!”(注:此史事見于《賢愚經》中)。由此可明白,若以菩提心來作供,即使只供一盞小小的燈,其力量是不可思量的,十方諸佛也都會親來應供。當然,如果有能力以大心作大供養,則利益更加不可思量了。 剛才提到了水是極佳的供品。除了因為優質的水有八種吉祥的特性外,它的好處亦由于它的隨處可得。為甚么這樣說呢?我們基本上不必偷、搶或用甚么代價就能得到水,所以這供品的來源幾乎肯定是百分百清凈的。同時,由于它并非貴重物品,供養時心里不易生出后悔、舍不得、吝嗇等不良心態,所以這又保證了供養心的清凈性。因為水是這么好的一種妙供,就說一說供水的要訣。 供水的杯,我們視乎個人負擔能力,可以用金、銀、紅銅、黃銅、陶瓷或玻璃質的器皿。玻璃及瓷杯不會生銹或變色,所以會是不錯的選擇。出家人或無太多資財的人,買便宜的就行了。但富有的人,如因吝嗇而買劣質的供杯,則是很不好的。這些供杯,我們只用作供佛用途,自己不可使用。 在早上梳洗以后,我們把杯拿在手上,先在杯里倒上一點點水,然后整齊地排在佛堂上。一般來說,佛教的習慣是用一套七杯的水供杯,但大家用一杯、兩杯……多少個杯都可,不必拘泥一定要供七杯。在放下杯時,必須恭敬而無聲,杯內必須有少許水,以免因空杯放壇上而積下不好的緣起。如果供多于一杯,杯與杯間應相距一顆米之隔,全部杯要排為一列直線。在排列整齊后,我們用壺把已有少許水在內的水杯添上足夠的水。在添好后,水應該距杯緣一顆米的寬度左右,而不是全滿或溢出,亦不是過少。 如果我們也想供花、燈、食品及香等,則可以在此時候上供。供香只需手持已燃點之香枝,在佛壇前恭敬地熏一下,然后把香枝插在放地上或他處的香爐,然后我們恭敬頂禮三次,再誦皈依文三遍,有時間做一遍早課,便完成了供養的修持,這時便可上班或忙別的事了。在一天中別的時間上座時,由于早上已上供,便算具備了供養前行,不一定要在上座前又另作供養,但要這樣做當然也很好。 以上已說明供養之法。供養不但可積聚功德,亦會感召富有之果報,更是吝嗇心的對治修持。大家萬勿小看供養等等前行修持,好好修的話,它們一一皆是具足六度的大修持。就以供水為例,供養之行為本屬布施;依足教法及規矩,恭恭謹謹地上供,是持戒;天天以耐心重覆上供,是安忍;以歡喜心努力地去做,是精進;心專注地上供而不分心,是禪定;參想供者、供品及供養行為三者皆無自性,乃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