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制心理測驗的具體方法及實例(選自《心理測量學》教科書)
心理測驗的編制固然要經過上面所述的八個環節,但在實際構制心理測驗時的具體方法卻是不相同的。這些方法大體可分為下面幾種:
(-)強調實證效度的經驗效標法
所謂強調實證效度的經驗效標法,是指測驗編制者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來編擬測驗題目,并把這些題目分別施測于兩個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效標組,依此來篩選題目,構建測驗的方法。例如,武德沃斯個人資料調查表以及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的編制,就是這種方法的典型例子。
1.武德沃斯個人資料調查表
武德沃斯個人資料調查表是世界上第一個較為規范的人格量表,用于測量美國士兵的情緒穩定性或是否有精神崩潰的傾向。
武德沃斯參考有關心理學文獻,并同有關精神科醫生交談,搜集神經質和患神經質前的一些共同特征,然后針對這些特征設計出許多問句,包括強迫性觀念與行為、恐怖反應、過度疲勞、惡夢、幻覺、神經緊張、顫抖、抽搐等,還包括變態行為與心理。最后,武德沃斯把題目分別施測于一組正常的被試和另一組患有神經質的被試,淘汰那些鑒別性能差的題目,保留那些鑒別性能好的題目。解放前,我國心理學家蕭孝峰曾對此量表進行修訂,并求得9~15歲的年齡常模。
2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
明尼多達多相人格調查表是本世紀4O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臨床心理系主任郝茲威教授及該校心理治療專家漠金利共同編制的。它是最著名的以經驗效標為主的、強調實證效度的人格量表。該量表的編制思想也是在大量搜集臨床資料的基礎上,把大量題目施測于效標組(由臨床經驗診斷為心理異常的被試)和控制組(由行為觀察判斷為正常被試組),以此來篩選題目,構制成套的測驗。
(二)基于因素分析技術的編制方法
因素分析是處理多變項數據的一種現代數理統計方法,它可以揭示多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主要目的是從眾多的觀測變量中概括和提取出少數的“共同因素”,從而建立起最簡潔、最基本的結構系統。因素分析的思想由心理學家斯皮爾曼所創立。他用此方法研究智力結構,從而得到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二因素學說”。運用因素分析的技術來構建心理測驗的典型例子,主要有:
(1).塞斯頓基本心理能力成套測驗及其后續研究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斯頓,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對56個分測驗之間的交互相關進行因素分析,概括出七種基本心理能力,提出了智力的多因素結構理論,并圍繞著這七種基本心理能力,編制了一套由七個分測驗組成的“塞斯頓基本心理能力成套測驗”。這七個測驗分別是:
(1)言語理解,即測量閱讀時理解文意的能力。
(2)數字計算,即測量運算的速度和準確性。
(3)知覺速度,即測量迅速而正確地觀察和辨別事物異同點的能力。
(4)詞語流暢,即測量詞義聯想迅速和正確的能力。
(5)記憶,即測量機械記憶的能力,包括強記單詞、數字、字母等方面。
(6)歸納推理,即測量根據已知條件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
(7)空間知覺,即測量運用感官及知覺經驗以正確判斷空間方向及關系的能力。
塞斯頓于1941年正式出版了“基本心理能力測驗(簡稱為PMAT),這是當時較為著名的智力測驗。
塞斯頓在完成上述“基本心理能力測驗”的編制之后,又同他的夫人一道,對吉爾福特早期的幾個人格測驗進行因素分析,于1953年又設計出可測量七種人格因素的“塞斯頓氣質量表”。這七個因素是:活動、精力、沖動、支配、穩定、社交、反射。可以說,這一量表是最早的建立在因素分析基礎之上的多變量人格測驗。
吉爾福特在塞斯頓進行因素分析之后,也對自己的一系列入格問卷進行了因素分析。起初,吉爾福特抽出十三個人格因素(這與塞斯頓的七個因素有較大差異),這十三個因素分別是:社會內向、思想上的內向、抑郁、躁郁交替、隨遇而安、一般活動性、支配服從、男性化女性化、自悲、神經質、客觀性、合作、隨和。后來,他根據自己的因素分析結果,同他的同事晉默爾曼合作,編制了一個氣質量表,稱為“吉——晉氣質調查表”。該量表可測量十種人格特質,每種人格特質有30個題目。
(2).卡特爾的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
運用因素分析法構制人格量表最著名的,要數卡特爾的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卡特爾與其同事合作,從多種字典、心理文獻中搜集出17953個描述人格的形容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到171個類別,然后再做相關分析和因素分析,較完整地提出16種人格特性,據此編制了著名的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
(三)基于某一人格理論或概念系統的構思方法
這種方法是指在構制心理量表時,主要依據某種系統的人格理論或某些人格概念,確定人格的特性和各分測驗的設置,而題目內容也是依據某種理論進行選擇,只要題目內容看上去能測量某種人格特質即可。按照這種方法構制心理量表的典型例子有:
(1).愛德華個人偏好量表
愛德華個人偏好量表以哈佛大學默瑞教授及其同事提出的需要壓抑理論為基礎。根據默瑞等人提出的回5種需要,愛德華選擇了一套內容能反映這些需要的題目,編制成心理問卷。
(2).吉爾福特的創造力測驗
吉爾福特提出智力的三維結構,并認為創造力主要是以發散思維為特征的一種高級心理能力,據此,他和同事們一道編制出以測量發散性思維為主要特征的創造力測驗。
(四)綜合法
綜合法是將上述幾種方法結合起來。應用這種方法所編制的心理測驗最為典型的有如下兩個:
1.杰克遜人格問卷
杰克遜人格問卷以默瑞的人格特質理論為基礎。
在編制測驗時,他首先對將要測量的特征作詳細的說明,然后編制或搜集大量的題目,并對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被試團體進行測試。在分析材料時,不同的被試樣本組下的題目分別進行統計分析,使得同一量表內的題目之間有較高的相關而不同的量表之間相關很低。
杰克遜人格問卷中含有320道是非題,分成15個內容分量表和1個特殊量表。
2.考夫曼兒童成套評鑒測驗
考夫曼兒童成套評鑒測驗是本世紀80年代初編制出的評定兒童一般能力與成就水平的綜合量表。測驗的編制者考夫曼夫婦都是美國測定智力與成就方面的著名學者。這套量表與其他智力量表相比,其理論基礎、所測項目、測試方法都具有新意和突破,引起世界各國的極大興趣與關注。
考夫曼兒童成套評鑒測驗適用于2歲至12歲半的兒童,整個量表由16個分測驗組成。測驗編制者一再指出,這套測驗是在現代認知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基礎上構建起來的,16個分測驗中有10個是有關心理加工方面的測驗,另外6個是有關成就方面的測驗。測驗編制者認為,智力是按“個體解決問題和信息加工的模式定義的”。為體現這性,該測驗中既有個體解決新問題之能力的評定,又有個體加工信息模式的分析,同時還了解個體一般知識的掌握水平。在這套智力評鑒工具中,心理加工測驗類似于文化公平智力測驗,測量的是卡特爾提出的流體智力因素,而成就測驗測量的是卡特爾提出的晶體智力因素。
對很多人力資源從業人員來說,心理測試依然是很神秘的。如何編制心理測試題更是一個遙遠的話題。
一、人員招聘中為什么需要采用心理測試
隨著人們之間的分工越來越精細,工作本身對人的素質和心理適應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心理測量的運用可以使人事決策更為科學、準確。通過心理測量,可以對個體的興趣、人格、能力、技能等多方面進行分析,為實現人才的合理安置提供信息,心理測驗也由此受到了各方面的的普遍關注。
二、如何應用心理測量進行人員選拔
由于存在人——事匹配關系,這就要求在人事招聘和安置中,“按圖索驥”,為特定工作尋找合適的人,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按崗找人”,使人與崗位匹配,做到恰當的人做恰當的事。
心理測試程序
1.診斷崗位需要
人員選擇的一步就是診斷崗位需要,制訂、完善工作說明書或者制訂人——事對應表。
制訂工作說明書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觀察法。就是對正在工作的員工進行觀察,將員工正在從事的任務和職責一一記錄下來。
(2)現場訪談法。就是通過對各項職務的員工進行訪談,以了解一項職務的工作內容和對員工素質的要求。
(3)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是一個常用的收集信息的方法,它是將要收集的信息以為體的形式編成調查表格,交給被試者填寫,以從中獲取信息的一種方法。
(4)工作日志法。是讓員工按照時間的順序記錄其工作過程,然后經過歸納、整理、提煉,取出所需工作信息的一種工作信息提取方法。
(5)關鍵事件法。是通過某職位上的職工或了解該職位的人員對該職位經半年到一年內能觀察到的一系列關鍵事件的描述來獲取信息的方法。
2.尋找相應的心理測量方法、工具
在企業招聘中,心理測試的應用不是找幾套題目那么簡單的事,而是一個系統的過程。
由上圖可見,實施心理測試不僅要針對崗位編制或選擇有效的心理測試題,還要對它進行不斷的修正,這是個不斷循環的長期過程。
首先就是如何編制試題或者是如何選擇試題,編制試題關鍵在于如何利用資源。
要針對某個崗位編制或選擇心理測試題,首先要了解崗位需要什么樣素質的人,這可以從前面的工作說明書上得到。我們可以從已有的心理測試題庫里去尋找和選擇與這些因素相關的測題,也可以委托心理學家針對這些因素去編制試題,甚至也可以自己制作。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應當注意的是,不要認為試題編制完了就萬事大吉,還要確定試題的信度和效度。
二步,確定試題的效度。一般我們可以通過用編制好的試題對
心理測驗(mental test)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和心理學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人的認知、行為、情感的心理活動予以量化。心理測驗是心理測量的工具,心理測量在心理咨詢中能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模式和人格特點。
常見的心理測試按目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能力測驗:包括智力測驗和特殊能力測驗。前者主要測量人的智力水平,后者多用于升學、職業指導服務(如繪畫、音樂、手工技巧、文書才能、空間知覺能力等等)。
2.人格測驗:主要測量人的性格、氣質、興趣、態度等個性特征和各種病理個性特征。
3.記憶測驗:包括短時間記憶測驗和長時間記憶測驗,主要用于外傷引起的記憶損害和老年人記憶減退。
4.適應行為評定:評估人們社會適應技能,包括智慧、情感、動機、社交、運動等因素。
5.職業咨詢測驗: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心理測驗,由于許多年輕人希望在未來競爭中既能發揮自己的潛能、氣質,又能適應自己的興趣、愛好,因此在擇業前往往求助心理學家。
心理素質檢測是通過一定數量的題目來測試人對自己的認知,對他人的態度,對待壓力的表現,對未來的看法和對社會環境的承受程度。從得分來計算出不同人的社會適應性、承受能力、自信心和意志力的一種測試方法。
對于心理咨詢來說常用的測試一般包括:1、智力測試:韋氏成人智力測驗;韋氏兒童智力測驗;聯合瑞文測驗;2、人格測驗: MMPI ;EPQ; 90項癥狀清單;3、生活事件測試:LES生活事件量表。
看你的年齡和測試的內容。如果是青少年的話,做心理測試就是在他們的電腦上,一般來說是一百多塊錢,但是如果你要做心理咨詢,也就是心理治療,就要再給錢,大概也是一百多一次。我只了解這么多,因為以前陪一個同學去過,所以知道一點。
功能分類1.能力測驗能力一詞,其含義頗為籠統。從心理測驗的觀點看,可將其分為實際能力與潛在能力。實際能力是指個人當前“所能為者”,即代表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技能,是正式與非正式學習或訓練的結果。潛在能力是指個人將來“可能為者”,是在給予一定的學習機會時,某種行為可能達到的水平。有人把測量潛在能力的測驗稱作能力傾向測驗(亦稱性向測驗)。實際上二者很難分清。能力測驗又可進一步分為普通能力測驗與特殊能力測驗。前者即通常說的智力測驗,后者多用于測量個人在音樂、美術、體育、機械、飛行等方面的特殊才能。2.成就測驗主要用于測量個人?或團體經過某種正式教育或訓練之后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因為所測得的主要是學習成就,所以稱做成就測驗,最常見的是學校中的學科測驗。無論成就測驗還是能力測驗?包括能力傾向測驗,所測得的都是個人在其先天條件下經由后天學習的結果。不過成就測驗多是測量有計劃的或比較確定的情境(如學校)中學習的結果,而能力測驗,特別是能力傾向測驗則是測量較少控制的或不大確定的情境中學得的結果,也就是在個人生活中經驗累積的結果。3.人格測驗人格測驗主要用于測量性格、氣質、興趣、態度、品德、情緒、動機、信念、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亦即個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對象分類:1.個別測驗個別測驗每次僅以一位被試為對象,通常是由一位主試與一位被試在面對面的情形下進行。此類測驗的優點在于主試對被試的行為反應有較多的觀察與控制機會,尤其對某些人(如幼兒及文盲)不能使用文字而只能由主試記錄其反應時,就非采用面對面的個別測驗不可。個別測驗的主要缺點是不能在短時間內經由測驗收集到大量的資料,而且個別測驗手續復雜,主試需要較高的訓練與素養,一般人不易掌握。2.團體測驗團體測驗是在同一時間內由一位主試?必要時可配幾名助手對多數人施測。此類測驗的優點主要在于可以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資料,因此在教育上被廣泛采用。團體測驗的缺點是被試的行為不易控制,容易產生測量誤差。方式分類:1.紙筆測驗測驗所用的是文字或圖形材料,實施方便,團體測驗多采用此種方式編制。文字材料易受被試文化程度的影響,因而對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人使用時,其有效性將降低,甚至無法使用。2.操作測驗操作測驗項目多屬于對圖片、實物、工具、模型的辨認和操作,無需使用文字作答,所以不受文化因素的限制。此種測驗的缺點是大多不宜團體實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