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二十八星宿
“江西贛派”所注重“巒體”,以龍砂穴水為四大綱,主要應用占測墓葬,其次是選擇陽基;“福建閩派”所依據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為四大綱,相對前者較抽象;明清后“巒頭為體,理氣為用”,兩派漸漸合流.
其要求為:“龍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然后再綜合權衡,達到至善境界,我們根據上圖,分別來講。1.
覓龍。所謂龍,
講的就是龍脈,在圖上為連接祖山、少祖山和主山的山脈。古語云:“指山為龍兮,像形勢之騰伏”,也就是說山脈在形態方面與龍相似,土為龍肉,石為龍骨,草木為龍毛,因此風水學將山脈視為龍脈,研究龍脈就是研究山脈的走向和起伏變化。祖山是指建筑物后方的最巍峨挺拔的群山之魁首,周圍有群山簇擁。少祖山是指龍脈從祖山分出后一路蜿蜒起伏而又高起的一座山峰,也是建筑物后方龍水的源頭之山。主山、坐山又稱為父母山,是龍脈盡頭的山,其下便是的最佳結穴之地。覓龍,就是要根據風水學關于龍的五種形勢與形態的九種分類再結合其他因素來判斷龍的吉兇。2.
點穴。所謂穴,古語云:“穴者,山水相交,陰陽融凝,情之所鐘處也。”在圖上為坐山下建筑物的選址地。風水學中把人的脈絡穴位比擬成地理的脈絡穴位,認為兩者有共通之處。風水學中認為穴是千里龍脈的止聚之處,是龍脈生氣集聚之點,亦是沖陽和陰,土后水深,郁草茂林的最佳的選址地點,也稱龍穴。穴依據其周圍山水聚結的大小,可分為:大聚為都會,中聚為大郡,小聚為鄉村、陽宅和陰宅。穴有了,但是其還是一個較大的范圍,如何在其中選中建筑物的最佳基址,我們稱之為點穴,《葬經》中云:“三年尋龍,十年點穴”可見點穴并非易事。
另外建筑物前的開闊地,風水學中稱之為明堂,如上圖在建筑物前的位置上。明堂有內明堂和外明堂之分,緊靠建筑物前的是內明堂,其要藏風聚氣,所以不宜太寬;距離建筑物較遠的是外明堂,其要寬闊而忌諱狹窄,以謀求長久之發展。3.
察砂。所謂砂,是指環繞穴周圍的山。如上圖在穴周圍的坐山、主山、白虎山、青龍山、護山、水口山、案山、朝山都稱為砂山。砂山與龍脈雖然都是山,但是有著砂山從屬于龍脈的關系,正如《青囊海角經》所云:“龍為君道,砂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穴周圍的這些砂山風水學分別以天空中四個方向上的星宿,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命名,即前山為朱雀,后山為玄武,左山為青龍,右山為白虎。從上圖看穴前的案山、朝山稱為朱雀山;穴后面的坐山或主山稱為玄武山;穴左邊的砂山稱為青龍山;穴右邊的砂山稱為白虎山。案山要低小形美,朝山要有情朝拱,坐山或主山要高大,青龍山要大于白虎山為吉。
護山是指青龍山和白虎山以外的山丘,對龍穴起護持作用。水口山是指水流離龍穴而去的方向上的左右兩座山,古語云:“水口砂者,水流去處兩岸之山也。且不可空缺,令水直出;必欲其山周密稠疊,交節關鎖。”風水學中將水口看的較為重要,認為水口就像人的口鼻一樣是氣口,因此就有水來處為天門之說。如武漢長江大橋兩端的龜山和蛇山一樣,風水學上稱為龜蛇鎖大江的格局。
風水學將砂山比作龍脈的護衛、仆從,而察砂就是尋求能夠藏風聚氣的地理環境。具體來講就是要察看砂山的位置和砂山的形態。4.
觀水。所謂水指水源和水流。觀水就是考察地上地下水源和水流的水勢、水形、水質。風水學對于水的研究成果是最為豐富的,講法也是最多的,有著很多的風水古籍都涉及到了水法,最為典型的屬《水龍經》,對于水法風水學上可謂林林種種,洋洋大觀。風水學認為大的山脈能夠迎氣生氣,砂山的環抱能夠聚氣藏氣,水能夠載氣納氣,《葬經》云:“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還有一些風水理論也認為:吉地不可無水;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等說法。另外,在一些平原地區,如果沒有山脈,那么也可將大的江河視為龍脈,《水龍經》里所講的“平洋龍”。可見風水學對水的重視。上圖龍穴前的水呈環抱狀,稱為抱水,其作用可使龍穴的生氣凝聚而不散泄。5.
取向。所謂向指方向、朝向。方向按照八卦的四正四隅,即震、兌、離、坎、艮、巽、乾、坤,分別代表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要判斷向的吉兇不僅涉及到風水巒頭學的一些知識,而且更多的涉及到風水理氣學的理論,如三元九運,穿宮九星等。
綜上所述,通過對風水巒頭學理想布局圖講解,我們能夠大致了解風水巒頭學所涉及的觀點和理論,這些理論也是古人用來選擇大到都城的尋址規劃,小到個人的住宅所用的一些基本的理論和方法,但是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大多數的建筑物是不可能像上圖一樣有著這么完美的真山真水的格局,大多是一些城市之中的井邑之宅。對于這些井邑之宅,如何通過風水巒頭學的地理五要訣為“龍、穴、砂、水、向”來判定吉兇呢?一些古籍如《陽宅會心集》所云:“一層街衢為一層水,一層墻屋為一層砂,門前街道既是明堂,對面屋宇即為案山。”還有《陽宅集成》所云:“萬瓦鱗鱗市景中,高屋連脊是真龍。”等。因此對于井邑之宅,“龍、穴、砂、水、向”被賦予了新的內容。但不論是曠野中真山真水的大格局,還是城市中井邑之宅的小格局,其道理是相同的,都是要追求居住與生存的較佳環境,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風水中有兩個重要組成系統,分別稱為巒頭和理氣。巒頭本意為山頭,重視以自然地理為判斷吉兇的依據,發揚于江西,也稱為形勢風水,或稱形派。理氣以五行八卦和飛星翻布定吉兇,重視以年運坐向推算,發揚于福建,也稱為閩派。玄易老師說在明朝之后,風水師不再拘泥于門派之分,兩派各取所長漸漸融合,達到巒頭為體,理氣為用的風水新境界。
巒頭派為楊筠松所傳(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楊派)。是以楊筠松、曾文遄、廖禹、賴文俊四位風水大師的理論經驗為基礎,歷經各代發揚光大流傳而成的風水門派。它的核心理論是講“龍、砂、水、向、穴”五字,所謂“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巒頭派中又分為形勢、形象、形法三個門派,由于其過去主要活動分布在江西一帶,故又稱為江西派或贛派。 1.形象:形象派是指勘察時將所見到的地理形象,地勢形狀看成人、動物的形體或比喻成相似的物品。如“嫦娥奔月”、“犀牛望月”、“天馬騰空”、“金鐘罩頂”、“眠牛磨草”、“大象吸水”、“將軍大帳”、“美女獻花”等等。 2.形法:形法是形象派延伸出來的一種,是巒頭派中的一種勘察方法,主要是看形象對穴場所引起或帶來的吉兇,如右屋的前面接一間小房子,并且在小屋的前面開門,名叫白虎探頭;又如在陽宅或陰宅正前面有一道水溝沖來稱之為穿,有一條路沖來或門口有電線桿,稱之為穿心路或“一箭穿心”,有大路直沖門宅,稱為槍煞等。 3.形勢:遠為形,近為勢,千尺為形,百尺為勢。指的是自然界的山川形勢,主要是以龍、穴、砂、水配合坐山朝向及遠處伸展來的山脈論其吉兇。龍是指從遠處延伸而來的山脈。砂是指穴場四周三百六十度范圍之內的山丘。山是指穴場外遠處的山峰。若是平原無山之地,可以認為“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 高一寸為龍,低一寸為為水口;高大建筑物皆稱之為山,陰陽宅風水聚集之地為穴;陰宅穴地周圍的山川為砂,陽宅四周高大建筑物為砂;河流、溝塘、干河流,以及沒水情況下的馬路,一切四周低洼的地方皆為水。 巒頭派重視對山形的認識,“高山須認星峰起” ,根據山峰的形狀,分別名之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五行星的基礎上,又進行細化,用北斗九星的名字來命名不同形態的山峰,即貪狼(木)、武曲(金)、巨門(土)、文曲(水)、破軍(金)、祿存(土)、廉貞(火)、左輔(木)、右弼(水)。大蜀山,為“正體巨門”星。 在選擇陰宅穴位時,巒頭派根據星峰確定穴的位置,如木星葬節,火星葬炎,土星葬角,金星葬窩,水星葬泡。九星結穴,都有不同的位置,主不同的吉兇,如文曲結穴,書云:“‘文曲正形如蛇行。’它的特點是象波浪一樣起伏和左右搖擺。文曲山峰無骨,至柔至順,是行龍中最常見的間星,如果沒有文曲間在其中,九星就難于發生變換。文曲在平地喜如蛇行,在高山喜見左右生峰伴隨。娥眉峰秀,主出嬪妃。文曲見峰才活, 文曲如果無峰伴隨,形如死鱔,則屬淫邪之星,主男女淫亂酒色敗家。 ” 巒頭不光看大巒頭即室外周圍龍穴砂水、環境形勢,亦注重小巒頭,即室內格局情況。 三個派系有密切關系,形象派與形法派都離不開龍、穴、砂、水(巒頭),巒頭又離不開形象和形法。形法是從形象派中延伸出來的,形勢派是把形象、形法結合派生出來的一派,實際上根還都是形象派理論,三個門派的運用方法沒有大的區別。 許多人認為,巒頭派主要用在看陰宅上,或者說看陰宅應以巒頭(龍、穴、砂、水向)為主,理氣為輔,看陽宅應以理氣為主,畏以巒頭。 有人將“金鎖玉關派”(或稱過路陰陽派)也歸在巒頭派中,似乎也有道理。但普遍還是將其歸入“理氣派”,所以我們還是在介紹理氣派時再介紹它。 巒頭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郭璞、楊筠松、曾文遄、廖禹、賴文俊、司馬頭陀等 巒頭派的主要著作有《葬書》、《青囊奧語》、《玉尺經》、《天玉經》、《雪心賦》、《疑龍經》、《撼龍經》、《晝圖》、《四大穴法》、《六錐賦》、《撥砂圖》、《胎腹經》、《望龍經》、《倒杖法》、《一粒栗》;《心鏡尋龍記》、《陰陽問答》;《游氏家傳啟蒙》,《海底眼》、《靈城精義》、《地理鐵案》等。
巒頭 讀音:luán tóu
詞義:風水學術語。指山脈的形勢。
巒頭主要包括砂和水。
砂是指穴場前后左右之山峰、突出物或丘阜。根據砂在穴場的不同位置,故有特定之稱呼,以便于區別。砂主要的作用在于護龍,護穴與關水,使龍穴不受風吹,精血不使外泄,從而形成氣勢團聚,藏風聚氣之風水寶地。
水主要是包括山脈中流動的水。陰陽風水,一定要有山和有水,"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葬地","山管人丁水管財",還有:"水是龍之血脈","砂交水會,陰陽交合","水是山家血脈精,利人害人速如神"等等。可想而知水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了。
龍砂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