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的創始人是道家女神九天玄女,比較完善的風水學問興起于戰國時代。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為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玄學。
風水形派四大祖師:楊(救貧)、曾(文辿)、賴(布衣)、廖(金精)。 曾文辿是楊筠松弟子,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縫輿,號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歲(854),卒于梁貞明三年丙子歲(916),享年63歲。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習詩書,熟究天文經書,黃庭內經諸書。隱居雩都黃龍寺時,緣遇楊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鳥,遂得堪輿大道。三僚曾氏開基祖,也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楊救貧云游天下,本無意駐足,但曾文辿卻想找一塊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辿發現三僚這個地方不錯,就告訴師傅楊救貧說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后有涼傘遮蔭”地方,如果住下來,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楊救貧過去一看,果然是一塊山環水繞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涼傘形的松樹,樹下是一塊圓形巨石。他告訴曾文辿說:“這里果然是我們堪輿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羅經吸石,后有包裹隨身,住在這里,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楊筠松和他的二個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茅棚居住,他們把茅棚稱為“寮”,師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們就把這里稱作“三寮”(現在寫作三僚)。曾文辿原是于都肖縣(今于都曲洋鄉)人,自幼讀書,原想通過科舉仕進,因逢戰亂,隱居在于都縣黃檀寺讀書,不問世事,后偶遇楊筠松先生,羨其學問,遂拜楊公為師,隨其學習堪輿術。他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徒弟擇址定向。
曾文辿和劉江東都是楊筠松弟子。劉江東,字淵則,又名七碗、添碗、晚年號劉白頭。江西省于都葛坳上老人,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其時楊筠松因黃巢破京城,避難江南,應江西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節度使盧光稠之請為盧光稠葬母,任盧光稠參軍的劉江東崇慕楊公堪輿神術,遂與同鄉曾文辿拜楊筠松為師,從游其門。劉江東是楊救貧先生的主要傳人和楊公堪輿理論實踐的主要記錄者之一,為楊公堪輿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著有《三寶經》一書傳世。劉江東傳道,不拘姓氏,好學者則傳之。劉江東去世后,葬在上老村下山虎形,,與其父同葬,墳墓至今保存完好,惜其后人重修墳塋時誤改了碑向,墳墓右側已生白蟻。劉江東故鄉、廣東豐順等地還保留有劉江東所勘定的陰陽宅,至今乃興旺發達。 廖金精名瑀,字伯玉,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寧都)翠薇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故后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經精通四書五經,鄉人稱其為“廖五經”。
唐末兵荒馬亂,科舉不繼。廖瑀的爺爺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轉而研究堪輿之術。楊救貧在興國、寧都、于都一帶活動時,廖瑀與楊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楊救貧,年輕氣盛,屢屢與楊公斗法。有一次,黃陂廖氏請楊救貧去堪定一個門樓位置。廖金精預先用羅盤定準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個銅錢做標記。楊救貧來后,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隨手往地下一插,卻正中了銅錢中間的方孔。廖金精這下服了楊公,虔誠地拜楊公為師。
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東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后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楊公祠大門的對聯“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就暗寓了這個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一盞燈》等著作傳世。 原名賴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縣鳳山岡人。生于宋徽宗年間(公元1101-1126年間)。賴布衣,曾任國師之職,后受奸臣秦檜陷害,長期處于流落生涯中。賴布衣的足跡幾乎踏遍祖國大地,憑著精湛的堪輿理論于與技術,一路憐貧救苦,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風水大師”的名聲不脛而走。、廣州、英德(大灣鎮布心井村)等城市都是由賴布衣堪定選址。傳說賴布衣所著《青烏序》剛剛脫稿就被南華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經一百多年后傳給了,憑它輔佐朱元璋成就了帝業。又有傳說孫中山先生的祖墳也是賴布衣堪定的。后來賴布衣看破紅塵,遁隱山林,長與青山白云為伴,不見其蹤。賴布衣被尊稱為贛南四大堪輿祖師之一。賴布衣故鄉的“布衣祠”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旅游景點,前來瞻仰的同胞絡繹不絕。傳世有《催官篇》等。電視劇《賴布衣》,1983年上映,是一部古裝神話劇。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 。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西晉末年,郭璞為宣城太守殷佑參軍。晉元帝時拜著作佐郎,與王隱共撰《晉史》。后為大將軍王敦記室參軍,以卜筮不吉勸阻王敦謀反而遇害。王敦之亂平定后,追贈弘農太守。宋徽宗時追封聞喜伯 ,元順帝時加封靈應侯 。
郭璞為正統的正一道教徒,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卜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長于賦文,尤以"游仙詩"名重當世。《詩品》稱其"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文心雕龍》也說:"景純仙篇,挺拔而俊矣"。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葬經》作注,傳于世,明人有輯本《郭弘農集》。
被民間稱為風水業祖師爺的人是楊筠松,因為楊筠松的風水是為百姓服務的,而且他還將風水術推向了巔峰。
伏羲
郭璞被后人推崇為風水術的開山祖師。因此,在談到風水時,又不能不談郭璞。《晉書》中說:“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古文奇字,妙于陰陽歷算”。“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攘災轉禍,通致無方”。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郭璞在當時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地位。如此有影響的學者作風水術的祖師,也可見風水術下于雕蟲小技。歷代,風水術一直是王在侯將相所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命運和宗族的興衰同自己的自然環境連系在一起,企圖憑借這種自然力來保證自己的好運。
蔣介石為了自己的權勢以能讓后代子孫承繼下去專門派人到全國尋找風水寶地。當時的建設廳長就曾經為這位委員長選擇了幾年好地。
許多從韶山歸來的人,都城對韶山沖的景觀贊嘆,更令人驚贊的是新中國的兩位領導人竟是老鄉。兩個人一山之隔。所以,有人說毛澤東居龍首,劉少奇居龍尾,首尾相應,是一條盤龍。
風水實踐由世人的解釋乏力而越發神奇。據說,今日的溫州就是郭璞親自選定的。當初,人們想在江北新城建城,于是請來郭璞來相城地。這位禪師爺取江北的土來稱,認為此地土輕,不宜建成城。于是渡過江,登上西北的一座山,見數峰錯立,形狀如北斗,華蓋山鎖住斗口,便對人說:“如果城建在,山外,可以聚富貴,但不免有戰爭之擾,如果建在山內,則可以保證長久的安定”。于是,才在了依山而建的溫州。郭璞登的那座山因此而得名“郭公山”,以紀念這位風水大師的功績。
這段記載足以在許多地方志上看到關于該城、該縣的地理環境記載或風水先生相址的記載。不僅如此,古代人家族的建筑也是由風水先生相過的,載入宗譜。在中國鄉村,屯、莊、寨等等,無一不是按著風水先生的指點而構筑的。而風水老先生的大名也由此載入史冊。可以看出:風水與中國古代建筑是分不開的。郭璞相溫州正說明這一點。這令我們不能不飲水思源,感謝那些風水先生的創世之功了,不能不對風水神奇魅力投諸于應有的關注熱情。幸好我們有許多風水的書可以研讀。這又要談到了郭璞的《葬書》。正是因為這本書,才有了風水這個專有名詞,才有了郭璞名傳千古的可能。《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而散,界水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就是風水詞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