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古籍《群芳譜》云:“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自秦代以來,我國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從立春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時間,稱為春天。
立春的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2)鞭春牛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3)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咬春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斗柄”為歲首,此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在歷史發展中雖然使用歷法不同而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個祈福攘災、親朋歡聚、歡樂祥和的傳統佳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太歲年其實就是本命年的意思,按照十二生肖來進行劃分以后,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出生年月和屬相對應的關系,被分到不同的屬相陣營當中去。一般本命年容易“犯太歲”,也就是容易不順利,所以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本命年,也會被叫做太歲年。
擴展資料:
在漢族傳統習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年。“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的民謠是關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寫照。故漢族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即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進一道檻兒一樣。
每到本命年時,漢族北方各地,不論大人小孩均需系上紅腰帶,俗稱“扎紅”,小孩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免禍。每逢春節,市場上到處有出售“吉祥帶”“吉祥結”的紅黃綢帶,本命年的人們將之系在腰間、手腕上,也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犯太歲(太歲爺頭上動土),是普通老百姓的通俗叫法。
在命學中,專業的叫法是沖克歲君,就是指本命八字中有與歲君流年天干相沖克的五行。
沖克的結果不一定不好。這要看本命八字的喜用情況。
弱者忌沖,沖則拔;強者喜沖,沖則發。
犯太歲,未必就是兇。不犯太歲,未必就是吉。
比如,老百姓常說鼠馬相克,屬馬的鼠年犯太歲,屬龍的本命年犯太歲。這是因為,子午沖,辰刑辰。但是,歷史上很多大富豪,三公九卿,就是這種沖克才發達大富大貴的。在命學中,有句熟語“不病不為奇”。八字,和太歲大運結合,有沖動,往往是成就事業的人物。相反,普通百姓,默默無聞一生,都是因為八字和歲運都很平靜,沒有什么出奇特色的原因。比如本命太歲,流年太歲,沖太歲,害太歲,刑太歲等等,是有同樣的道理,動爻才有作用。
雙春首先要有兩個立春。
2023年立春時間:2月4日04:50:36,農歷2023年正月(大)初四。
2023年立春時間:2月4日10:42:21,農歷2023年正月(小)十五。
2023年是單春年。因為2023年春節在2月1日,1月31日—2月2日過春節的年份有可能是單春,春節在2月3日的年份一定是立春在歲首的單春年。
雙春年是我國的陽歷和陰歷之間的陰差陽錯而造成的獨特現象,也就說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也算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特例了。
立春習俗: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歷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歷24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歷史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2023年2月4號4點51分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