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關帝廟規模不大
大同關帝廟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稱大廟。坐落在大同市內鼓樓東街。清《大同府志》記有明景泰、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修繕碑記。清康熙、乾隆時均有增建和修葺。從建筑手法和特色看,當為元代遺物,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筑。
關帝廟的主要建筑沿中軸線排列有致,漸次有山門、過殿、東西廊房、主殿(現已部分改建)。原先在正門之上掛有萬字邊大牌匾一塊,上書:“大義參天”。門前樹有雄偉壯觀的木構牌坊。牌坊前又分別豎立著高聳入云的旗桿一對及兩尊威武兇猛的鐵獅子。山門對面曾筑有鐫刻精美的拱形戲臺一座,畫棟雕梁,寬闊高大,頗為壯觀。今存關帝廟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瓦。殿前置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抱廈,為清代所增建。大殿沒有臺基,由平地立柱砌墻。
殿內后端置內柱兩根,柱間各置雕刻精細的木質神龕一個,結構均為重檐。檐下斗拱共十一踩,排列密集純系裝飾,為清代結構。
關帝廟建筑嚴謹,渾為一體。大殿翼角翹揚,斗拱施布有獨到之處。殿內清代增置的平棋藻井上繪制的龍形圖案,多姿多態,別具一格。該廟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運城有一個關帝廟,
在關帝廟內最醒目的是“竹葉詩畫碑”。地方來源不同(豐順、潮州、河北)的竹葉詩畫碑,又名“風雨竹碑”,其畫面設置均不同,也有差別。竹葉詩均用兩株竹枝,以五言絕句為竹葉,渾然似竹。詩云“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按《豐順縣志》云“風吹竹葉詩”“有竹二株,以詩四句,畫作竹葉,生態盎然,石黑質堅,刻工精致。拓本流播正盛”。按潮州景韓亭內的關公竹組字畫石刻,與豐順“關壯穆詩竹遺墨石刻”相比較,均以五言絕句為竹葉,由十二字組成,差異之處是刻畫綠竹和署款;潮州關公竹組字畫,右上角有印章二方,曰“漢壽亭侯”和“關羽之印”,左下方署“光緒乙酉(公元1885年)秋月敦木堂敬之”(見下圖②);而豐順“關壯穆詩竹遺墨”不全,據旁證系御制品,其文曰“漢壽亭侯之印”“御制”崇禎丙子(公元1636年)張文乾;在河北涿縣漢昭烈帝(劉備)廟中發現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重修昭烈廟時所刻“風雨竹碑”。碑中左邊為風中勁竹,竹葉傾斜,如被狂風吹偃;右邊為雨中勁竹,竹葉下垂,似遭暴雨淋澆。兩株勁竹的竹葉由字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碑中央上方和右下角有印章二方,右上方署“漢關夫子手筆”,左方署“美髯遺雨竹……”詩句。(見下圖①)
傳說“風雨竹”畫幅是關羽身陷曹營時所作。“東君”指司春之神,暗喻曹操。詩的大意是,不感謝春之神的安排,勁竹不因季節變化而榮枯;不必嫌棄竹叢枝孤葉單,它卻能歲寒不凋,風雨難摧。這正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寫照。歷代詩畫家:文同(北宋畫家)、顧安(元代畫家)、吳鎮(元代畫家)、夏昶(明代畫家)、鄭板橋(清代畫家)等,都擅畫墨竹,借用“風竹圖”示憤世嫉俗之情,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羨君兄弟好名聲,只管謙撝莫自矜;
丹詔槐黃相逼近,巍巍科甲兩同登。
個人理解:你女友會回心轉意的,消息將至,感覺起來你們好像很同聲同氣。甲為首,應該都視雙方在心中為首位吧。
八支
100簽中有八個上上簽,關帝靈簽總共有一百支,按照吉兇可以分為三種:大吉簽三支,上吉簽十八支,中吉簽二十七支,
上上簽八支,中平簽二十四支,中下簽一支,下下簽十九支。關帝靈簽每支簽都有其特殊的意義。關帝的靈簽遠超出了道家所說的關帝是護法之神的范疇,而關帝則被視為武、財、義之神。
關帝靈簽
關帝靈簽是根據《關圣帝君感應靈簽》這本古籍繪制的。每一種簽體都是由干支、簽名、圣意、東坡解、碧仙注、釋義、占驗、典故等組成,自清康熙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它對預測吉兇禍福具有獨特的準確性。
明清至民國時期,各地都建有關帝廟和關帝陵牌匾。一些大型的道教寺廟,甚至佛教寺廟都是關帝的塑像,類似于城隍廟和土廟。據說關帝的生日是5月13日,另一個是1月13日。在關帝生日那天,關帝廟將永遠開啟祝誕道場。清末民初,有人哀嘆其香火的興盛,稱之為“與天地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