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五行學說主要內容,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缺失八字合婚八字精批生肖詳批
    您的姓名
    您的性別
    出生日期
    感情狀態
    單身有伴

    內容導航:
  • 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 中國朝代的五行學說
  •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 五行學說具體說些什么?
  • 中國的五行學說是什么?子午卯酉指的又是什么?
  • Q1: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五種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條件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后,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征而注釋的。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當下還沒有大量可靠的證據證實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是否準確)。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撰著了《儒醫理論與心身疾病治療》,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全面訓詁和重新解析。引起學術界重視。鄭玄《洪范注》:“行者,順天行氣也。”《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動詞,然后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也就是五種基本走勢。所以接著就用了五種運動方式來說明木火土金水。可見漢代儒家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于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而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至于《左傳》中才出現“五材” ,這并不表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從來就沒有“材”的含義,把“五行”解釋成“五材”也就沒有任何根據。這種把不同的文獻的內容沒經過文字訓詁而硬放到一起解說的做法,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 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于《洪范》。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于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后,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第三種觀點
    木,生發、條達、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炎熱、向上、主禮,其性急,其情恭。
    土,長養、化育、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金,清凈、收斂、蕭殺、主義,其性剛,其情烈。
    水,寒冷、流動、向下,主智,其性聰,其情善。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于肝主升而歸屬于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于火,脾主運化而歸屬于土,肺主降而歸屬于金,腎主水而歸屬于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于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于火;日落于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于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于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于目的“筋”和“目”亦屬于木;心屬于火,則“脈”和“舌”亦屬于火;脾屬于土,則“肉”和“口”亦屬于土;肺屬于金,則“皮毛”和“鼻”亦屬于金;腎屬于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于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于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系。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與規律,沒有相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想克就不能維持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任何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都存在生和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并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互為因果,相反相成,互相為用,推動和維持著事物的正常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相生與相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系,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系。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可稱作“母子”關系。如以火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遇破壞后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于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于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于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圍。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五行學說應用于生理,就在于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一性。
    中醫五行分類表——五行與人體和自然界的對應關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人體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形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變動 握 憂 噦 咳 栗
    自然界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氣 風 暑 濕 燥 寒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長夏 秋 冬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系。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后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后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于瀉肝木。 根據相克關系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于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系,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復雜的關系,從而有利于解釋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Q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內容如下:

    1.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內經》把相克關系稱為"所勝"、"所不勝"關系。"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

    3.五行制化

    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發展。

    4.五行相乘

    即過度克制,次序與相克次序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5.五行相侮

    即反向克制,次序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6.五行的母子相及

    即相生關系異常的變化。

    母病及子:母行虛弱→子行虛弱→母子俱虛。

    中醫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歸納人體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組織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種功能活動,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進而與自然環境相聯系,建立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

    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規律來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因此,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主要的思維方法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對中醫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Q3:中國朝代的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它閃爍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是古人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今,它仍然是中醫、武術、氣功和一些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用它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更替,可以清楚地看出各朝代更替的內在關系和遵循的規律,同時,也可以為研究中國歷史探索一種新的方法。一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指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屬性來代表和歸類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屬性,并以五行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來論述和推演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動變化規律的一種學說。其實質是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比象取類,抽象地概括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質,并認為自然界所有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基本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物質的,因此,無論是自然界各種物質的生長死亡,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都可以用五行學說的理論去對應分析,尋其規律。1、 五行的生克關系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反生、反克等關系。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和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不能滋長;沒有克,事物就沒有約束,無法維持其正常的諧調關系。歷史上各集團間的緊密合作,其五行往往有一種相生的關系,如三國時蜀漢與東吳的聯合,即是蜀漢之水生東吳之木;各集團間的暴力對抗,其五行往往是一種相克的關系,如北宋末年兩支起義軍領袖宋江和方臘,宋江投降了朝廷并幫朝廷打方臘,宋江的軍隊名號為宋,五行為木,方臘起義軍的名號為方,五行為土(方指四方,具土之性),兩者五行關系是“宋木”克“方土”。 反生是指相生關系的兩種五行,其中被生之五行很弱,而生之五行很強,結果相生太過,被生之五行不但不能接受生輔,反而受到克制和約束。例如水是生木的,但是水過多反而會制約木,猶如過多的水去澆灌一棵小樹,其結果必然是“水多木漂”,小樹被淹死。反克是指相克關系的兩種五行,其中被克的五行很強,而克它五行很弱,克它的五行無法制約被克之五行,反而被其克制。水是克火的,但是如果火勢很盛,而水很微弱,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蒸發,以至干涸。反生和反克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特殊形式,是事物之間失去正常依附或制約關系的表現。例如楚漢相爭,楚的五行屬木,漢的五行屬水,本來“漢水”是生“楚木”的,這從劉邦早期幫助項羽攻破秦國可以得到印證。但是,當“漢水”相對強大而“楚木”相對弱小時,水不但不去生木,反而會克制木。所以,“漢水”劉邦再加上一條烏江的水,就反生了“楚木”項羽。再如大夏(史稱西夏)五行為火,與金朝并存時,其火本是克金的,但當金朝十分強大時,反而是金克了火,即金朝滅了大夏。2、 五行的歸類不管是自然界或是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均可以按其性質及作用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現將與本文相關的內容分別歸類如下:五 行 方 位 季 節 特 征 顏 色 五 性 朝 代
    木 東 春 曲直 青 仁 秦 宋
    火 南 夏 炎上 赤 禮 夏 晉 明
    土 中 四季之末 稼穡 黃 信 周 魏 唐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
    金 西 秋 從革 白 義 金 元
    水 北 冬 潤下 黑 智 商 漢 隋 清
    表格中朝代的五行歸類,是分別按照朝代名稱的字形、字義及五行學說的有關理論確定的,即:夏朝五行為火,夏有夏季之義;商朝五行為水,商有商業、流通之義,具水之性質;周朝五行為土,周有周圍、四面八方之義,具土之性質;秦朝五行為木,秦乃禾、木之名;漢朝五行為水,漢乃水名,且偏旁帶水;魏朝五行為土,魏古字通巍,指山高大的樣子;晉朝五行為火,晉乃日照入萬物之義;隋朝五行為水,隋本作隨,有跟從之義,具水之性;唐朝五行為土,唐有堤防、道路之義;宋朝五行為木,宋乃居之木器之義,且部首為木;元朝五行為金,元為首有乾元之義;明朝五行為火,明有光明、照亮之義;清朝五行為水,清有水潔凈之義,且部首為水;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五行均為土,因為都突出其“中”的方位。 二 五行生克史如果把實現國家主體相對完整統一的朝代名稱,按上表轉化成五行,不難看出各朝代的更替,往往遵循著五行生克的原則,從此意義上講,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五行的生克史。1、夏商周火開文明史 后朝克前朝遠古創先河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火”是主文明禮儀的,同時火具有壯麗和生生不息之性,所以,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正是從五行為“火”的夏朝開始的。夏朝的建立,標志著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是中國進入第一個有史可考的朝代。克火的五行是水,所以取代夏朝的是五行屬水的商朝。如果說商在字形、字義上的“水性”還比較弱的話,其開國國君“湯”之五行也為水,正好彌補了水的不足。另外,商朝曾多次遷都,這除了史學家說的遷都與其內部斗爭有一定關系外,恐與水的國號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有關。克水的五行是土,所以取代商朝的是五行為土的周朝。遠古朝代的更替,開創了中國歷史朝代更替后朝克前朝的先河,在以后的朝代更替中,其五行關系也多為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
    2、秦木克周土 漢水漂秦木在五行理論中,木是克土的,所以取代周朝的是五行為木的秦朝。其實周朝被五行屬木的朝代取代,從“春秋五霸”中,就已經顯出先兆,在這五霸中,有三霸的國號五行屬木,即宋國(襄王)、秦國(穆公)、楚國(莊王),二霸的國君五行屬木,即齊國的桓公、秦國的穆公,另一霸是晉文公,晉的五行為火,是生周土的,所以,它的稱霸則是打著“尊王”,的旗幟,即擁戴周天子實現的。由于秦朝的急政暴虐,在秦末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變得十分脆弱,所以秦朝最終被漢王劉邦所滅。本來秦的五行為木,而漢的五行為水,水是生木的,但秦為弱小之木,而漢水較強大,所以當秦漢相遇時,結果是水多木漂,漢水反生秦木。 3、魏土克漢水 晉火反生魏土 取代漢朝的是五行屬土的魏朝,此時歷史進入魏國、蜀漢、東吳三國時期,蜀漢五行為水,東吳五行為木(因為東方主木),三者的關系是:蜀漢水生東吳木,魏國土克蜀漢水,東吳木又克魏國土。著名的“赤壁大戰”就是這三者關系的印證。由于這種克中有生,生中有克的復雜局勢,所以形成了三國鼎立。 取代魏朝的是五行屬火的晉朝,晉的五行為火本是生土的,但是,當晉王司馬昭及子司馬炎的權力極大時,即火很旺盛時,它反而不會生土,而是克土,所以,魏被晉取而代之。4、晉毀于漢 南北朝歸隋 晉朝統一全國后,不久便被自稱為“漢王”的匈奴貴族劉淵所破,顯然,漢與晉是水克火的關系。以后歷史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最后是五行屬水的隋朝統一了全國。隋朝大修運河,隋煬帝巡游全國,恐與國號具水性亦有一定關系。5、唐宋元明清中 所有換代均相克 取代隋朝的是五行為土的唐朝,后面的朝代更替亦體現為后朝克前朝的關系,即宋朝木克唐朝土(注),元朝金克宋朝木,明朝火克元朝金,清朝水克明朝火,中華民國土克清朝水。當然,朝代的更替,絕非一克了之那么簡單,對此,史學家們早已作了詳盡的解釋。但是,從上述的分析中不難看出,百分之七十的朝代更替是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這顯然不是巧合,歷史的發展和朝代更替,蘊含著五行生克的理論,也沉淀著中華深厚的文化。三 歷史的經驗和規律用五行學說的理論來研究中國的歷史,不僅可以解釋許多歷史事件,揭示朝代更替的內在關系,同時,也可以總結出許多有宜的經驗和規律。1、盛世往往易出現在屬土和水的朝代在中國的歷史上,被史學家稱為盛世的有:五行屬水的商朝的“武丁盛世”;漢朝的“文景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和五行屬土的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同時,這兩種五行的朝代,統治時間也往往較長,如周朝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漢朝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唐朝和清朝都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水主智,且水為生命的源泉;土主信,且土有極大的包容性和生發性,所謂“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均闡明了土的生化、承載、受納作用。所以,國號為這兩種五行的朝代,往往更能顯現出超凡的智慧,創造出富國強民的盛世,獲得長治久安也就順理成章了。目前,我們中國正處于盛世階段,土的敦厚、生發性、凝聚力得到充分的體現,所以,從現在的發展和歷史的經驗來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中華人民屹立于世界之林,已是指日可待的事,并且必將獲得長治久安。另外,屬土的朝代后面往往易出現許多小國,這從周朝后期的春秋戰國時,眾多諸侯國躍躍欲試力圖爭霸,和唐朝后出現五代十國的格局中可以得到印證。其原因也與土為萬物之母,有極強的生發性有關。2、 五行屬金的朝代最好戰在我國歷朝中,五行屬金的朝代主要是金朝和元朝,金朝自公元1115年建國到1234年滅亡,共119年,幾乎是年年都有戰爭,先是戰遼國,后戰北宋南宋,再戰西夏和蒙古。元朝更是重武輕文,靠武力征服的疆域居中國各朝之冠,自入主中原后,全國各地的抗元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其原因為金秉秋天之氣,在五行中有從革、肅殺和毀折之性,所以五行屬金的朝代自然就比其它五行屬性的好戰。3、 從北到南容易取得戰爭的勝利集團間,如果是形成南北對立,往往是北方最終易取勝利。如三國時蜀漢多次欲攻占北方的魏國,但總不能成功,最終被北方所消滅;南北朝時,南方亦不能戰勝北方,最終還是北方的隋朝統一了全國;南宋一直想恢復對北方的統治,但結果最終被北方的元朝消滅;中國的解放戰爭也是從北方打到南方,最終取得全國的勝利。其原因是北方的五行為水,南方的五行為火,水能克火,所以,北方向南打就容易勝利,反之則易失敗。4、 同名朝代都是先北后南先西后東在中國的歷史上,一個朝代被推翻后,該朝代的“皇親國戚”往往又會組建一個同名的朝代,但是這個朝代的名稱和京城所在地都是先西后東,先北后南。如西周后面的東周、西漢后面的東漢、西晉后面的東晉、北宋后南的南宋。中原國土受外族威脅最大的就是來自北方和西方,當北方打來,就往南遷,當西方打來,就往東遷,而北方五行為水,南方五行為火,水是克火的,西方五行為金,東方五行為木,金是克木的,所以戰爭往往是從北打到南,從西打到東。綜上所述,用五行學說的理論來研究朝代的更替,不僅可以看出朝代更替的大體規律及各朝代的五行特性和特征,同進也可以對許多歷史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釋。然而,亦有一些特例并非如此,如五行屬水的朝代一般統治時間都比較長,但隋朝卻很短,只有38年的歷史;再如五行屬木的朝代或集團應有慈善的特性,這從楚霸王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和宋朝對遼國、西夏及金國的忍辱曲從拿錢求和中可以得到印證,但是,五行同屬木的秦朝卻是少有的“殘暴統治”根本看不到一點木的“仁”性,這其中的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
    今年高考那道題真是扯蛋啊啊啊啊啊

    Q4: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就我所知道的來說,五行學說是對自然界的能量性質的歸納與總結,是—種哲學思想,如:木曰曲直,水曰潤下……具體地要了解可以去看易經,中醫的黃帝內經。

    Q5:五行學說具體說些什么?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所謂五行學說,即是古人用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為代表來歸類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來論述和推演事物之間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復雜的運動變化規律。五行學說亦是我國古代的唯物主義哲學的重要范疇。五行學說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們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自然界各個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屬性的物質在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角、徵、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臟:肝、心、脾、肺、腎;五情:喜、樂、欲、怒、哀;五常:仁、禮、信、義、智等等,每種事情的五項內容都分別顯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順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順序。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生克中,并不只存在順克,如旺克衰,強克弱,有時也會出現逆克,衰克旺,弱克強的現象。即;土旺木衰,木受水克;木旺金衰,金受木克;水衰火旺,水受火克;土衰水旺,土受水克;金旺火衰,火受金克。這叫反侮。從季節而言,春天屬木,夏天屬火,秋天屬金,冬天屬水,而在每個季節之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后十八天,則是屬于四季土。方位分為東南西北中,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氣候分為風寒暑濕燥,風屬木,寒屬水,暑屬火,濕屬土,燥屬金。顏色分為青紅黃白黑,青屬木,紅屬火,黃屬土,白屬金,黑屬水。其他顏色亦不過是青紅黃白黑的變奏。味道分為酸苦甘辛咸,酸屬木,苦屬火,甘屬土,辛屬金,咸屬水。人體分為五臟五腑,五臟是心、肝、肺、脾、腎,五腑是小腸、大腸、胃、膽、膀胱,心和小腸屬火,肺和大腸屬金,脾和胃屬土,肝和膽屬木,腎和膀胱屬水。 情緒分為怒喜思悲恐,其中怒屬木,喜屬火,思屬土,悲屬金,恐屬水。中醫學很早就從唯物辯證的觀點出發,明確地把五行學說作為宇宙的普遍規律來看待,認為宇宙的運動變化,都不能脫離五行的規律。根據五行學說的觀點,古人認為宇宙自然界都是由這五種屬性的物質所構成,各種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屬性物質進行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其形成過程中,同樣受到了五行學說的極其深刻的影響,因之同陰陽學說一樣亦成為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術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答案補充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以五行配五臟對五行學說的內容有了詳盡的記載,但這里記載的五行學說是否就是真正的五行學說呢?它是如何起源的呢?長期以來,歷代醫學家由于儒家尊師重教的思想的影響,既對五行學說的起源沒有明確的答案,又對五行學說的內容只知繼承《黃帝內經》的記載,不敢提出任何異議,對五行學說的內容都是通過五角星圖形來解釋木火土金水之間的生克制化規律。

    Q6:中國的五行學說是什么?子午卯酉指的又是什么?

    中國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觀,子午卯酉則是古代的時間。具體解釋如下:

    01.五行學說

    我國的五行學說就是我國古代用于在中醫、占卜等方面,闡述各種事物之間的運行關聯,從而將人與自然萬物聯系在一起的一種宏大的物質觀。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提出。

    五行:金、木、水、火、土。世間萬物都由這五種元素構成,五行之間相互作用,維持著自然界的和諧統一。五行之間有相生關系,也有相克的關系,我們的祖先探究著這種相生相克,來解釋事物之間的各種變化。

    02.子午卯酉

    子午卯酉則是我國古代的表達時間的方法,子午卯酉分別對應著夜晚、中午、早晨、傍晚。和現在的時間相對應的話,子時就是半夜的23:00-1:00,午時則是中午的11:00-13:00,卯時是在清晨的5:00-7:00,酉時是傍晚的17:00-19:00。

    如果聯系上文的五行來說的話,子午卯酉在風水八字中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子時在北,五行為水;午時在南,五行為火;卯時在東,五行為木;酉時在西,五行為金。所以子和午是相克的,卯和酉是相克的。

    03.天干地支和五行

    子午卯酉分別就是地支中的一、七、四、十位,天干地支是我國古代的紀年歷法,源自于古時候的人們對天象的觀察,后來和五行相結合,一起用于中醫學和占卜等地方。

    金木水火土在天干中的位置表示就是:東南西北分別為木、火、金、水,而土在正中心的位置上。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五行是一種物質觀,子午卯酉代表的是一種時間觀,古人將物質觀和時間觀相結合,就形成了當時他們的世界觀。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屬鼠男和什么最配
    下一篇:下一篇:怎么算命里缺啥數字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