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愛默生
取名字的初衷僅僅是給剛剛降生在這個世界的嬰兒一個不同于別人的代號,便于交流時有所指代。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不斷介入生活,人們不再滿足于名字單純的區分功能,開始注意取字時的美感和取字時的寓意藝術。
家長們不分晝夜地翻查字典,甚至花重金請人幫忙選字,只是為了給孩子取上一個好聽好記好用的名字。
于是名字不再是簡單的代號,除了回避長輩用字、回避消極用字這些基本內容,名字中的有些字是依據家族族譜,有些字飽含著父母對孩子弘大的期盼和祝愿。名字不僅講究倫理綱常和寓意期望,還要注重平仄和諧音,因此每個人伴隨一生的名字里面都藏著家人們絞盡腦汁的心思。
縱觀歷史時間線可以發現,每個歷史時期大家的名字都有不同的特點:民國時期的名字大多儒雅,"雅生""子儒"等有才子佳人的韻味;新中國時期的名字大多熱情,"國強""解放"等有進步奮斗的含義。
而到了如今,名字卻失了文化色彩,全班都是千篇一律的"子墨""梓萱",越有文化越不會取名的我們,究竟遺失了什么?
名字與時代齊步
古人對名字取字十分重視,名字里的字都有自己的出處,歷史上有這樣的講究:男子取名看《楚辭》,女子取名看《詩經》,從文看《論語》,習武看《周易》。
正是因為這幾本書有自己的性格劃分和取向設定,讓人一聽了名字就對眼前的人有了初步的個性印象:如"修遠"是勇敢堅韌,"佳宜"是溫柔賢淑,"晏平"是溫和公正,"毅凡"是果敢剛毅。
民國時期的名字也很有特點,總帶著滿滿的書卷氣息,明明是常見字卻拼湊出不一樣的韻味,念了他們的名字,仿佛就像讀了一首詩,落凡而不落俗,這與當時的文化潮流有著直接的關系。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建國時期的名字了,男生喜歡用"軍""國",女生喜歡用"艷""紅",一方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符合時代特征,另一方面有文化層次原因,名字的選擇余地不高,于是拼湊成非常樸實接地氣的名字。
到了如今這一代,名字取字兩極分化,一部分父母喜歡用生僻字,想以此顯示出自己的文化水平,卻不知不過這個做法并不被大家受用,看清了名字卻讀不出來,總會引起尷尬。
雖然不容易重名,但完全注重名字的華麗外殼,忽略了取字的文化內核;另一部分則喜歡用大眾字,還是同一批大眾字:宇軒,梓涵,雨萱……重名率非常高,不僅增加了周圍人的記憶難度,也失了名字的區分作用,與取名字的初衷背道而馳。
背后原因:時代平和,文化遺忘
很多人會疑惑,明明社會一直在進步,現代人的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了解和學習的知識面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為什么我們的名字卻失了味道,甚至是極具大眾化呢?
如今的名字只是名字而已,取名字好似也不再是一件絞盡腦汁費盡心思的事情,只需要隨波逐流就好。其實背后的原因無非就是以下兩點:
第1, 時代的確在穩步發展,社會的確在不斷進步,但美滿幸福的生活逐漸弱化了時代特點,越讓人難忘得越是激進的,與歷史各時期相比這樣簡單的幸福反而顯得難得又平庸。
當然無論讓任何一個人選擇,都不會為了時代特色而拋棄眼前的幸福,但我們不可否認沒有了時代沖擊是名字缺少特色的原因之一。
第2,?知識儲備在進步,文化涵養卻在退步。現代生活最大的特點就是快節奏,我們每個人都在被生活向前推,在各自的城市里馬不停蹄地奔跑,只有不斷超越才能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3, 這樣的生活不斷促使功利心的形成,為了高考為了工作為了養家……我們每天吸收的東西很多,真正沉淀下來的卻少之又少。傳統文化在指縫中不經意間流失,造成名字大眾化的結果。
沉淀文化素養,豐富內心世界
其實文化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我們在日益浮躁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仿佛大霧四起,我們看不清周圍也看不清自己。
顯然這并不是一個健康積極的狀態,那么如何在高壓力高強度的生活在找到平衡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社會一直在給我們做加法,而我們需要給自己做減法。這種選擇不是逃避,而是另一種積極。
當你看清生活,就會明白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同時豐富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其實我們從未停止對于傳統文化追求的腳步,每一個歡度的中國傳統節日,每一個不肯省略的節日習俗,每一幅帶著祝福的春聯,每一句酒桌上的賀詞都是悠長傳統文化流淌在我們骨髓上的印記。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支撐我們前進的精神動力,我們不該也不能遺忘。所以呼吁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點點時間豐富自己,沉淀自己,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論語》、《周易》,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無盡的財富。
"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
我們不再滿足于觀察名字大眾化的問題表面,我們探索到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缺失,揭露的是快節奏與慢生活之間平衡的深刻問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困惑,不必焦慮不必憂心,而是要選擇正確的態度積極解決問題。
文化流失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意識不到文化流失,找到問題的關鍵才能對癥下藥。那么就從一個小小的名字開始吧,通過我們的改變讓未來的孩子們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特別代號,他們也注定會成為未來社會的特別代號。
時代特征也會在人的名字中有一定的體現,例如,民國時期,名字叫尚武的會多一些,解放后,建國,建軍等名字比較流行,現代的名字,很多都很洋氣,說明開放的時代特征在影響著人們。
很多有趣的胡同名字都和生活都息息相關,源于生活的點滴。甚至有些是百貨或者是食物的名字,富有生活氣息的名字讓人親切。
文|輕言
中國人對自己的名字都比較在意,認為一個好的名字可以給自己帶來好的運氣,所以在取名上可謂是絞盡了腦汁,想出了無數個既富含哲理,又好聽的名字,僅在民國這幾十年時間里就出現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名字。
比如說著名作家沈從文,一部《邊城》寫活了川湘交界的邊城(原茶峒)小鎮,讓無數讀者對這里的鄉土民情充滿了向往。因為“沈從文”這個名字太好聽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其實他的原名叫做沈岳煥。“從文”這個名字不僅代表了他對文化藝術的熱愛,也有“棄戎從文”之意。
1917年只有15歲的沈從文參加了湘西靖國聯軍,步入軍旅生涯。但因為熱愛文學,渴望讀書,1922年他脫下了軍裝,成了北京大學的一名旁聽生,從此走上了文學之路,棄戎從文也是他這一階段真實的寫照。
民國奇女子之一的林徽因名字也非常好聽,她的名字取自“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中的“徽音”二字。這句話出自《詩大雅思齊》,其中“徽”是美的意思,“音”代表聲譽,合在一起就是“美德”。“徽音”這個名字不僅朗朗上口,還蘊含了美好的祝愿,中國古文化氣息非常濃郁。后來因為經常被誤認為是同一時代的一位女作家林徽音,她最后將名字改成了林徽因。
還有一直在傳播中國古文化的南懷瑾,他的名字取自“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中的“懷瑾”二字,這是屈原所著的《楚辭九章懷沙》中的名句。“瑾”指的是美玉,“懷瑾”則指具有純潔優美品質的人。南懷瑾這個名字不僅好聽,而且頗具古風,即使和古代那些文人墨客比,這個名字也不落下風了。
除了這三位外,民國時期還有很多非常好聽的名字,比如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詩人徐志摩、革命家翟秋白、畫家關山月等等,這些名字也都是由兩個普普通通的漢字組成,可湊在一起便韻味無窮,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夠取得出這么好聽的名字了。
黎傾鳶 黎眉語 黎霏裳
18歲以后,根據有關規定就不能改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