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5號 這就是陽歷(正月16,這是農歷,春節,生日等都是按農歷算的)
陽歷是新歷,也就是國際上通用的公元某某年來紀年。而陰歷也就是我們國家經常用到的農歷。陽歷是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周期為標準,陰歷是以月亮環繞地球公轉周期為標準。
公歷是指公元紀年,就是陽歷
農歷是陰歷
陽歷不是農歷。
農歷是陰歷,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歷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公歷是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太陽歷簡稱為陽歷,是以太陽繞地球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陰歷是農歷。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農歷是陰陽合歷,其中包括象這樣“八月十五月亮圓”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記錄的陰歷。也包括“清明節”這樣按“節氣”來表達的、總在每年的4月5日這樣的太陽歷。所以,經常會在日歷上看到“農歷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這樣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農歷中的陰歷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則是農歷中的陽歷表示法。
從字面上理解,陽歷是“太陽歷”的簡稱。農歷分為陰歷和陽歷就是這樣的表示。但自從采用西方的“公元歷法”,現在的陽歷就基本上專門來表示也是“太陽歷”的“公元歷”。這主要跟我們的習慣有關。因為作為中國日期記錄及節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農歷中的陰歷來定義的。比如“除夕”就是臘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端午節等等都如此。而用農歷中的陽歷來表示的好象只有一個算不上節日的“清明節”。農歷中的陽歷就是24節氣,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說起來,農歷中的陽歷倒更能代表“農歷”這個稱謂。
1912年之后,中國開始采用西方的公歷,俗稱“新歷”,與中國舊有的歷法相對。1949年后則正式采用公元紀年。而陰歷也叫太陰歷,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陰歷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傳統的歷法是結合了陽歷和陰歷的一種陰陽歷。它用置閏法填補了陰、陽歷的時間差,又用陽歷的規律制定了安排農事的二十四節氣。在農歷的時序中,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條不紊的規劃。日月相合的農歷,其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他歷法。它不僅僅是一種歷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黃子孫們,千百年來生活經驗與智慧的化身。
1、公歷是日歷上的日期,公歷就是陽歷。所謂陽歷,就是平時說的“幾月幾號”,是月球圍繞地球轉的算法,日歷上用阿拉伯數字“123456”表示的就是陽歷的日期。
2、陰歷又叫農歷,就是平時說的“幾月初幾”,是地球圍繞太陽轉的算法,日歷上的漢字“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就是陰歷的日期。
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
陰歷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后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歷。
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有人叫它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
夏歷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陰歷”又名“太陰歷”,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于陰陽合歷,我國在民國元年前采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歷”。
一般人以為陰歷適合于農家,而名之日“農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