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星每年所運行的方位和地下相對應的太歲所在的位置都是非常神圣的,這種神圣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的禁忌。譬如,人們迎著或是背著太歲運行的方位動土、興造、遷徙、嫁娶都是對太歲的不敬,是被列為禁忌的。到了后來,人們不僅把每年太歲所在的方位看做兇方,而且認為太歲所在的時辰是兇時,都是應該忌諱的。國家巡守省方、出師略地、營造宮闕、開拓封疆等都不能犯太歲。反之,就會有兇相和厄運來襲。 民間傳說蓋房子、興土木的時候門不能正對著它在天上的太歲星,不然地下的太歲就會動怒。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按照民間的說法,如果人們在蓋屋時發現太歲,一般都要把它拿回家,用酒泡上,目的是把它灌醉,讓它記不得發生了什么。然后再悄悄在半夜時分把它放出去,這樣一來,太歲就不會怪罪下來,挖它出來的人也就不會擔心有什么災禍發生。相反,如果不信這種忌諱,就真會招致災禍。 古代有些書里說,太歲是主宰一年的神,凡是喜事都要禁忌太歲的時辰與方向。就是孕婦或是婦女生產的時候都要對太歲有所忌諱,不能任意而行,不然是容易犯太歲的,那時,好事便將成為壞事了。
太歲頭上動土釋義:
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
太歲是中國古代天文家假設出來的星名,與“歲星”(木星)反方向而行的一顆星。
太歲頭上動土
[拼音] [tài suì tóu shang dòng tǔ]
[出處] 漢·王充《論衡·難歲篇》:“移徒法日:‘徒抵太歲兇,伏太歲亦兇’。”
敢在太歲頭上的動土是形容敢于觸犯強權者,不畏強權之意。
據中國一些辭書的解釋,太歲是古代民間對木星的一個別稱,木星它每12年要圍繞太陽轉一圈,它每一年有一個位置,地下相對應的就有一個太歲出現。民間傳說蓋房子興土木的時候門不能正對著它在天上的星位。不然地上的太歲就會動怒。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 古人把木星稱為歲星,也叫“太歲”。歲星自西向東運行,每12年循環一周。在古人眼里,太歲是個兇惡的煞神,是“百神之統”。太歲經過的地方為兇方。中國人紀年的干支,也稱太歲。有時會說“命犯太歲”,即指到了自己的本命年。古人也把兇惡的壞人比作“太歲”。
太歲頭上動土這個傳說源自漢代,傳到后世愈禁愈嚴,愈來愈繁瑣,凡是太歲所在的方位及相反的方位,都不可以動土營造,凡是違反這個禁忌的人,就會招來災禍,遭到惡運。后來就慢慢轉變為比喻觸犯兇惡的人,以致於遭到禍殃的成語
不得在太歲頭上動土是我國民間遺留的一種忌諱。民間傳說,如在太歲方位動土,就會挖到一種會動的肉塊,即是太歲的化身。如果人的命運正旺還不致于怎樣,運氣不佳,命象衰微,就會遭到喪亡的災難。因而人們最怕遇到太歲,常常畏之如虎,那些兇惡、難惹的人,就被稱之為“太歲”。膽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也就成了惡霸們嚇唬人的口頭禪。
太歲,本為道教神明的尊稱,是對應天上地下的神煞領導。后被引用為“神煞論”來推斷人的運程。古書云:’’歲攝兵權,?
人生死。”又云:”逢太歲之年,無喜必有禍。”或云:”反吟伏吟,涕泣零零。”等等之論點。 流年太歲?
流年,是指一年一年不停地替換。
流年太歲,共有60位〈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組合而成〉,每一位太歲都有衪的姓名,而順序值年,周而復始,循環不息,故又稱“值年使者”。
流年太歲,是司管人間一年之吉兇禍福的歲君。古書云:”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 2002壬午馬年有四個生肖犯太歲 馬人—犯刑、鼠人—犯沖 兔人—犯破、牛人—犯害 “刑”:有刑律、刑傷之意;抵觸相刑,亦稱伏吟。 “?”:有?擊、對抗之意;交戰相?,亦稱反吟。 “破”:有損壞、破裂之意。“害”:有不和、不合之意。
無論是犯刑、沖、破、害者,皆受到流年太歲的影響,會導致官非糾纏、仕途阻滯、投資失利、情緒波動、人事不和及感情離合、嚴重者有意外血光之災等情況出現。
除此之外,壬午年之太歲姓路名明。若有人叫路明、姓路或名明;則須注意觸犯太歲姓名的名諱。 化解太歲之兇力。可拜太歲作福,以求趨吉避兇。 亦可求取“化太歲靈符”,以保護身平安。
不過
“在太歲頭上動土”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它表明一種文化忌諱。過去人們認為,不信這種忌諱、真的會招致災禍。唐代《酉陽雜俎》一書記載:有個叫王豐的人,“于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豐懼,棄之。經宿,長塞于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廣異記》中也說:晃良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歲”頭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塊,用鞭子打了幾百下,扔到大路上了。當夜有人看見有些神人騎馬坐車來慰問那肉塊,并問:“太歲兄,你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報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氣方剛,我也沒辦法。天明后“太歲”就不見了。
在中國民間,“太歲”向來被人們看作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一種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它無影無蹤,而又無處不在。其實,“太歲”實際上是古代人假設的一種天體。作為一種具體的生物,“太歲”是真實存在的。
在《山海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均有詳盡記載,稱其為“肉芫”,“視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國神話史書《山海經》中,就有對“肉芫”的記載:“聚肉有眼而無胃,與彼馬勒頗相仿佛,奇在不盡,食人薄味。”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做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學者虞世南的《北堂書抄》中也有一條關于“土肉”的記載,他的史料轉錄于《臨海異物志》,文中說:“土肉,正黑,大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浚克食。”
到了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類,稱其為“本經上品”,并將芫分為五類,其中對“肉芫”是這樣描述的:“肉芫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同時,《本草綱目》“芫”類條目中還列舉了幾部以“芫”為主的藥方,說明“芫”類對一些疑難病癥有特殊療效,其共同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據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俗稱的“太歲”是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極強,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細菌復合體。吉林樺甸夾皮溝云峰村雙合屯發現的這塊“太歲”,被保存于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爛、無蟲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對此,專家稱,它其實是一個有生命的、低等菌類混合體,與《本草綱目》等古籍記載的“肉芫”不能簡單劃等號。 本報今天以《“太歲”駕臨南部山區?》為題,對在西營鎮中閣老村發現的一個不明生物進行了報道,引起了很多市民的興趣,大家說法不一。記者就有關問題向山東大學生物專家盧浩泉教授求證。盧教授以前曾接觸、研究過這類東西。盧教授告訴記者,被百姓說成“太歲”的東西,很可能是一個由粘菌、真菌、細菌等組成的菌類混合體,南方較多北方較少,但不管在哪,只要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適宜,就會出現。今年降雨量較大,南部山區山村出現這個東西并不稀奇。至于當地百姓說的“太歲”能發出像青蛙一樣的叫聲,盧教授說,有可能是菌落里面夾有空氣,當人用腳踩時,氣體受擠排出而發出的聲音。另外,因為菌群也是一個生命體,要與周圍的環境進行新陳代謝,出現代謝物是正常的;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不適宜菌群生長時,它也會慢慢腐爛、解體。 盧教授還稱,這類菌群沒有多少實際價值,不能與《本草綱目》等古籍上的記載完全劃等號。
中國有許多俗語,這些俗語往往有著幾百甚至幾千年的歷史,有關于古人的,有關于古代神祗的,也有關于農業商業的。一些俗語因為傳播久遠,可能會出現訛傳甚至意思大變的情況,比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等。
太歲頭上動土,也是一個流傳幾百年的俗語。意思是說惹到了有權勢或者兇狠殘暴的人,惹來殺身之禍,早在元雜劇中就已經出現。我們今天看一些書或者影視劇中,一些人也常常說這話。
不過,為什么說“太歲頭上動土”會惹來災禍呢?古人所說的太歲究竟指的是什么?
太歲,其實也叫太陰、歲陰,是古代天文和占星術中,虛擬的一顆星星,這顆星與歲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木星相對,運行方向也與木星相反。天文和占卜本來就與生死福禍相關,所以后來人們神化了太歲,并把它演化成一位神祇。
這個神祗主管什么?自然是生死禍福。如果你尊敬它,就會得到保佑,平安健康;如果你沖撞了它,那么就會自取滅亡。
太歲者,主宰一歲之尊神。凡吉事勿沖之,兇事勿犯之,凡修造方向等事尤宜慎避。——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
這本明朝的書說得很清楚,修建房子等工程,不能與太歲的方向一樣,否則就是沖撞太歲,導致災禍。實際上,早在戰國時,人們就已經開始知道不能沖撞太歲了。中國曾出土一件戈,上面刻有“兵辟(避)(太)歲”四字銘文,上有一位人物形象,便是太歲。
不過,這里的解釋不夠清楚。既然是方向上不能沖撞太歲,那應該是“太歲方位動土”,何以說“太歲頭上動土”呢?
因為太歲不一定是人形象的神,更不一定就是高高在上。
在今天看來,太歲是一種肉靈芝,能再生但不是能無限生長。實際上,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們就意識到了太歲是一種植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說過,“肉芝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晉代人甚至認為,吃了太歲能夠長生不老。
“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現在指的是侵犯最有權威的人的利益。
太歲,有多種含義。首先,太歲可以指一種罕見的植物---黏菌。其次,傳統習俗也認為,每一個年頭都會有一位神明掌權當年的一切凡間事務,而這位在那年當值的神明,就稱之為太歲,而太歲共有六十位之多,即所謂六十花甲年輪值。最后的說法認為,太歲則是古人假想的一種天體,與木星(歲星)運動速度相同但是方向卻截然相反。通說認為,太歲運行到的區域的方位下會出現一塊肉狀的太歲的化身。倘若在此動土,則會驚動太歲。太歲最先出自于《荀子·儒效》,自此便有了“避太歲”的信仰。然而對于太歲的背后預示的含義卻隨著時代演變有了變化,太歲也即可指守護神又可指代兇神。
最初,太歲預示著君主,因此“避太歲”其實就是“避”與最高權威的直接對抗,有點類似于皇帝的名諱不能直呼,皇帝的御用物不能輕碰一樣。因此,避太歲主要表示的是身份的尊卑分明。清末民初時期算命大家袁樹珊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當然,也有人認為,太歲是個兇惡的煞神,是“百神之統”。這主要是因為明代《三命通會》和清代《協紀辨方書》都一致認為“只有日向與太歲運轉方向相順時,方為吉;相背時則為兇。”發展至今,太歲象征著吉祥的一面已經慢慢被人們忽視了,所以后人提到太歲時都統一地認為“太歲”是兇神,煞星的象征。因此一個人在不幸時常以犯太歲表示自己的運氣不好。
其實太歲并不可怕,這些雖然都屬于古代的封建也與風水相關,但是我們也能窺見到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當時中國的天文方面的知識也是非常豐富的,甚至可以用于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