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靈簽:第八十簽吉兇:上簽典故:智遠投軍宮位:未宮詩曰 直上仙巖要學仙 此知一旦帝王宣 青天日月常明照 心正聲名四海傳 簽語 此卦貴人接引之象 凡事和合大吉也 解簽 有始有終 莫向西東 心中用事 貴人重重 家宅 平安 自身 吉利 求財 有利 交易 遂意 婚姻 雙配 六甲 男 行人 回 田蠶 半收 六畜 勝 尋人 遇 公訟 勝 移徙 吉 失物 南 疾病 安 山墳 吉 故事 劉智遠投軍 劉智遠(知遠) 沙陶(沙陀族)人 劉志遠與妻李三娘居舅家 舅嫌其貧 哄志遠往瓜園 欲給二瓜精吃掉 志遠夜持槍 戰瓜精走入地 掘開見劍 拾之辭妻投軍 投靠岳勛 官至安撫使 契丹滅晉 中原無主 智遠于晉陽即帝位 改國曰后漢 仍稱天福而不改元
觀音靈簽解簽處第80簽上簽未宮:智遠投軍
直上仙巖要學仙,此知一旦帝王宣;
青天日月常明照,心正聲名四海傳。
詩意:此卦貴人接引之象。凡事和合大吉也。
解曰:有始有終。莫向西東。心中用事。貴人重重。
家宅→平安 自身→吉利 求財→有利 交易→遂意 婚姻→雙配 六甲→男 行人→回 田蠶→半收 六畜→勝 尋人→遇 公訟→勝 移徙→吉 失物→南 疾病→安 山墳→吉
典故:智遠投軍。劉智遠(知遠)。沙陶(沙陀族)人。劉志遠與妻李三娘居舅家。舅嫌其貧。哄志遠往瓜園。欲給二瓜精吃掉。志遠夜持槍。戰瓜精走入地。掘開見劍。拾之辭妻投軍。投靠岳勛。官至安撫使。契丹滅晉。中原無主。智遠于晉陽即帝位。改國曰后漢。仍稱天福而不改元。
【白話淺釋】
本欲上高山學習仙術,誰知一日忽被帝王宣召;本身端正無私就好似紅日當空,心中的抱負想必也能一舉皆知,名揚四海了啊。
【綜合分析】
有始有終,大問西東,心中用事,貴人重重。
此簽貴人性情之象,【凡百事遇貴人即化兇趨吉者。】
交易-遂意
婚姻-雙配
求財-有利
自身-吉利
家宅-平安
六畜-有利
田蠶-半收
尋人-遇
行人-回
六甲-生男
山墳-吉
訟詞-有理
疾病-平安
失物-南方
移徒-吉
此為【上上簽】,和氣生財,貴人相助,求財大利!
先來看看第80簽,觀音靈簽:第八十簽
吉兇:上簽
典故:智遠投軍
宮位:未宮
詩曰
直上仙巖要學仙 此知一旦帝王宣
青天日月常明照 心正聲名四海傳
簽語 此卦貴人接引之象 凡事和合大吉也
解簽 有始有終 莫向西東 心中用事 貴人重重
解簽意.....''智遠投軍''..說明要學智遠投軍.行動起來........1;.''直上高山去學仙''.自已有心要達到目的.拜師指點........2;.''豈知一旦帝王宣''.便能得到明確的答案.理想結果........3;.''青天白日常照明''.明明白白擺在眼前.就要實現........4;.''志在聲名四海傳''.結果一朝正式宣布.隱坐高臺........
意思已經比較明顯了,你要像劉智遠那樣,放棄當年的想法去外地找工作,方能成就事業,不要就近了,你的貴人會出現的,但是你還不知道貴人的方向,根據卦意來看,你的貴人應該不在你附近。
再看第89簽智服姜維
吉兇宮位: 上簽酉宮
出入營謀大吉昌,似玉無瑕石里藏;若得貴人來指引,斯時得寶喜風光。
觀音靈簽: 詩意
此卦石藏珍寶之象。凡事稱心大吉也。
觀音靈簽: 解曰:如石藏玉。貴人指示。得祗稱心。歡懷得意。
這一卦更明顯了,諸葛亮智服姜維的故事你應該知道的,你的貴人應該是在外地的,只有你發揮一下自己的能力,才能讓貴人看重你,才會出來幫你,你需要拜師了,耐心一點的尋找下去,你是千里馬,肯定有一個諸葛孔明在等待你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其實抽簽算卦只是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作用,上簽給自己動力,給自己信心,抬起頭,勇敢走,你會成功的,別為一時的碰壁而氣餒,你的伯樂也許正在尋找你呢,一時失智不免怨嘆,想想“愛拼才會贏”的歌詞,也許會對你有個啟示的,好了,最后祝你成功,不要算卦,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的,呵呵,希望能夠幫到你!
觀音靈簽:第八六簽吉兇:上簽典故:商輅中三元宮位:申宮詩曰
春來花發映陽臺
萬里車來進寶財
若得禹門三級浪
恰如平地一聲雷
簽語
此卦上朝見帝之象
凡事太吉大利也
解簽
朝帝受職
如貧得寶
謀望從心
卦中第一
此簽從心所欲
諸事皆吉
故事
商輅中三元
三元記
明朝
商輅
浙江人
父早亡
商輅三元及第
喻步步高升也
(三元即三級試
)
鄉試
解元
省試
會元
殿試
狀元這是大吉之簽,不必離婚,拖一段時間就會好轉
第八十首
郭令公免胄見吐蕃
直上高山去學仙
豈知一旦帝王宣
青天白日常明照
志在聲名四海傳
靈簽之曰:
本簽示之於**。之意為貴人性情之象也。凡百事遇貴人即化兇趨吉者。由詩意得知君爾直上高山去學化。豈知一旦帝王宣。即青天白日常明照。晴天無一片云。白日常照時。君之命運。正如當中。易言之。有始有終大問西中。心中用事貴人重重。
直上仙巖去學仙 豈知一旦帝王家 青天白日常明照 赫赫聲名四海傳
解:你要去仙山學藝(理想的地方),有一天會被國家重用的;做一個大清官,聲名威震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