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歸屬于五行中金的五氣是,五行中金的五氣

    內容導航:
  • 系統闡述五行和陰陽理論.答的好追加五百分!!
  • 五行是指的什么?它和人體有什么特殊的關系嗎?
  • 有誰懂五行?幫忙解一下
  • 【急求】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知識
  • 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人體什么器官
  • 五行對應的五臟六腑分別是哪五臟?哪六腑?
  • Q1:系統闡述五行和陰陽理論.答的好追加五百分!!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是由于中國古代人對世界認識不足造成的,。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范》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檣。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檣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系。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里,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著物質運動;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絕!雖有點唯心之嫌,但也并非不無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會比盲目胡為要來的順暢。 又,五行(xíng),五排、五列。《素問·氣穴論》:“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素問·氣府論》:“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編輯本段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
    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不同狀態只有五種:一是陰消陽長狀態;二是陽消陰長狀態;三是重陽極限狀態;四是重陰極限狀態;五是陰陽平衡狀態。 在陰陽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陰陽平衡點有兩個,一個在陰消陽長過程之中,一個在陽消陰長過程之中,在整個陰陽運動變化中,陰陽平衡狀態也有兩處,一年四季變化中的春分和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古人為了更加簡潔明晰的表達陰陽,便將陰陽變化規律中的陰消陽長狀態以“木”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重陽極限狀態以“火”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陽消陰長狀態以“金”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重陰極限狀態以“水”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陰陽平衡狀態以“土”的形象來替代表示,于是就產生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為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的五種不同存在狀態,它既是動態的又是相對靜態的。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說“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此一語道破天機也。五行是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產物,陰陽才是五行變化的原動力。  
    1、五行的理論基礎
    古代的人們創造了五行,在幾千年的實踐運用中也證明了五行的有效性和正確性,至于古代的人們是在什么理論基礎上,用什么的方法和原理來創造出五行,一直是現代人迫切需要理解的重點問題,當人們懷著解惑的心態翻閱古今的典藉,試圖找到產生五行來源的原委時,得到的只有失望,雖然現在人們對五行的成因有諸多的解釋,遺憾的是沒有人能明確地說出創造五行的原始依據、過程、和原理,而最大的遺憾則是古代那些創造五行的先輩們,沒有將五行的產生原理和創造過程流傳下來,讓后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幾千年也搞不明。 五行這一套性質標準與關系定律是建立在什么理論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呢?雖然肯定五行首先是來源于實踐的認識,但將這個由實踐的認識提高為普遍性的理論,就必然有一個相適應的基礎方法,有一套可靠的現實依據,有一個順應自然的發生過程,簡單一點說,是它必須有一個理性的基礎,再在這個理性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創新而創造出來。  陰陽又是怎樣生化出五行的呢?在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摸索中,可以發現有一套相關的理論能夠為人們帶來有益的啟發,它就是《易經》中的八卦。稍微讀過《周易》,或者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定認識的人,對八卦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八卦為乾、坤、艮、兌、離、坎、巽、震八個經卦,可以構成六十四個復卦,按照出生時間與命運一書的解釋,八個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質: 震為雷的性質為木,位于正東方;兌為澤的性質為金,位于正西方;離為火的性質為火,位于正南方;坎為水的性質為水,位于正北方;坤為地的性質為土,位于西南方;艮為山的性質為土,位于東北方;巽為風的性質為木,位于東南方;乾為天的性質為金,位于西北方。 從八卦中看到,離為火位于正南方,坎為水位于正北方,震為雷位于正東方,兌為澤位于正西方,在這幾個方位中,同五行中的火位于南方,水位于北方,木位于東方,金位于西方的定位是一致的,雖然八卦的性質屬性是以五行的性質屬性為標準劃分的,但這種劃分在充分地說明了八卦的性質和五行的性質有了一種和諧的溶合,特點是八卦中的離火和五行中的南方火同為一物,八卦中的坎水和五行中的北方水同為一物,五行與八卦中的水與火兩項基本物質元素具有的同一性,絕對不是偶然因素的巧合,而在表明它們之間有著必然性的關系。 人們已經知道,八卦是由陰陽產生,陰的性質為黑暗寒冷,其基礎性的形象物質體現為水,陽的性質為明亮炎熱,其基礎性的形象物質體現為火,陰與陽之間的不斷相互作用,先生化出四象,再生化出八卦,應該注意到,八卦是由陰陽為原始材料生成,這就是說,八卦中金、木、水、火、土的五種性質事物,全部都由水與火兩種性質為基礎,再經過相互作用后的產物,在注意到這個生化來源后,可以看到,陰陽的水與火,和五行中的水與火,和八卦中的水與火,同屬于一樣的物質,由此可以肯定地說,五行的產生來源,必定來自于陰陽,陰陽不但是生化八卦的母體,同樣也是生化五行的母體。 是陰陽生化出五行嗎?應該注意到,八卦中的不同性質,是以四象為基礎,在每一象上再另加一陰或一陽而生成,而四象則由陰陽相互變化而產生。為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的四個標定點,四象有東、南、西、北的分屬,少陽歸屬東方,形象為青龍,性質為木;太陽歸屬南方,形象為朱雀,性質為火;少陰歸屬西方,形象為白虎,性質為金;太陰歸屬北方,形象為玄武,性質為水;如果將四象與五行相比較,就會發現雙方有非常多的相同之處,五行木歸東方,火歸南方,金歸西方,水歸北方,土歸中央,四象只比五行少了一個中央方位。 2、五行的真實本質
    如果要清楚地認識五行的真實本質,必須從陰陽的變化規律中找尋。陰陽變化規律有一個規范性的程序化過程,共分為陰消陽長、重陽必陰、陽消陰長、重陰必陽四個步驟,在陰陽的變化規律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陰陽相互消長;二是陰陽相互轉化,陰消陽長和陽消陰長都為一個量變過程,特點是雙方的量變可以引發整體的質變;重陽必陰和重陰必陽都同為一個質變過程,特點是雙方的質變轉換會引發雙方量變趨勢的改變;在陰陽的運動變化規律中,于是就存在了幾個非常重要的具有標定作用的坐標點,它們分別為兩個陰陽平衡點和兩個陰陽極限點,兩個陰陽平衡點都顯示為雙方在量上的對等均衡,兩個陰陽極限點都顯示雙方在量上發展的最大極限。 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的兩個平衡點和兩個極限點,共同構成了一個可以標定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坐標系統,將四個標定點用擬物化來表達,從便成為了四象產生來源。那么,陰陽的變化規律又是怎樣生化出五行的呢?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從陰陽的變化規律中可以看到,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不同狀態只有五種:一是陰消陽長狀態;二是陽消陰長狀態;三是重陽極限狀態;四是重陰極限狀態;五是陰陽平衡狀態。這五種狀態就是五行的真實本質。 在陰陽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陰陽平衡點有兩個,一個在陰消陽長過程之中,一個在陽消陰長過程之中,這說明在整個陰陽運動變化中,陰陽平衡狀態也有兩處,為什么在四象中要將兩個平衡點分開來用,而在五行中卻要將兩個平衡狀態合二為一?原因并不復雜,在四象坐標中,兩個陰陽平衡點的狀態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平衡點前面與后面的變化,作為一個坐標中的標定點,平衡點在坐標中起到的是界定作用,但在五行中,兩個平衡點顯示的狀態都相同,但這個平衡狀態不起什么標定作用,只是作為一種性質狀態,所以兩者可以合并為一。 四象是古代的人們從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找出具有特別標定意義的點組成的可以標示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坐標,五行則是古代的人們從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對運動變化產生的不同狀態以性質為主體作出的分類。 五行以其本質在告訴人們,五行體現的是陰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運動狀態,是建立在陰陽相互作用而發生變化這個基礎上的全面性擴展細分,并且突出性地表達出五種不同狀態的各自特征和特性,人們創造五行,只是根據陰陽變化規律中的五種不同狀態,各自作出一個明確性的性質表達。 我在《陰陽是什么》中已經指出,陰陽只是一個形象,一個“對立統一”的具體形象,它沒有具體性的指定事物,是一種泛指的,具有廣義性功能的大眾化公眾形象,陰與陽這兩條統管一切事物的綱領也只是有特定的性質,而沒有特定的事物。五行從陰陽的變化規律中產生,為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五種不同量變狀態,由此可知,從陰陽的運動變化而產生出來的五行,也不是具體性的指定事物,而是五種特定性質的運動狀態,只能具有特定性質內容的抽象性廣泛意義,為一種理性的性質表達。 古代的人們將陰陽變化規律過程中的五種不同量變狀態稱為“五行”,其意是表示這五種狀態中的每一種狀態,都具有特定的廣泛性意義表達,都代表著一個行列系統的相關性質,五行其實是五個行列系統狀態的簡稱。 古代的人們可能覺得,以陰消陽長狀態、重陽極限狀態、陽消陰長狀態、重陰極限狀態、陰陽平衡狀態用為日常的表達方式,在實踐運用頗有點復雜,不夠簡潔,而最大的缺點是不容易在不同知識層次的人群中推廣,人們創造五行,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把握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原理,讓人們掌握這些知識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太過復雜的理論原理,不容易為低知識的人所掌握,于是人們也象創造陰陽一樣,采用了一種模擬化的形象表達方法,將陰陽變化規律中的五種狀態以鮮明的具體性形象作出簡潔的替代。 人們將陰陽變化規律中的陰消陽長狀態以“木”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重陽極限狀態以“火”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陽消陰長狀態以“金”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重陰極限狀態以“水”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陰陽平衡狀態以“土”的形象來替代表示,于是就產生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 將陰陽運動變化產生的五種狀態進行了形象化的的處理后,大大地方便了記憶,以這些日常見聞的物質形態為形象,有這樣的最大好處,在實踐的運用中,只要記住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明白了它們只是一個個表面上外在性的形象化代表物,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掌握了統管一切事物的五個行列的性質特點,可以輕松地掌握陰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五種不同狀態的具體性質,明白到金的真實本質為陽消陰長狀態,木的真實本質為陰消陽長狀態,水的真實本質為重陰極限狀態,火的真實本質為重陽極限狀態,土的真實本質為陰陽平衡狀態。 在長期的實踐運用中,五行為五種性質狀態的實質逐漸被人們淡化,而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則被人們誤當為五行的本質,所以一說到五行,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這就是在說金、木、水、火、土。
    3、五行性質的屬性范疇
    金、木、水、火、土為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五種不同量變的存在狀態,從陰陽是生化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基礎材料這個認識出發,宇宙中多姿多彩的所有事物形式,都是不同量變狀態的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在不同的陰陽量變對比中,自然會產生出不同的事物形態和運動狀態,由于陰陽相互作用中的變化狀態只有五種,從本質上說,宇宙中一切事物必然是陰陽五種變化狀態的產物,從這個認識基礎上看,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必然性地在五行體系中有一個具體性的固定性質,而且這個性質是絕對不變的,比如人、動物、植物、礦物,它們由不同的陰陽狀態所產生,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但從現象來說,任何事物都不會永遠地處于靜止狀態,靜止是暫時現象,運動是永遠的本質,在不停的運動變化過程中,事物所處的狀態也會不停地發生變化,因此,一件具體性事物的五行屬性,可以跟隨時間、環境、條件的改變而相應發生改變,比如草木的性質屬于木,當它發生燃燒時,就變為火;一件物體位于東方時,其性質定為木,當它轉移到南方后,其性質則定為火;一個人的性格處暴燥時,屬于火,當處于柔弱時,則屬于水;從運動觀點上看,事物的五行性質有一個相對性變化,由于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由陰陽量變產生,所以事物發生的變化狀態,也必然只有五種,絕對不會多,也絕對不會少。 從不變與可變的原因中認識到,事物的五行性質有一個絕對性和一個相對性,絕對性是指事物由整體內陰陽量變對比形成的不可改變的固定狀態,也是事物的基本形態,相對性是指事物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不同表現,這個表現是各種因素的綜合性作用反映。 現實世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著無窮無盡的事物在不斷地發生,雖然以陰陽的運動變化原理,一切事物都必然歸屬于五行,但如果僅僅以簡單的五種狀態,就將豐富多彩和千變萬化的宇宙萬事萬物包容在一起,是不是有點過于簡單化? 必須看到,五行雖然只是五種狀態,但每一種狀態都包含著一個由無數相同或類似狀態的事物組成的范疇,比如陰消陽長狀態,它可以分為兩種上不同形式的陰消陽長,一為在以陰大于陽狀態下的陰消陽長,二為陽大于陰狀態下的陰消陽長,前者為陰消陽長過程中的前一階段,后者為陰消陽長過程中的后一階段,再深入地看,陰消陽長有著無數個不同的力量對比,形成一條雙方力量相互在不斷消長的比例過程。 比如重陽極限狀態,它的標準形式為火,在實踐中,人們可以發現到,同是火,由于產生的基礎來源不同,在溫度上就有不同的表示,少量的物質燃燒可能只有幾百度,大量的物質快速燃燒可能有幾千度,這說明,重陽極限狀態可以由不同的極限量而形成一個變化系列。 又比如陰陽平衡狀態,它可以分成為量的平衡與質的平衡,在質上的平衡可以表現為量上的不平衡,在量上的平衡可以表現為質上的不平衡,而由不同等量陰陽平衡形成狀態,就可以形成一個量化系列,一幅《太極圖》明顯體現的就是量上的平衡和質上的不平衡,另外又體現為相反性質在等量上的制約平衡。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還有一項重要的規律過程在證明五行完全能夠將所有事物包藏在內,而不會被遺漏,由于一切事物都必須服從大自然中不可抗拒的生死規律的擺布,都必然性地共同走上一條從發生到興旺,從興旺到衰落,再從衰落到消亡的道路,我在《陰陽的產生來源》中已經解釋過,這條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的本質,其實就是陰陽運動變化規律在事物中的具體性體現,如果將這條自然規律進行詳細分解,也必然會分解出五種不同的狀態,當所有事物在沿著生與死這條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在發生運動變化時,其變化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也只會出現五種狀態,事物的性質變化也只能在五行的性質之中發生相應的變化。 五行中的每一種狀態,都包含著一個行列化的相同性或類似性的范疇,于是簡單的每一種狀態都變成了一個具有集成化性質的狀態,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成為了具有集成化的簡潔性形象。
    編輯本段五行總論
    五行的性質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個性質,依次如下: 木-好華美,且具有風雅的個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愛,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禮,就是為人謙讓謹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溫厚篤實,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誠實又溫厚誠懇之意。 金-性情剛強,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義,就是崇善棄惡,事事都順理。 水-人聰明,并能推測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觀察事物詳細,對于任何事能預知前兆,善理權謀術事。 也可以說是仁、義、禮、智、信的五行。 中醫五行相生相克圖
    五臟:木性為肝臟;火性為心臟;土性為脾臟;金性為肺臟;水性為腎臟。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方:木為東方,火為南方,金為西方,水為北方,土為中央。 右圖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沖圖解(五行相沖就是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駁、互相戰斗、制衡。 根據宇宙的磁場原先是浩瀚的大海(水).在海中產生了植物(木).再經由太陽(火)的照射慢慢的有了陸地(土).再從陸地中去發現了鐵的礦物質(金).爾后從鐵礦中提煉成鐵器做成盆子來取水。這就是大地自然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環狀態。 又赤裸裸的大地一定要植樹(木),用大樹的根來拱固土質大雨來時才不會土質流失(土),大雨會造成水災就必需用土來筑墻保衛家園(水),古時家園的門口都要擺個大水缸下雨時備水以備火災可滅火(火),為保衛家園及家中煮飯生火必需有刀槍斧頭器具所以要提煉頑鐵(金),生火需要用鋸子斧頭來劈材(木),這自然的相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地間的萬物產生之后,雖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如水會使樹木生長,也會使土質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來克土,這就是自然的循環狀態。
    金:白色,位置:西 木:青色, 位置:東 水:黑色,位置:北 火:赤色,位置:南 土:黃色,位置:中 
    五行:金木水火土,一提五行,有人就不屑一顧的說是,有人還穿鑿附會說是五種物質,對應大自然的金屬,樹木,流水,烈火,土壤,其實五行乃是五氣,比喻為五種物質,乃形象描述。當然化氣為物,說是五種物質也有道理,但不能偷梁換柱,五氣乃是根本。
    陰陽
    萬物從一開始,一的內涵就夠我們研究的了,一分為二,畫為“-”和“--”,即陰陽兩儀,陰陽又是根本,光是陰陽就足以解釋世界萬事萬物了,如陰陽對應季節就是夏、冬。陰陽兩儀分為四象,即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對應1、3、2、4,陽為單,陰為雙。太陽,少陽對應1、3,太陰,少陰對應2、4。太陽為1,少陽為3,太陰為2,少陰為4,同時也是1234數的順序的由來,古人發明了1234四個數了。太陽對應太陽,太陰對應月亮。太陽為至陽純剛之氣,月亮為至陰純柔之氣。少陽為木,太陽為火,少陰為金,太陰為水,對應四季為木春,火夏,秋金,冬水。夏的陽氣至明,故太陽為夏火,木春為少陽。這里應該看得懂,把事物分為陰陽四象,現在看來很簡單,但這是三千多年前的知識,把陰陽四象與數相聯系,就更加不簡單了。 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這個也應該看得懂,現實中有很多例子證明。古人是如何得出來的呢?是觀察自然就得出這么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高度概括的理則嗎?1為陽氣之始,2為陰氣之始才對,故剛才的太陽為1,太陰為2,是錯誤的要修正,故太陽轉為陰之始為2,相應的火也為2,太陰轉為陽之始為1,相應的水也為1,古人想到這里太了不起了,故水1,火2,木3,金4。
    順生逆克
    順生逆克,這個定理不知是誰提出來的,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證明,那么推理是怎么回事呢?古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秘訣就是舉一反三,對人類與自然觀察仔細。在中醫里,氣順則百病除,氣逆則百病生,當然順生逆克,其實犯了循環論證。春夏秋冬,自然之順序也,1234,數之順序也,順則符合自然規律,故順生,違反自然規律則亡,故逆克,說出來道理很簡單,故古人云:大道至簡。金木水火,春夏秋冬皆氣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氣之流動也,自然之規律也,不可違反也,違反則自取滅亡。這里也應該看得懂。順生,由春而夏,故木生火,由秋而冬,故金生水,由夏而秋,是不是火生金?否也,由春而夏,陽氣漸旺上升,由秋而冬,陰氣漸旺下降。陽主升,陰主降,大自然也很多例子證明。升降是符合陰陽學說的,升為陽,降為陰,故陽上陰下,引申一點,男女交合,男上女下,自然之位,不要說連男陽女陰都不曉得,那么是不是女上男下就不對,哎,又犯了形式主義了,陰陽是二氣,不是形式,氣之流動,變化莫測,唯有軌跡可尋,陰陽有這么簡單就對了,男上女下,或女上男下,不過是陰陽二氣流動的兩種形式而已,形式多著呢,研究這方面學問的人就是陰陽家,古代的性保健專家,一兩千年前就出現了性保健專家,而且知識那么豐富,無所不包,中國人的性生活質量卻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究竟是古人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拋棄了古人。 由夏而秋,因為有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陽轉換,故不可火生金,而有個中間轉換的樞紐,名之為土,土在中間,至此五行全,由此可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也不是說變就變,而有個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很好理解,因為火為太陽,變成的是陰之始,但接下來的金是少陰,不是陰之始,由陰之始到少陰,肯定有個過程,故先火生土,土再生金,而且是由陽變陰,陽主生,而陰主亡,陽主進,陰主退,順主陽,逆主陰,故由火到金才有火生土,土生金,而由水到木,只有水生木,無中間土的轉送。火變金,全賴土之功,陽變陰,本為逆,因為有了土,就火生土,土生金,順生了,陰變陽,本來就是順,故水生木。這就是五行相生的原理,五行相克一樣的道理。這些在中醫里都是很基礎的部分,中醫辨五行,就是辯五氣,辯五氣,遠遠比這里講的復雜高深,畢竟那是一門學問,這里只是告訴你五行就是五氣,推理五行就是辨識五氣的流動軌跡。
    五行與太極
    金為陰(克火之陽柔、合土之陽剛),水、木為陽(生水之陽剛、補木之陽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水為陰(克土之陽柔、合金之陽剛),木、火為陽(生木之陽剛、補火之陽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木為陰(克金之陽柔、合水之陽剛),火、土為陽(生火之陽剛、補土之陽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火為陰(克水之陽柔、合木之陽剛),土、金為陽(生土之陽剛、補金之陽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土為陰(克木之陽柔、合火之陽剛),金、水為陽(生金之陽剛、補水之陽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綜合而論,各場合為人之道,也盡贅述其中。如果將其中的各潛在制約因素和變化規律延伸到心理領域,則內容會非常深刻而有社會實用價值。唯注意需要在嚴謹的推理和觀察歸納基礎上的拓展心理領域的學術知識,且一定要與12星相、12生肖、以及網絡流行常見的幾元答案心理測試題區分開來,前者目的是為了無限拓展而去細分出確切心理知識,而后者則是為了方便區分人群為目的,簡單從形式主義上簡單作的算命類推論。

    Q2:五行是指的什么?它和人體有什么特殊的關系嗎?

    五行,也叫五行學說,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金(代表斂聚)、木(代表生長)、水(代表浸潤)、火(代表破滅)、土(代表融合)。 中醫里屬木的器官有肝、膽、眼睛,屬火的器官有心、小腸、舌頭,屬土的器官有脾、胃、口,屬金的器官有肺、大腸、鼻,屬水的器官有腎、膀胱、耳。

    Q3:有誰懂五行?幫忙解一下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那么,什么是五行,歷史上又是如何詮釋“五行”的呢?
    “五行”一辭,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范》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里,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地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當鯀以堵的方式來治理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著基礎物質;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絕!雖有點唯心之嫌,但也并非不無道理。現實中比較明顯的例子,莫過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因而遭受到的環境惡化、氣象無常的自然懲罰。總之,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會比盲目胡為要來的順暢。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陰陽是純粹的對宇宙本源的哲學思辯,即“什么是宇宙”,而五行則是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總結。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按照五行學說,自然界可歸類如下:
    自然界
    五行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氣 五方 五季
    酸 青 生 風 東 春 木
    苦 赤 長 暑 南 夏 火
    甘 黃 化 濕 中 長夏 土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1. 指五種行為原則,見于《荀子》。
    2. 指五種物性,見于《尚書·洪范》及《周子太極圖說》。
    3.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見于《左傳·蔡墨》。
    4.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見于《呂氏春秋》。
    5. 指借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
    6.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征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變化,孕育培植,禁制與伏藏。見于《蕭吉》。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1、3之外,若把2、4、5、6這四項結合起來,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五行相克
    木克土:樹木可以穿透土壤;
    土克水:土可以阻隔水流;
    水克火:水可以滅火
    火克金:烈火可以熔化金屬;
    金克木:金屬工具可以伐木。
    五行相生
    木生火:木柴可維持火的燃燒;
    火生土:物質燃燒后化為灰土;
    土生金:土中孕育著金屬礦藏;
    金生水:鐵器可開掘出水泉;
    水生木:雨露灌溉,使樹木生長。

    Q4:【急求】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知識

    五行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最早在道家學說中出現)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種意義分析過了,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范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里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借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征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余(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五行------------------------------------▲
    *五行:金水木火土。
    *方位:東西南北中。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竊:金竊土,土竊火,火竊木,木竊水,水竊金。
    *五行相溺:金蒸水,水溺木,木溺火,火燥土,土掩金。
    *天干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甲為棟梁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
    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墻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露之水,北方。
    *地支相沖(激):
    子(鼠)與午(馬)相沖,丑(牛)與未(羊)相沖, 寅(虎)與申(猴)相沖,
    卯(兔)與酉(雞)相沖,辰(龍)與戌(犬)相沖,巳(蛇)與亥(豬)相沖。
    *地支相害(穿):
    子(鼠)與未(羊)相害,丑(牛)與午(馬)相害,寅(虎)與巳(蛇)相害,
    卯(兔)與辰(龍)相害,申(猴)與亥(豬)相害,酉(雞)與戌(犬)相害。
    *地支相刑(妨):
    子(鼠)與卯(兔)相刑,丑(牛)與戌(犬)相刑,寅(虎)與巳(蛇)相刑,
    辰(龍)與辰(龍)相刑,巳(蛇)與申(猴)相刑,午(馬)與午(馬)相刑,
    未(羊)與丑(牛)相刑,申(猴)與寅(虎)相刑,酉(雞)與酉(雞)相刑,
    戌(犬)與未(羊)相刑,亥(豬)與亥(豬)相刑。
    *地支相合(和諧):
    地支三合:
    子(鼠).辰(龍).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雞).丑(牛)合金局;
    寅(虎).午(馬).戌(犬)合火局;亥(豬).卯(兔).未(羊)合木局;
    地支:
    子(鼠)與丑(牛)相合化土,寅(虎)與亥(豬)相合化水,
    卯(兔)與戌(犬)相合化火,辰(龍)與酉(雞)相合化金,
    巳(蛇)與申(猴)相合化水,午(馬)與未(羊)相合化日月。
    *地支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方;
    丑(牛).未(羊)屬陰土,中方。
    ▲------------------------------------五行------------------------------------▲
    在五行中還有“相乘”和“相侮”
    乘是趁虛而入,侮是欺侮
    相乘就是過度克制,相侮(反克)就是自己可以反克制自己的那一行
    ▲---------------------------------五行的特性--------------------------------▲
    1、金的特性?
    金主義、金曰“從革”,從者,順從、服從也,革者、變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剛、延展、變革、肅殺的特性。?
    金:其性剛,其性烈,四柱中金旺者,面方而白骨骼清秀,體健神清,為人義氣,剛毅果斷,不畏強暴,仗義疏財,嫉惡如仇,有自知之明,深知廉恥。?
    四柱金太過為忌者,作事魯莽、有勇無謀,好斗貪婪,不仁不義,不及者憂柔寡斷,貪淫好殺,茍刻狠毒。?
    2、木的特性?
    木主仁:木曰:“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納水土之氣,可生長發育,故木又具有生發向上修長的柔和、仁慈之性。?
    木:其性直,其性和,四柱中木旺者,仁慈、溫和、博愛、有惻隱之心,樂于助人,慷慨,身材修長、舉止瀟灑,頭發濃密光亮、活潑、積極、上進心強。?
    四柱中木太過為忌,則為固執、偏激、不及者懦弱、嬌妒、忘恩負義、冷酷。?
    3、水的特性?
    水主智:水曰“潤下”,潤者,濕潤也,下者,向下也,故水具有滋潤向下,鉆研掩藏的特性。?
    水其性聰、其性善,四柱中水旺者,面里有神,頭腦靈活,足智多謀,才識過人,應變力強語言伶俐。?
    四柱中水太過為忌者,貪婪淫欲,詭計多端,言語激進,易惹是非,不及者身材矮小,面色黑暗,為人反復無常,膽小無謀,心胸狹窄。?
    4、火的特性?
    火主禮:火曰“炎上”,炎者,熱也,上者,向上者。故火有發熱溫暖,向上之性,火具有驅寒保溫之功,煅煉金屬之能。
    火其性急,其性恭:四柱中火旺者,精神閃爍,積極上進,謙恭有禮,注重儀表,熱情豪邁,坦誠友好。?
    四柱中火太過為忌者,面紅聲燥,性情急躁,容易沖動,逞強好勝,易惹是非,不及者瘦尖額,妄言是非,奸詐嫉妒,有始無終。?
    5、土的特性?
    土主信:土曰“稼禾嗇”,播種為稼,收獲為,禾嗇,土具有載物,生化藏納之能,故土載四方,為萬物之母,具貢獻厚重之性。
    土:其性重,其情厚,四柱中土旺者,圓腰潤鼻,眉清目秀,口才聲重,為人忠孝至誠,膽量寬厚,言必行,行必果,樂于奉獻兼收并蓄。?
    四柱中土太過,為忌、性格內向,愚頑不化,生性固執,不明事理,不及者,面偏鼻低,神色憂滯,言而不信,狠毒吝嗇,自私自利,不通情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木的特性: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2.事物的五行屬性歸類。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于肝主升而歸屬于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于火,脾主運化而歸屬于土,肺主降而歸屬于金,腎主水而歸屬于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于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于火;日落于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于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于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于目的“筋”和“目”亦屬于木;心屬于火,則“脈”和“舌”亦屬于火;脾屬于土,則“肉”和“口”亦屬于土;肺屬于金,則“皮毛”和“鼻”亦屬于金;腎屬于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于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于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系。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
    3.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與相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系,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系。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可稱作“母子”關系。如以火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于火生木,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遇破壞后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于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于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于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圍。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兩者之間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強的克制,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后者則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兩者之間的聯系是在其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生相乘。如:木過強時,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系
    ①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系。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系。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系。總之,五行學說應用于生理,就在于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一性。
    2.說明臟腑間的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3.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系。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后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后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于瀉肝木。
    根據相克關系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于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系,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復雜的關系,從而有利于解釋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武術中,古代武術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表示形意拳中的劈、崩、鉆、炮、橫五種基本拳法,或表示太極拳中的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
    編輯詞條

    Q5: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人體什么器官

    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
    ①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洩的功能,有「木」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系。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氾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系。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系。總之,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一性。

    Q6:五行對應的五臟六腑分別是哪五臟?哪六腑?

    五行:木




    五臟:肝




    五味:酸




    五色:青




    五臟有:肝




    六腑:膽
    小腸

    大腸
    三焦
    膀胱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生肖狗2023年財運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