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興寧人結婚嫁娶的風俗,梅州嫁娶的風俗

    內容導航:
  • 請教梅州的結婚風俗
  • 廣東新女婿上門有哪些講究?
  • 廣東梅州興寧客家地區風俗“為什么說同年齡戀人,男比女大,不能結婚,或...
  • 興寧市刁坊建興村結婚習俗
  • 梅州的結婚風俗是怎樣的?(梅州佰川婚慶禮儀)
  • 梅州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 Q1:請教梅州的結婚風俗

    你好,我就是梅州的,而且,整個梅州算都都去過,比較熟悉..
    首先,梅州這邊確實是比較"封建",而且也相對廣東其他地區也比較窮.在梅州,有幾個地方是比較富有---梅城(包括梅江區和梅縣),焦嶺,興寧(直轄市),在這幾個地方中呢,一般都是自由戀愛居多,當然父母要插上一腳是很正常的,但主動權幾乎都在子女自己手中.而在其他的縣當中呢,除了縣城附近的幾個城鎮外,買辦婚姻(就是主要由父母決定)還有比較嚴重的.上面說那么多,主要是告訴你這里的一些情況, 梅州梅縣的結婚習俗:
    梅縣 客家男青年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后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后,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后,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后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BR><BR>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家俱等帶回男家。 <BR><BR>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后,先吃點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后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后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后,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BR><BR>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最后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只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后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鐘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結婚后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谷豐登,財丁興旺。 最后祝福你們百年好合

    Q2:廣東新女婿上門有哪些講究?

    沒啥講究,因為其實各地還有不同風俗,然后肯定村里講究相對多一些。不過整體比起來廣東講究算少的

    Q3:廣東梅州興寧客家地區風俗“為什么說同年齡戀人,男比女大,不能結婚,或...

    以前有些原始部落有吃人的野蠻習俗,現在是不是要立個法讓他們繼續吃人?這些封建的東西早應該埋地底了!

    Q4:興寧市刁坊建興村結婚習俗

    全國的結婚的習俗大致相同,但是俗話講,“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各個地方的民俗習慣還是有點兒小不同,針對于你提到的,習坊建興村的習俗,你去問一下年齡比較大的老人,很多老人經歷的事情比較多,他們都知道。
    我們華夏民族普遍沿用古代流傳下來的“六禮”。即: 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
    1. 見面禮。是男方和媒人帶著瓜子和糖塊等禮物,到女方家去相親。
    2. 定親又叫納采。分干禮和濕禮。干禮就是干拿錢的意思。10001元是萬里挑一的意思。17000元是萬人里挑一個妻子的意思。濕禮的品種比較多,各個地方拿的都不太相同,比方有拿一條豬肉的,有的拿一頭豬的,還有的拿一頭牛的,現在還有給送一臺汽車的。然后是水果四樣,糕點四樣,九四瓶(壇),等。
    3. 看好也是請期。要帶上水果,糕點,瓶酒等禮物。到女方家去商量結婚的日期。
    4. 結婚準備。要去女方家問還需要準備什么東西? 自己家已經準備了什么東西?去的時候也一定要帶上禮物。
    5. 迎親。就是帶上花轎,去接媳婦回來,去的時候也要帶上一些禮物。比方拿一條豬肉,叫作”離娘肉”等。
    6. 拜堂。拜堂成親,女方家的父母一般不來,但是男方家要給來的人拿上禮物,給姑娘家捎回去。
    現在全國有很多地方還是沿用這些古禮,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已經有很多人不懂這些了。

    Q5:梅州的結婚風俗是怎樣的?(梅州佰川婚慶禮儀)

    傻瓜
    填一樣的就是了

    Q6:梅州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蕉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漢族的后裔,在長期手產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
    一、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蕩耙、木制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苧,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二、生活習俗
    服飾 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現在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 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 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于飯曾瓦 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火局 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板”、“豬油板”、“鍋篤板”、“黃板”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筑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后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后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三、婚姻習俗
    解放前,蕉嶺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后,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后,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后于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后,即配為偶,長大后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后,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樸而熱烈。
    四、祭祀習俗
    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家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蕉嶺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蕉嶺各姓均有祖祠,設于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家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屬蛇人陰險嗎
    下一篇:下一篇:屬相龍和兔一生合嗎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