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說不科學,但是好多事情科學家都說沒有科學,可他們也不知道為什么?就說個這不科學。。。。。周易還是有些可信的地方的,用作參考吧,但也別太投入里面的,記住,一味的相信就是。。就跟信佛似的,那些極端的人總說要了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了。。其實佛只是要我們做好人做善事,但他們就聽這些。。
相信凡是研究過《周易》的人,基本都知道有一種說法,就是此書講究天地規律。而還有一種說法被更多人所接受,認為《周易》是一部占卜預測的書籍。但最為全面的形容說法是:《周易》用六十四卦的形式記錄了大自然的一切規律,這些自然中的規律是永恒的,因此人們可以依據事物的情況發展進行占卜,并依據那些規律,去推演事物的發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預測。
《周易》被稱為大道之源,因為它講述“天道”、“地道”、“人道”。有一句名言相信大家都聽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存于世,要像天地一樣寬廣,擁有大道大德的胸懷,這才是真君子。書中還用了六十四卦象,講述人在天地間的各種事情。
給人們講明了倫理,道德及處事方式,禪述天地日月。陰陽也表明了萬物都分陰陽,就像人分好人壞人。所以書中第一課講的就是人們要用天地之德來約束壞的一面,教導我們從天地萬物之中去學習感悟。看待《周易》,首先我們要知道《周易》并不等同于《易經》,它是我國先賢為了探索世界的來源所著。“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神話故事就來源于《周易》當中。
古時的人們依據這個神話,認為在天地開辟之初,宇宙是一片死寂和黑暗的。當時沒有天地和晝夜之分,此時的世界被稱為混沌。《周易》將這種情形稱之為太極,天地未成形之前為無極。隨著古人們的不斷探索,他們通過觀察大自然的規律得出自己的經驗,后來這些經驗直接被演化為《周易》的雛形。
《易經》是古人通過長期時間的實踐積累與探索,所總結的宇宙規律,所以它才能夠預測未來,但是它預測的并不準確,宇宙天地無時無刻不再變化,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他會發生什么?《易經》是我國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融為一體,具有非常強哲理性的著作,要是前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藏。
《易經》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是有非常深刻的辯證思想和自然法則,是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的智慧結晶。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探索宇宙和天地之間的奧秘,并且已經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觀星文化,設立了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發展成了一個系統的世界觀,利用乾坤、陰陽、剛柔來解釋人類社會和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在古代人民不斷地實踐和積累一下,逐漸形成了《易經》這本書籍。
《連山》是我國最早的易學書籍,是盤古開天辟地之后,第一個君主所創。它所含的內容是:用六甲值符辨別兇吉,以及一些八卦的卦名和象辭。《歸藏》是東漢時期的學者所創,他的每個卦象都以氣為主,地氣為臧,天氣為歸,風氣為動,木氣為生,水氣為育,火氣為長,金氣為殺,山氣為止。
《周易》是秦漢時期所創,而我們對這本書了解的也是比較多,但是在這本書中并沒有提出太極與陰陽的概念,太極和陰陽的概念是由陰陽家和道家提出的。這本書中不僅包含了測卦、算卦的內容,還包括了軍事、文學、科學、天文的其他方面的知識。《易經》這總結這些規律和預測的書籍,要包含了中國文明的緣由,以及生活的其他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
如人類要發射導彈,首先要研究其先天性的規律(既先天道)。 1、舉例:V=S/T,即: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叫速度。速度有勻速直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即時速度及勻加速運動等。 2、要運動,必須要有力的存在。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它可使物體發生形變或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萬有引力等。牛頓運動的三定律,對力的闡述最為經典。如蘋果為什么要落在地上等。力在周易學上則認為是磁場或信息流,力在客觀世界是看不見的,但它只有通過對物體的作用后表現出來,它是客觀存在的。 3、正因為有力的存在,物體就產生了運動,運動是能量的表現形式。如:動能、勢能、機械能等。 4、物體產生運動后,它就要做功,利用做的功,來服務于自然界。即:易學界的后天之象(功)。 綜上所述,要求發射導彈,對以上先天之理掌握后,根據一定數據的計算后,確定它發射的軌跡,再根據計算的軌跡,發射出去,達到它的目的。整個發射的過程就是易學界的理→數→象,從先天到后天的轉化過程。那么要攔截它,就要用雷達發現它后天的象(導彈),再根據它的運行軌跡,進行有效的攔截(先天理)。整個攔截過程就是易學界的象→數→理,從后天向先天的轉化過程。 易經的預測,就是導彈從發射到攔截過程中的雷達。它所遵循事物的原理,就是理、數、象及先天與后天的相互轉化的原理。雷達可以測出導彈的軌跡,相應的易經也可以測出一個人或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向。因為,它始終遵循著“簡易、變易、不易”的易學三原則。正因為道氣長存,它可以預測未來。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按照有自己固有的規律運動著,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運動時的平衡狀態(即:陰陽和諧)。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不一定不存在,但肉眼能看到的東西,又不一定是真象,有時也是假象,并非客觀事物本質的體現。科學技術越發達,物質世界越豐富,相應的意識世界就越簡約。所以,數中乾坤大,寡欲日月新。 易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是揭示宇宙的哲學。幾千年來,無數的仁人志仕,不懈地探索和追求,使其神奇而不神秘,彰顯出無窮無盡的魅力。“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愿周易文化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大放異彩,使我們的國家在和諧、穩定的環境下繁榮富強,欣欣向榮!作者簡介:李 達,男,寶雞陳倉人,中國易學家協會寶雞分會副會長,寶雞市周易研究會會員,研究方向:梅花易數、六爻預測。
1.《易經》是哲學,但不僅僅是哲學,還包括了天文地理等許多知識。
2.《易經》的占卜術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其精髓是一種辯證法思想,體現的是一種普遍的規律性,最重要的不是通過《易經》預測未來,而是學習里面蘊涵的哲理思想,并按照其去行事,這樣做起事就會比較順利。這也就是《易經》里所說的“會易者不占”的境界。
《易經》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一名《易》,又稱《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本是占筮書,其基本因素為陽爻(―)、陰爻(--),把三爻重疊起來, 構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八卦再重疊起來,構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辭、爻辭四部分。卦辭是解釋全卦的含義,爻辭是解釋每一爻的意義。《易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經從乾到離,凡三十卦;下經從咸到未濟,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經《周易》即如此劃分,知漢以來傳本未變。
《易經》中傳的部分稱為易傳,司馬遷稱為《易大傳》,以區別于漢代其他各家易傳。《易大傳》是最早解釋《易經》的著作易傳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七部分共十篇,稱為《十翼》。翼者羽翼,輔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釋闡述《易經》。《彖傳》是以卦象爻象來判斷每一卦的意義。《象傳》是解釋卦象和卦辭爻辭的,分為《大象》和《小象》解釋卦象和卦義的稱為《大象》,解釋爻象和爻義的稱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為根據,故曰《象傳》。《系辭傳》是《易經》的通論,以闡述《易》理及其作用為主,系于經之后,故曰系辭。《文言傳》是解說乾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的,有《乾文言》一章,《坤文言》一章。《說卦傳》的前一部分很簡要地說明《易》的卦爻為觀變窮理,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后一部分解說八卦所象的事物。《序卦傳》說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順序和意義。《雜卦傳》將性質相對或其義相近的卦組合起來說明其卦義,因不按照《易經》六十四卦的順序,錯雜而述之,故名。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經》到《十翼》,源遠流長。舊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易》,重之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雖未可盡信,但并非毫無根據。一般認為八卦大體起于上古,卦辭爻辭形成于西周初期。至于《易傳》,雖與孔子有密切關系,但傳統的說法認為《十翼》皆孔子之作,則欠確切。一些學者經過研究,認為《易傳》并非一人一時之作;它導源于孔子而由儒家后學在戰國時寫成。因其成書于戰國,所以其中雖以儒家思想為主,但也受到了道家、陰陽家的影響。大體上說,《彖傳》成書較早,《象傳》次之,《系辭》《說卦》、《文言》又晚于《象傳》,《序卦》、《雜卦》最晚,可能成于戰國末。《易》的經與傳原來各自別行,不相雜廁。鄭玄注《易》將《彖傳》和《象傳》分隸于各卦之下,王弼注《易》又將《文言》分隸于乾、坤二卦之后,以便于閱讀,今皆從王弼本。
關于《易》學的傳授,據《史記》《漢書》儒林傳說:孔子授《易》于商瞿,六傳而至田何,田何授丁寬,丁寬授田王孫,田王孫授施孟喜、梁丘賀。漢代《易》學有施、孟、梁丘、京氏立于學官。費氏《易》以《十翼》解說上下經,流行于民間。施氏、梁丘氏《易》衰而孟京《易》盛行,孟京《易》衰而鄭玄王弼之《易》盛行。施氏 梁丘氏《易》亡于西晉。孟京《易》無傳者,清代鄭氏易微而王弼注盛行唐朝修《五經正義》,《易》宋王弼、韓康伯注而鄭氏《易》衰,王氏獨盛。
歷來注釋解說《易經》的書,不下千種,在群經中是最多的,大致可以分為象數和義理兩派。漢代《易》學偏重象數,孟京《易》學以卦氣陰陽災變講《易》,宋代劉牧作《易數鉤隱圖》,邵雍以圖書數理解《易》,都屬于象數派。漢代《易》學遺存者有《易緯》、《京氏易傳》。清代治漢《易》的如惠棟之《易漢學》、《周易述》,江藩《周易述補》,張惠言之《周易虞氏義》、《易茵錄》等,都是講漢《易》的重要著作。《易》本卜筮之書,但孔子、荀子皆不重占筮而注重義理。魏王弼注《易》,晉韓康伯注《系辭》、《說卦》、《序卦》、雜卦,一掃漢《易》象數之學,《易》、《老》結合,以玄言解《易》,宋代程頤的《程氏易傳》摒斥象數,皆屬義理一派。也有兼取象數、義理的,如孔穎達《周易正義》以玄學義理為主,但不完全排斥象數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以象數為主,但對玄學義理亦有所揚棄,其中采集漢魏南北朝《易》注三十余家,荀爽、虞翻等漢《易》遺說賴以保存,頗為難得。朱熹的《周易本義》以義理為主,但亦不排斥象數宋代楊萬里作《誠齋易傳》參證史事以解《易》。現代學者以《易》考史,以史證《易》,郭沫若引《周易》卦爻辭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聞一多撰《周易義證類纂》,胡樸安著《周易古史觀》,亦為近世治《易》學的新流派。
《易》一名而含三義:變易、不易、簡易。變易說明運動變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不易是說事物相對的穩定性,簡易是以一持萬,執簡馭繁之道。《易》以道陰陽,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易》理貫通天人,富于辯證法思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除哲學外還涉及天文、地理、歷數、樂律、兵法、爐火煉丹、醫卜星相、堪輿數術,甚至現代的科學均援《易》為說。凡此皆可視為《易》外別傳,《易》學旁支。
首先回答你,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
《周易》及其易學,囊括了天,地,人間的一切知識,
是上古時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總會。是儒家的“五經”之首,
道家的“三玄”之一。
《周易》對后世深遠的影響,原因不在于它那些所謂可以預知未來,
具體來講有三方面:
1.思想內容的深邃。陰陽對峙,流行時中,是周易最典型思想。
而其更加反映了對峙與變化的思想。
2.是其思想表現形式和方法的特殊。周易以神道設教的形式,
將一般民眾都的巫法,裝進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的內容,
將的形式和哲學的內容結合在一起,
是對哲學不感興趣的民眾易于接受。
3.成書歷史的特殊。《周易》一書,經歷了上古八卦階段,
中古六十四卦階段,下古《易傳》階段。八卦為伏一所作,
六十四卦俄日周文王所演,《易傳》謂孔子所作。
由此可見,周易對未來的預測性不在于其性,
而在于其中包含哲理的科學性!對周易的人是不能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