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靈根有關系。如果不升仙的話當然是屬性越少越好。這樣你的功法會和你的靈根更有威力。但是想飛升仙界就得要5系靈根了。
正月寅屬木;
二月卯屬木;
三月辰屬土;
四月巳屬火;
五月午屬火;
六月未屬土;
七月申屬金;
八月酉屬金;
九月戌屬土;
十月亥屬水;
冬月子屬水;
臘月丑屬土。
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和歸類
五行學說是以五行的特性來推演和歸類事物的五行屬性的。事物的五行屬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采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事物的性質、作用或形態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從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屬性。這樣便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象,樸素地分成了五大類,從而將相似屬性的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屬性歸類的基礎上,運用五行規律,進而闡釋、推演事物或現象的復雜聯系及變化。例如:
1. 以方位配屬五行。
2. 以五臟配屬五行。
應當指出,事物的五行屬性,除了可用上述方法進行取象比類外,還應用間接的推演絡繹的方法。
3. 同屬事物的相關性:五行學說認為屬于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系。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事 物 五 行 屬 性 歸 類 表
事物的五行屬性是以五行的特性為依據進行歸類的。五行歸類理論的應用,是將自然界萬事萬物納入木、火、土、金、水五行框架之中,構建成五行系統。五行學說對事物進行屬性歸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直接取象比類法
取象,是指通過觀察而獲取客觀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以及事物的功能狀態等認識。比類,即是以五行的特性為依據,與所要認知的事物的特有征象進行比較,如果所要認知的事物征象與已知的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同或類似,即可將該事物歸屬于五行系統中的某一類。
2.間接推演絡繹法
所謂間接的推演絡繹法,是根據已知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絡繹至其他相關的事物,以求知其五行屬性的認知方法。在對人體的五行歸類中,大多是根據這一方法求知的。例如已知肝具有疏泄、條達、主升發的特性,屬性為木,肝所主的筋其性柔和,屈伸自如,符合“木曰曲直”的特性,亦屬木。與肝相表里的膽,具有貯藏膽汁、排泄膽汁的功能,亦有疏暢條達特性。其屬性亦為木。可見肝、膽、筋的五行屬性是從直接取象比類所求知的。但是肝在竅為目、在液為淚、在志為怒、其華在爪等,只能是根據肝的屬性為木,而爪、目、淚、怒為肝所主,故亦屬于木。顯然這種歸類是通過間接推演絡繹的結果。而對自然界的事物歸類中,則多數源于直接取象比類的歸類方法,少數源于間接的推演歸類。通過五行歸類,即將自然界以及人體許多復雜的事物和現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統。
一年有十二個月,而不同月份出生的人,各有代表的五行屬性。農歷正月及二月,是木旺的月份;農歷四月及五月,是火旺的月份;農歷七月及八月,是金旺的月份;農歷十月及十一月,是水旺的月份;農歷三月、六月、九月及十二月,是土旺的月份。
五行多除少補
正因為所有術數都與五行不可分割,所以因應命中所需,多進食有助生旺運程的食品,就能“自行”提升運勢減免疾病的發生。
除了命格之外,食物的五大味道亦可概括地分作五行,其中苦屬金、酸屬木、咸屬水、辣屬火、甜屬土。依照五行相生的原則,木旺的人,利金、土,宜多吃苦及甜的食品;火旺的人,利金、水,宜多吃苦及咸的東西;金旺的人,利木、火,宜多吃酸、辣味的東西;水旺的人,利火、土,宜多吃辣及甜的食品;土旺的人,利木,宜多吃酸的食品。
嗜吃味道看性格
從一個人平常喜歡吃什么味道的食物,便可推知其性格的一二。喜歡苦味的朋友,代表其忍耐力特別強,開講有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承受得苦澀味的人亦是捱得苦頭之人。
鐘情酸味的朋友,代表為人細心、凡事追求完美,但要留意過于奄尖的表現,容易給人刻薄的感覺。喜歡咸味的朋友,代表為人冷靜、處變不驚,情緒不會太過波動,最適合做決策事宜。無辣不歡的朋友,代表性格外向、活潑又熱情,做事具有積極性。至于最愛吃糖果、糖水等甜食的人,大都存有夢想、樂觀之余又不失貪靚的本性,是開心果一名 。
一般來說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各以白、綠、黑、紅、黃五色代表,并各自聯系和代表多種器官:屬金的內臟有肺、大腸和鼻;屬木的是肝、膽囊和肌肉;屬水的有腎、膀胱、耳和骨骼;屬火的是心、小腸及舌頭;脾、胃和口腔則屬土.
1. 紅色食物代表火(心、小腸及舌頭):有西紅柿、紅椒和紅蘿卜等,含豐富的降血壓物質,使血管強壯,有助循環系統健康;
2. 綠色食物代表木(肝、膽囊和肌肉):有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含有益肝臟健康的葉綠素和多種維他命;
3. 黑色食物代表水(腎、膀胱、耳和骨骼):有黑豆、黑芝麻和藍莓等,含黑色素,有助提高與腎、膀胱和骨骼關系密切的新陳代謝和生殖系統功能;
4. 黃色食物代表土(脾、胃和口腔):有橙、南瓜和紅蘿卜等,含維他命c;
5.白色食物代表金(肺、大腸和鼻):有洋蔥、大蒜和梨等,具有抗敏感及炎癥功能.
酸甜苦辣堿,這是五味。這五味屬五行——酸屬木,苦屬火,辣就屬金,堿就屬水,甜就屬土。
我們人吃東西,在春天的時候,不應該吃太多“酸”的,為什么呢?春屬木旺,木最旺盛,你若再加上酸的東西,它更旺盛了,“更旺盛不好嗎?”過猶不及,太過了,還是與不及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人這個身體需要補。春天木旺,木當令,因為春天萬物發生。酸就屬于木,在春天的時候不宜吃酸的,那么少吃一點可以嗎?不要吃多,那就不是太過。酸就屬“肝”,你若在春天的時候,吃酸的東西吃多了,就會傷肝。傷肝呢,眼睛看東西就看不清楚了。
夏屬火旺。夏天的時候天氣很熱,所以是火旺。有人說:“夏天熱,那到澳洲,夏天六月是最涼的時候。”那是一個地方的氣候的關系,不是講普通的。所以夏天不要吃太多“苦”的,少吃一點可以的,不要吃多。怎么說“苦”屬“火”呢?所有飲食的東西,你用火一燒,你再來一吃,它是很苦的,所以苦就屬于“心”。
秋天屬金,不應該吃辣的東西吃太多了。在秋天吃辣的東西吃太多了,就會傷肺。冬天屬水。冬天吃堿的東西不應該吃太多了。堿的東西吃太多了,就會傷腎。
你若能知道調和五味這種的道理,這是一個養身最好的方法,比你吃多少維他命,那更有功效、更好。所以無論吃什么東西,不要吃太多了,吃得多了,對人不但沒有益處,而且還有害處。
那么說這個甜的呢?是在什么時候吃?甜的東西,什么時候都可以吃的,因為甜的是屬土,土旺于四季,四季就是春夏秋冬,都可以吃甜的。這個甜的東西對人沒有什么的害處,但是若吃得太多了,也沒什么好處。
屬土的東西都是什么呢?好像米、面包這個東西都屬土的,都有一種甜的味道。所以我們人有的吃面包、有的吃飯,這因為我們人都需要這個東西,這是講這個飲食經。這個飲食的經,你沒有地方聽去,因為佛沒有說過飲食經,佛說叫你“持午”、“日中一食”,要有次序。所以我們人人若是知道這種道理,你吃什么東西不要太過,就會很少生病,很少生病,這你身體就健康;身體健康,這是人生的一種幸福。
五行對應表:
五行 五位 五臟 五體 五味 五色 五氣
金 西燥 肺 皮 辛 白 腥
木 東風 肝 筋 酸 青 臊
水 北寒 腎 骨 咸 黑 腐
火 南熱 心 脈 苦 赤 焦
土 中濕 脾 肉 甘 黃 香
一切皆可以用五行的角度來考慮,特別是身體。平衡則一切通順,不平衡則處處遇到問題。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體形、性格特征、對季節的適應能力等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對季節的適應能力為體質分類的依據之一。這種分類揭示了人體的不同生理特征,只針對自己的體質對癥下藥,才能收到真正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
木行之人一般皮膚表面浮筋畢露,膚色帶青。肝氣較為旺盛,容易出現、情緒憂郁、胸脅脹滿、頰部色素沉著等氣滯血瘀等異常。
火
火行之人上半身都比較魁梧,面色紅潤,性情興奮容易、沖動。心火旺盛時,常會出現面部潮紅、口干便秘、皮膚油膩、暗瘡滋生、紅血絲等癥狀。
土
土行之人,形體厚重,腰腹肥圓。食欲較為亢進,經常可因暴飲暴食、貪圖美味佳肴而誘發胃腸炎、消化不良、大便秘結、肥胖癥、糖尿病等。
金
金行之人,外表看似鮮光油亮,其實體內缺水,津液不足,皮膚干燥松弛,顴骨處容易生斑,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
水
水行之人很容易出現肢體浮腫,尤其是下半身肥胖,四肢冰冷,膚色暗沉偏黑,面部暗瘡色斑則多位于下頜、口唇周圍,女性患者還可伴有痛經、**不調、白帶異常等癥狀。
五行的相生相克與人體有著密切的關系。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大自然中的五行。
五行,是中國古代物理學的一種學說,古人認為天下萬事萬物都由五行構成,人也不例外,有五行的制約和生克,產生吸引和排斥(包括人際關系),身體的陰陽平衡五行的穩定狀態,可以導致人體疾病的產生,但只要每天都吸收到五色的食品便可做到五行相生,令五臟得到調和,從而調節整體機能
金---代表肺,主氣,調理體內的氣。有氣便可推動身體運作正常。
木---代表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既,通利氣血水的運行,供應心臟血液。幫助循環,補充體力。
水---代表腎,主水,幫助身體調節水分。
火---代表心,主血脈,心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推動血液運行,發揮營養及滋潤的作用。幫助促進新陳代謝,輸送養分到身體各部分。
土---代表脾,主消化,吸收和輸送作用。供應身體足夠養料。
月柱, 即用干支表示人出生之年月所處的節令. 注意月干支不是以農歷每月初一為分界線, 而是以節令為準, 交節前為上個月的節令, 交節后為下個月的節令.
一月 寅月 二月 卯月 三月 辰月 四月 巳月
從立春到驚蟄 從驚蟄到清明 從清明到立夏 從立夏到芒種
五月 午月 六月 未月 七月 申月 八月 酉月
從芒種到小暑 從小暑到立秋 從立秋到白露 從白露到寒露
九月 戌月 十月 亥月 十一月 子月 十二月 丑月
從寒露到立冬 從立冬到大雪 從大雪到小寒 從小寒到立春
叫做“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周易研究當中的重要學說。易學中“十二辟卦”之說淵源很遠,據悉在干寶注所引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說。也就是說,它與周易應屬“同齡人”。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論,是通過華夏上古先人整理留傳下來的,亦稱為“十二消息卦”。
在一個卦體中,凡陽爻去而陰爻來稱為“消”;陰爻去而陽爻來稱“息”。“十二消息卦”即被視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變化而來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這里取其主宰之義。用十二個卦配十二個月,每一卦為一月之主,是謂“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這十二卦是:復、臨、泰、大壯、夬、乾、姤、 遯、否、觀、剝、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復主十一(子)月,臨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壯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觀主八(酉)月,剝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此十二卦中,陽爻遞生的六個卦,即從子月復卦到巳月乾卦,陽爻從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復卦初爻為陽爻,臨卦是初、二爻為陽爻,泰卦是初、二、三爻為陽爻,大壯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陽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陽爻,而乾卦則全為陽爻,在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次增長,故稱為“息卦” ,“息”即為生長之意。反之從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陰爻逐序上升,陽爻依序遞減,從乾卦到到姤卦,初爻為陰爻所取代,從姤卦、遯卦、否卦、觀卦、剝卦、以至坤卦,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步消失,以至全無,故稱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氣冬至)為復卦,為一陽來復之像(初爻為陽爻),表示冬至過后陽氣初生,而午月(中氣夏至)為夏至過后,陽氣盛極而轉衰、陰氣初生(初爻為陰爻),寅月陰陽調和(三陽爻、三陰爻)故初春為“三陽開泰”,其義即源于十二辟卦。
子鼠,水。丑牛,土。寅虎,卯兔,木。辰龍,土。巳蛇午馬,火。未羊,土。申猴酉雞,金。戌狗,土。亥豬,水。十二生肖大體五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