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東名勝鳳隱巖的古跡與傳說揭東名勝鳳隱巖的古跡與傳說
揭東名勝鳳隱巖座落在揭東縣云路鎮棋盤村后山,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潮州府海陽縣縣令梁秋水倡建。傳說梁縣令為擇一風水寶地,足跡踏遍潮汕名山,未有所獲。一天,梁縣令伴著地師,登山涉水來到這個勝地,從山下遙遙仰望,看到半山腰白云繚繞,似有仙氣。及至山上,忽聽地師一聲驚喜道:“多美的一只仙鳳啊!”但見這里巨石嶙峋,氣勢磅礴。地師勘察測量一番后嘆氣道:“可惜,此處不宜作墓園,此乃仙佛居所,宜建庵立寺。”梁縣令從其言,即回海陽縣,籌集資金,擇吉在這里動土興工,建起了巖寺,取名“鳳隱巖”。
鳳隱巖建巖后這二百多年來,經過了幾次重修,其中有民國十二年(1923年)潮安縣人陳明智、吳明珍重修、民國24年(1935年)揭陽縣人高世善重修和1992年揭陽漁湖鎮人陳碧坤、林賽囗(“艸”下加“樣”字,我的電腦打不出這個字)重修。2001年3月29日,鳳隱巖被揭東縣人民列為文物保護登記單位(揭東府函[2001]17號)。
潮汕地區的人和到揭東公干旅游的人,忙里偷閑,驅車來到這里,觀賞自然風景,傾聽動人傳說,令人心曠神怡,人間你爭我奪、勾心斗角,一切不如意事盡拋腦后,不覺產生當了半日神仙之感。要是你有興趣,讓我帶著你一邊走一邊看一邊介紹游覽一番如何?
從棋盤中學校園經過,轉身就來到山下。舉目眺望,隱約可望到在滿山翠綠中露出鳳隱巖的一角。進入山門不遠,但見這里聳立兩塊巨石,一高一低,高者被雷電辟掉一角,低者完整躺在坑窩,且石身上有一孔。這就是鳳隱巖的一景:石公石媽。傳說,這石公石媽原是一對恩愛仙侶,因相愛而觸犯天規,被玉皇大帝派五雷擊掉男仙的下身并趕下人間的,但這對仙侶仍然相愛相守,忠貞不渝,久而久之,就成了今日的石公石媽。昔時年輕男女到這里游覽,都要站在石公身上,向石媽陰部(就是那個石孔)擲石祈禱,希望能找到一個美貌的好伴侶。許多旅游景點要許愿,擲的是銅錢硬幣,或是其它以錢為代價的東西,向石公石媽許愿擲的卻是石頭!也許暗示著這里許愿的愛情是如同石頭這樣樸素,卻如同石頭這樣堅定,不受銅臭腐蝕的純潔愛情。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道往上走,在即將進入鳳隱巖主殿堂的一旁,并排蓋著三間廟。中間是福德老爺廟,右邊是將軍廟,左邊是三山國王廟。福德老爺就是鎮山伯公“感天大帝”,他的座像是手提寶劍、一腳踩著老虎、一腳踩著長蛇,是保佑人民的福神。將軍廟和三山國王廟都各有故事。
先說將軍廟香爐的故事:在那個“破舊立新”的年代,鳳隱巖也和中國大地許多古跡一樣遭遇一場浩劫。多年無人看管,禪房倒塌,佛像毀沒,古剎荒廢。1992年春,揭陽漁湖溪南村陳碧坤、林賽囗等人多方籌資,善信紛紛捐資重修鳳隱巖,復其舊制,古剎重光。棋盤村人阿哺伯自愿在此守巖。一天夜里,阿哺伯夢中見到一位將軍來到他床前,訴說如今諸神均已升座復位,享受香火,唯獨他仍在山坑下,并說出所在方位。阿哺伯醒后覺得蹊蹺,想起從前山門老爺廟旁確有一將軍廟,隨按夢中指點方位到山坑下去找,果然在草叢中找到一個以前供奉在將軍廟前的香爐!通過“擲杯”(鄉人與神溝通的一種方式。取辟開兩半的竹頭于手,就某事向神禱告,然后拋擲于地,看竹頭向背斷知神旨意),擇吉日把香爐抬上來,并重建將軍廟。現在游客來到廟前,就會看到福德老爺的香爐是大理石新制的,三山國王的香爐是陶瓷的,而將軍的香爐是原來的普通山石刻的。
再說三山國王廟的故事:三山國王原在揭陽市區榕城內的一處廟中。因榕城進行城區改造,擬遷往他處,但通過“擲杯”,擬遷往的好幾個地方都擲不到“勝杯”,最后才在鳳隱巖擲出“勝杯”,終于遷址到這里。也許三山國王也看中這塊風水寶地吧。
再向前走十幾步,鳳隱巖的龍鳳門即映入眼簾。門上書有“鳳隱巖”三個字。龍鳳門為鳳隱巖主巖的出入口,東西各一,為1992年重修時新建。
進入龍鳳門東門,即到了鳳隱巖的主巖。主巖的建筑古樸獨特,一塊天然巨石,蓋住了宏濟堂、注生娘娘殿、首先流徽廳三間主體建筑的屋頂,形成了天然的石廟宇。這是鳳隱巖的一大建筑特色。
宏濟堂在這三間建筑的中央,正座供著五尊大佛,座前一尊十手八腳娘娘,兩側排著十八羅漢,一側還有一身輪轉王。宏濟堂左右有聯曰:“宏開寶筏登天界;濟渡迷津上佛壇。”固守橫幅繡有“燃燈古佛”四字。原來這里供的是佛教過去世莊嚴劫一千佛首領。他還是釋迦的啟蒙老師呢。
巖內又有聯曰:“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臺上見如來。”從這題十手八腳娘娘的聯可以推出,十手八腳娘娘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對世俗來說,輩份太高、地位太高的阿彌陀佛,一般善眾是敢與他直接對話。比較起來,神仙中上“基層干部”、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傳說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得力助手)更顯得平易近人,她有慈母之愛,女性之美,且是“觀”人“世”苦難之“音”,又似乎“有求必應”、“隨叫隨到”,更令人感到可親可敬、可以信賴。心中有急事難事,口中不由自主地念出“南無觀世音菩薩”。然觀世音菩薩就這么一位,蕓蕓眾生千萬上億,要做到“有求必應”、“隨叫隨到”,不僅要能力強,辦事效率也要高,所以觀世音菩薩一定能變化出十手八腳。這大概就是十手八腳娘娘的由來。再后來,人們覺得十手八腳可能還不夠用,于是“千手觀音”就出現了。以此推之,“十手八腳娘娘”的出現要比“千手觀音”早得多。
來鳳隱巖的善眾,對觀音菩薩也都抱著高度的信賴,虔誠地向他祈求靈簽,以卜禍福,趨吉避兇,以求達到心靈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安慰。
宏濟堂的右邊是注生娘娘廟。注生娘娘原在佛經中稱為鬼子母,生有500兒,本是專吃人的惡神,又稱暴惡母。釋迦牟尼為感召她,隱藏其一子,鬼子母悲嘆求之,佛曰:“你有500子,尚憐一子,況余人只有一二耶?”將心比心,鬼子母因有痛失愛子的深切體會,在兒子失而復得并昄依佛門后,便發誓 保護小兒,成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后人們又把她與婦女生育聯系起來,被視為送子娘娘。這就是一個佛門勸人改惡從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型例子。
從佛殿前向下望去,只見山谷中群石嵯峨,草木茂盛,這里就是放生石欄。解放前,善眾捕到巨蟒時不忍殺生,就地放生又恐危及禽畜或小孩,固常把捕到的巨蟒抬到這石欄中放生。巨石的縫隙和茂密的樹木草叢很適合野生生物棲息生活,直至解放后,這里還有虎豹的行蹤。據筆者七十多歲的老父親回憶,解放初期的某天晚上九點多鐘,有老虎(并沒人新眼看到,只是從腳印判斷為老虎或是豹子,這一帶活動的多為華南虎)偷走棋盤頂鄉二蔭城一村民家的豬,居住在寨前的一位村民聽到豬叫等異常聲音,開門舉燈火出來看看,發現有一頭豬留在寨前,頭骨已破。原來野生老虎異常靈敏,聽到聲音立即舍豬逃跑,到下鄉偷另一村民的豬。無奈他家的豬圈加有鐵欄,老虎可以從鐵欄上的孔鉆入豬圈,卻無法拖著豬一起鉆出來。老虎看不能得手,轉而到新厝圍偷又一位村民的豬。得手后老虎拖著豬翻過圍墻,穿過田園,并游過一口池塘,不拐彎地來到鳳隱巖山下,喝盡豬血后舍豬而去。清早豬主沿老虎留下的痕跡尋回他的豬,損失不算大。棋盤村雖與老虎居所鄰近,但未聞過有老虎傷人,也極少被蛇所傷。傳說這是鎮山伯公“感天大帝”馴服的功勞。
走出龍鳳門西門,來到僧舍北角,有一個長壽鳳泉,亦稱蓮花井,是鳳隱巖“三特”之一,泉水極其清洌甘甜。鳳泉之特在于:如果沒有人舀水,泉水基本不外溢;如果舀得多,泉水也出得多,井口水位基本不變。在這半山腰上,四周均無泉眼、無水塘,即使在大旱天從不斷流。1992年重修期間以及第二年重光掛牌期間,這口鳳泉居然能滿足建筑用水和那么多人做飯、飲食用水!用此泉水泡茶,清香撲鼻,飲之有洗心滌肺之感。
從鳳泉轉到佛殿后,有一無底古洞,人稱“仙人洞”。洞高約2.5米,另一端深不可測。曾有不少探險者點燭燃薪,進洞探奇,皆因洞深缺氧半途而廢。悠悠古洞更給鳳隱巖增添幾分神秘感。
從無底古洞口攀巖而上,來到覆蓋著三間殿堂的巨大巖石頂端,可看到粗獷隸書“天趣”二字,乃1924年潮安少庵陳松手書,意即:鳳隱巖的奇特景觀和動人傳說,真是妙趣橫生,“天大的趣味”!
前面提到鳳隱巖的“三特”之一鳳泉,另兩特為:山間林下蚊子多而巖內無蚊子;冬暖夏涼。鳳隱巖的殿堂,座北朝南,背面小山作屏,東西有疊石山、倒蓋金鐘山朝拱,前面是一條狹長的峽谷。冬天的北風被背面的小山攔住,太陽把這里照得暖烘烘的;夏天,東南風沿峽谷的樹林吹上來,涼爽非常。這大概就是“冬暖夏涼”的地理原因。至于鳳泉的奇特和為什么巖內無蚊子,筆者愚笨,說不出個所以然了
老爺吧
多在家里養花,常綠、闊葉的那種,還有就是多穿綠衣服
檀宮總令28號前單為人上人相容,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一個隊門簾。
上上簽,說是一切會如你愿,求得,會得更好的,夫妻恩愛和諧
喜鵲報喜,有人從千里之外,與你結姻緣之好,時間在羊年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