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時,康節先生偶觀梅,見二雀爭枝墜地。先生說:“不動不占,不因事不占。今二雀爭枝墜地,怪也。”因占之,辰年五數,十二月十二數,十七日十七數,共三十四數,除四八三十二,得二,屬兌,為上卦,加申時九數,總得四十三數,五八除四十,零得三數,為離,作下卦。又上下總四十三數,以六除,六七除四十二,得一為零作動爻,是為澤火革。初爻變咸,互見乾巽。
斷之曰:詳此卦,明晚當有女子折花,園丁不知而逐之,女子失驚墜地,遂傷其股。又兌金為體,離火克之。互中巽木,復三起離火,則克體之卦氣盛。兌為少女,因知少女之受傷,而互中巽木,又逢乾金兌金克之,則巽木被傷,而巽為股,故斷有傷股之應。幸變為艮土,兌金得生,知少女雖被傷,而不至兇危也。
【白話釋意】
辰年十二月十七日的申時,相當于一天中的下午15點至17點。康節先生偶然觀賞梅花,看見兩只雀為爭枝墜地。先生說:“不行動不占測,沒有什么事不占測,現今兩只麻雀為爭枝而落地,真是奇怪。”因此而起卦占斷。辰年中的辰為五數,十二月為十二數,十七日為十七數,總共相加為三十四數,用三十四除以八,得四余二,二數對應的卦為兌卦,作上卦。三十四數加上申時九數,共得四十三數,用四十三除以八,得五余三,三數對應的卦十離卦,作下卦。又將上卦,下卦的總數(實際為下卦數)四十三除以六,得七余一,一所對應的爻為初爻,初爻東,變為澤火革卦。初爻變則成了咸卦,互卦見乾卦和巽卦。
所以,康節先生推斷說:詳斷這一卦,明天晚上應當有女子來此折花,管花的園丁不知情況,就去攆走她,女子驚慌失措而摔倒在地,傷了大腿。為什么爻這樣說呢?所得的澤火革卦中,上卦兌金為體,下卦離火為用克體兌金,互卦中有巽卦木,生下卦離火,三起離火,火熱很旺,克體的卦氣十分旺盛。兌卦為少女,因此能知到少女要受傷,而互卦中的巽木,又遇到乾金兌金所克,乾金兌金克巽木,那么巽木定要受傷,巽的卦象在人體為大腿,所以有傷大腿的應驗。幸運的是,初爻動,咸卦的下卦為艮卦,艮為土,土生金,兌金得以生扶,因此知道女子雖然受了輕傷,但不會有大的兇險和危難。
工具:3個硬幣,一只筆,一張紙,一本白話版《易經》 求神問卜,辦法多多,首推《易經》,大名鼎鼎,作者周文王,解者孔夫子。不羅嗦了,學問再大,有用才是王道,今天,大家來分享一下如何用《易經》算卦。 NO。1《易經》算卦是咋回事? 八卦圖中心,是黑白相繞的兩條魚,魚外面圍繞著長長短短許多橫線。 這些橫線組成的圖,叫卦象,那些橫線本身,叫爻。 一條長直線叫陽爻,中間斷開的叫陰爻。 《易經》中,共有六十四個卦象,每個卦象都是由六條橫線,由下到上疊成的,這些卦象都有相應的卦名。 《易經》呢,相當于一本字典,內容就是對這六十四卦挨個進行解釋,解釋每個卦的叫卦詞;對組成每個卦的線條也挨個進行了解釋,這部分內容叫爻詞。卦詞啊、爻詞啊,我們都不是神童肯定記不住,隨身帶本《易經》就行了,而且也很酷,不過要記得帶本白話版的。 算卦,基本上就是個查字典,首先你得知道你要查哪個字,然后再弄明白那個字是什么意思。算卦的程序,簡單說是這樣子的: 首先,麻煩你丟一陣子硬幣,再把你丟硬幣的結果記下來,這個記錄就會對應易經中的某個卦象某個爻。接著,像查字典一樣從《易經》中查出這個卦、這個爻的意思來。 最后,如果你能把這些卦詞、爻詞的意思弄明白,恭喜了,你已經達到了本文預期目標——會DIY算卦了。至于靈不靈,那就要看周文王他老人家的心情和兄弟你自己的悟性了。 NO。2卦怎么個算法? 丟硬幣這個過程,專業點的說法叫做起卦,起卦的方法五花八門,大仙們各有各的玩法,本文向你推薦的硬幣算卦法最為簡單,方便易學。 OK,一切準備就緒,兄弟們就可以開始了: 1。打開錢包,拿出硬幣三枚。硬幣用文字標了幣值的那一面,是正面;國徽或者花卉等圖案的一面,是背面。 2。找一安靜房間老老實實坐下來,態度端正地先凈手焚香。 3。把三枚硬幣用兩手合握在手心里,要算什么你一定要想清楚!然后將意念高度集中,默想,使勁默想。 4。接下來手開始搖,搖幾下后把硬幣往地上一丟。猜猜硬幣丟出來的結果有幾種可能?對了,只有四種:三個都是正面,三個都是背面,二個正面一個背面,一個正面二個背面。 5。把結果記下來,以背面,也就是國徽、花卉等圖案那一面出現的情況為標準。 ★如果搖出一個背面●○○奇數嘛,為陽,記作陽爻 ★如果搖出三個背面●●●也是奇數也是陽,但這個數大了點,特殊點,叫老陽,記錄的時候要在陽爻的后面打個叉: ★如果搖出兩個背面●●○偶數,自然為陰,記作陰爻 ★如果搖出零個背面○○○算是偶數吧,為陰,也比較特殊,叫老陰,記錄的時候要在陰爻的后面打個叉: 要注意那些后面打叉的老陽和老陰,那可就是大名鼎鼎的變爻,記住,變爻!!! 每次搖下來,會搖出來多少變爻是不一定的,為啥叫變爻呢?因為物極必反,老陽會變為(陰);老陰要會變為陽),記住這個變化之道,《易經》的精髓所在。 6。一鼓作氣連搖六次,把六次搖出來的結果用上面的記法記錄在紙上,順序是從下往上!從下往上記!!!第一次搖出的結果叫做初爻,記錄在最底下;第二次搖出的結果為第二爻,記錄在初爻上面,依次類推一直記上去,直至把第六次記錄完。恭喜你搞定了一卦!你再使點勁記住:這個卦叫做本卦,本來的卦、原來的卦的意思。
爻是組成卦符的基本符號
《易經》八卦的兩個符號,一個是“—”,另一個是“--”。在《易經》中并沒有“陰陽”二字,數百年后的《易傳》才把“—”叫陽爻,把“--”叫陰爻。八卦是以陰陽符號反映客觀現象。二爻的本義是什么,有多種看法。有人認為,“爻”,皎也。一指日光,二指月光,三指交會(日月交會投射)。“爻”代表著陰陽氣化,由于“爻”之動而有卦之變,故“爻”是氣化的始祖。“—”性剛屬陽,“--”性柔屬陰。萬物的性能即由這陰陽二氣演化而來。
這種說法在古籍中有所流傳,但個人認為不對,因為這是一種僵化的看法,掩蓋了周易卦爻辭用法的本源。采用卦爻辭斷卦,雖然是上古之法,但僅在那個時代流行,漢代以后,并不流行——這是因為卦爻辭只是文王、周公等人對易理的一種運用而已,而那時的易理學術遠沒有漢代以后發達。所以那時的易理、卦理的發揮都有限;那時還是易學的早期、相對比較落后的發展階段。近現代卦爻辭斷法的實踐,好像比較有名、有大量真實斷例的,也就只有日本的《高島易斷》了。
再說的那種朱熹的斷法,為什么是僵化的認知?個人認為,那不符合《周易》卦爻辭的功能。周易的六十四卦,僅僅是64個原始“靜卦”,而不是全部“卦”。爻動,指的是在某一個靜卦基礎上派生出的一個“動卦”,但這個動卦不等于就是變卦的那個靜卦——動卦也就是靜卦之間的中間形態。比如,乾卦初爻動,變卦為天風姤,那么乾卦初爻動=天風姤嗎? 絕對不等于,這是不同的卦。所以朱熹那個說法里面,當變爻超過3個,就看變卦卦爻辭的說法、以及五爻變以靜爻爻辭斷的說法,均屬狗屁不通。
比如說,乾卦初、二、五爻動,變卦是火山旅。這是一個“動卦”,既不是乾卦也不是旅卦,不應該看乾卦和旅卦的卦辭;而應該綜合乾卦初、二、五爻的爻辭做出一個綜合判斷。朱熹不明白這個道理,但發明這套用法的文王、周公人家是明白的,所以乾卦六爻都動的判斷,人家給了一個“用九”的斷詞——“見群龍無首,吉!”。什么是“用九”?就是乾卦六爻都動時的綜合斷詞,這個絕對不等于坤卦靜卦(乾六爻動的變卦為坤卦),也和坤卦的爻辭沒有關系!
關于斷卦、取爻方法的說明:
1、六爻都不變,為靜卦,根據得卦卦辭進行斷解。
2、一爻變:即卦中只有一個爻變,以變爻的爻辭斷解。
3、兩爻變:卦中出現兩個變爻,以上面那個變爻的爻辭進行斷解。
4、三爻變:卦中出現三個變爻,應用本卦的卦辭和變卦的卦辭,兩兩相合,進行綜合斷解。(詳解參見下面第8條)
5、四爻變:卦中出現四個變爻,應以兩個不變爻之中的下爻爻辭斷解。
6、五爻變:卦中出現五個變爻,以不變爻的爻辭斷解。
7、六爻變:卦中六爻全變,如果是乾卦,以卦中的“用九”爻辭斷解;如果是坤卦,就以坤卦中“用六”的爻辭斷解。若不是乾、坤兩卦,則應以變卦的卦辭斷解。(變卦參見下面第8條)
8、何謂變卦?在斷卦取爻的七種情況中,“4”與“7”兩種情況都分別提到過“變卦”一辭。“變卦”又名為“之卦”,也就是讓本卦的變爻改變性質(即陽爻變陰爻,陰爻變陽爻),形成新卦。例: 如乾卦中的九二、九四和上九都為變爻,那么它的變卦就形成了下離上坎,取卦形為 ,即既濟卦。也可以說“既濟”卦是乾卦三變爻后的變卦。
1、用蓍草、和銅錢占卦,出現的老陽、老陰就是變爻,易經講物極必反,所以老陽、老陰就是變爻。用這兩種方法,取得的爻從下往上數,為初、二、三、四、五、上。
六爻不變,以本卦卦辭斷;
一爻變,以本卦變爻爻辭斷;
兩爻變,以本卦兩個爻辭斷,但以上者為主;
三爻變,以本卦與變卦卦辭斷;本卦為貞(體),變卦為悔(用);
四爻變,以變卦之兩不變爻爻辭斷,但以下者為主;
五爻變,以變卦之不變爻爻辭斷;
六爻變,以變卦之卦辭斷,乾坤兩卦則以「用」辭斷。
2、用梅花易占卦用四柱中年月日數之和除8余數為上卦,用四柱中年月日時數之和除8余數為下卦,用四柱中年月日時數之和除6余數為變爻。
例如:
例如:戊子年6月3日丑時生人,得卦應為1+6+3=10加時2等于12,1+6+3=10除8等于1余2為兌卦,年加月加日的和10,加丑時為2等于12除8等于1余4為震卦,上卦加下卦得卦為澤雷隨。
動爻的查找:
成卦之后,首先得找出動爻。其方法是:年加月加日加時的總和除以6余數為動爻,如果余1為初爻動,余2為二爻動,余3為三爻動,余4為四爻動,余5為五爻動,除盡者為六爻動。
8個數字對應的卦為,1為乾、2為兌、3為離、4為震、5為巽、6為坎、7為艮、8為坤。?就是先天八卦圖的位置。
用蓍草起卦太繁瑣,但全面,銅錢太簡單,梅花易只有一個變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