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易經陰陽變化解析,周易易經六十四卦詳解

    內容導航:
  • 簡述《易經》中陰陽的內涵
  • 易經中的陰陽指的是什么?
  • 如何理解周易陰陽學說
  • 怎樣解釋易經中的陰陽
  • 易經六十四卦的介紹
  • 艮為山的易經六十四卦概述
  • Q1:簡述《易經》中陰陽的內涵

    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有四種關系:對立、互成、互化、平衡。
    比如說: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1.
    看下自己的身體:頭為陽,四肢為陰。陽是主控的,陰是被動的。一個頭,兩只手臂,兩只腿。
    2.
    看看我們的手:大拇指為陽,其它四指為陰。其中,大拇指有兩節,而其它四指有三節,這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和合才能成物。并且,兩只手所有指節共28,剛好天空有二十八星宿。而且,缺少大拇指,手基本上就不能用了,比如握菜刀。但缺少其它四指就可以。
    3.
    在比如:上和下,上下對立,沒有上就沒有下,所以陰陽互成。左和右,前和后,男人和女人。沒有男人就沒有女人的概念,相反亦是如此。再看看男人,男人屬陽,男人通常是生硬的、單調的、衣服穿著比較素,這就體現了陽中有陰。那女人呢,女人屬陰,而女人是多變的、柔軟的、多姿多態的,這就是陰中有陽。
    等等,細細觀察,感悟。

    Q2:易經中的陰陽指的是什么?

    《周易》是中國古道占卦筮卜之書。《周易》起源相當早,相傳“文王居爾演周易”,所以坊間認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較春秋時代的哲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為早。其實,現今多數學者均認為,《周易》七卷書中最早的《易傳》,應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陰陽就是道
    道的衍生與變化
    系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易經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
    《呂祖明道說》對“道”字的解釋
    《呂祖明道說》認為“道”字從“首”從“辵”,“首”指“先天一炁”;“
    辵”義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圓,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說。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為造化之跡,而為二氣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義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Q3:如何理解周易陰陽學說

    《陰陽》

    一、陰陽的內涵

    陰陽,指統一、互對及排異的兩道體(指一切存在的統稱,亦可特指某一具體的存在)。當然,其亦可為陰陽之理的簡稱,但此定義運用較少。

    統一,指陰陽歸屬于同一道體(即合體)。

    互對,指陰陽因具備相反的性質而互相對應。特定的陰,有且僅有唯一的陽與之對應;特定的陽,有且僅有唯一的陰與之對應。

    排異,指陰陽依據特定的性質拆分于同一道體,在該性質上,除此陰與陽外,此道體不具備其它的道體——簡而言之,合體非陰即陽,非陽即陰。

    二、陰陽(一)

    能量與道律(指能量所遵循的維持自身穩定的本性,相當于“精神”),是最為基礎且廣泛的陰陽;兩者的合體,是為道能。

    對道能而言,能量為陽,道律為陰。同根,指陰陽同屬于能量或道律或道能;異根,指陰陽分屬于能量與道律。

    陰陽同根,則可互化(指陰陽相互轉化);陰陽異根,則不能互化。陰陽同屬于道能,則可進分(指陰或陽可被完整地拆分為一對陰陽);反之,則不可進分。

    同衍,指陰陽同步衍化(同生、同長、同衰、同亡);反衍,指陰陽反向衍化(彼長此衰)。

    通常而言:陰陽異根,則同衍;陰陽同根,則反衍。在整個衍程中:始終同衍的陰陽,是為同衍陰陽;始終反衍的陰陽,是為反衍陰陽;并非始終同衍或反衍的陰陽,是為雜衍陰陽。

    須知雜衍陰陽,在衍程中的特定階段,可為同衍陰陽或反衍陰陽。故其性質,較為復雜。而為便于闡述,下文中的“陰陽”,通常并不包含雜衍陰陽。

    三、陰陽(二)

    同性,指陰陽的本質,為同一道體的同一性質;異性,指陰陽的本質,為同一道體的不同性質。

    陰陽同性,則從本質上說,彼此只有量的不同,而無質的差異,譬如多少、大小;陰陽異性,則相互間存在質的差異,譬如能量與道律、男女。

    陰陽同衍,必異性而不可互化;陰陽反衍,必同性而可互化。且陰陽同性,必反衍而可互化;陰陽異性,必同衍而不可互化。

    宇宙和陰沌的同衍,須加以闡述:宇宙的性質為“有”,陰沌的性質為“無”;道能從宇宙中歸終于陰沌,則宇宙的“有”將減小,而陰沌的“無”,亦將降低。故知兩者同步衍化。

    四、陰陽的特征

    同源,指陰陽衍生于同一道體。

    共衍,指陰陽隨對方的衍化而衍化,包含同衍與反衍。

    互存,指陰陽互相依賴對方的存在而存在;無陰亦無所謂陽,無陽亦無所謂陰。雖說反衍陰陽,可能彼盛此亡,但所亡者,依舊存在(主觀存在)。

    對立,指陰陽互不相容,互相矛盾。對立的根源,便在于陰陽同性;若陰陽異性,則不會對立。

    相克,指反衍陰陽因對立,而相互制約、相互斗爭。

    相消,指反衍陰陽由于相克,而所具備的效應互相抵消。

    但凡陰陽,都具備如下特征:統一,互對,排異,同源,互存。

    同衍陰陽,則具備如下特征:同衍,異性。

    反衍陰陽,則具備如下特征:反衍,同性,對立,互化,相克,相消。

    五、陰陽劃分

    對于陰陽:能量強度大者為陽,小者為陰;道律強度高者為陽,低者為陰。

    由于能量為陽,道律為陰,且道律的強度,取決于能量的強度——所以,凡是蘊含能量的陰陽,能量強度大者,必為陽,小者必為陰。

    若是僅蘊含道律的陰陽,則道律強度高者為陽,低者為陰。

    顯然,陽與陰的劃分,首先依據于能量強度的大小,其次方為道律強度的高低。

    對于可互化的陰陽:一旦陰的能量大于陽,或道律高于陽,則其轉化為陽,同時陽轉化為陰。若陰陽所蘊含的能量或(和)道律完全相等,則兩者互為陰陽。

    Q4:怎樣解釋易經中的陰陽

    你籠統的問,我籠統的答:
    靜屬陰,動屬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互根,有條件時陰陽互變。

    Q5:易經六十四卦的介紹

    《易經》是漢族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文王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也就是說,當時文王(西伯昌)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帝紂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獄中,西伯昌潛心研究易學八卦,通過八卦相疊從而推演出現在《易經》中所記載的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

    Q6:艮為山的易經六十四卦概述

    卦象概說: 艮為山:兩座山阻塞前路,象徵停止不動,或是保守穩重,宜止不宜進。
    象曰:財帛常打心頭走,可惜眼前難到手,不如意時且忍耐,逢著閑事休開口。
    這個卦是同卦(下艮上艮)相疊。艮為山,二山相重,喻靜止。它和震卦相反。高潮過后,必然出現低潮,進入事物的相對靜止階段。靜止如山,宜止則止,宜行則行。行止即動和靜,都不可失機,應恰到好處,動靜得宜,適可而止。
    六十四卦是《周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八純卦兩兩相疊而成的。八卦由三爻組成,六十四卦是由六爻組成。我國古代認為,由無極生太級,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分六十四卦。漢武帝以后按六爻卦定型六十四卦的卦序,即從乾卦到未濟卦次序進行整體編排。
    由六爻構成的六十四卦,以上下各三爻為一組,上方三爻,稱作“上卦”或“外卦”;下方的三爻,稱作“下卦”或“內卦”。
    六爻 從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稱作“初”,順序而上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稱作“上”。陽爻代表奇數以九代表陽,陰爻代表偶數以六代表陰。如果一卦全為陽爻,即乾卦,由下而上的六爻稱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如果全是陰爻,即坤卦 ,由下而上的六爻稱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從漢代以來,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多種,有始于乾卦終于未濟的周易排列法;有京房的八宮排列法;有圓圖排列;有方陣排列;有圓中布方的排列;有以太極為始的起源次序排列等等。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周易》排列法和京房八宮排列法。
    一、《周易》排列法:即按《序卦傳》 排列的方法,這是最權威的方法,分上經和下經兩部分排列。
    上經30卦:京房八宮的排列法在預測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衍化而來,而八卦是六十四卦之本,是物象的標志和陰陽的標志。其方法是把六十四卦分成八組,由八卦各領一組成為八宮。八純卦又成為八宮的首卦。每一組均由首卦變化而形成另外七卦。首卦的變化在于陰陽互變。首卦的初爻變,即成為第二卦,首卦的二爻變而成為第三卦,首卦的三爻變而成第四卦,首卦的四爻變而成第五卦,首卦的五爻變而成第六卦,六爻不變,再返回首卦的四爻變(亦即第六卦的四爻),成為第七卦,第七卦也叫游魂卦。依據第七卦,上卦不變,下卦三爻都回本宮的卦爻,形成第八卦,亦稱歸魂卦。
    20世紀20年代在洛陽出土漢熹平石經殘石,亦稱“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上有《家人》至《歸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說卦》,其內容與現通行本基本相同。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周易》,稱為“帛書易”,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周易》文本。它的六十四卦排列順序與上兩種不盡相同。其卦序排列法是:
    鍵(乾)、婦(否)、掾(遁)、禮(履)、訟、同人、無孟(無妄)、狗(姤)、根(艮)、泰蓄(大畜)、剝、損、蒙、蘩(賁)、頤、箇(蠱)、習贛(坎)、襦(需)、比、(蹇)、節、既濟、屯、井、辰(震)、泰壯(大壯)、余(豫)、少過(小過)、歸妹、解、豐、恒川(坤)、奈(泰)、嗛(謙)、林(臨)、師、明夷、復、登(升)、奪(兌)、(夬)、卒(萃)、欽(咸)、困、勒(革)、隋(隨)、泰過(大過)、羅(離)、大有、溍(晉)、旅、乖(睽)、未濟、噬嗑、鼎、筭(巽 )、少(小畜)、觀、漸、中復(中孚)、渙、家人、益。
    由于卦名較多,不好記憶,古人按卦名排列順序編寫了一首歌訣: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古人的這個歌訣現讀起來比較拗口,且歌訣中無意義字較多。為便于記憶,今人也編了一首歌訣:
    上經: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
    下經:咸恒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在線免費抽簽靠譜嗎
    下一篇:下一篇:女孩子取名三點水的字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