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指儒家的五部經典,包括:《易》、《書》、《詩》、《禮》、《春秋》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五教,指(1)父義(2)母慈(3)兄友(4)弟恭(5)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谷:稻、黍、稷、麥、菽
五毒: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
五香,指烹調食物所用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種主要香料
五湖,指 洞庭湖、 鄱陽湖、 太湖、 巢湖、 洪澤湖。
儒家“五常”與佛家“五戒”
儒家講的“五常”跟佛家講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仁就不殺生,殺生就不仁;義是不偷盜,禮是不邪淫,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跟佛家的五戒相同。
人能夠持五戒,來生一定得人身。 我們能得人身,過去生中持五戒,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業”,引導你到人道里面來受生。
我們都得人身,是同一個引業;但是每一個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環境不相同,富貴貧賤不相同,這是另外一個力量,這個力量叫“滿業”。
滿業是什么?善惡業。 過去生中修的善業多,這一生就富貴;修的善業少,這一生就比較貧困。兩種力量,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后就不會怨天尤人。
縱然生活在逆境當中,也不會怨天尤人,為什么? 過去生中造的不善因,這一生得的這果報,自己當然能夠樂于接受,這個人才能夠修道,才能夠行道。如果怨天尤人,這個念頭就造罪業。
聚福妙語禪思
修行必須識得心。古人云:人若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要知為圣為凡,成佛做眾生,皆是此心。此心不明,修行無益。此心向何處找尋?但能放下萬緣,善惡都莫思,一念不生,即真心現前,此心一時現前,時時現前,永遠現前,不為塵勞污染,即我是現成之佛。
“五常”。 中華倫理—— “仁、義、禮、智、信”,
五事:古人修身五事:貌、言、視、聽、思
兵法五種因素:道、天、地、將、法。
參禪五事: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
五音:宮、商、角、徵、羽(即:do,re,me,sol,la)此五個基本音階
五臟:
健脾音為宮,喉部發出的音,五行屬土,利消化系統。
健肺音為商,齒部發出的音,五行屬金,利呼吸系統。
健肝音為角,牙部發出的音,五行屬木,利免疫系統。
健心音為徵,舌部發出的音,五行屬火,利血液循環系統。
健腎音為羽,唇部發出的音,五行屬水,利分泌系統
五星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
最初叫: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
五岳:是五大名山的總稱。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
西岳華山(位于陜西)、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
東岳泰山(位于山東)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五岳”一詞來源于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對山岳、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后,頭和四肢化為五岳。
萬事萬物好比五岳,歸集于:五事、五音、五行、五臟、五星,相生相克,不可分離。
【開心學國學】
題目:四大五常指的是什么?
四大:1,道家以道、天、地、王為四大。《老子》中說:“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2,佛家(或佛學)以地、水、火、風為四大,認為這四者能夠產生一切,包括事物和思想。當然也產生人自身。
五常:1,封建禮教中的人與人的五種關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又叫五倫。據此,孟子主張:“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序),朋友有信。”2,五種倫理道德,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叫五教。3,五種品德修養,仁、義、禮、智、信。4,五行也可稱為五常,即金、木、水、火、土。
千字文的意思:《千字文》中說:“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意思是說,每一個人的身體生命,都關系到四大五常,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與的,自己是父母養育大的,自己將來也要擔負養育下一代的使命,怎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使身體受到傷害呢?這段話的來由是儒家的傳統觀念。儒家認為i,“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
從上述可知,千字文中的這段話宣揚的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是從人在天地中的地位,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來說明應當愛惜身體的道理,因此,這里的“四大五常”該是指道家的四大(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和封建社會中五種倫理道德,即五倫五教(五倫五教密切相關,意思相通)。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其所對應的五臟為,木對肝和膽,顏色為青色或綠色;金對肺,顏色為白色;水腎和膀胱,顏色為黑色;土對脾胃,顏色為黃色;火心臟和小腸,顏色為紅色。所以呀,在不同的季節就要注意不同的臟腑的保健。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黃
白
黑
五臟有:肝
心
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三焦
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