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五行屬水,主管人體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種物質,是人體的根本。肝,五行屬木,主管人體營養質和有毒物質的轉化,是人體的化工廠。心,五行屬火,主管人體血液循環,并把含有較多氧和的血身各處。脾,五行屬土,主管人體營養吸收并把胃腸吸收的營養物質經過肺和心液輸送到全身。肺,五行屬金,主管人體氧氣的吸入和二氧碳的排出,并把富氧血送到心臟。
中醫中的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對應的臟器是:
肝歸屬于木,心歸屬于火,脾歸屬于土,肺歸屬于金,腎歸屬于水
再詳細些就是:木—肝、膽、
目、(怒、
)
酸,筋
火—心、小腸、舌、(喜、
)
苦、脈
土—脾、胃、
口、(思、
)
甘、肉
金—肺、大腸、鼻、(悲、憂、)辛、皮
水—腎、膀胱、耳、(恐、驚、)咸、骨
六腑中的三焦為孤腑所以不入五行
金木水火土
金、木、水、火、土
肺、肝、腎、心、脾
人體是以五臟為核心的統一整體,五臟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分別具有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似的屬性。木具有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屬木。火具有溫熱向上的特性,心陽具有溫煦之功,故以心屬火。至于其中相互生克乘侮的關系,主要是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如腎主藏精,肝主藏血,腎精可以化生肝血,即腎水滋養肝木;脾主運化水谷化生氣血,以充養肺臟,布敷周身,以培土生金。人體臟腑之間協調平衡,就是通過五行機制達到的。
還是五行,心,肝,肺,腎,還有一個忘記了。
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黃帝內經》應用五行的生、克、乘、侮等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肌體各腑臟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生相克的關系,把人體組織結構按五行予以歸屬;五臟——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官——目屬木、舌屬火、口屬土、鼻屬金、耳屬水;情志——怒屬木、喜屬火、思屬土、悲屬金、恐屬水;并指出五臟之間的生理關系,如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還提出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如相生關系的傳變——“母病及子”和“子病反母”;相克關系的傳變——相乘(肝病導致脾病,為肝乘牌)和反侮(肝病導致肺病,為肝侮肺)。由此提出了一些治療準則,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這就形成了中醫五行學說的完整而獨特的理論。總之,由于陰陽五行說在中醫中的直接引用,使中醫初具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特色,陰陽五行說不失為中國古代醫學的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