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關系又可稱為母子關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為火之母,火則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比如,木過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是的。
五行,也叫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 廣泛用于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源頭是上古時代"萬物有靈"圖騰觀念和祖先崇拜。 孔子的五行思想見于《禮運》篇,其中記載了孔子向子游傳授禮的運轉之道。 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金(代表斂聚)、木(代表生長)、水(代表浸潤)、火(代表破滅)、土(代表融合)。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1)相生與相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五行學說認為,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系,才使得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系。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可稱作“母子”關系。如以火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循環不已,才能生化不息,并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遇破壞后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在五行中還有“相乘”和“相侮”乘勢趁虛而入,相乘就是過度克制,侮是欺侮,相侮(反克)就是自己可以反克制自己的那一行。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于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受克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過于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于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于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圍。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兩者之間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強的克制,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后者則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兩者之間的聯系是在其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生相乘。如:木過強時,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五行
“土曰稼穡”,選自《尚書·洪范》。 稼,即種植谷物;穡,即收獲谷物。稼穡,泛指人類收獲種植谷物的農事活動。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質或作用的事務和現象,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萬物土中死”和土“為萬物之母”說。具體對應如下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丑)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戊為城墻之土,中方。
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坤為地,艮為山
丑(土) 脾 肚 萬物之母。
戊(土) 胃 肋
辰(土) 肩胸
未(土) 脾 胸
己(土) 脾 腹
戊(土) 胃 背胸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約、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母)和“我生”(子)兩方面的關系,把它比喻為“母”與“子”的關系。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勝)和“克我”(所不勝)兩方面的關系,稱之為“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
五行相生之中,同時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維持相對平衡不可缺少的條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現象。五行中任何一“行”太過或不及,出現異常現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變化。乘是乘虛侵襲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過度的相克,超過了正常制約的程度,其規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虛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來是自己所能克勝的,卻反而被它克勝,其規律與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時土克水,若土氣虛弱,或水邪泛濫,水就反過來侮土。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關于土的描述為:“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中央生濕,濕使土氣生長,土生甘,甘養脾氣,脾滋養肌肉,肌肉強壯使肺氣充實,脾氣與口相關聯。它的變化在天為五氣里的濕,在地為五行里的土,在人體為肌肉,在五臟為脾,在五色為黃,在五音為宮,在五聲為歌,在人體的變動為干嘔,在七竅為口,在五味為甘,在情志變動上為思。思慮傷脾,但怒氣能抑制思慮;濕氣傷肌肉,但風氣能抑制濕氣;過食甘味傷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道教《修真圖》的描述是“脾屬中央土,旺于四季,為黃帝,神形如鳳象,如覆翼,名常在,字魂庭,正掩臍上,橫于胃,坤之炁,土之精也。居心下三寸,重一斤二兩,闊三寸,長五寸。脾為心子,為肺母,外通眉,口為之宮,其神多嫉。脾無定形,主土陰也。故脾為五臟之樞,開竅于口,在形為頰,脾脈出于隱白,脾乃肉之本意處也。《黃庭經》云:“治人百病消谷糧,黃衣紫帶龍虎章。”
和合生土:郭學本《易道與人生》2023年第二輯的描述是
中央如何生濕? 道教《性命圭旨》中有答案。《性命圭旨·和合四象說》的描述是
“金水合處,木火為侶,四者渾沌,列為龍虎。
天三生木,位居東,其象為青龍。
地二生火,位居南,其象為朱雀。
天一生水,位居北,其象為玄武。
地四生金,位居西,其象為白虎。
青龍降方蟠白虎,朱雀下方拔玄武。
四象和合入中宮,化作一靈歸紫府。 ”
這里明確了土是四象和合而成,而四象由陰陽二氣生成,陰陽二氣相交相戰而生濕,易經十二消息卦詳細的描述了四季的更替由陰陽二氣消息的過程。陰陽二氣相交相戰進行了四次比較大的戰役與和合:
青龍與玄武和合產生“丑”土, 青龍勝出, 于是 “丑” 土生木,朱雀與白虎和合產生“未”土,白虎勝出,于是“未”土生金;白虎與玄武和合產生“戌”土,玄武勝出,于是“戌”土生水;白虎與玄武和合產生“戌”土,玄武勝出,于是“戌”土生水。五行相生離不開土,所以胃脈承載著其他各脈。土是陰陽“交媾”之態,是陰陽交戰與和合的產物,是混沌, 是萬物之母。土生萬物是表象,從本質上看,土只是厚德載物,土不主陰陽,土也不生陰陽,土的陰陽由四象和合,“脾為五臟之樞”, 體現了土是陰陽和合的媒介。“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體現了土是陰陽和合的裁判,負責陰陽和合后的“分類挑選”。
土與性格:五行中土較中和,多忠孝至誠,誠信敦厚,穩重踏實,心胸比較寬廣,不愿計較得得失失,有氣度、有雅量,言必行,行必果,可得到大家的信賴與支持,身寬體胖,人氣指數比較高,但有時會比較倔強,自己認準的事情就算錯也會堅持不懈地完成它,對待感情比較忠誠,所以異性緣也會比較佳。 如五行中土過多,火也較多時,反應總會比別人慢半拍兒,雖然純樸但多數情況下不能讓人理解和接受,有時會好心辦壞事,有時做事依賴性比較強,上進心不夠,會顯得比較懶散,好逸惡勞,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鮮事物。 如五行中土較多,火并不金多,而金有力時,做事很有原則,善于把握分寸,能與多種類型的人打交道,做事圓滑而不讓人感到做作,反應快,口才佳,重信講義,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沒有金或者金不多,而是水多或者木多的話,則柔中有剛,軟中帶硬,外表傻乎乎,內心很精明,有城府,喜歡錢財與事業,不論成功與否,都會付出全部的心血來經營;最怕的是土旺極而無金來耗泄而又逢水木兩氣都很輕,水木弱不但制服不了土,反而觸怒了土的專橫之氣,則好鉆牛角尖,一條道走到黑,一意孤行,不撞南墻不回頭。如五行中土過輕,而又不能從時,則不守諾言,自私吝嗇,為人不免有些狠毒乖戾,經常言而無信,不夠通情達理;若能從,則做事執著,講信知恩,喜歡靠自身的努力去實現美好的未來。 如土氣偏輕,水木過多,若火有力時,則信守承諾,通情達理,為人比較有禮貌,做事比較有分寸;若火也輕則內心壓力無窮大,容易偏激地看待周圍的事情,做事會比較沒有分寸,而傷害你身邊關心你的人,有時會蠻不講理,讓人不知所措。
金,木,水,火,土是特指中國文化的五行.
中國人的思維也深受其影響.概括來說.五行是中國老祖宗發明的五種抽象名詞,用于概括五種現象.五行的正確排列順序應為:木-火-土-金-水.
這里面學問大了去了.舉個例子;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木氣旺盛,到了初夏,火氣漸生,仲夏土氣最濃,秋天金氣最盛,金克木,木氣受到金氣摧殘,表現在秋天樹木紛紛凋零.冬天冰雪覆蓋,水氣最強.
不過不能簡單地把木氣理解成自然界里的木頭,五行是極其抽象的,木氣泛指宇宙里一切生長的力量,而金氣泛指宇宙里一切毀壞的力量.萬物都是相生相克的.人也是,不過人是集中了五行,所以人是最復雜的自然現象.中國老祖宗用人的八字---人出生時天地間那一剎那的氣場來判斷這一個人.是極其樸素的智慧,西方人永遠學不會.
有的人體內的氣場五行平衡,身體好,為人也平和.有的人氣場不平衡,某一氣較重.可能就表現出先天的身體某一部位不好或認知上有偏差.
有的人木氣較重,遇見金氣較重的人,雖然沒怎么接觸,但就是感覺不舒服,但也說不出為什么.其實就是氣場相克.有的人與某人一見如故.好像特別投緣.其實是體內占主導性質的氣場相和的緣故.
再者,人體是一個小天地,社會自然是大天地.其本質與運行規律是相同的,所以五行可以預測人的禍福吉兇是有根據的.
只要活在宇宙里,就決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