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記載《尚書大禹謨》,水火金木土谷。到《尚書洪范》去谷,變五行。但沒五行相生相克之說。戰國時鄒衍,納陰陽與五行一休,作《終始》,即五德終始,朝代更替,五行相生。秦始皇推崇五德終始,以秦為水德。漢武帝時,招占家問某日可否娶婦,天人家,堪輿家,建除家,厲家,五行家,眾說紛紜,有言兇有言吉有言不可有言可。最后漢武帝拍板,避諸死忌,取五行。于是,陰陽五行開始興旺發達起來
《尚書大禹謨》為六行,《尚書洪范》去谷,變五行,但無相生相克之說。戰國鄒衍陽陽與五行合一,作《終始》,即五行五德相生,朝代更替,天命如此。秦始皇推崇五德終始,秦為水德。
“五行”是古人對世間物質進行分類所得出的結論。中國古代的先民們把所看到的林林總總的東西,由繁化簡,統列為五大類,叫作“木”,“火”、“土”、“金”、“水”。這種做法,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國也可以找到類似的例證。
陰陽說與五行說互相結合起來,并且用以闡釋社會歷史現象,于是出現了一種叫作“五德(行)終始論”的新學說。如此按照土、木、金、火、水的五行(德)相勝次序運轉下去,便形成了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按照這樣的模式,無限循環地發展著。
西漢的劉向、劉歆父子為了給王莽代漢鼓動聲威,制造輿論,又將王德終始論由相勝說改造為更加復雜的相生說。整個漢魏時期,五行說一直是人們的共同信仰。在我國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里,陰陽與五行一直是人們的思想骨干。因此,我國古代社會,無論、宗教、思想、學術,以至天文、歷法、科技等等,幾乎都以陰陽五行為立論基礎。
中國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觀,子午卯酉則是古代的時間。具體解釋如下:
01.五行學說我國的五行學說就是我國古代用于在中醫、占卜等方面,闡述各種事物之間的運行關聯,從而將人與自然萬物聯系在一起的一種宏大的物質觀。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提出。
五行:金、木、水、火、土。世間萬物都由這五種元素構成,五行之間相互作用,維持著自然界的和諧統一。五行之間有相生關系,也有相克的關系,我們的祖先探究著這種相生相克,來解釋事物之間的各種變化。
02.子午卯酉子午卯酉則是我國古代的表達時間的方法,子午卯酉分別對應著夜晚、中午、早晨、傍晚。和現在的時間相對應的話,子時就是半夜的23:00-1:00,午時則是中午的11:00-13:00,卯時是在清晨的5:00-7:00,酉時是傍晚的17:00-19:00。
如果聯系上文的五行來說的話,子午卯酉在風水八字中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子時在北,五行為水;午時在南,五行為火;卯時在東,五行為木;酉時在西,五行為金。所以子和午是相克的,卯和酉是相克的。
03.天干地支和五行子午卯酉分別就是地支中的一、七、四、十位,天干地支是我國古代的紀年歷法,源自于古時候的人們對天象的觀察,后來和五行相結合,一起用于中醫學和占卜等地方。
金木水火土在天干中的位置表示就是:東南西北分別為木、火、金、水,而土在正中心的位置上。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五行是一種物質觀,子午卯酉代表的是一種時間觀,古人將物質觀和時間觀相結合,就形成了當時他們的世界觀。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們的關系如下
: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間相互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五行相克,是五行間相互制約、抑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母)和"我生"(子)兩方面的關系,把它比喻為"母"與"子"的關系。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勝)和"克我"(所不勝)兩方面的關系,稱之為"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五生相生之中,同時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維持平衡不可缺少的條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現象。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過或不及,出現異常現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變化。乘是乘虛侵襲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過度的相克,超過了正常制約的程度,其規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虛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來是自己所能克勝的,卻反而被它克勝,其規律與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時土克水,若土氣虛弱,或水邪泛濫,水就反過來侮土。
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五行分別代表: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于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擴展資料:
五行學說的應用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周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干支紀年紀月歷法,并發展成為融入五行生克學在內,影響至現,在的“干支紀年月五行生克歷法”。
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采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克制化的關系,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行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