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易”,音同“亦”)又稱《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并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于《易經》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偏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數學、物理、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亦在西方流傳。 名字的由來 《周易》一名有幾種不同解釋。 “周”,一種學說依據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于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 “易”,有幾種解釋: 易由蜥蜴而得名,出自許慎《說文解字》 日月為易,象征陰陽。 日出為易。 易是占卜之名。 簡易,指宇宙的事物雖然繁多,但根本的原理是簡單容易的。 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 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易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易學,“歸藏”是殷商的易學,“周易”是周朝的易學。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恒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的基本原理是簡單容易的,萬物雖然變幻無常,其基本原理卻不變。 而《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 歷史 傳統的說法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 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后人因此認為《易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以“干”為第一卦,并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的文學風格。 春秋時期的孔子被認為是《十翼》的創作者。《十翼》是對《易經》的詮釋,有十篇,包括:一、彖上傳,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到了漢武帝以后,《十翼》被稱為《易傳》,并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現代的說法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0年代,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藉,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易傳》。 當代的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并非《易經》的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后,認為《易經》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后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現時一般認為《易經》并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至于《易傳》,宋代的歐陽修即已懷疑《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里面的篇章最早出現于中國戰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 流傳與學派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后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后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后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征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并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參考文獻 《周易概論》劉大鈞,齊魯書社,1988年 ISBN 753330053 《易經系傳別講》南懷瑾,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6年 ISBN 7505202316 《周禮》 《史記》 《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第二章〈中國哲學與啟明運動〉朱謙之,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 7202325604
滿意請采納
《序卦傳》作為孔子所撰的《易傳》十翼之一,周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哲學專著。是對《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關系的總括。它依據卦名的含義,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個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聯系序列而加以詮釋。
不是的吧。我剛接觸易經才一年,,朋友有空加個好友,多關照下啊。
1、《易學入門》張延生,團結出版社
2、《易經的奧秘》曾仕強,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3、《易經雜說》南懷謹 復旦大學出版社
4、《梅花易數》邵雍
5、《周易(全文注釋本)》 馬恒君 華夏出版社
6、《周易注譯》趙輝賢
7、《圖解易經:一本終于可以讀懂的易經》 祖行
8、《周易折中》[清]李光第 劉大鈞
9、《解讀易經》傅佩榮
10、《周易 細說易經六十四卦》黃芹庭
11、《易學通論》來裕恂
12、《細說易經六十四卦》 徐芹庭 中國書店出版社
13、《周易六十四卦淺解》汪忠長
古典原著首先要通讀,最經典的一定是最深刻的。
《序卦傳》作為孔子所撰的《易傳》十翼之一,周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哲學專著。是對《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關系的總括。它依據卦名的含義,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個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聯系序列而加以詮釋。
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恒(遁)。V(遁)者退也。物不可終恒(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垢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范曾 字十翼,別署抱沖齋主,1938年7月生,江蘇南通人。為當代極負盛名的國畫家。擅長中國人物畫,兼長詩文、書法。《靈道歌嘯圖》等藏于日本岡山范曾美術館,《八仙圖》等藏于中國美術館,《秋聲賦》等藏于美國伯明翰博物館。出版有《魯迅小說插圖集》、《范曾書畫集》、《范曾畫集》、《范曾吟草》、《范曾書畫集》、《范曾懷抱》、《范曾自述》等。1979年他首訪日本,被日本譽為“近代中國十大畫家之一”。1982年獲日中文化交流功勞紀念杯,1986年獲日中藝術交流特別貢獻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