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到漢代,董仲舒又把五行賦予道德含義,認為木為仁,火為禮,土為信,金為義,水為智。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種意義分析過了,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范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里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征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五行在中醫里五行有著特殊的含義。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肺。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腎。
“土爰稼檣”,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脾。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與方位、天干、顏色、神獸等都有密切關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色 青 紅 黃 白 黑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時 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五節 春節(正月初一) 上巳(三月初三) 端午(五月初五) 七夕(七月初七) 重陽(九月初九)
五星 歲星(木星) 熒惑(火星) 鎮星(土星) 太白(金星) 辰星(水星)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五音 角 征 宮 商 羽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五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情 喜 樂 欲 怒 哀
五指 食指 中指 大拇指 無名指 小指
五感 目 耳 鼻 口 皮膚
五覺 色(視覺) 聲(聽覺) 香(嗅覺) 味(味覺) 觸(觸覺)
五液 泣 汗 涎 涕 唾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臭 膻 焦 香 腥 朽
五味運行的所在 筋 骨 肉 氣 血
五事 貌 視 思 言 聽
五獸 青龍 朱雀 黃麟 白虎 玄武
五畜 犬 羊 牛 雞 豬
五蟲 鱗 羽 裸 毛 介
五果 李 杏 棗 桃 栗
五谷 麻 麥 稻 黍 豆
五菜 韭 薤 葵 蔥 藿
五常 仁 禮 信 義 智
五政 寬 明 恭 力 靜
五惡 風 熱 濕 寒 燥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祀 戶 灶 溜 門 井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未·戌·丑 申·酉 亥·子
月(農歷) 1月~3月 4月~6月 3、6、9、12月 7月~9月 10月~12月
五行的文化,所謂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現在研究它第一個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認為是走路,那就絕對錯了。
我們翻《易經》,乾卦的“天行健”這句話,這個“行”是代表運動的意思,就是“動能”,宇宙間物質最大的互相關系,就在這個動能。這
個“動能”有五種,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樣,是種傳統符號,不要看得太嚴重了。所謂“金”并不是黃金,“水”亦并不
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樣,千萬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種物質。上古文化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現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
對我們的關系很大,現在先解釋這五個字。
金,凡是堅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時不是現代的科學分類,當時對于物質世界中有堅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
木,代表了樹木,代表了草,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后,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長起來。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
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就是木的功能,生長力特別大也特別快,木就代表了生發的生命功能。
水,代表了流動性,周流不息的作用。
火,代表了熱能。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
五行分別代表: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于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擴展資料:
五行學說的應用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周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干支紀年紀月歷法,并發展成為融入五行生克學在內,影響至現,在的“干支紀年月五行生克歷法”。
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采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克制化的關系,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行
五行是一個抽象概念,簡而言之五行在不同領域,代表不同意義,如:方位、物質、五臟、季節等: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和陰陽本質有二: 一五行是陰陽的不同的組合狀態。二五行是陰陽交互運動的不同階段。易經中有八卦為乾、坤、艮、兌、離、坎、巽、震從個經卦,按照《周易》的解釋,八個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質: 震為雷的性質為木,位于正東方;兌為澤的性質為金,位于正西方;離為火的性質為火,位于正南方;坎為水的性質為水,位于正北方;坤為地的性質為土,位于西南方;艮為山的性質為土,位于東北方;巽為風的性質為木,位于東南方;乾為天的性質為金,位于西北方。
五行的性質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個性質,依次如下: 木-好華美,且具有風雅的個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愛,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禮,就是為人謙讓謹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溫厚篤實,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誠實又溫厚誠懇之意。 金-性情剛強,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義,就是崇善棄惡,事事都順理。 水-人聰明,并能推測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觀察事物詳細,對于任何事能預知前兆,善理權謀術事。 也可以說是仁、義、禮、智、信的五行。中醫五行相生相圖
五臟:木性為肝臟;火性為心臟;土性為脾臟;金性為肺臟;水性為腎臟。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方:木為東方,火為南方,金為西方,水為北方,土為中央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駁、互相戰斗、制衡。 根據宇宙的磁場原先是浩瀚的大海(水).在海中產生了植物(木).再經由太陽(火)的照射慢慢的有了陸地(土).再從陸地中去發現了鐵的礦物質(金).爾后從鐵礦中提煉成鐵器做成盆子來取水。這就是大地自然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環狀態。 又赤裸裸的大地一定要植樹(木),用大樹的根來拱固土質大雨來時才不會土質流失(土),大雨會造成水災就必需用土來筑墻保衛家園(水),古時家園的門口都要擺個大水缸下雨時備水以備火災可滅火(火),為保衛家園及家中煮飯生火必需有刀槍斧頭器具所以要提煉頑鐵(金),生火需要用鋸子斧頭來劈材(木),這自然的相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地間的萬物產生之后,雖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如水會使樹木生長,也會使土質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來克土,這就是自然的循環狀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相生與相克
1.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
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
(二)制化與勝復
1.制化: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以維持平衡協調,推動事物間穩定有序變化與發展的關系。
2.勝復: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勝的報復性制約,使五行之間復歸于協調穩定的關系。
(三)相乘與相侮
1.相乘:對其所勝之行的過度制約。
2.相侮:對其所不勝之行的反向制約。
(四)母子相及(相生關系異常的變化)
1.母病及子,母虛累子。
2.子病及母,包括子盜母氣和子病犯母。
二、五行學說的應用:
(一)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
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種。
滋水涵木法:是滋腎陰以養肝陰的治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甚或肝陽上亢之證。
益火補土法:是溫腎陽以補脾陽的治法,又稱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適用于腎陽衰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氣以補益肺氣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氣虛衰,生氣無源,以致肺氣虛弱之證;若肺氣虛衰,兼見脾運不健者,亦可應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養肺腎之陰的治法,亦稱滋養肺腎法。主要用于肺陰虧虛,不能滋養腎陰,或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肺陰的肺腎陰虛證。
(二)依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法
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瀉南補北法四種。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療肝脾不和或肝氣犯胃病證的治法,又稱疏肝健脾法、調理肝脾法。適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之證。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治法,又稱為敦土利水法。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陰清肝火以治療肝火犯肺病證的治法,也可稱為“滋肺清肝法”。適用于肺陰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證。
瀉南補北法:是瀉心火補腎水以治療心腎不交病證的治法,又稱為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因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故稱瀉南補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