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就是換位承受,這是我的粗淺理解。
看你的靈魂是否留戀世間,如果痛恨人間的話,那么那是投不成胎的,直接墮入地獄,如果恨念淺,人間還有幫忙祈禱的,應該可以在短時間轉世為人,如果罪念深重的話,永世不得為人,普通的罪過,尚不留戀人間,在24時之內可以轉世為人,還有在三七中也可以,這是最佳時期,延誤時期,可能會魂消魄散。
沒有一定的年數,死一次就一次重來的機會,凡夫不懂佛法自由選擇的機會沒有,都是迷迷湖湖投胎到鬼,畜生、地獄,人、天,這也叫隨業流轉。修行就是為了一次比一次的生命好!就象換衣服一樣,一件比一件好。我們的身心是可以相對獨立了,身死,心不死,隨自己所造之業去輪回,一般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人身很難得啊!一定要珍惜,要想給自己的法身慧命系好安全帶,就把楞嚴經搞懂。
我們的身心是可以相對獨立了,比如你的心可以穿越時間回到過去,你的身不能;你的心可以隨意到一個地方,但你的身不能穿墻越壁,這就是說,心和身是相對獨立的,所以人身不能用的時候,心就出離了,再去輪回。
轉世轉的是我們的神識。佛法中稱為阿賴揶識。它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記憶庫,一切身、口、意的作為絲毫不差記錄在里面。轉世不同是我們的神識穿上了不同的衣服外套而已。轉人道時穿的是人衣服,轉畜生時穿的是畜生衣服~~~~。凡夫輪回是被動的,我們富貴貧窮不同都因過去世身、口、意的作為善惡差異、因緣福報差異而結來的果報。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著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著是。”知道這輩子行善下輩子會轉世到好人家,總比“只顧今天,不管明天受苦遭罪強吧。”現在的善惡決定了下一個轉世的承受好壞。但佛法開式了這些道理是告訴大家輪回是迷亂痛苦不自主的,學十方諸佛一樣修行可以成佛出離六道輪回。不執著好壞享樂。建議看看“戒嗔的白粥館、顯密佛教交流中心”這樣的佛教園地。祝你早日成佛。
佛教所要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轉世輪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實不虛。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晚近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物件也就是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屬于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為人的作善作惡,死后的靈魂便會受著上帝或閻王的審判,好者上天堂,壞者下地獄。
在中國的民間對于靈魂的更是根深蒂固,并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錯誤,以為人死之后的靈魂就是鬼,靈魂與鬼在中國民間的信仰中乃是一個糾纏不清分割不開的大問題。更可笑的,由于鬼類有些小神通,又以為靈魂是“三魂六魄”組成的集合體。
其實,鬼是六道眾生之一,正像我們人類也是六道眾生之一一樣,生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為鬼,同樣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況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為鬼。
而于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靈魂作為橋梁,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系看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汰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是永恒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說,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一成不變,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變變或化化。
物質界的物理現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現象那就更容易覺察出來,因為心理現象的產生就是由于精神的變動而來。心理現象的變動促成了我人行為的或善或惡,善惡的行為又會反轉身來影響到心理現象的傾向,我們的前程遠景便是靠著這種心理促成行為、行為影響心理的循環作用而定。
那么試問:靈魂的不變性,靈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嗎?當然不可能,不要說死后沒有固定的靈魂,縱然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剎那不停地變了又變而變變不已之中。照這樣說,佛教既不相信靈魂,那么佛教所說六道輪回與超凡入圣的本體究竟又是什么呢?
這就是佛教特殊優勝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價值,卻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價值。
佛教主張“因緣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質界是因緣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緣生法。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大至一個星球、一個天體乃至整個的宇宙,小至一莖小草、一粒微塵、一個原子,無一不是假借了內因與外緣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與緣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從根本上看是空無一物。這在研究物理化學的科學家們,可以給我們正確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雖不承認靈魂的觀念,但決不是唯物論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個“識”字作為命名,小乘佛教只講六個識,是以第六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大乘佛教增加兩識,共有八識,是以第八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我們單介紹大乘的八識。
大乘佛教的八個識,前六識同小乘的名稱一樣,只是將小乘第六識的功用更加詳實地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識與第八識。實際上,八個識的主體只有一個,由于功用的劃分而給了它們八個名字,因為前七識的為善為惡都會把賬目記在第八識的名下;第八識是一切業種業因的倉庫,這個倉庫的總管是第七識,搬進搬出是第六識,制造作業是前五識。
這樣說來,第八識的功能是在儲藏,但不等于只進不出的守財奴。不斷地由外面藏進去,也不斷地從里面搬出來:藏進去的是行為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為業因或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促成行為而感受行為,稱為業果或現行。就這樣進而出、出而進,種子而現行,現行而種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轉生到二期、三期乃至無數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現世今生的因果對流到無數過去和未來世的因果回還,都不出于這一種子而現行與現行而種子的律則,因此而構成了生命的連貫與生死的相續。
正因為種子與現行的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進進出出,所以第八識的本質也在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變動不已,不要說這一生的第八識的質量與前后生不同,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不同,正由于念念生滅、念念不同,我們才會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識的存在,便是存在于這一剎那變動的業因與業果的連續之間,除了業因與業果的變動連續,也就沒有第八識的本質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連續而有,離了相續不斷的水性也就沒有潮流可求。佛教教人修持解脫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斷這一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識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進去什么,也不拿出來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稱為“轉(煩惱)識成(清凈)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見佛教的第八識并不等于永恒的靈魂,如果有個永恒的靈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脫生死也就成為不可能。佛教在觀念上否認有靈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識,唯有否定了由煩惱無明接連而假現的第八識之后,才是徹底的解脫。不過,第八識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沒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體的顯照,而不是無明煩惱的纏繞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