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白馬寺開光大典,白馬寺開光貔貅

    內容導航:
  • 中國最早的塔是什么塔?
  • 白馬寺景區
  • 靈山寺,白馬寺,龍泉寺哪個寺院高僧奉請的貔貅靈性強
  • 白馬寺和普彤塔哪一個是第一座寺院
  • 靈山寺,白馬寺,龍泉寺哪個寺院高僧奉請的貔貅靈性強
  • 白馬寺景區
  • Q1:中國最早的塔是什么塔?

    中國最早的塔———普彤塔
    河北省南宮市有座舉世聞名的佛塔———普彤塔 ,它坐落在南宮市普彤寺內,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落成,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比河南洛陽白馬寺塔還早建一年。
    據《后漢書》記載:“世傳明帝夜寐南宮,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譴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象焉。”《高僧傳》卷一記載:“明帝劉莊永平中,譴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尋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攝摩騰、竺法蘭,邀二人來中國……”相傳,建佛塔選址南宮城內,是因漢明帝劉莊隨其父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曾在南宮駐蹕并在大風亭下,對灶燎衣、吃飯歇息。劉秀言此地是風水寶地。攝摩騰和竺法蘭在回洛陽途中,明帝劉莊命其在南宮大風亭附近修建佛塔。
    此塔為八角實心磚塔,共9級,塔高33米,底層直徑5米,塔身每級出檐,檐下翹置斗拱。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磚井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3尊,這種佛龕營造方式,實屬罕見。在風雨剝蝕的漫長歲月中,普彤塔經過魏(三國)、唐、宋等各朝的重修、維修。明嘉靖十五年維修時籌集資金甚多,動工規模較大,按明代建筑風格修塔一新。1966年邢臺地震,塔頂震掉銅佛3尊,均為紅銅質菩薩像,最大的一尊是觀音菩薩,高41厘米,重8.25公斤,觀音菩薩安詳地坐于“海天佛國”(東海小島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經、口念經語、衣著佛珠、一足蹬著海岸,足下蹬蓮,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蓮一株,海水波濤滾滾,上浮海馬、魚、海螺等海生動物和佛經、元寶等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莊嚴形象栩栩如生。背部刻有銘文:“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騰建竺法蘭大耳三藏公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建……”
    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于佛經《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彤”為朱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涂朱色,叫“彤庭”,因為塔后普彤寺內供奉著菩薩,塔身及寺均為朱色,故取“彤”字,所以塔取名“普彤塔”。

    Q2:白馬寺景區

    白馬寺附近主要景點:
    一、建筑
    1990年前,白馬寺主要建筑有寺院的山門、殿閣、齊云塔院。1990年,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白馬寺增加了鐘鼓樓、泰式佛殿、臥玉佛殿和齊云塔院內的客堂、禪房等。
    1、佛殿
    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從前到后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臺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筑。其中,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明代夾纻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大佛殿為單檐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二供養人,觀音菩薩等塑像;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23尊元代夾纻造像,韋力天將泥塑像等;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毗盧閣為重檐歇山式,位于清涼臺之上,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2、鐘鼓樓
    分別位于山門內南北中軸線東側和西側。其中,鐘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于1991年6月建成;鼓樓于1992年竣工。鐘鼓樓同為方形角樓,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于石砌臺基之上。鐘鼓樓的建成恢復了寺院晨鐘暮鼓的禮佛儀式,恢復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馬寺鐘聲”。
    3、法寶閣與藏經閣
    分別位于清涼臺的東、西兩側,坐落在東西長25.2米,南北寬22.5米,高5米的臺基之上。1995年建成。
    4、清涼臺
    閣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長18.5米,寬12.95米,朱漆圓柱,額枋彩繪,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經閣內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收藏有龍藏經、中華大藏經、日本大藏經、西藏大藏經、敦煌大藏經等10余種藏經;法寶閣內供奉著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時贈送的一尊銅佛像,并收藏有數十種“法寶”。
    5、泰式佛殿
    位于寺院西側墻外100米處,始建于1992年,1995年4月竣工。該殿坐西朝東,建于長27.3米,寬21.3米,高1.2米的臺基之上。大殿南北長14.4米,東西寬7.5米,高10米,其廊柱與墻面均用大理石鑲嵌,三重檐,頂飾琉璃瓦,具有鮮明的泰式建筑風格。在該殿之中,供奉泰國友人贈送的銅佛一尊。
    6、臥玉佛殿
    位于大佛殿東側,原為齋堂,1996年辟建。該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筑,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中供奉臥玉佛一尊。
    7、玉佛殿
    位于大佛殿西側,原為禪堂,五開間硬山式建筑,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內供奉玉佛一尊。
    8、六祖殿
    位于大佛殿西側南部,原為祖堂,硬山式建筑,西闊七間,南北長24.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內供奉禪宗六祖木雕像。
    9、齊云塔院
    齊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院內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齊云塔和新建的齋堂、客堂、禪房等。其中,齊云塔始建于東漢明帝時,本稱“釋迦舍利塔”,后屢毀于戰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東漢明帝創建齊云塔的記載改稱“齊云塔”。中華人民成立后,洛陽市人民對齊云塔實施保護,于1990年建成,占地15畝的齊云塔院。該院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放生池、石拱橋、齊云塔等建筑。在齊云塔的東西兩側分布著附屬建筑:西側修建有3間念佛堂、3間齋堂;東側修建有3間客堂、3間培訓班教室,另修建有禪房,所有建筑均為硬山式。在山門的兩側為大型佛教碑廊,西邊為禪宗三十三祖畫像及傳法偈,東邊為“釋迦牟尼應化事跡”及高僧大德墨寶。1999年前后,白馬寺寺院把白馬寺鎮所建的“狄公祠”收歸寺院所有,并進行改建。此外,還新建了假山、觀賞亭、放生池等游覽設施。
    二、碑刻
    白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有:宋崇寧二年刻石、金“重修釋迦舍利塔記”碑、元“龍川和尚遺囑記”刻石、元“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明“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等。
    1990年以后,白馬寺先后接受了國際友人和居士們贈送的佛像,分別供奉于不同的殿堂之內。
    泰國佛像供奉于泰式佛殿內,1991年泰國內務部長瓦塔納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馬寺朝拜時贈送。佛像銅質鎏金,通高7.2米,重達6.68噸。
    釋迦太子像供奉于法寶閣內,1993年9月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期間參觀白馬寺后贈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紋高肉髻,著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彌須座上。
    中華古佛拇指般大小,銅質鎏金,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是世界上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于中國東漢時期,始塑于洛陽白馬寺,后流落民間,由西域傳至南亞、東南亞,最后分別收藏于泰國博物館和泰國一富商家中。1995年,泰國復制兩尊,其中一尊歸宗白馬寺,供奉于藏經閣。
    臥玉佛是1996年前后,在弘法寺本煥大和尚及白馬寺印賢法師的感召下,深圳、廣州的部分居士捐資,用緬甸玉敬雕成臥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賢法師護送到白馬寺,供奉于臥玉佛殿內。1997年12月19日,白馬寺專門舉行了開光法會。該佛像用緬甸玉雕刻而成,身長5米,重8噸,側臥于榻上。
    三、許愿井
    白馬寺景區內據稱有一口千年歷史的許愿古井。相傳這口千年許愿古井能為人們帶來吉祥如意和健康平安,
    于是前來旅游賞景的不少游客爭相向許愿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據白馬寺景區內一位正在負責清理內古井內錢幣的寺廟僧人介紹,向許愿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做法由來以久,特別是重大節假日慕名前來寺廟旅游和燒香拜佛的中外游客更是特意趕到許愿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和平安“,忙得時候一天最多要清理古井內各種錢幣三四次。

    Q3:靈山寺,白馬寺,龍泉寺哪個寺院高僧奉請的貔貅靈性強

    大同小異。相對比起來,鳳凰山名氣稍大。

    Q4:白馬寺和普彤塔哪一個是第一座寺院

    坐落在南宮市北舊城村北的普彤塔。
    中國佛教第一塔在哪里?以往,人們大都認為在河南洛陽白馬寺。近年來,隨著不少有識之士的研究、考證和相關媒體的披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第一佛塔當為河北省南宮市普彤寺內的普彤塔。
    普彤寺位于南宮市區西北約1.5公里處的北舊城村東北,占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2005年3月19日,筆者來到普彤寺,尋訪這座極其珍貴的歷史遺跡。在南宮市政協常委鞏修山、普彤寺住持果清法師的陪同、引領下,筆者詳細觀看了這座已歷1930余個春秋仍巍然聳立的佛教名塔,以及寺內的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報恩堂、祖堂等建筑。
    中國最早的塔
    據史料記載,普彤寺建于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著名的河南洛陽白馬寺早建一年。普彤塔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比洛陽白馬寺塔還早建成兩年,堪稱“中國第一佛塔”。1982年,普彤塔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我國佛教學術研究界有許多知名人士將南宮視為歷史上的佛教圣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了普彤寺和寺內的古塔。
    普彤塔是由印度三藏法師攝摩騰和印度天竺學者之師竺法蘭二人主持建造的。據《后漢書》記載:“世傳明帝夜寐南宮,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金色’。帝于是譴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象焉。”《高僧傳·卷一》記載:“明帝劉莊永平中,譴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尋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筆者注)遇攝摩騰、竺法蘭,邀二人來中國……”相傳,建佛塔選址南宮城內,是因漢明帝劉莊隨其父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幸起大風得以躲避,在南宮駐蹕,并在大風亭(“大風亭”座落于南宮市北舊城村內,原為南宮十景之冠,現已毀壞,尚存亭基)下對灶燎衣、吃飯歇息。劉秀言此地為風水寶地。明、清、民國各版本《南宮縣志》對此均有記載。攝摩騰和竺法蘭在回洛陽途中,明帝劉莊命其在南宮大風亭附近修建佛塔。
    此塔為八角實心磚塔,共9級,塔高33米,底層直徑5米,塔身每級出檐,檐下翹置斗拱。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到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井之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這種佛龕營造方式實屬罕見。該塔在建筑風格上有不少獨到之處,為研究我國佛教建筑藝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佛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度”指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即廣施法力,使眾生得到解脫。“彤”為朱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涂朱色,稱“彤庭”。此塔后寺內供奉著觀音菩薩,塔身及寺均為朱色,故取“彤”字。因而此塔取名“普彤塔”,塔后寺稱“普彤寺”。普彤寺后毀于戰火之中,現今寺院為1996年9月重建而成。
    在風侵雨襲的漫長歲月中,普彤塔先后經歷了八次較大的修葺。分別在魏(三國)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和中華人民成立后的1984年、1992年。
    1966年邢臺大地震,普彤塔塔身受到損壞,塔頂震掉銅佛三尊,均為紅銅質菩薩像,最大的一尊是觀音菩薩,高41厘米,重8.25公斤,系明嘉靖十五年修塔時所鑄。觀音菩薩安祥地坐于“海天佛國”(東海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經,口念經語,身掛佛珠,一足蹬岸,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蓮,足、蓮、水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將觀音菩薩善良恬靜、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佛像背刻銘文:“漢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攝摩騰竺法蘭建,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青江、青海主持重修……”銘文對建塔、重修年代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1992年,弘川法師在重建普彤寺的施工中,又發現了清光緒十一年《重修普彤塔廟碑記》,碑文為“南邑之有普彤塔也,建自漢明帝永平十年,至唐貞觀四年,大耳禪師重修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為本邑十景之一,由來舊矣……”
    弘川法師與普彤寺的修復
    說到普彤寺的修復與興隆,不能不提及一個在中國佛教界聲名遠播的人——弘川法師。
    弘川法師,俗名王金城,1927年農歷六月初九出生在河南省偃師市岳灘鄉后堤村一個貧苦人家。幼時父母早亡,因生活所迫,1949年初碾轉到,后皈依佛門,授法名圣嵩,字弘川。1984年8月,弘川法師沖破種種阻撓,毅然從經乘飛機回到祖國大陸,被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譽為“中國第一愛國僧人”。1992年,經南宮市批準,同意按照省佛協的意見修復普彤寺。省民族宗教廳推薦弘川法師任普彤寺住持。弘川法師和3名弟子住進維修佛塔時留下的兩間簡陋工棚,開始了艱難的籌建活動。為籌措資金,弘川法師周游四方募化,邊籌集資金邊建設,先后投入人民幣100萬元。在普彤寺修復的緊張施工中,他拖著病體日夜操勞,常常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經過數年的艱苦努力,普彤寺于1996年9月基本竣工,并于9月26日舉行了落成暨佛像開光大典。河北省政協副主席王樹森、省統戰部副部長韓瑞改、省民族宗教廳廳長鞠志強、中國佛協副會長、河北省佛協會長、柏林寺住持凈慧法師和邢臺市、南宮市有關黨政領導參加了開光大典。凈慧法師在慶典致辭別指出:“我想強調一點,這個寺應該說是佛教東來的第一寺,因為這個寺比白馬寺還早一年。這么多年我們沒有宣傳這個歷史事實,因為規模還沒有起來。現在這個地方規模已具,四眾云集,管理正常,在這里我們可以鄭重地向各界宣布:中國真正的第一寺是在河北省南宮市,也就是我們的普彤寺。”
    弘川法師學識淵博,佛學著述甚多,亦常有捐資濟困之義舉。他曾任中國佛協常務理事、河北省佛協副會長、邢臺市佛協會長、河北省政協常委等職,于2004年11月13日圓寂于南宮普彤寺。
    如今的普彤寺,管理有序,寺院整潔,常住僧人有30余人,殿內香煙繚繞,院中松柏林立。筆者置身其中,深切感受到佛教圣地的莊嚴、靜穆與神圣。
    一名政協委員的“佛塔情結”
    2004年8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中國最早的塔—普彤塔》一文,并配發了普彤塔的照片,旋即在海內外佛學界引起強烈反響。這篇文章的作者鞏修山,現任南宮市政協常委、政協提案委委員,是一位多年來利用業余時間致力于佛學研究和普彤塔考察、考證與宣傳工作的有識之士。
    普彤塔建成于東漢明帝永平15年,比洛陽白馬寺佛塔還早兩年,當屬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佛塔。但由于此塔所處地域偏僻,加之以往宣傳不夠等原因,使這一歷史事實鮮為人知。為了考證普彤寺、普彤塔的起源,為家鄉的文化歷史資源正名,鞏修山在家庭經濟十分拮據的困境下,擠出有限的資金,先后購買了數千冊有關歷史與佛教的圖書資料。他曾自費專程前往湖南長沙、湖北武漢等地的文物部門,尋找普彤塔為漢朝建筑的關鍵實物證據御碑。他撰寫的《普彤塔—中國第一佛塔》、《中國佛教第一寺應是我省南宮普彤寺》等文章先后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鄉音》、《民族與宗教》、《老人世界》、《河北日報》等中央及省、市媒體發表,并被國內30余家報刊轉載,引起強烈反響。《普彤塔——中國第一佛塔》被譯成英、日、法、德等七種文字收入美國東方文化藝術中心的資料庫。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佛教協會和美國東方文化藝術中心的重視與關注。鞏修山對普彤塔情有獨鐘,到了幾近癡迷的程度。一次,他去新華書店購書,發現1999年版的《辭海》在“南宮”詞條的注釋中提到“古跡有普彤塔寺”,可翻遍全書卻找不到“普彤塔”的單獨詞條。回家后,他立即致函上海辭書出版社,提出普彤塔為中國第一佛塔,建議新版《辭海》中增加其單獨詞條。他的信引起上海辭書出版社的重視,出版社很快回函,邀請其赴上海商洽將“普彤塔”詞條入編《辭海》事宜。
    一個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得好,其意義和影響不僅僅在文化領域,而且將帶動當地旅游產業和經濟的發展。作為政協委員,鞏修山和佛教界知名人士一起就普彤塔這一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積極向黨政領導建言獻策。2001年10月,他執筆撰寫、與弘川法師聯名提出的《關于普彤寺普彤塔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議》,得到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趙世居的批示和省文物局的重視。2004年,他與佛教界人士合作撰寫的提案《應重視中國第一佛塔普彤塔旅游招商資源的開發》在省政協九屆二次會議上被采納,作為重要提案轉交到承辦單位。
    當筆者欲告別這座千年古剎時,已是黃昏時分,如血的殘陽將普彤塔映照得愈加古色古香。筆者心中暗暗祈禱:但愿這座千古名塔能早日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Q5:靈山寺,白馬寺,龍泉寺哪個寺院高僧奉請的貔貅靈性強

    大同小異。相對比起來,鳳凰山名氣稍大。

    Q6:白馬寺景區

    白馬寺附近主要景點:
    一、建筑
    1990年前,白馬寺主要建筑有寺院的山門、殿閣、齊云塔院。1990年,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白馬寺增加了鐘鼓樓、泰式佛殿、臥玉佛殿和齊云塔院內的客堂、禪房等。
    1、佛殿
    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從前到后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臺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筑。其中,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明代夾纻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大佛殿為單檐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二供養人,觀音菩薩等塑像;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23尊元代夾纻造像,韋力天將泥塑像等;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毗盧閣為重檐歇山式,位于清涼臺之上,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2、鐘鼓樓
    分別位于山門內南北中軸線東側和西側。其中,鐘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于1991年6月建成;鼓樓于1992年竣工。鐘鼓樓同為方形角樓,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于石砌臺基之上。鐘鼓樓的建成恢復了寺院晨鐘暮鼓的禮佛儀式,恢復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馬寺鐘聲”。
    3、法寶閣與藏經閣
    分別位于清涼臺的東、西兩側,坐落在東西長25.2米,南北寬22.5米,高5米的臺基之上。1995年建成。
    4、清涼臺
    閣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長18.5米,寬12.95米,朱漆圓柱,額枋彩繪,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經閣內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收藏有龍藏經、中華大藏經、日本大藏經、西藏大藏經、敦煌大藏經等10余種藏經;法寶閣內供奉著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時贈送的一尊銅佛像,并收藏有數十種“法寶”。
    5、泰式佛殿
    位于寺院西側墻外100米處,始建于1992年,1995年4月竣工。該殿坐西朝東,建于長27.3米,寬21.3米,高1.2米的臺基之上。大殿南北長14.4米,東西寬7.5米,高10米,其廊柱與墻面均用大理石鑲嵌,三重檐,頂飾琉璃瓦,具有鮮明的泰式建筑風格。在該殿之中,供奉泰國友人贈送的銅佛一尊。
    6、臥玉佛殿
    位于大佛殿東側,原為齋堂,1996年辟建。該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筑,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中供奉臥玉佛一尊。
    7、玉佛殿
    位于大佛殿西側,原為禪堂,五開間硬山式建筑,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內供奉玉佛一尊。
    8、六祖殿
    位于大佛殿西側南部,原為祖堂,硬山式建筑,西闊七間,南北長24.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內供奉禪宗六祖木雕像。
    9、齊云塔院
    齊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院內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齊云塔和新建的齋堂、客堂、禪房等。其中,齊云塔始建于東漢明帝時,本稱“釋迦舍利塔”,后屢毀于戰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東漢明帝創建齊云塔的記載改稱“齊云塔”。中華人民成立后,洛陽市人民對齊云塔實施保護,于1990年建成,占地15畝的齊云塔院。該院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放生池、石拱橋、齊云塔等建筑。在齊云塔的東西兩側分布著附屬建筑:西側修建有3間念佛堂、3間齋堂;東側修建有3間客堂、3間培訓班教室,另修建有禪房,所有建筑均為硬山式。在山門的兩側為大型佛教碑廊,西邊為禪宗三十三祖畫像及傳法偈,東邊為“釋迦牟尼應化事跡”及高僧大德墨寶。1999年前后,白馬寺寺院把白馬寺鎮所建的“狄公祠”收歸寺院所有,并進行改建。此外,還新建了假山、觀賞亭、放生池等游覽設施。
    二、碑刻
    白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有:宋崇寧二年刻石、金“重修釋迦舍利塔記”碑、元“龍川和尚遺囑記”刻石、元“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明“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等。
    1990年以后,白馬寺先后接受了國際友人和居士們贈送的佛像,分別供奉于不同的殿堂之內。
    泰國佛像供奉于泰式佛殿內,1991年泰國內務部長瓦塔納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馬寺朝拜時贈送。佛像銅質鎏金,通高7.2米,重達6.68噸。
    釋迦太子像供奉于法寶閣內,1993年9月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期間參觀白馬寺后贈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紋高肉髻,著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彌須座上。
    中華古佛拇指般大小,銅質鎏金,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是世界上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于中國東漢時期,始塑于洛陽白馬寺,后流落民間,由西域傳至南亞、東南亞,最后分別收藏于泰國博物館和泰國一富商家中。1995年,泰國復制兩尊,其中一尊歸宗白馬寺,供奉于藏經閣。
    臥玉佛是1996年前后,在弘法寺本煥大和尚及白馬寺印賢法師的感召下,深圳、廣州的部分居士捐資,用緬甸玉敬雕成臥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賢法師護送到白馬寺,供奉于臥玉佛殿內。1997年12月19日,白馬寺專門舉行了開光法會。該佛像用緬甸玉雕刻而成,身長5米,重8噸,側臥于榻上。
    三、許愿井
    白馬寺景區內據稱有一口千年歷史的許愿古井。相傳這口千年許愿古井能為人們帶來吉祥如意和健康平安,
    于是前來旅游賞景的不少游客爭相向許愿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據白馬寺景區內一位正在負責清理內古井內錢幣的寺廟僧人介紹,向許愿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做法由來以久,特別是重大節假日慕名前來寺廟旅游和燒香拜佛的中外游客更是特意趕到許愿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和平安“,忙得時候一天最多要清理古井內各種錢幣三四次。

    展開全文
    下一篇:下一篇:易經最吉利的數字是86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