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是根據他們的師傅來取的 。法號由師傅決定!~~~~
師父根據輩份起的。沒有師父,自己亂起也沒有什么用。
“衣冠南渡”
中華文明中人名一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中國的人名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文明。無論是夏商周時逐漸形成、發展的姓氏,還是人物的名、字、號還有代稱,甚至于綽號、官職、謚號等,都可以反映出對于某人特殊的評價和身份地位的肯定。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起人名的規則也發生了許多改變,其中有諸多“潛規則,針對漢晉時期南方地區人名規律的變遷,也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傳播和發展。
“單名貴、雙名賤”始于西漢
1、單名作為尊貴象征的由來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對于儒家經典《周禮》的解讀成為社會秩序的風向標。按照“為尊者諱”的原則,皇帝的名字就要盡可能的避免使用,以免觸犯忌諱。《道德經》的開篇就是“道可道非恒道”,因為漢文帝的名字是劉恒而被改為“道可道非常道”;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叫做李虎,唐代開始將虎叫做“大蟲”;觀世音的稱呼因為要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而縮為觀音。凡是如此不可勝數。
漢文帝劉恒
有鑒于此,西漢的歷代皇帝都是單字為名。漢昭帝原名為劉弗陵,繼位后改名為劉弗;漢宣帝原名劉病已,登基后改名為劉詢。按照官方給出的解釋,也就是皇帝本人的說法就是“以二名難諱故”,可以理解為兩個字的避諱多,一個字的避諱少。取一個字的名可以讓天下人少避諱一個字。不僅如此,皇帝的名字越到后來越有只使用生僻字的趨勢。可以說,單字名的流行就是由西漢的皇室開始的。
2、王莽的“托古改制”給了單名高貴的身份
西漢末年時爆發了嚴重的社會矛盾和統治危機,在此時利用儒家“克己復禮”而取得高位的王莽嘗到了甜頭,認為通過恢復儒家所宣傳的“周禮”可以解決面臨的問題。所以在王莽篡位之后就根據周禮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整體的改革。在這場被稱為“托古改制”的改革之中就包括了對于單名的肯定。
王莽在建立新朝后宣布“國中不得有二名”、“譏二名,二名非禮也”,并將雙字名當做一種法律手段,只有被處罰的人會被重新命名為雙字名,做為其違法亂紀的記號。雖然新朝的統治只進行了十五年就土崩瓦解,但是新建立的東漢王朝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王莽對于單名和雙名的定義,皇室和世族等上層社會成員都以單名命名,只有底層百姓會出現雙名。也因此出現了“后漢無復名者”的現象。
王莽
南方與中原地區命名規則的差異
1、西漢時“蠻漢雜居”的南方
秦始皇統一之后,在南部地區還存在著大量其他古老的民族和國家,如夜郎國、古越國、苗等。雖然秦始皇派遣了大量的將領和軍隊針對南部地區進行統治,但隨著秦末亂世的到來,這些將領大多沒有完成使命。其中被派往嶺南地區征服百越的將領趙佗甚至趁機割據,建立了南越國。其他的以越人為主的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更是星羅密布于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
漢武帝時期加強了地方統治,對于這些地區的征服和統治不斷進行。但是因為長期的文化隔離,從長江到南海的廣大地區還是呈現“蠻漢雜居”的局面。對于這些少數民族的管理大多以羈縻為主,就是利用控制他們的首領來管理這些地區,漢人和蠻族之間很少交流,文化傳播方面更是缺乏。漢人大多認為“蠻人不習教化”,這使得許多地區的少數民族按照自己的風俗習慣取名,而漢人則以他們名字的音譯來稱呼。
南越國
2、東漢對于南方的進一步開發造就了南方漢名的普及
到東漢建立后,對于南方的幾次征伐,尤其是馬援對于交趾和湘西五溪蠻的征討,使得東漢在南方的統治得到了鞏固,大量的漢人隨即遷往這些地區生活。蠻族與漢人之間的交流開始密切,民族之間的融合開始,造就了這些地區的蠻族人逐漸開始接受漢化,并開始擁有屬于自己的漢名。
如東漢末年時南中的孟獲、山越的潘臨、費棧等,相比與西漢時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名譯吁宋、邪務、居股等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蠻族在與漢人交流時的人名不再是音譯,而是主動取一個漢名。
三國時南方地區單名開始和北方趨于接近
1、蜀、吳兩國對于南方的開發與漢化程度加深
東漢末年的戰亂使得大量人口流入南方,使得南方的各民族人口比例進一步向漢傾斜。隨即在蜀中和江東建立的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雖然是以漢人為主體建立的,但對于南方各部族都采取了拉攏、吸收的政策,使得這兩個以南部地區為統治主體的政權控制范圍內都出現了蠻漢進一步融合的趨勢。蜀漢使用的五蠻溪將領杜路、劉寧和南中將領孟琰,東吳使用的山越人毛甘、金奇等都明顯的具有了漢名的特征。
2、士族的崛起使得單字名越發名貴
三國時期,無論魏蜀吳,都是依靠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蜀漢和東吳雖然較曹魏來講對士族的有所約束,但總體的趨勢都是士族崛起。士族做為“世家名門”,對于門第是十分看重的,再加上處于文化的優勢地位,越發的看重傳統上做為身份象征的單名。
在《三國志》中單字名的人數達到四百九十八人,雙字名則只有區區十人。而這十人中除了曹安民外都是少數民族或漢族。江左和巴蜀地區的士族同樣如此,都是以單名作為命名規則。
兩晉時南方人名變化:從單、雙名并舉到雙名居上
1、“衣冠南渡”后東晉成為華夏文明的正統
西晉的短暫統一使得北方與南方重新混為一同,但是僅僅三十多年就因為沒有處理好民族關系和政局的混亂而重新爆發戰亂,西晉也隨之滅亡。西晉的皇室成員司馬睿在瑯琊士族王氏家族王導、王敦的支持和輔佐下,于建業建立了東晉。相對于已經被游牧民族占據的北方中原地區來說,此時的江南已經成為了華夏文明的繼承者和正統。
眾多士族和百姓為躲避戰亂而南遷更是加強了這種趨勢。此時的漢文化中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對于漢文化的解讀和理解完全掌握在南方地區。而大量漢族人口的涌入也給南方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方的蠻族與漢族之間的融合迅速進行,蠻族被漢化的現象越發明顯。
王羲之
2、雙名在南方地方與單名并駕齊驅
盡管東晉的主流還是以單字為主,但雙字名已經出現,而且越來越多。此時士族的女子大多以雙字命名,如謝道韞、杜陵陽、胡道安等。男子的名稱為雙字的雖然較少,但也已經出現,如謝靈運、檀道濟、王鎮惡等。
這種變化與當時的文化風氣有關。因為長期的戰亂和生活的動蕩,大多人處于朝不保夕的狀態,人身安全沒有基本的保障。傳統儒家思想在這種情況下被產生了懷疑,而對于生命的歌頌和身體的享樂成為當時的主要流行風潮。既然儒家思想不再被人們所堅信,那么依托于儒家思想文化而產生的“單名為貴”的準則自然也就發生了動搖。這也是雙名開始出現并增加的主要原因。
3、“之”字的標志性作用
在東晉出現的雙名中,有許多雙名都是帶有之字的人名。如著名的書圣王羲之,以及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孫子王靜之等,東晉的北府將領劉牢之,另外如祖沖之、徐羨之等比比皆是。為何東晉會出現如此眾多的之字成員?甚至有王氏一門祖孫三代都以之字命名的情況?
在東晉的士族之間普遍信奉天師教,即道教的一個分支。天師教由東漢時的五斗米教發展而來,在東晉時信徒眾多,許多士族也以天師教為宗。之字在天師教中有如標志作用,將名字起為某之是天師教的命名標志之一。
據《南北朝大觀》記載,“寇謙為本名,之為其位”。就是當時崇信道教的人大多也是單名,在名字后面加上“之”字是天師教信徒的標志之一。天師教流傳極廣,當時長江流域普遍都是天師教的活動范圍。
劉裕
4、雙字名越來越多,是寒族的徹底崛起的信號
雖然有著對于傳統儒家思想的懷疑和信奉天師教等原因,但當時的士族主流還是以單字名為貴,命名還是多以單名為主。可隨著士族因為超然的地位和經濟特權而導致的生活腐化墮落等問題,使得士族越來越失去了、軍事能力,進而導致士族門第的殞沒和地位的下降。
與此同時,底層崛起的寒族卻因此而獲得了、軍事地位。寒族之中原本對單名、雙名并不看重,如劉宋的建立者劉裕就給自己的幾個兒子都起名為雙字,這就導致了單名為主的士族開始離開歷史舞臺,單、雙名都使用的寒族越來越多的嶄露頭角。“非單字趨庶也,實寒門充實朝堂矣”。東晉后期到宋、齊、梁、陳時由單名占主體到單、雙名并重的現象就是這樣產生的。
結語
漢晉時期的南方地區人名總體趨勢是漢名與異族名并存,向漢名為主發展的。漢名之中又是單名、雙名并重到單名為主,再到單名、雙名并重。究其本質就是漢文化的傳播范圍逐漸向南方發展,傳播程度逐漸加深,再到以南方為主體而發展、傳播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南方的異族與漢族不斷的融合,最終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漢民族。同時這個過程也是中國經濟文化從北方逐漸向南方轉移重心的過程。雖然這一時間段華夏文明的經濟、文化重心沒有徹底的轉向南方,但已經為這種轉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按照所學宗派的字輩,找出字來。然后師父可以根據這個,只取最后一個字,一般都是道教教義、追求的相關字。現在就更加簡易了,基本的情況都是:如果你原名是三個字的,那么保留你的姓何名字的最后一個字,在中間添加你的字輩。如果你原名是兩個字的,則在中間加入字輩即可。
樓上所說這是道名,道號以全真為例必須受三壇大戒才會賜予道號
1、天樞
天樞上相是道教對輔佐帝王成就偉業的一位宰相的尊稱,他們在人間為輔佐帝王的宰相,在天庭則為協助玉帝治理三界的圣賢。
2、逍遙
出自《逍遙游》,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做到真正的“逍遙”。
3、無為
出自《道德經》,不是讓人什么都不做,反而教人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以無為而有為,成就真我,筑己大道。
4、純陽子
純一的陽氣。古代以為陰陽二氣合成宇宙萬物。火為純陽,水為純陰。陰陽家以農歷四月己巳日為純陽。傳說中神仙呂洞賓的別號。亦稱"純陽子"。
5、赤精子
透著男性魅力和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