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傳統白事風俗
在天津辦喪事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儀式,準備工作就很麻煩,人一咽氣,喪家馬上找到近親近友研究辦理。所有一切準備不外是花錢的路數.
程序如下(以漢族葬禮儀式為例)
在老人煙氣之前,要請大了(liao三聲)負責整套喪葬儀式的布置安排及調遣。
小殮:
直系親屬站立老人兩旁,開始進行小殮(為老人理發、刮臉、凈身,女性要梳好頭),穿壽衣,在穿壽衣的同時,兩旁兒女的眼淚不可以滴到壽衣上。
壽衣:
天津辦喪事的壽衣一般男性共穿七件:布質單褲褂一身,綢質月色上有小圓壽字的棉襖褲一身,藍色綢質壽字長袍一件,繡花平金花袍一件,天素色褂子一件。上衣都沒有領子,不釘扣絆,頭上戴紅纓子官帽,腳穿朝靴,內有棉襪子,戴朝珠。女性也是七件,內穿布褲褂、棉褲襖、大棉襖、氅衣、裙子,外衣都是平金繡花,頭戴鳳冠,披霞帔,還要蓮花墜一個、如意簪一支、九連環一個、鑲珍珠耳環一副,上述都是赤金的。其鳳冠有用點翠珠花的,九連環有用檀香木制的
,這種排場也不過是顯示其闊綽,別無涵意。再就是所謂“鋪金蓋銀”。黃色綢子壽字棉褥子一件,白綢子壽字寢單一件,另備海褥海被各一件,都是紅綠綢繡花平金,上繡海水江牙(涯),分七云、九云,云越多價錢越貴。海被上邊有一圓孔,可將死人臉部露出,上再敷陀羅被一件(用黃色綢子上印佛像及往生咒花紋等),再就是頭枕、腳枕,都用黃綢子作成,立體、浮貼蓮花,并用各色綾子包鑲在蓮花瓣上。女姓壽衣則為漢裝,也有的按清宮皇后服飾扮裝。
倒頭或叫入殮:
穿好壽衣并待老人即將咽氣時,由床上抬到吉祥板(俗稱床板)上,腳要頂墻,墻上面要掛紗簾。在炎熱的夏季可以在杠房租賃冷藏棺來停放,避免尸體腐爛,然后由大了在亡靈口中放一枚金錢,為了是讓死者順利地渡過冥河,冥河上有舟子負責撐船,亡靈口含的錢就是付給冥河舟子的船費,另有說法是投胎的時候 要給孟婆的湯錢。在其袖內放燒餅一個,在其腳下放兩捆整打的燒紙,還要在海被的四個角上放四枚錢幣,在左手放一個金元寶,右手放一個銀元寶。
靈堂布置:
亡靈頭前擺放供桌,上面正中央放亡靈的遺像,右邊放狹食罐子(亡靈的飯碗),在前面正中央擺放香爐,里面點3只香,快燒完時再點燃3只,兩旁為可以燒48小時的白蠟,以及貢品,最前面放一只油燈,不可以熄滅,供桌前面放一個火盆,供孝子賢孫為亡靈燒錢所用,亡靈腿兩邊擺放直系親屬敬獻的花籃,(所有花籃或花圈應該掛黑色挽聯,右邊為上款一般寫父親大人千古或母親大人千古,左邊為落款一般為晚輩xx敬挽)要按照輩分排列,還要擺放紙活童男童女,和兩捆卷好的燒紙。屋里所有鏡子、懸掛的字畫、箱柜上的銅活全用白單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擺的帶有彩花的擺設都轉向后面。所有房間的燈不可以關閉。
孝服:
兒女親友要穿孝服(一般是在亡靈咽氣前買的,也可以請鄰居街坊一起手工縫制)男子著孝帽子,帽子上有金錢及麻繩(男左女右)孝褲子,褲帶(系在孝褲上),腰帶(系在上衣外面),腿帶子(系在孝褲腿上)黑紗(男左女右)女婿們佩戴白紗,有的地方穿孝還要有繃鞋步,女性沒有孝帽子,要帶頭帶子,包裹在前額上,后面兩根帶子要過腰,未婚女性佩戴短頭帶,并且頭帶上有花楞,孫(女)輩分的要分別在孝帽子,黑紗或繃鞋布上的正中位置佩戴一枚紅絨球,外孫(女)輩分的要將紅絨球佩戴在偏邊,曾孫輩分的紅絨球應為兩枚。孝服材料為粗白布,女婿們的孝服為漂白布。其他非親屬關系的吊唁者,只佩戴一只黑紗,所有第3天準備到火化場送行的吊唁者都要在胸前佩戴白花
門前布置:
請杠房(棚鋪)師傅在門前搭棚,棚子內點長明燈,不可關閉,還可以擺放一些整打的燒紙,還有紙牛紙馬(死者男性要扎紙馬,女性要扎紙牛)死者年齡超過60歲還要有一抬紙轎,棚子內也可以供親友們休息。大門兩旁擺放旁系親屬和其他親朋好友敬獻的花籃和花圈,門前立挑錢紙(在白蠟木桿上頭裝白銅如意鉤,掛上刻有錢印的白紙一縷上,每串三條,角相連,下端剪成尖頭形為男性或凹形為女姓。按死者年歲而定條數。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放置)大門旁邊的墻上要貼門報上書“恕報不周 x宅之喪”字樣,來通知別人家中正在辦喪事,意思是請寬恕我們沒有及時通知您,事情沒有考慮周全,多擔待的意思。門前還要點長明燈,一般都是普通燈泡,也是不可關閉 。
燒紙:
燒紙為長方形草紙,上面用月子以橫7豎5的排列方式刻上錢印,錢印輪廓要清晰可見,橫著將每張燒紙卷起時,錢印要鼓起。
(在陰間每個錢印面值為35銀錢,每張燒紙的面值為1225銀錢7x5=35,35x35=1225)老人咽氣的時候由兒女在火盆內燒幾張燒紙打路,使亡靈能夠順利通過鬼門關,然后每6小時燒一次(6點和12點)并且口中要念叨爸爸(媽媽)拿錢啦,保佑全家平安之類的吉祥話。
念經: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請4棚經,即僧道禪尼來念,沒有條件的可以請師傅經,一般都是杠房師傅代念,不過念的絕對是正經經文并非相聲版本。
一般以《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地藏菩薩本愿經》《阿彌陀經》《心經》 《金剛經》 《大悲咒》等經文來為亡靈超度。
行禮:
在亡靈頭前行禮,所有直系和旁系的晚輩行大禮,磕4個頭,同時杠房師傅叫號“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再叩首”直系晚輩行禮后要跪在亡靈兩旁陪禮。旁系晚輩給亡靈叩首時,亡靈兩旁的所有直系晚輩應陪叩4個頭,小輩給亡靈叩頭時候,只有直系小輩陪叩。
所有朋友以及街坊鄰居行禮鞠躬禮,鞠4個躬,同時杠房師傅叫號“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再鞠躬,孝子謝禮”此時跪在亡靈兩旁的所有直系親屬應磕1個頭還禮。所有晚輩在接待自己前來吊唁的朋友時,應立即出門迎接,并且下跪磕1個頭表示感謝人家。
吃飯:
喪事吃飯也很有說法,不可以吃餅類,如烙餅,燒餅,煎餅,餡餅等等,也不可以吃條狀食物,如面條,粉絲等等,只可以吃饅頭或米飯,主要以饅頭為主。然后燉一鍋肉,供大家吃 但是第3天亡靈火化后,辦喪事的主家應該大排宴席款待所有吊唁者,可以請廚師來到家中料理或者到飯店宴請大家,主食依然是饅頭或米飯。
送路:
倒頭的轉天晚上9點或者10點進行送路儀式,儀式第一項為開光,所有親屬站在一旁觀看,由杠房師傅代理,用棉花沾酒精擦拭亡靈的眼睛耳朵和嘴,開眼光開耳光和開嘴光,接下來是開全光,開光時杠房師傅要念吉祥話,開光結束后杠房師傅會詢問親屬是否滿意,然后用一面小鏡子由亡靈頭部照到腳部,讓亡靈自己“看”一遍,最后把小鏡子摔碎。第二項就是送路,由親朋好友搭著紙牛紙馬,紙轎子,童男童女,和一部分花籃花圈,其他人都拿著一只點燃的香,同時還要念經,一起浩浩蕩蕩來到十字路口或大路上,然后點燃所有紙活和花圈,全晚輩按照輩分跪列兩個縱向,面向火堆磕4個頭,然后從另一條路回到靈堂,回靈堂的途中,所有的人不可以回頭觀看,更不可以望向火堆。送路的時候天上最好有星光和月光,那么亡靈可以順利的通過望鄉臺
辭靈和出殯:
送路的轉天早上就要出殯了,如果送路之前沒有進行開光儀式,那么出殯之前進行也可以,所有準備參加出殯的人員每人拿一個小饅頭和一枚硬幣,亡靈的長子(女)扛著寫有“西方接引”的陰魂幡,兒媳(或女婿)雙手托著骨灰盒,長孫(女)雙手拖著亡靈的遺像,亡靈的次子(女)手持“哭喪棒”所有準備參加出殯的晚輩在跟在后面走出門外,在出門之后有親朋好友在靈堂燃放鞭炮,其他留守在門前按照輩分面對面跪為兩個縱向,男女各一個縱向,長子面前放一個用紅紙包裹的磚頭,手里拿一個泥碗或普通飯碗,當杠房師傅們將亡靈抬出大門時候,長子將泥碗摔碎在磚頭上,口念“爸爸(媽媽)留財”,然后全體晚輩磕4個頭,直系親屬跟隨著棺材一起上靈車
其他親朋好友上其他車輛,一同開往殯儀館,途中過地道,過路口,上橋下橋的時候坐在靈車里面的親屬要撒買路錢(白紙錢和花瓣)
到了殯儀館首先亡靈的長子持《居民死亡殯葬證》辦理火化手續,然后所有親屬來到悼念大廳進行悼念儀式,奏響哀樂全體人員默哀,默哀完畢后緩緩圍繞亡靈一圈告別。最后所有人員來到殯儀館的焚化園焚化剩下的花圈花籃,同時所有晚輩下跪磕4個頭,全體人員將手中的小饅頭和硬幣以及胸前的白花擲向焚化園,所有不參加圓墳的人員斯扯自己身上的孝服也投向焚化園。所有人回到家后,有人在門前點起火盆,所有人邁過火盆,然后拿一個小的糖饅頭和一塊冰糖吃掉。
圓墳:
火化的第3天,參加園墳的親友依然著孝服(或不著)去殯儀館取骨灰,殯儀館一般都有圓墳的場地稱為祭奠園,也有專業人員或非專業人員指點,一般家屬都會給這些人員一些錢和香煙,親友們把骨灰盒放好,要點燃整股的香,還要燒紙錢、上供品,所有晚輩按照備份磕4個頭(或鞠躬),然后燒掉死者的遺物,并由死者未婚的孫子和孫女繞墳正轉3圈,反轉3圈進行“開門”人們認為開門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最后燃放鞭炮。離開祭奠園的時候不可以回頭。圓墳后,將骨灰暫存在殯儀館的骨灰存放處,至此葬禮基本結束。
燒期(七)紙
死者的直系和旁系親屬每隔7天的晚上燒一次紙,共燒7次 地點在十字路口或大路上,最好還是有星光和月光。
更加完善的答案請百度我用戶名
針對不同民族 不同地區 風俗習慣的差別很大 正所謂“十里不同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尸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尸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尸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后停柩于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吊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制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挽詞或挽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挽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挽歌詩》三首。后世的挽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葬禮程序的實例
設某人享年81歲,男性,軍人出身,子孫滿堂。
更衣,著軍裝,穿壽鞋。身蓋黃綢,面蒙白綢巾。
衣服上的紐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帶將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結”
初步整容:五官復位,口內置金元寶或一枚硬幣。左手握一只金元寶(均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體用紅線綁好,主要是手、腳。家若有貓、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體。(以免死者靈魂被附于動物身上)運至殯儀館。
家設簡易靈堂
遺像:已事先準備好放大照片一張,購專用像框一個。置黑綢帶。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樣谷類),香爐一個,備香若干,時鮮水果、糕點舊式也供奉米飯一滿碗,上插筷子一雙,供大饅頭,等。
明燈:采購喪葬物品:黑紗、白花、白布、紅布、燒紙、瓦盆(底部有孔)、
紙活:公雞、白幡、紙馬(女用紙牛)、別墅、金銀庫逝世當日晚,由家屬在瓦盆內燒紙,親友來訪亦燒。第二天,到辦理注銷戶口手續。第三天,出殯。
家屬著裝
直系晚輩血親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其他親屬戴黑紗。孫輩在白孝帶上和黑紗上縫一小塊紅布。其他來賓戴白花。
準備的物品:幾日燒的紙灰用紙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幣、一寸照片兩張。
要帶的物品:靈堂內的供奉、的死亡證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殯前,將遺像放在頭車前面,長子率眾晚輩血親跪于車前,將瓦盆舉過頭頂,說:“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將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兩次。將紙公雞置于頭車,意為“金雞引路”。長子(或長孫)上頭車,持幡。
車隊的每輛車上都貼有標志。為死者年齡。該死者為81歲,加一天歲,一地歲。則車號為83。逝者為男性則貼在車的左后側,若為女性則貼在車的右后側。
也有的地方有撒紙錢的習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為“買路錢”,也有的地方遇過橋時,將紙錢放在橋上,用石頭壓好。 靈車起頭后一般不停車,在遇紅燈前,司機算好時間,緩緩前行,在遠處等待,當信號變為綠燈時加速通過。
車至殯儀館前,將紙公雞拋出車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雞)
進入殯儀館后:
領取尸體,辦理火化手續。
在辦火化手續之前,選好骨灰盒和一小型靈位牌。靈位牌可請工作人員代寫。注意男、女的寫法:先考、先妣。尸體取出后舉行“開光”儀式。尸體從冷藏柜內取出時,長子抱頭,其他人抱身,將尸體放到停尸車上。如需要移動時,仍是長子在尸體頭部。開光前將尸體身上的紅線剪開,將燒紙灰放入紙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內,再將尸體放入紙棺。意為子女給的上路錢。
殯儀員指導孝子(長子或長孫)開光。孝子持一棉簽,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為開光。意為使其身體各功能復活。開光順序是從頭到腳,依次為頭、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腳。殯儀員說一句,孝子復述一句,然后在該部位上擦一下。例:開鼻光,聞花香;……開右手光,寫文章;開左手光,抓錢糧;開腳光,腳踏蓮花登開堂。開光辭男女略有不同。
開光時,家屬不能哭,更不能將眼淚落在尸體身上。開光后,將尸體交給工作人員化妝。
舉行悼念儀式或告別儀式。儀式前要向司儀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擬好),主要來賓的名單,將一張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給工作人員。儀式結束后,尸體火化。同時,在長子的帶領下,舉行祭奠儀式和燒東西。
將遺像和靈位版供奉好,擺上五谷和水果、糕點,共五樣(有的地方是四樣),放鮮花、白酒、香煙等。長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輩份依次上香。按先長后幼、先近后遠的順序。
燒東西。先燒紙幾張,然后將死者的衣物等燒掉,再將供品都燒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燒七時”再燒。
燒東西時,將帶來的白酒灑在衣物上,以助燃。燒完東西,葬禮結束,將白花,孝帶除去。直系親屬改帶黑紗。
除留下少數幾人外,其他人去吃喪宴。喪宴廳外備幾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從殯儀館回來的人在進入宴會廳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塊糖。
喪宴開始前,家屬列隊,殯儀員主持。主持宣布:家屬對各位親朋來參加葬禮表示感謝,給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屬代表講話。主要內容是感謝,略備薄酒,請大家享用。
喪宴進行中,主要晚輩血親要到各桌敬酒。
領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幣七枚,擺成北斗星狀。然后選大塊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應是頭蓋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張。
骨灰寄存,結束。
人死之后先穿壽衣后放殯儀館停尸三天,家屬在三天內處理關于死亡證明,墓地選址聘請陰陽先生等事,三天內家屬負責守靈燒紙等事,第三天殯儀館人員將遺體送上靈車送上靈車之前瞻仰遺容,遺體送上靈車前死者長子要摔掉燒紙的瓷盆,接著再向靈車跪拜3下。接著遺體拉往火葬場,燒成骨灰,這時死者衣物等東西也包括挽聯等在火葬場大爐內焚燒。遺體火化好后,在運往墓地,墓地也有說道啥的,不多說,再在墓地燒些紙錢等等。各個地方好像都不一樣,反正我這大興安嶺是這樣的。好像就這些了吧,我也不太知道了反正我爺爺沒的時候是這樣的
在葬禮的前期應仔細檢查各項服務內容。在參加人員到達前你需要返回殯儀館檢查下死者的遺容,仔細檢查各項準備工作和口頭確定下每件事都按你的指令準備好了。檢查棺材的顏色和設計,逝者的服裝,背景音樂和椅子的擺放等,以及確定提供葬禮服務的預定時間。弄清從殯儀館到墓地的交通情況以及公告和來賓登記表。
5. Double-check the bill afterward. When the service is over and the body interred, go over the bill carefully to be sure nothing was left out or added. If you have questions, get in touch with the funeral director. Ultimately you should find that the plan was carried out as specified, including the deceased's embalming, hairstyle, and dress.
5.喪事結束后檢查賬單。當葬禮服務結束后,仔細檢查下賬單以查漏補缺。如果存在問題,和葬禮組織者聯系。最終你應該可以確定包括逝者的遺容等安排是按指定的方式執行的。
The death of a loved one is stressful and painful, but it must be dealt with promptly. Take time to make funeral arrangements ahead of time, at least in part, to avoid questions or complications later. Knowing what to do at the time of loss will help you ensure that things proceed normally in everyone's interests.
喪事至親至愛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葬禮必須要處理的及時,在此之前應該為葬禮做好必要的準備,至少是一部分,以避免不必要的問題發生。當你知道如何為逝者安排后事時,可以幫助你保證事情發生時一切能按計劃進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得讓他走得安心
可能是擔心逝者走的不安心,所以不能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