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觀音”銅立像是普陀山當時的首任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倡建的。工程于1996年農歷九月十九日奠基動工,至1997年農歷六月竣工,農歷九月二十九日(公歷1997年十月三十日)舉行開光大典。
普陀山南海觀音立像始建于1996年,1997年農歷六月竣工。
觀音立像工程浩大,實為普陀開山以來之空前大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南海觀音”題詞,九月二十九日舉行開光大典,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成為海天佛國的象征。“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眾的信仰核心。
普陀山是淅江省杭州灣外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春秋戰國時,普陀山及附近諸島被稱為“甬東”。秦朝安期生、晉朝葛洪等人都先后來此山采藥和修煉,后來均得道成仙。
漢代時,學者梅福曾來山練丹隱修,故普陀山初名梅嶺山。山上長滿小白華樹,所以也叫小白華山。山東南緊鄰一更小的島嶼,懸峙海中,稱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連稱普陀洛伽山。
擴展資料:
“東亞海上絲綢之路”促成了普陀山觀音道場。
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
開山鼻祖慧鍔大師當年舟觸暗礁而船不能前,有人說就是今天普陀山南天門外的新羅礁(因唐時韓國商船隊長過此礁而得名,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王連勝考證之)。
正是這個新羅礁,見證了唐朝時中國與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之間活躍的海上商貿往來;也正是這些數不盡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才會有慧鍔等高僧入唐求法而從五臺山帶來了如此一尊將光耀千秋的“不肯去觀音”留在了普陀山,從而造就了普陀山觀音道場。
事實上,佛教傳入中國不斷漢化的路徑有兩條,一條是陸路,一條是海路。雖然主要以前者為主,但“海上絲綢之路”對佛教的傳播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觀音信仰的傳播,由于海商必須長期與大海打交道,安全自然第一,最懼怕的莫過于遇上海難而人財兩空。
既然海上保護神觀世音菩薩能“令諸眾生,大風不漂,水不能溺”(《妙法蓮花經·普門品》),自然會成為他們信仰、供奉的對象。
據元盛熙明《補陀洛迦山傳》記載:“海東諸夷,如三韓、日本、扶桑、占城、渤海,數百國雄商巨舶,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風波寇盜,望山歸命,即得消散”。
許多海商及入唐求學修行的外國船只,常到普陀山躲避風浪、燒香拜菩薩,祈禱航程平安。這些因素,為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陀山南海觀音立像
舟山三大旅游節慶之一,以普陀山深厚的觀音文化底蘊為依托,以弘揚觀音文化、打造文化名山為內涵的佛教旅游盛會。期間有大型法會、佛教音樂會、眾信朝圣、蓮花燈會、文化研討會、佛教文化旅游品展覽會等一系列活動,吸引著眾多海內外觀音弟子、佛教信徒、香客游客聚緣“佛國”。
普陀山南海觀音坐落于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
南山海上觀音像的造型設計集中了各個時代造像藝術的經典之處,并將其巧妙地結合起來,構成極富有美感的藝術形象。其衣袂飄飄似舉、其面相慈悲莊嚴,猶如踏海而來,欲度眾生脫離苦厄,整體形象令人一見而生崇敬之心,是“真、善、美”三者的完美結合。
南山海上觀音圣像造型設計既符合佛教教義,體現了觀音無緣之慈和同體之悲的大慈大悲形象;又應信息時代之變,具備當今美學、建筑學、雕塑學、佛像藝術、科學技術的時代特色。
1993年中國國務院宗教局和海南人民批準興建三亞南山寺,并在寺前的海中塑108米高之海上觀音圣像,屬于南山文化旅游區。此像由海南三亞南山功德基金會發心敬建,一體化三尊,巍峨壯觀,實乃世界造像之最。
敬造工程因其規模宏偉、意義殊勝、佛理底蘊豐富,被譽為“世界級、世紀級”的佛事工程。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欣然為圣像題名——“南山海上觀音”。
1999年,農歷九月十九日,南山隆重舉行了“南山海上觀音”敬造工程開工典禮。工程歷時6載,于2005年4月15日建成,2005年4月24日(農歷三月十六日,準提菩薩誕辰日)舉行盛大開光儀式。
地點不一樣的, 高度也不一樣的, 以前去海南我們的導游說是 開光的時候是旁邊的山上的燈光去照射 使得看起來是觀音照射出來的燈光 很好看的, 這樣子照一次燈光 海南的一半地方要停電的。
“南海觀音”銅立像是普陀山當時的首任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倡建的。工程于1996年農歷九月十九日奠基動工,至1997年農歷六月竣工,農歷九月二十九日(公歷1997年十月三十日)舉行開光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