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寫
提供一些資料,僅供參考.請輔導員連成作文!!!
守 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后,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后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后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拜 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貼 福 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接 財 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圣帝君即關羽關云長。傳說關云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放 爆 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后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后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于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吃 餃 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后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貼 窗 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壓 歲 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吃 年 糕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后,趁熱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quot;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按農歷排算,2009年是已丑年,也就是牛年了。
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榮的地位。它對農耕文化的發展,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的親密伙伴。黃牛、水牛、奶牛、牦牛,至今仍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耕田、運輸、擠奶,任勞任怨;肉、骨、角、皮、毛、糞,無一樣無用處。
歷代詩人,對牛總是贊頌有加,如唐人韋莊、杜甫的詩句:“綠桑深處哺牛鳴”、“一寸荒田牛得耕”。魯迅稱頌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還自白“俯首甘為孺子牛”,可說是婦孺皆知。在塵封的典籍中,牛還與許多、軍事事件以及名人名流有著密切的聯系。
古代諸侯歃血為盟,盛牛耳于珠盤,由主盟者執盤,故稱主盟者為“執牛耳”。《左傳·哀公十七年》說:“諸侯盟,誰執牛耳。”以后,人們便把“執牛耳”引申為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
牛還被用于戰爭,如史冊所記之“火牛陣”。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齊將田單派人向燕軍詐降,又用千余頭牛,角上縛兵刃,尾上縛葦灌油,夜間以火點燃,火牛前沖,其后是五千勇士,使燕軍大敗,田單陸續收復70余座城池。
還有老子騎青牛的傳說。《列仙傳》說:“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其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老子出的是函谷關,后人在函谷關口寫了一副名聯:“不許田文輕策馬;愿逢老子再騎牛。”
典籍中用“牛”組成的詞語也很多,比如“牛酒”,這可不是一種酒的名字,而是古代用牛和酒作賞賜、慰勞和饋贈的物品,“奉牛酒以勞軍營”(《后漢書·臧官傳》),以后,“牛酒”引申為禮物的別稱。還有“牛馬走”一詞,司馬遷《報任安書》開篇便說“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牛馬走”,是指“奔走于牛馬之間”掌管牛馬的仆人,以后作為自謙的代稱,如同說“敝人”、“鄙人”。
在老一輩的畫家中,李可染先生是我十分欽服的一位。他的人品、畫品皆為世人所重。他的畫齋叫“師牛堂”,其實他就是那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樂于助人、甘守淡泊的老牛!在他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他師牛、畫牛,為人民大眾奉獻了無數的精品佳作。
出土于戰國魏安厘王墓的《逸周書·嘗麥解》說:“昔天之初,〔爰〕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臨四方……”這《建典》該不會是口頭約定罷?更不會是春秋時才盛行的歃血為盟!它應該是以書面形式記錄的中國最早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律文書。我們看看它所記錄的內容吧,《建典》規定:居住在東部的炎族與居住在西部的黃族實行民族分治。“二后”一個指赤族的蚩尤,世代掌管軍權,駐守在山西汾河一帶;另一個是軒轅氏,居住于陜西,黃河中上游。這“二后”也就是赤帝轄下的“二卿”。“赤帝”就是“炎帝”。這從《史記》與《大戴禮紀》得到證明。都描寫“阪泉之戰,司馬氏就說打敗炎帝榆罔,而后者則記打敗赤帝榆罔。
文字究竟發源于何時何地?這也算一條線索吧。
另從我破解的十個甲骨文都出于《甲骨文編》有興趣的朋友可到那里去查。
黎明堂敬上
古漢字的歷史價值與教育意義
古老的漢字生生不息,從形成,發展,到成為文字體系的甲骨文,其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延綿至今,承載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漢字的書寫方式——書法,也成為獨立的藝術形態。伴隨“讀圖時代”的來臨,人們重新審視“視覺”這一認識事物的工具,以期通過視覺的形式和方法探悉事物的本質,獲得知識,那么,當我們用眼睛去打量漢字古老的歷史的時候,又能“看”到什么?當“看到”的時候,是不是又能“看懂”呢?漢字形成的過程及視覺外顯對于信息時代又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呢?
先秦時期的社會背景與漢字的起源
漢字形成的社會背景
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裘錫圭《文字學概要》)。漢字從原始萌芽到成熟的甲骨文主要經歷了原始社會到戰國這段時期。從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現,再到夏、商、西周,漢字形成了比較完備成熟的甲骨文體系。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自然現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自然崇拜、萬物有靈觀、圖騰信仰、生殖崇拜和巫筮等都對原始的文化形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古老的文明形態合而不分,錯綜復雜。商周時期生活中的祭祀、征戰、田漁、出入、收成、風雨、疾病等都要占卜,并且把占卜的時間,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結果、應驗情況等用刀刻在龜甲或牛骨上面。因為多是與占卜有關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稱“卜辭”或“龜甲”文字。
古漢字的起源
關于漢字的起源有多種學說,影響比較大的有:結繩說、刻契說、八卦說、原始圖畫說、起“一”說等。現代的研究普遍認為,漢字起源是多源的,即漢字符號系統是在原始圖畫符號、結繩、八卦、算籌、契刻等原始記事方式中分離、轉化而來的,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出于記載和傳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漢字的形成是自然而又必然的歷史的選擇
先秦時期文字的載體、形態和特征
文字載體:巖石、陶器、龜甲獸骨、青銅器。
文字形態:依類象形。甲骨文是刀刻而成,刀的銳鈍、骨質的硬軟使文字的筆畫粗細不一,筆畫的連接處有所剝落,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字形剛勁瘦硬。金文則將字刻于泥模上,澆鑄而成,故筆畫粗圓,形體也較方正。
漢字的視覺外顯與教育價值
教育回歸生活——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再認識。
現代科學使得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教學工具被越來越多地使用,教學理論也越來越多。藝術、技術、人文在教育中獨立發展而又相互分離,個人的協調發展離不開三者在生活中的統一共合。教育來源于生活,為生活服務,又高于生活,指導生活,而生活卻不應該游離于教育之外,“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
文字的誕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教育的需要使漢字符號形式趨于統一,又加快了漢字體系的成熟。古漢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不但對客觀事物加以認識再現,而且圖騰崇拜、占卜求神等生活的內容也出現在古漢字的形態里,成為漢字的來源,知識傳達的工具形式生活化,從漢字“教”和“學”的來源即可窺見一斑。“爻”字甲骨文由兩個“五”構成。“學(學)”字金文從子從 從 (五五六,相當于八卦中巽卦 ),象小孩兩手擺弄一個八卦形,甲骨文則偏旁各有省略。“教”字金文作從學從攴的會意字“教學”二字的構形中采用了原始八卦數卜符號作為構字偏旁,表明在遠古時代筮占是小學生教學的內容,從事教育者當為巫師。
體味歷史——人文情感教育
現在是過去的繼續,現在的發展是過去的否定之否定,故去的物態必定隱含著真理的內核。歷史延伸至今,物非人非,如果僅憑文學或史事記載等對歷史進行再現,歷史失之于形象與生動,而人們頭腦中固有的現實物象的束縛和歷史認識的缺乏,甚至會使歷史失去客觀與真實。
先秦時期的古漢字載體——古穆猙獰的青銅器與殘破暗白的龜甲獸骨,僅從文字書寫的外在形式上就給人從眼睛到心靈的強烈的視覺震撼與沖擊力,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以精神物化的載體得以真實重現。遠古時代的蒙昧與殺戮,祖先對于血和火的簡單認識和崇拜反映于甲骨刻板上文字的涂朱填墨,中華民族“尚紅取黑”的久遠傳統由是一脈相承。
古漢字再現的歷史告訴我們,歷史時空的千差萬別造就了人存在的唯一,所謂的與眾不同的個性實現或許只是為了追求本真的自我,人們總是在現在與過去的比較,歷史的共性和個性之間尋找著自身存在的意義。
藝術價值
夏商周是書法藝術的初期階段,甲骨文書寫的技巧、工具的運用,已顯示出人類對藝術審美的追求。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書、竹(木)簡等文字形態已具有初步的審美意識,文字從應用性走向藝術性,從幼稚階段逐趨完美,特定的原生態環境奠定了其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的特殊地位。久遠的歷史在藝術上留下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和諧中的和諧造就了藝術美的豐富意義。
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啟迪
現代教育技術是建立于西方現代教育理論下,在傳播學、信息論、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西方的教育思想理論體系對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了教育內在根本理念的不同,也決定了教育形式和教育實踐各方面的差異,從而對教育技術有不相同的理解。歷史的積淀對于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漢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對于今天信息時代的教育有什么啟迪意義呢?
傳統歷史教育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融合
教育技術的發展與媒體的使用密不可分。如何利用現代電聲、影象技術使其為教育服務是教育技術研究的任務。影視技術具有穿越時空,呈現歷史的傳統教學工具所不具備的優勢,將傳統的歷史課程與影視技術整合,通過直觀形象而又豐富生動的視覺呈現進行歷史教育,可以加深對歷史的理解甚至是讓我們重新認識歷史。
多媒體技術不外乎聲音與圖象或者二者的結合體,漢字卻恰恰統合了音、形,傳達信息與意義,同為統合的整體,目的俱是為了傳達信息,二者具有內在相通的必然性,這就為多媒體技術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認識,教育技術也必能從中汲取合理的實踐和理論的養分。
“觀物取象”與視覺思維
電視、電影、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視覺思維的概念在時代發展的呼喚中凸顯,人們是怎樣通過視覺獲取知識的呢?“觀物象形”究竟暗涵了什么樣的視覺規律?漢字的造字理據是“觀物取象”,又不只是停留在具體的表象,而是對客觀事物進行主觀加工,抽象化的過程,“立象而盡意”。漢字傳播過程中的簡化、統一等因素造成了漢字的符號化,“能指”與“所指”相分離,古老的甲骨文卻是具有抽象性與概括性、能反映事物客觀特征的形象思維的產物。漢字形成的規律對于視覺思維理論的再建構和延伸將會具有極豐富的意義。
知識可視化表征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雙重編碼理論”為知識可視化提供了理論基礎。當今語言文字已經符號化,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漢字流傳下來。漢字的最初形態是對知識的視覺化表征,對事物及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加以表示。漢字構形取象具有視覺直觀性,造字理據是對客觀世界的描摹,事物象的組合又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結合,“觀物取象”又“立象盡意”。漢字象的不確定性、概括性、寫意性,又使之具有人文意義的延伸。漢字幾千年的綿延,大浪淘沙,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知識視覺表征資源,完整的知識視覺化表征實踐和理論體系建立將大有可能。 對漢字從知識視覺化表征的角度去研究,我們有豐富的資源和悠久的歷史,相比之下國外就沒有這種優勢。
結語
淵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形態如歷史長河中磨礪的珍珠,歷史的積淀只會使其更為耀眼!教育技術的發展必定會沿著歷史的軌跡,接受歷史的選擇,我輩后人須倍加努力,繼往開來!
財源滾滾和招財進寶,都是非常好的寓意的關于財富的成語。招財進寶一般是說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大的財富收益。財源滾滾,一般是祝福別人生意興隆。
很多人都希望貔貅能夠常伴自己左右,給自己帶來財富和好運,貔貅是人們招財的吉祥物,能夠吸納八方之財來給主人,并為主人好好的守住財庫。隨著奉請貔貅的緣主逐漸增多,現在貔貅主要有貔貅吊墜、手鏈和擺件,而對于貔貅擺件可以鎮宅辟邪,庇護家人平安健康,也是很多人奉請的首選,那么,招財進寶貔貅擺件的寓意和作用,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
貔貅自古以來就是招財辟邪的吉祥瑞獸,造型上是龍頭馬身,并且還有很大的麟角,從遠處來看像是一頭獅子。它的嘴很大能吞下來自四面八方的寶物,并且能承攬四面八方的錢財的擺件。招財進寶貔貅擺件的寓意和作用,貔貅可以招財聚寶,卻只能進不能出,因此吉照堂貔貅擺件有著很好的寓意,它具有送福、送官、送財、送祿的美好寓意,也是吉祥之稱,這些吉祥的贊美之詞被貔貅這種形象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樣的一種擺件擺放起來不僅體現出個人的品味,更能起到很好的招財旺運的效果,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不過想要獲得這樣的效果,佩戴貔貅的時候還要對貔貅進行開光,沒有開光的貔貅只能當做普通的裝飾品而已,
我們知道了招財進寶吉照堂貔貅擺件的寓意和作用,在擺放貔貅的時候也要注意擺放方法,貔貅的擺放要從頭部說起,貔貅的頭盡量朝向門窗的方向擺放,但是不能直接的沖著正門口,因為在傳說中正門是財神的位置,如果說只能放在正門的地方,那就把貔貅擺放的偏斜一點,以表示對財神的重視與尊重。但貔貅的擺放不能將頭部對著衛生間,因為衛生間屬于污穢的地方,那樣擺放會顯得不吉利。其次,貔貅的頭不能沖著魚缸、水池等有水的方向,因為這樣有見財化水的意思。
通過小編的介紹,我們一定也都了解了招財進寶貔貅擺件的寓意和作用,吉照堂貔貅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十分大作用,也希望大家都能通過奉請和供奉貔貅為我們帶來更好的財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