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太歲的步驟
祭祀太歲的的供品不需有肉,只需簡單的香燭、水果及齋菜即可,如選用六款水果及齋菜等。除此,當然還有拜祭太歲的必備紙寶,紙寶如能道教開光那是最好,而完整的太歲五合紙寶則是:
太歲紙寶三份、天神紙寶三份、地主紙寶三份、祖先紙寶兩份、灶君紙寶兩份。
首先預備一張桌子,在正中央擺放一個香爐,另用一張紅紙在上面寫著年份及太歲的名字,把這張紅紙貼在供桌后的粉刷墻壁上,要剛好是香爐對正的位置。
把供品擺放在供桌上,跟著敬虔的持香下跪,禱告祈福,然后,便把香插在香爐上。
當香燃燒到一半左右,就可以開始進行燒衣。這時要預備一個聚寶盆或香爐等,把紙衣逐一焚燒。
到道觀拜太歲的方法
一開始,安太歲是在家中擺設太歲神位,晨昏供奉一年。而今現代工商社會的人工作繁忙,沒有足夠時間在家中供奉太歲, 加上一般人認為大型的宮觀香火較為鼎盛,如在宮觀供奉太歲,趨吉避兇之力更大,故此現時往宮觀攝太歲的行為, 已成為過年的一個習慣。
可以的話,于年正月初八日,(如該日未有時間處理者也可以選其它日子)到有供奉六十甲子星君的廟宇。
攝太歲的程序
1、先按照每間道觀之規矩拜祭。一般程序,先參拜斗姥元君,再拜值年太歲(當年太歲)參拜并祈福許愿,最后向本命元辰(自己所屬太歲)參拜。
2、用紅紙寫上名字。
3、大百解 (填上內里之條文,最重要是填寫自己的名字,年次八字,居所的地址,以免與同名同姓的人混淆)。
4、事主物件 (小許指甲) 用利是封入拜上。
5、祈福 (稟上祈求之事)。
6、暖福 (于中秋節前后,再重做一次)。
7、記著,年尾一定要回到同一廟宇要還神。
本命年下寫年柱干支,太歲神名,月柱干支,日柱干支,時柱干支就可以了。
沒聽說過,都都沒聽說過,這個是啥情況啥啥情況?
一般拜太歲可粗略分為三類:
1、選擇往大廟參拜
進大廟和進細廟的拜祭方式略有不同,如欲到大型廟宇參拜,步驟如下——?首先到廟外廟一份太歲衣,太歲衣的作用有如一份表格,要將自己的名字、年齡及出生年、月、日寫在上面,以知會太歲應保佑哪一人:?先向六十太歲的統領上香;?向該年太歲上香(2007丁亥年的太歲姓封名齊,另一說姓均名齊);?再向自己出生年所屬的太歲上香(大廟設有六十太歲一覽表);?然后逐一向其余太歲上香;?最后將太歲衣化掉。
2、 選擇往細廟參拜
因為細廟的地方淺窄,很多時會將六十位太歲放在一起,所以拜祭方式比大廟較為簡單——?到廟外購買壽金(細廟一般沒有正式的太歲衣出售,通常以壽金代替);?在壽金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壽金數目按自己的歲數多少而定;?向廟中的太歲上香參拜;?將準備好的壽金放到屬于自己年歲的太歲像下(可請廟中的工作人員代勞);?最后化掉其余衣紙。
3、 選擇在家中自行拜祭
不論大廟或細廟,新春前后總是人頭涌涌的,如果不想往廟宇參拜,亦可選擇在家中自行拜太歲,俗語稱為[拜當天]——?在紅紙上寫上該年的太歲資料,以本年為例,可寫上[丁亥年當年太歲之位]或[丁亥年封齊太歲位];?將紅紙放在家中的神明(如觀音、關帝)旁邊;?以六色果(六款生果)、煎堆及齋菜等作供奉,誠心地參拜;?最后將衣紙化掉。 不論你用哪種方法,只要誠心拜祭,太歲便會保佑你。至于最適當的拜太歲日子一般是農歷正月初八的吉時,而帶去供奉的物品不需有肉,只需簡單的香燭及生果即可。 “拜太歲”后記緊要于年尾“還太歲”,以酬謝神明一年來的庇佑。“還太歲”最適當的時間為每年的冬至前,即農歷12月22日至23日左右,方法跟一般還神步驟一樣,同樣只需準備生果及香燭即可。
可以去道觀拜
在家拜太歲
2.日期在農歷正月初八或正月十五。
3.地點:安奉太歲星君,在客廳的流年太歲方。如果家中設有神位,直接在神位拜太歲。
4.設立供桌香案。按照平日祭祖的方式準備香燭、供品,取本命太歲護身符作為祭拜用的太歲牌位。
5.請太歲神。焚香燃燭,拜請值年太歲。三拜請神后,宣讀拜太歲疏文,祈求太歲神護佑。
6.疏文讀畢焚化,再拜請太歲星君保平安,太歲符鎮宅光明,闔家平安萬事興。
7.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祀謝太歲,并燒掉太歲符。
8.也可以在農歷七月十九日太歲誕辰,再拜一次。
拜太歲需要通疏于太歲神,所以要用到拜太歲疏文,疏文可在求取太歲符時一并求取。
牌位,現在好多人不會寫。 因為現代人把中國傳統文化丟掉了,所以很多人書寫牌位的格式都不規范。還有一點,是很多人在書寫牌位時候,沒有恭敬心,隨便亂寫亂畫。 首先講一下,書寫牌位的要求。我們要知道,書寫牌位是給這些鬼神立位置,如果我們不給鬼神寫牌位,大小道場他們進不來。念佛堂也好、寺院也好,有護法神,他們不能隨便進來。比如我們在這里講法,我們在這里打佛七,我們在這里做幽冥界皈依,門口都有護法神把持,鬼神在外邊轉,急得不得了,進不來。包括我們助念現場也有護法神,鬼神也進不來。他們怎么才能進來呢? 給他們寫牌位。牌位就是他們的通行證,就是他們的位置。 我在《助念心得報告》里面,關于這個問題講過多次。比如有一個實例:一個孤魂野鬼看到我們助念,進不來,因為護法神看得很嚴。就像人間一樣,護法神一眼沒看到,他就偷偷地溜進去了。他溜進去以后,如果被護法神看見還會把他趕出去,護法神是很嚴格的,所以這個孤魂野鬼就躲起來了。后來他躲在廚房,正好碰到我們居士進去洗手,他就提要求,“我是孤魂野鬼,看到這兒念佛,很想進來跟著念,可是沒有我的位置,求你幫忙。”我們的居士就說:“行。可是現在給你寫牌位來不及了,我們供的有一個法界眾生牌位,你站那兒吧。”這個居士一打招呼,護法神就知道了,那個是他的位置,護法神就不趕了。 護法神是護我們法的,就像我們在這開會,外面有保安在門口把門,進場的人,一定要有門票,一定要有通行證。如果我們的親戚朋友來了,沒有通行證,我們到門口給保安打個招呼,“這是我的朋友,這是我的親戚,讓他進來。”保安就讓進了。你不打招呼,人家不讓進,這個道理都一樣,所以這個寫牌位很重要,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書寫牌位時,要有恭敬心。我們要對鬼神恭敬,寫牌位的時候,不能夠寫同音字,異體字。名字的每個字都要寫準確,不能用其他字代替,你寫錯的話,鬼神進不來。所以我們幫人寫牌位的時候,名字一定要問準確。中國字很復雜,好多同音字,所以我們要認真,家屬提供名字的時候,他不懂、不注意,但我們要注意,一定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問,每一個字都要問清楚。 其次,書寫要工整。有的人寫草字,把牌位寫的亂七八槽的,這樣不行。要怎樣呢?要用正楷,一筆一劃的寫,這是一個。另外一個,不能涂改。書寫過程當中,如果寫錯了,我見過好多牌位,寫錯以后,拿個筆涂個墨疙瘩,涂一下接著寫,這樣不準許,不準涂、不準劃。寫錯怎么辦? 恭恭敬敬疊起來,再拿一張重寫,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們對鬼神不恭敬不行,他們不得利益,你亂寫的話,護法神看不清楚,不行啊。 我們知道,牌位是鬼神的通行證。除了寫亡者的名字,還要寫陽上,陽上是我們陽上人。寫陽上人的時候,稱謂一定要和亡人的關系對應。比如說亡人是母親,叫楊淑芳,那么陽上人應該是兒子或女兒。如果不寫陽上人,只單獨寫一個楊淑芳就很麻煩。到鬼道,鬼王一提楊淑芳,來一大群楊淑芳,提哪一個?因為同名同姓的人特別多,不寫陽上人,很麻煩。你寫上陽上人,就不一樣了。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比如楊淑芳的兒子叫李杰。一百個楊淑芳里面,可能有五個楊淑芳的兒子都叫李杰,兒子也同名同姓,這就麻煩了。這個怎么辦?所以牌位后面還要寫上兩行字:一行寫生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什么時辰;另一行要寫卒于,也就是死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一個時辰。這樣寫好以后,到了鬼王那里,就不會提錯人了。 我們中國是個文明古國,中國古文化對文字要求很講究的,現在人沒有了。我看過很多人寫的牌位,一看就知道這些人不懂。比如兒子給母親寫牌位,直接寫楊淑芳,李素珍,就直接這樣寫,不行啊,沒效果,不一定能來。再有現在我看到很多墓地的墓碑,就包括刻墓碑的,現在懂的也不多。墓碑上直接就寫亡父,或者父親大人誰誰誰,這是個錯誤的寫法。有的人是直接寫亡父某某某,這也是個錯誤,最少最少是對父親不恭敬。 給大家講,牌位的書寫和墓碑的書寫,要讓別人一目了然,人家不用問一看就知道:這個亡者他的父母或者岳父母、長輩,還在不在世間,一看墓碑就知道。女的死了以后,一看牌位,人家不問就知道,亡者的丈夫在不在世間,有沒有孫子輩的,她父母還在不在世間,牌位上一看就明了了。現在有幾個人懂啊! 現在很多人不懂,直接書寫亡父某某某之靈位,特別簡單,說明不了問題。就是到鬼王哪兒,也給鬼王找很多麻煩,人家找不到,索性不找。所以有時候雖然寫了牌位,但是沒有效果。我現在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牌位的書寫,大家要記著。有機緣最好請一本我們助念團倡印的書,叫《簡易快速解脫手冊》,是《簡易快速解脫手冊》、《中陰身自救法》、《飭終須知》、《助念生西須知》四本書合訂在一起的。我們助念團大量流通這一本書,在這本書后面,有牌位的書寫格式,大家自己去看一看。今天我就依照這個格式,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講解。 我們按照中國自古以來的寫法,父母去世以后,不能寫父母,不能再稱父母。他們活著時稱父母,過世以后,父親稱考,母親稱妣。考和妣,考是父,妣是母。父親去世了,不能說亡父,那是對父親最大的不敬,一定要稱先考或顯考。 如果牌位一開端是先考,外面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父親死了兒子立的牌位。可是他家里面還有老人,也就是亡者還有父親母親,最少有一個人在,或者是他父親母親不在了,岳父岳母還在世間。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只要父母長輩還有一個人在世間,他有長輩在,他死了只能叫先走,他先走了,先行一步。在這個家庭里面,還顯示不出他,所以稱“先”。 如果他父母、岳父岳母,長輩一個都沒有了,除沒有長輩外,而且他還有孫子輩,那么他在家里面是輩分最大的一個人,怎么寫?就寫“顯”,顯示的顯。他在家庭里面地位最尊貴,稱顯考。如果沒有孫子輩,他還不能稱“顯”,只能稱“先”,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女的也是如此。妣是母親,先妣也是亡者還有公婆、父母,至少有一位長輩還在世,稱先妣。顯妣和顯考也一樣,都是長輩沒了而且有孫子輩,就可以稱“顯”了。 顯和先之分,是一定要沒有長輩,而且要有孫子輩,上邊沒有老人了,自己下面要有孫子輩,才能稱“顯”,否則稱“先”,男女都一樣。
我們現在人不懂禮節,都說父親誰誰誰,錯了,你當兒子的,你有什么資格在外面直接稱呼父親的名字?兒子在外面稱父親的名字,犯大忌諱,這個兒子絕對不孝,最基本的規矩都不懂,這在中國古文化里面犯大忌諱。但是如果外面人來問了,“您父親怎么稱呼啊?”有人問的話,不能不回答,不回答也沒禮貌。要回答家父,也就是我父親,兒子稱父親的名字,先說一個忌諱的諱,我提父親的名字是犯忌諱的,但是又不能不說,不能不說怎么辦?先給對方低下頭,父親的名字前先說個諱字。比如我父親姓程,叫程志忠。我如果提我父親的名字,我父親姓程,諱志忠,要這樣說。人家一聽知道你父親姓程叫志忠,是這個道理。這個諱夾在中間不作為名字講,是兒子謙卑,對父親恭敬。一定要中間夾一個忌諱的諱,寫牌位依然如此。 寫牌位的話就是先寫上先考,或者是顯考。比如寫我父親的牌位:我父親姓程,如果我上面還有個爺爺,或者家里面有一個老人,有老人在上邊,我父親就稱先考。他姓程,叫志忠。寫牌位時,要在程下面要寫一個“公”,程公,這個“公”是對他的尊稱。下面就說諱,要講名字了,諱志忠,府君生西之蓮位,這樣寫得就很圓滿了,全稱:先考程公諱志忠府君生西之蓮位。如果長輩沒有了,我父親是在家里面最高的輩分了,那要寫:顯考程公諱志忠府君生西之蓮位。父親的寫法,相對簡單一些。 而母親牌位的寫法,比父親的要復雜一些。以我母親為例。我母親姓杜,我父親姓程,我母親的名字叫杜秀珍。我母親去世的時候,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沒有了,而且我母親去世的時候,我父親也已經去世了,所以我給我母親寫牌位時候,就可以稱呼顯妣。顯妣下面不能說杜秀珍,顯妣杜秀珍那就錯了。怎么稱呼呢?她的娘家姓杜,因為她嫁給我父親了,按照中國傳統做法,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所以她結婚以后,她姓程,她不姓杜,這個要懂。 寫母親姓氏的時候,怎么寫呢?她姓程,還要再寫上娘家的姓。就是顯妣程母,這樣稱呼。因為她在程家生兒子了,她是程家兒子的母親。她娘家的姓放在后邊,但全稱不能說程杜氏。她活著可以稱程杜氏,死了以后不能稱程杜氏,要不然到陰間找不到人。還要寫上名字,但她的名字也不能直接寫,如果寫杜秀珍又錯了,為什么?她已經嫁到程家了。娘家的名是娘家父母起的名字,她結婚以后活著做人的時候,她叫什么名字呢?她叫程杜氏。但是牌位上只寫程杜氏不行,到陰間不好找,還要把她小時候的名字找出來,才好找人,因為人在陰間有檔案。 所以說程母下面要寫杜孺人。孺人是小孩的意思,下面再寫“閨名”,就是當閨女時的名字,閨名秀珍,這樣就完整了。就是說她現在嫁到程家了,已經生孩子了,她是姓程的母親,她的娘家姓杜,小時候當閨女的時候的名字叫秀珍。現在在、那邊還是這樣稱呼。叫什么呢?叫程杜秀珍。 在這里,女的比男的還多一個規矩。多一個什么規矩呢?如果亡者符合顯妣的條件,而且丈夫也不在了,她就不稱“孺人”,要稱“太孺人”。 因為母親去世的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沒有了,而且父親先我母親去世,所以母親她就不稱“孺人”,要稱“太孺人”。人家一看太孺人就知道了,亡者丈夫不在了,上面長輩也沒有了,已經有孫子輩了。所以我母親牌位全稱是:顯妣程母太孺人閨名秀珍生西之蓮位。這樣寫牌位就完整了,人家一看就明白。所以,這個牌位讓人家一看生恭敬心。這個是母親牌位的書寫格式。 還有給大家說,我們在助念現場,除了給亡者立個牌位以外,我們通常會給亡者再立一張招魂幡,這很有必要。不懂的助念團,如果你牌位寫了,招魂幡沒立,他的神識會亂跑。昨天給大家講到大連那個居士,別人一招她亂跑。有的時候,不但招的時候亂跑,不招的時候她也亂跑。 過去我們助念的時候發生過,正助念一探視,亡者全身冰涼,渾身僵硬沒溫度。找不到溫度,原因是什么呢?他的神識跑了,跑得遠遠的,到處亂跑。如果我們給他寫一個招魂幡,貼在那里,他跑不遠,這個很管用。 招魂幡的寫法,和牌位的寫法格式基本上一樣。牌位的寫法上面的冠名是佛力超薦,下面寫顯考或者顯妣,比如:佛力超薦顯妣程母太孺人閨名秀珍生西之蓮位。牌位最下面寫得是之蓮位。 招魂幡的寫法,冠名不是佛力超薦,是佛光接引。佛光接引之后的格式和牌位的格式一樣,但招魂幡最下面寫得是乙位之正靈。牌位是之蓮位,招魂幡下面是乙位之正靈。比如:佛光接引顯妣程母太孺人閨名秀珍乙位之正靈。把招魂幡寫好供上,能夠使亡者心很安不會亂跑。 家里面如果老人去世了,要寫牌位,一定要兒子兒媳寫,兒子兒媳沒有了,有女兒的話,也可以女兒寫。陽上人是兒女輩,稱呼是先考先妣或顯考顯妣。只有兒子兒媳俱亡,孫子才可以主喪。如果陽上人是孫子的話,這個稱呼變了,牌位上就不是顯考顯妣了,應該是顯祖考,顯祖妣,也就是我們世上稱祖父祖母,稱謂一定要對應。 好多人不會寫牌位,他怎么寫呢?牌位上寫的是父親某某某,落款是孫子的名字。你稱呼的是父親,陽上怎么能寫孫子的名字呢?稱呼不對啊,你給鬼王找麻煩哪,人家不好找人。牌位上是顯祖考、顯祖妣,陽上人才寫孫子的名字。 但是大家要記住,有一個條件。如果爺爺奶奶的牌位是孫子來立,在陽上人寫孫子的話,那一定是父親母親,叔叔嬸嬸全不在了,爺爺牌位才能輪到孫子去寫,孫子才能主事。如果父親母親在世,叔叔姑姑在世,就輪不上孫子主事。只要這個老人家有兒女,有兒媳婦,孫子輩的都不能去主事,所以不能隨便寫。 如果牌位是顯祖考,人家不問了,這個老人家孫子主事了,他的兒女全死光了。你敢嗎?你的父親母親還沒有去世,你這個當孫子的就主事給寫牌位了,大筆一揮,陽上人誰誰誰,你把你父親母親判死刑了!懂的人一看,你父親母親不在人世間了,所以不能隨便寫,這個一定要明白。
遇順境隨善緣不起貪癡_福慧全現!
遇逆境隨惡緣不生嗔恚_業障盡消!
還有配偶之間寫牌位。如果沒兒女的話,妻子給丈夫寫牌位,是寫先夫,下面是姓名,后面加一個“君”,是尊稱的意思,兒子稱父親稱府君,妻子稱丈夫只能稱一個君字,后面是生西之蓮位。全稱是:先夫xxx君生西之蓮位。丈夫給妻子寫牌位,稱先室,因為沒兒女,所以下面是她娘家姓名,全稱是:先室x氏閨名xx生西之蓮位。 如果有兒女的話,妻子給丈夫寫牌位,要寫:先夫x公諱xx君生西之蓮位。有兒女的話,丈夫給妻子寫牌位是:先室x母x氏閨名xx生西之蓮位。因為她給你生孩子了,如果你姓李她姓王叫秀珍,要寫:李母王氏閨名秀珍生西之蓮位,一定要按照這個格式寫。沒有兒子的話就是:先室王氏閨名秀珍生西之蓮位。這個牌位就簡單一些了。 兄弟之間寫牌位,就特別簡單。弟弟給哥哥寫牌位,要寫:先兄。對哥哥要尊敬。哥哥要給弟弟寫牌位,就直接可以寫亡弟,死亡的弟弟,直接稱呼。但是弟弟給哥哥寫牌位,不能寫亡兄,要是弟弟給哥哥寫牌位,寫亡兄,人家就知道,這個人沒規矩,所以要寫先兄。 父母給兒女寫牌位,寫故男,去世的兒子。女兒去世了叫故女,父母可以直呼兒女的名字,不犯忌諱。下面是姓名加上之蓮位就可以了,特別簡單,這個好寫。 前面講的這些以外,在牌位的背面,一定要寫上亡者的生辰八字與死亡的日期和時辰。如果人家把牌位翻過來一看后邊,生辰八字你不知道,你做兒女的連自己父母的生日你都不知道,你怎么給父母做壽呢?你都沒有給父母做過壽,你這個兒女孝順嗎?人家都不用問就知道了。所以為什么說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高深呢,人家還用問你這個兒子孝順不孝順嗎? 還有現在一般都不用了,現在人根本就不懂,牌位的顏色。現在幾個人知道啊?現在到全國各地大小寺院、念佛堂一看,牌位統統是黃色,這在過去是不準許的。黃色的牌位是給女人用的,女人死了才用黃牌位,男人死了不能用黃色牌位,男人死了用青紙立牌位。過去,離靈堂很遠一看,不用看字,一看牌位的顏色就知道死者是男是女。現在不管男的女的統統是黃的,也分辨不出來,要想知道,到跟前看一看吧。現在人不懂中國傳統文化,你要是用青色牌位,他以為你用錯了,而且青色牌位也不好買,所以我們也隨緣,統統用黃色牌位。希望各地助念團要學會寫牌位,一定要學會。書寫牌位也是培養我們的恭敬心,我們對鬼神要恭敬啊! 我們常說一切眾生是我們的父母,不是說說而已,他們確實曾經是我們的父母。那么鬼神是我們的父母,所有的亡者也都是我們的父母,三途八難一切苦難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要恭敬啊!書寫每一個牌位,就是我們面對每一個亡者,就如同自己的父母要來一樣的恭敬他們,要有真誠心、恭敬心,一筆一劃地寫,寫楷體字。
當然,牌位上面也不能劃線、不能打格。你說在中間畫一條線?不行。可以輕輕豎著折一下。通常我還會對折幾下,對折以后,中間可以分成幾格,干什么呢?使牌位上的字寫得平均,大小一樣。如果不去分開這個格子的話,寫牌位會出現什么情況呢?怕寫不下,前面的字寫很小,那么下面就空了很多,下面字就很大。前面寫的字小、寫得很密,后面字就很大又疏松,這樣非常不好看。有的時候前面寫的字大一點,疏松一些,到后面沒地方了,趕快又把字寫得小一點,寫的很緊。這樣的牌位讓人看了不舒服,人看了都不舒服,那鬼神看了能舒服嗎? 給大家說,過去秀才進京趕考的時候,那個時候講究。試卷到考官那里,他先不看你的文章寫多好,文章內容有多精彩,如果考官看到你這個考試卷上面有一個墨團,他抓著你的考卷就丟到紙簍里去了,不看!內容再好都不看!因為你這個人將來做官,邋邋遢遢,不能夠為民做主,所以文章寫得再好,德行不好,也不用,過去人做事很嚴謹。現在不行了,看現在人的文章,涂得亂七八糟。 寫牌位,上面不準涂、不準劃。現在為了方便,我們牌位上、下通常是印刷體,填寫就只填中間這一部分。寫的時候,就先從中間豎著對折一下,再把空格處對折幾下,就是幾個字,都把它寫得很均勻。老法師講過畫符,有的人畫符靈,有的人畫符不靈,為什么?畫符的人心清凈,一個雜念不生,他畫出來的符就靈。就像我們念佛一樣,會念佛的人念一句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不會念佛的人念十萬聲,也不消一點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