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認為在“三界”和“五行”范圍之外可以超脫生死,達到逍遙自在、長生不老的境界。
《俗語佛源》解釋,“超出三界外”是超出生死輪回,“不在五行中”則是不受物質的障礙。至于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則指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
三界是天界、人界、幽冥界。
五行應該是:天、地、人、神、鬼。
道教是一個神仙崇拜的宗教,道教的天、地、人三界,簡單來說,天界就是先天尊神和后天仙真所生活的世界;地界則是鬼怪所居的幽冥界,像酆都大帝治下的酆都,東岳大帝統治的泰山,都屬于地界;人界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是自然界萬物的生存空間。
當年孫悟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就碰上一個假齊天大圣,兩猴打得昏天黑地,不分勝負;各路神仙分不出真假,只有如來佛祖認得,那個假猴王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六耳獼猴扮的妖怪。
佛教中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五行”原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構造物質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質特征,而且相互之間有生成、克制等聯系,從而構成了萬物及其運動變化。
據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寫的《俗語佛源》解釋,“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輪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質的障礙。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
跳出三界外,就是說這個人不在三界之內了,在天界就是神仙,在佛界就是佛爺,在人界就是人,在阿修羅界就是妖,在魔界就是魔,在冥界就是鬼了,所謂三界,就是天、人、冥,所以,跳出三界外的意思就是說,他既不在天上為上仙,也不在人間為人,死了以后到地府連排隊都排不上,因為不用去排嘛~
不在五行中,五行你知道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不在五行中就是說每次遇到危險時都能逢兇化吉,轉危為安,而且避免五行相克,可以讓自己不受世間煩心瑣事干擾,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你這個人就根本不存在了!就算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啊,如來佛祖啊,觀音菩薩啊,耶酥基督啊,真神安拉啊,這些大神法力再高也無法查出你究竟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說在這個清爽、純潔、美麗、神往的世界上根本,永遠,徹底的沒有這個人!
是“彼岸花”,佛經中講過
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未得到真正解脫的人所處的空間
宗教中五行就是無行.五:恒河沙數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超脫了
三界指天,地,人三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指沒有生死,沒有輪回,三界來去自如,
不受佛,道,人,冥的約束
【三界】
梵語trayo dha^tavah! ,巴利語tisso dha^tuyo。(一)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階級;系迷于生死輪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類,故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一)欲界(梵ka^ma -dha^tu ),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二)色界(梵ru^pa -dha^tu ),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凈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三)無色界(梵a^ru^pya -dha^tu ),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
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三界可細分為二十五有(界),若將色界之那含天析而為五(即五那含天),則共為‘二十九有’。其與九地之關系,如下表所示:
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眾生生死輪回之趣,故為圣者所厭棄。法華經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于三界獄,勉出諸眾生。’即勸三界諸有情莫以三界為安,當勤求解脫。[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三、俱舍論卷八、品類足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四、大智度論卷二十一、華嚴經孔目章卷二](參閱‘九地’132、‘色界’2545、‘欲界’4653、‘無色界’5083)
(二)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對治道。(一)斷界,即斷除九結(九種煩惱)中除貪以外之其余八種煩惱,或斷除無明結。(二)離界,謂斷離貪煩惱或斷除愛結。 (三)滅界,謂斷滅有漏善及諸有為、無覆無記等煩惱。即除九種煩惱外之其余有漏法。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九(大二七·一四八中):‘一切行斷,故名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名滅界。’[順正理論卷七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五]
(三)指色界、無色界、盡界。[長阿含經卷八、品類足論卷五]
(四)指法界、心界、眾生界。此系基于華嚴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說而立。[大日經疏卷三]
(五)薩滿教基本觀念之一。主張宇宙分為上、中、下三界。依各族而說法稍異。如蒙古族薩滿教認為上層世界為神靈世界,中層世界為人類、動物之居地,下層世界為死神與魔鬼聚集之世界,即地獄。在中層世界與下層世界間,復有一不可知之世界,為人死后之去處。
【五行】
(一)五元運行之意。即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數于天地間運行不息,故稱為五行;其為萬物化育生成之要素,與佛教以地、水、火、風四大種為能造之說有相通之處。此為佛教東傳以前,我國之固有思想,廣行于儒、墨、道、法、兵、醫諸家之間。漢代以后此說漸盛,更將之配于人生百般之事象。五行有所謂相生、相克之兩義。南北朝以來,五行之說混入佛教,提謂經等以之配五戒,三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秘密陀羅尼法則以之配于五字、五佛、五智、五臟等,大日經疏卷四以之配于信、進、念、定、慧等五根。[宿曜儀軌、摩訶止觀卷八上、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三]
(二)指菩薩所修之五種行法。即:(一)圣行,圣,正之意。謂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稱為圣行。(二)梵行,梵,凈之意。謂菩薩于空、有之二邊無愛著之染,稱為凈;以此凈心運于慈悲,與眾生樂而拔其苦,故稱梵行。(三)天行,天,即指第一義天。謂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稱天行。(四)嬰兒行,嬰兒,以喻人天、小乘。謂菩薩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聲聞、緣覺之小善之行,故稱嬰兒行。(五)病行,謂菩薩以平等心,運無緣之大悲,示現出同于眾生之煩惱、病苦等之行,故稱病行。
上述五行乃天臺宗之釋義,其中別圓二教于此五種之按配則有殊義;就別教之意而論,五行之次第如下:(一)圣行,為初地以前菩薩之自行。(二)梵行,為初地以前菩薩之化他。(三)天行,為初地以前菩薩之內證。(四)嬰兒行,為初地以上菩薩隨應善之現化。 (五)病行,初地以上菩薩隨應惡之現化。上記五種前后隔歷,互不融即,稱為次第五行。又此為別教之行,故稱為別五行。
另就圓教之意而論,圓教以法華經所謂之如來莊嚴為圓圣行,如來室為圓梵行,如來座為圓天行,如來衣有二種,其中之柔和為圓嬰兒行,忍辱為圓病行。然此五行在一心中,圓具無缺,修性不二,因果融即,為一實相行,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不即不離而不可思議,故稱為不次第五行、如來行、一心五行、圓五行、一五行。此外,據法華經玄義卷四下載,一心五行即是三諦三昧,圣行即是真諦三昧,梵行、嬰兒行、病行即是俗諦三昧,天行即是中道王三昧。[南本涅槃經卷十一圣行品、法華經玄義卷三下、卷四上、涅槃經疏卷十三、大乘義章卷十二]
(三)指五門修行。又作修行五門。五門,乃于六度中合定、慧二度為止觀一門,故稱五門。據大乘起信論所舉,即:(一)施門,施有三義:(1)若見一切來求索者,將己所有之財物隨力而施與,舍己之慳貪而令人歡喜,此即是財施。(2)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之能力方便救濟,令人無有畏懼,此即無畏施。(3)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所解而方便為說,不為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以回向菩提,此即法施。(二)戒門,謂不作眾惡,遠離憒鬧而常處寂靜,少欲知足,修頭陀等行,對于小罪,心生怖畏而慚愧改悔,不輕如來所制之禁戒,常慎于譏嫌以防止過失。(三)忍門,謂能忍受他人之損惱而心不懷報,亦應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四)進門,謂對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而勤修一切功德,自利利他以速離眾苦。(五)止觀門,止,謂止息一切境界散亂之相而隨順奢摩他(止);觀,謂分別因緣生滅之相而隨順毗婆舍那(觀)。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而得成就。此外,將止觀配于真如、生滅二門,即:依真如門止息諸境相而無所分別,即成根本無分別智,此為止門;依生滅門分別諸相而觀諸相之理趣,即成后得智,此為觀門。然此二門唯一心,故需二門雙運,方能稱為正止觀。[圓覺經大疏鈔卷五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末、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六、起信論義記教理抄卷十八、卷十九](參閱‘止觀’1476)
做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生命不再三界六道里生死輪回不息的無邊苦海,而獲得徹底解脫和覺悟的永遠快樂自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