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長子鼓書韓信算卦,襄垣鼓書韓信算卦

    內容導航:
  • 傳統相聲
  • 太平歌詞是什么?
  • Q1:傳統相聲

    一、傳統相聲的來源
    傳統相聲是在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吸收了各種藝術和生活的營養逐漸形成的。同所有的民間文學一樣,傳統相聲有它的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和傳承性的特點,一般沒有專業作者,也沒有固定的文學底本,往往經過了無數藝人的實踐,經過了觀眾的選擇、比較,最后才成為臻于成熟的作品。因此,被保存下來的傳統相聲數字不確,據說有六百多段,但是解放后記錄成稿的僅三百段左右。而這三百多段里內容也互有重復或雷同,手法也間有穿插和近似之處。
    取材于現實生活進行創作的作品,是傳統相聲的主干。這是因為相聲是諷刺藝術,它必須反映群眾熟悉和關心的生活,提出并回答群眾關切并共鳴的問題。因此,縱觀三百多段傳統作品,不難發現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軌跡。實際上它是一幅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如早期的相聲作品多把矛頭對準貪官污吏和封建軍閥,其中官府的腐敗、官吏的貪婪、軍閥的驕橫和虛妄,是這些作品重要的思想特色。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相聲流傳在城市的"底層"。這一時期的作品則集中揭露變態社會人們的變態心理,諸如阿諛奉承的惡習,敲詐的伎倆,爾虞我詐的關系,醉生夢死的生活等,形成了一幅光怪陸離"社會相"寫照。日偽和國民黨統治中國時期,中國是一堆腐朽的垃圾,相聲流傳在市民階層,往往通過對他們的生活描繪,曲折地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和官僚資本主義給中國帶來的歷史災難。那是一個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社會,中國是將近死亡的一具尸體,相聲里所散發的臭氣,反映了舊中國的不治之癥。
    取材于民間笑話的作品,在傳統相聲里為數不少,大多進行了積極的改造,割除了那些原始自然狀態的東西,往往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對于愚蠢的諷刺則往往以縣官為"模特兒",目的是曲折地反映現實生活里的那些貪官污吏。對于自私和慳吝的諷刺也往往和現實生活的世態結合起來,揭示那種"無官不貪,無商不奸"的社會本質。對于虛偽的諷刺更是以爾虞我詐、你欺我騙的世態炎涼為背景。如《性急》與《火燒裳尾》的笑話,本來是描摹"急脾氣"和"慢性子"兩種人的性格特點,一個是火燒了衣服也不著急,一個是看見了"慢性子"的舉動就突然發火。但是在單口相聲《日遭三險》里,卻以這兩種人為線索。著重寫一個貪婪的縣官要尋找這兩種人(還有另外一種愛小便宜的人)為他個人的私利服務。當他尋找到這幾種人以后,立即遭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下場;"急脾氣"給他當差,結果把他扔進河里;"慢性子"為他看孩子,結果把孩子掉進井里;"愛小便宜的"為他買棺材,買了個大的又偷了個小的……這種情節的改造和主題的升華,都是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人民對統治者的憎惡感情,諷刺鋒芒和現實意義更加突出。
    有關文人的傳說也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內容,多半有些歷史的依傍,往往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其情節和人物往往都經過了群眾的改鑄。但是,當它們一旦被吸收到相聲里來,便被賦予了更為濃厚的夸張色彩,幾乎毫無歷史根據,只有被再創作的藝術形象。比如孔子,在民間傳說里有《孔子和采桑娘》的故事,描寫他"在陳絕糧"的窘態,而在相聲里孔子則成了更為尷尬的人物。《吃元宵》嘲笑他如何把"一文錢一個"改為"一文錢十個",不僅毫無廉恥地吃了人家的元宵,而且還擺出一副"溫文爾雅"的樣子。相聲中的孔子近似于生活里的無賴,反映了群眾對這位"至圣先師"的看法。在《抬杠鋪》里,對一個普通"杠頭"提出的種種問題,他居然張口結舌、無言以對,說明這位"圣人"也并不是那么高明。
    文化典籍的素材也經常被相聲所吸取。它們不僅是被鋪陳、演繹,而且常常被夸張、歪曲。諸如《批聊齋》、《批三國》、《歪講三字經》、《歪講四書》等,都是用"歪講"、"曲解"的方法,巧妙地介紹這些著作,目的是制造笑料,反映作者機敏、智慧的眼力,常常嘲笑那種不懂裝懂的人。《歪講三字經》、《歪講四書》等還反映了群眾對這些僵死的經典嗤之以鼻的輕蔑態度。
    取材于語言文字游戲的,多具有久遠的歷史傳統。早在宋元時期即有拆白道字、頂針續麻、說百草名、說百藥名一類的技藝。傳統相聲繼承發展了這種歷史文化。如《對春聯》的聯詩對句,《呂林炎圭》、《江河湖海》、《找五子》、《四字聯音》、《八大吉祥》的拆白道字、頂針續麻,表現了漢語語言魅力及相聲演員的機智聰慧,是一種有益的知識性和娛樂性作品,增加了相聲幽默類型的藝術品種,直到今天仍有它存在的價值。
    至于歷史人物和歷史掌故的作品多被吸收到單口相聲里。它近似一種藝術的"導體"——一頭結在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上,一頭又被相聲進行大量的夸張和敷衍。多是借歷史的軀殼抒發今人的感情。如《珍珠翡翠白玉湯》描寫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厭煩整天肉山酒海,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生活,思念當初他在要飯時險些凍餒而死,乞丐們送給他的"爛菜粥"。當這頓"爛菜粥"做得時,滿朝文武和朱元璋本人都處于狼狽不堪的境地。這類笑話當然是今人形象地評價歷史的手段。
    傳統相聲是一塊吸水力很強的海綿,是一塊無鐵不吸的磁體。它在生活底層里存在,就千方百計地吸取各種營養,為壯大自己的肌體而奮斗。縱觀三百多段傳統作品,幾乎每一段都有它素材的根源,評書、戲曲、市聲、鄉音、雜技、鼓曲等,都是它攝取營養的對象。
    二、傳統相聲的思想和藝術價值
    (一)傳統相聲的思想價值
    傳統相聲生長在黑暗的舊社會。因此,諷刺是它優良的現實主義傳統。其鋒芒所向往往直指最高的封建統治者--皇帝。如《改行》,描寫在"國喪"期間,全國禁止娛樂活動,人們一律穿"斷國孝"。而藝人在此期間無法生活,以至連最出名的演員也不得不改行做小生意。作品中描寫了號稱"鼓界大王"的劉寶全賣粥的慘狀,而著名的京劇老旦也不得不改行賣菜。他不會吆喝,又習慣了舞臺的臺步,只能用京劇的唱腔來報出所有的菜名兒,當他疲憊不堪時遇到了唯一的買主兒——一個老太太要買他的黃瓜,他撂下擔子一撫肩膀感到無比疼痛,不由失聲叫了一句京劇道白:"苦哇!"誰知竟引起了老太太的誤會:"黃瓜苦的,不要啦……"藝人的遭遇是勞動人民痛苦生活的縮影,也曲折地控訴了統治階級是如何糟蹋藝術。
    單口相聲里有不少情節曲折,笑料橫生的"大笑話"。它們多是以娓娓的故事、含蓄的筆法、憤怒揭露了最高封建統治者及其黨羽間爾虞我詐、貪婪虛妄、昏庸無能的本質。《連升三級》描寫一個目不識丁的無賴,怎樣在種種偶然的機遇下成為皇帝的寵兒的故事。生動地揭示了官場生活的腐敗。《君臣斗》揭露了君臣之間的勾心斗角,形象地說明了仕途的升遷并無必然的根據,往往只是封建皇帝的一句戲言。《知縣見巡撫》把那種在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靠錢捐官的黑幕諷刺的淋漓盡致。那種官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的知縣、巡撫之流,原來是一些不能說也不會道的"渾蛋"。且看題名為《屬牛》的單口相聲小段:
    ……京南有個保定縣,后來改名叫新津縣,這個縣管十八個村子,十八個村子的進項連人家那零還不夠哪,這個縣進項小點兒,這就是知府生錢的道兒!知府不用去摟,叫知縣去摟,給他往嘴里抹蜜。寧河縣不是進項大嗎,你要不運動知府,他把你調動了。這位知府把新津縣調寧河縣去了,把寧河縣調新津縣來了。新津縣愿意啦,來個肥缺,那寧河縣受得了嗎?到時候寧河縣就得給知府送禮,可不敢送錢。一送錢落個貪贓,讓御史一知道,全刷下來啦!怎么辦哪?知府一年辦兩回事就得啦,辦倆生日,他一個,他太太一個。到辦生日了,是他的屬員都到班房那兒去打聽:
    "大人快辦生日啦?"
    "啊。"
    "幾兒幾兒幾兒?"
    "啊,幾兒。"
    "大人想讓我送點兒什么禮?"
    "那我哪兒知道啊?你愛送什么送什么呀!"
    "大人高壽呢?"
    "五十六哇。"
    五十六,送點兒什么合適哪?得想想,一想啊,五十六歲屬鼠的,嗯,上金店打個金耗子,金子是一寸見方十六兩啊,這金耗子一尺二寸,這一根尾巴一根條子都不夠,倆眼睛兩塊鉆石,五克拉八一個,拿這個金耗子往壽堂上一擺,知縣得在旁邊盯著,好讓知府看見它。這知府到時候得上壽堂轉悠轉悠,理著小胡子,看看各樣的禮物。一瞧瞧見啦,要是分量輕,就是一層皮兒,就擱那兒啦!這一拿沒拿動,看了看下款,一看知縣在旁邊站著哪,一拍這知縣的肩膀:
    "太好啦,太好啦,這個真可心,這個真可心!"
    這就是告訴知縣:"你放心吧,你那兒坐著吧,我絕不調你。"又說:"這手工太巧啦!"
    手工巧干嗎呀,他說這分量太大啦!
    "哎呀,你怎么這么用心哪,你就知道本府我是屬鼠的!哈哈,就打一個金鼠。好!用心!啊,下月太太生日,太太比我小一歲。"
    弄去吧!小一歲,屬牛的,你給弄個金牛得多少錢哪!老百姓還活得了活不了?!
    這種諷刺是憤怒的,又是不著鞭痕的。它以被諷刺對象自己的行動來展示其丑惡的靈魂。傳統相聲生長在舊社會,因而不可能直言其事、直截了當的抨擊社會。為了能在重壓下得以生存,常常采取種種曲折迂回的手段。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有不少語言文字游戲的方式,貌似逗人一笑,實際卻蘊藏著諷刺的烈火。相傳同治、光緒年間朱少文表演的《字象》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品。所謂"字象"就是借用漢字象形、諧音的特點,言此意彼、言是若非。用"一字一象、一升一降"的方式,寫一個字,說它像什么東西,做過什么官,因為什么丟官罷職。且看其中的一段:
    (甲寫了一個"一"字)
    甲:"一"字像根搟面棍兒。
    乙:做過什么官?
    甲:巡按。搟面不是在案板上嗎?這兒搟,那兒搟,哪兒厚搟哪兒,在案板上來回巡,巡按。
    乙:因為什么丟官罷職?
    甲:因為它心慈面軟。心慈不能掌權,面軟吃不了抻條面啦!
    (乙寫了一個"二"字)
    甲:"二"字像什么?
    乙:像一雙筷子。
    甲:人家筷子一邊長,你這筷子怎么一長一短哪?
    乙:我這……我夾紅煤球來著!
    甲:做過什么官?
    乙:做過凈盤大將軍。
    甲:為什么丟官罷職?
    乙:因為他好摟!(摟錢)
    甲:怎么?
    乙:不摟,菜怎么沒啦!
    (乙寫了一個"而"字)
    甲:像什么?
    乙:像個糞叉子。
    甲:像個糞叉子?糞叉子五個齒呀?
    乙:錛掉了一個。
    甲:做過什么官?
    乙:做過典史!
    甲:九品典史?
    乙:不,它點糞屎。
    甲:因為什么丟官罷職?
    乙:因為它貪贓……
    軍閥混戰時期的《揣骨相》,也是以《相面》的方式,抨擊反動軍閥是"賊骨頭"、"賤骨頭"、"反骨頭"。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一批像《混合面兒》、《牙粉袋》一類的作品應運而生。《牙粉袋》諷刺"強化治安"物價飛漲,演員以迂回的方法說面粉"落價",只是口袋小了點兒:像牙粉袋似的。
    除去對統治者犀利的批判,對污濁的社會風氣、丑惡的世態炎涼的揭露也是大量的,幾乎觸及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如帶"論"字的作品就有《當論》、《嫖論》、《賭論》、《哭論》、《窩頭論》、《小買賣論》等數種。《當論》揭露以實物為抵押的高利貸者,是怎樣乘人之危不擇手段地敲詐。一件衣物到了當鋪手里往往被褒貶的一文不值。請看一件皮襖被他們描繪成什么樣子:
    拿起皮襖來先喊:"寫!"這兒喊寫哪,那位寫票的先生把筆準備好了,凈等寫什么東西和號頭兒。"寫!老羊皮襖一件……"我一聽,不對呀,我爸爸那件皮襖是二毛剪茬兒的呀,得咧,老羊就老羊,反正贖的時候你得給我這件東西。它往下一褒貶可難啦。"老羊皮襖一件,蟲吃鼠咬、缺襟短袖、光板無毛、少鈕無扣、沒底襟、沒下擺、沒領子、沒袖頭兒!"我說:"你拿回來吧,我輸出來成搌布啦!"(一說:"我贖出來成屁股簾兒啦!")"這是跟你開玩笑。兩塊,你這皮襖沒帶包袱皮兒,得包紙。"我說:"多少錢一張啊?""兩毛一張。""好,您給包一張吧。""一張太少,包四刀!"——我把皮襖給他還得找他錢哪!
    《嫖論》、《賭論》諷刺變態的中國社會風氣,妓女的無恥、嫖客的荒淫散發著腐爛的生活臭氣。而所謂賭場更示形象地闡述著奇異的人生道路,陰暗的燈光、下流的叫罵、勝利者的發狂、失敗者的詛咒、旁觀者的幸災樂禍,實在是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真實寫照。而各種生意,無論是大是小,都以欺人騙人,損人利己為目的。請看《小買賣論》中描寫賣柿子小販的一段:
    到了秋天,賣柿子,是賣柿子的都這么吆喝:(學)"南瓜啊大的咧,唉,不澀的咧,澀咧又管換咧唉。"澀了管換。誰買柿子都要問這句:"澀不澀呀?"他若說澀,那人家就不買了;他若說不澀,澀了得給人家換。他這句話回答得好:"您嘗!"買主一聽他的話呀,一定不澀,拿起來"吭哧"就是一口:"嗬!好澀家伙!哎,您給換換吧,這是澀的。"他更會說:"您別帶皮兒吃啊!現在已經過了霜降了,這柿子不攬了,保不齊有點兒皮墩(即澀的意思)。您把皮兒啃了去,它就不澀了。"這位還真聽話,拿起柿子來轉著圈這么一啃,把皮兒都啃下去了,就是中間兒在澀也吃不出來了。怎么?舌頭都木了……。
    這種"生意經"是一種社會墮落的寫照,滲透到當時商業的每一細胞。《相面》的以騙錢為能事,《上飯館》里的伙計,明明看見飯菜了有蒼蠅,寧可把它說成是"大料"吞進自己肚子里,也要把顧客的錢騙到手。《賣布頭》描寫一個賣布的小販,為了吹噓自己布頭的質量,使用了聲嘶力竭的叫喊、天花亂墜的語言。他故弄玄虛,假意落價,最后竟把本錢賠光。請看:
    甲:(學吆喝)……來到我們這攤兒,一個樣兒的貨,一個樣兒的價兒,一個樣兒的行市,誰那也不買小布攤兒那碎布頭兒零布塊兒啊!來到我們這攤兒,眾位有工夫聽我們庹庹尺寸讓讓價吧,一庹五尺,二庹一丈,三庹一丈五,四庹兩丈,兩丈零一尺這個大尺量就算你打兩丈啊。到了大布店,買了一尺一毛八,十尺一塊八,二八一十六就得三塊六哇。來到我們這攤兒,三塊六不要,六毛去了它,你是三塊大洋兩不找哇,三塊錢不要,不要不要緊,我是額外的生枝還得讓它。去兩毛,讓兩毛,你給兩塊六;去一毛,讓一毛你給兩塊四,去兩毛,讓兩毛你給兩塊錢。那位可就說了,賣布頭兒的你包上吧,你裹上吧,兩塊大洋算我要了,這陣兒要買還不賣它。怎么回子事,我賠本賺吆喝,小徒弟知道沒打手工錢,他凈織些個粗布藍布大白布哇!他要學好嘍,禮服呢、華絲葛這個老太太叫貓--花兒花兒花兒洋縐哇!這不兩塊錢;去兩毛,讓兩毛,你給一塊六;去一毛,讓一毛你給一塊四;再去兩毛你給一塊二;再去兩毛干脆一塊錢;這不一塊錢,去五毛讓五毛……"
    乙剩多少?
    甲白拿去了!
    小商販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生存,不惜使出了各種手段,最后竟然暈頭轉向連本錢也賠進去了。對"社會相"的諷刺是一幅生動的圖畫,其藝術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有對其卑劣一面的嘲諷,又有對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不同于對敵人的徹底否定。這實際是傳統相聲對于人民內部缺點、錯誤的批評,目的不僅僅是指向這些人本身,而是揭示形成其錯誤的社會和歷史原因。如對于吃吃喝喝、相互利用的朋友關系的諷刺(《白吃侯》),其實是一種嚴肅而善意的規勸,對于聽戲成迷、喝酒成癖的奚落,也旨在引起人們療救的注意。《酒迷》里的主人公被壓在酒缸中,他妻子來看他,他還提出了如此的要求:"賢妻不必淚悲哀,個個封批別揭開,你若念我夫妻義,趕緊送點酒菜來。"
    總之,無論是對敵人的諷刺和對自己朋友的嘲笑,傳統相聲大多有鋒芒犀利、目標準確、方法得當的長處。這在黑暗的社會里,自然是爭取自由、表達理想的一種思想武器。正是在諷刺的笑聲中,抒發了人們對令人窒息的社會生活的憤懣感情,好似封閉極嚴的鐵管被戳破了一個小孔,鼓舞了人們生活的勇氣,安慰了受傷害者的靈魂。所有這一切,在今天看來,仍有存在的價值和直接的教育意義,奠定了相聲反映生活、干預生活的現實主義傳統。盡管毫無瑕疵的作品不多,但它是傳統相聲得主干。

    Q2:太平歌詞是什么?

    太平歌詞就是專屬于相聲的一種唱法,是基本功。就是說學逗唱中的“唱”。希望您滿意。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珠海金臺寺有算命的嗎
    下一篇:下一篇:鐵樹對屬狗的人不好嗎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