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排輩份。
臺人講究傳統,姓名多有「輩份」。
這輩份得占去一字。不取三字名,不可能實施。
2、方言問題。
臺人取名,多講究「雙語發音」。
日據時代,得日文、閩南語(或客語)皆通。
國府時代,得國語、閩南語(或客語)皆通。
一般國語(普通話),只有四聲。
不能明白方言的多聲調問題(會因字數多寡而變調)。
兩字的名字,念來多半尷尬,不如三字名字順當。
比如一個偉字,可以發一聲(近似「五一」,也可以發四聲「衛」)
比如一個美字,可以發一聲,(近似「BI」,也可以發四聲「密」)
若有三字,則可以讓名字產生音調變化。
回到日據時代更是如此。
阿明,阿晃,日文都是 akira。
警察來抓人,難不成全抓了去?
所以,三字是有必要的。
是的,2個字的名字比較罕見
從去年臺北新生兒取名的比率統計看,男孩子取的最多的名字是“冠廷”,第二名是“冠霖”、第三名是“哲瑋”。而女孩子的名字,第一名“佳穎”、第二名“品妤”,第三名“思妤”。這6個名字是如今臺北人最喜歡取的。 名字一直是時代的縮影。在日本統治時期,人一方面因為知識水平普遍不高,一方面也宿命地認為取不雅之名好養活,趨吉避兇。因此,那時候取的名字常可見到“闊嘴”、“阿土”、“木火”等男性名字,而女性因沒有地位,叫做“招弟”、“罔市”的常可聽到。 光復初期,人開始對下一代有了更多的期許,于是“添財”、“俊男”、“聰明”等名字紛紛出籠,而女孩子則多數命名為“春花”、“美嬌”、“秀枝”之類。 20世紀六十年代之后,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瓊瑤小說大大影響了人的命名,書恒、依萍這樣脫胎自言情小說的名字,在年輕人中依然不少。 另外一項有趣的趨勢是,人改名字的也愈來愈多,從1998年的12294件到去年16432件,增加了34%。看來,取個響當當、自己喜歡的名字,愈來愈受人的重視。 (新華社臺北電)
傳統的中華文化在根深蒂固,取名也要更多地顯示來自祖宗的中華文化,所在取三個字的人名多,但也有取兩個字的,如:邱毅、李敖。
給公司起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公司的法人代表,以他的八字喜用神來確定所取名字的五行。
第二,起名字需要注意自己公司所經營的產品,要讓客戶看到名字,就可以想到產品。
第三,名字需要有宏大的意義。
第四。現在公司注冊的人很多,兩個字的名字基本上很難注冊。所以你需要多準備一些名字,最好是三個字,四個字的名字多起一些備用。
支持用創始人名字的一派認為,用自己的名字來創業,說明老板有賭上名譽的決心,同時也給市場釋放了“產品質量有名譽擔保”的信號,因此更容易獲得成功。另外,老板會增強自己的使命感和榮譽感,在經營時更加盡心盡力。反對的一派則另有道理。他們認為,以創始人為名會導致公司變成一言堂,特別是在企業壯大之后容易公私難分,管理混亂。在尋找合伙人時也有問題,公司的名字都是你的,人家到底是來跟你合伙還是來給你打工呢? ?而在創始人離開時,繼承人也很難有相同的威望。比如,迪士尼在創始人在去世后有近20年的低迷期;戴爾公司在邁克爾.戴爾退休后不到兩年就險些倒閉,還是他本人重新出山才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