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古籍典故取名,取名翻什么古書

    內容導航:
  • 求一有古籍典故的飯店名字!就55分了 全給你 謝謝了!!!
  • 取古籍中有宏大之意的字詞取名
  • 取名可以借鑒那些古籍
  • 中國的四大名樓?各有什么歷史典故?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她的名字有什么典故
  • 古代名人典故
  • Q1:求一有古籍典故的飯店名字!就55分了 全給你 謝謝了!!!

    歸園田居走清新田園路線

    Q2:取古籍中有宏大之意的字詞取名

    孔夫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論語》),弘毅者寬廣堅韌之意。

    Q3:取名可以借鑒那些古籍

    取名可以借鑒那些古籍
    四書五經

    Q4:中國的四大名樓?各有什么歷史典故?

    中國四大名樓是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蓬萊閣。 另一說是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鸛雀樓。 還有一說法是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越王樓。
    黃鶴樓
    黃鶴樓歷史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歷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于世,可考證的就達30余次之多。黃鶴樓最后的一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一架。
    岳陽樓歷史
    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后,始稱“岳陽樓”。岳陽樓高21.5米,三層、飛檐、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岳陽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陽樓名揚天下。公元1045年,慶歷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并請好友、文學家范仲淹作了《岳陽樓記》,從此,岳陽樓更加聞名遐邇。岳陽樓內陳設別具特色。各層內懸掛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一、二樓各嵌有一副《岳陽樓記》雕屏,一樓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紀的復品;二樓所嵌雕屏為公元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一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是毛澤東書杜甫詩《登岳陽樓》,筆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備。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輝。1988年岳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久經滄桑,屢毀屢修。現在看到的岳陽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個樓的建筑,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四柱、三層、飛檐、純木。岳陽樓主樓高3層,高達15米,中間以4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30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建筑沒有用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 12個飛檐,檐牙高啄(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斗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古籍里載述,岳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這種古老的建筑,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
    滕王閣
    滕王閣
    滕王閣巍然聳立于贛江之濱,是一座聲貫古今,譽播海內外的千古名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李元纓,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為滕王,后遷到洪州(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別無建樹。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臺為別居,此樓便是“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它就與黃鶴樓、岳陽樓和蓬萊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滕王閣建立1300多年來,歷經興廢28次,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1926年軍閥混戰時,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建國后,江西省重建滕王閣。如今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九層,高57.5 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一共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主閣南北兩側配以“壓江”、“挹翠”二亭,與主閣相接。主閣之外,還有庭園、假山、亭臺、荷池等建筑,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于歷代四閣,同時也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于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游景點。 如今,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筑更巍峨雄壯,充分表現“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內有多間仿古建筑的廳堂,用作古樂、歌舞、戲曲的表演廳或展覽館等。登樓眺望,南昌景致盡收眼底。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后,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滕王閣,高聳于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丙衡壁畫《人杰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已作為主閣正門的巨聯。 暮秋之后,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只候鳥飛臨,那將構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為滕王閣的一大勝景。
    蓬萊閣
    蓬萊閣
    蓬萊閣位于煙臺市西(一小時車程),坐落在蓬萊城北面的丹崖山上,自古就有“仙境”之稱,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全國四大名樓。據文獻記載,唐代這里便建過龍王宮和彌陀寺;宋朝時的1061年,由郡守朱處約建蓬萊閣供人游覽;明萬歷十七年,也就是1589年,巡撫李戴在蓬萊閣附近操辦增建了一批建筑物;1819年,情知府志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又主持擴建,才使蓬萊閣具有了現在的規模。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后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巖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蓬萊閣建于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 蓬萊閣下方有結構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橋,那是神話中八仙過海的地方;東側有上清宮、呂祖殿、普照樓和觀瀾亭等;西廂為避風亭、天后宮(俗稱娘娘殿)、戲樓和龍王宮。這些樓閣高低錯落有致,與蓬萊閣渾然一體,統稱“蓬萊閣”。“蓬萊閣”是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18960平方米的龐大古建筑群(共有100多間),樓亭殿閣分布得宜,建筑園林交相輝映,各因地勢,協調壯觀,山丹海碧,清風宜人,遂成為名揚四海的游覽名區。1982年國務院公布水城及蓬萊閣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閣每個建筑單體由多種風格的樓亭殿閣所簇擁,猶如眾星拱月。閣內布局奇巧,渾然成體;層層迭迭,錯落有致。各亭殿內楹聯碑文琳瑯滿目。蓬萊閣主閣是一座雙層木結構建筑,丹窗朱戶,飛檐列瓦,雕梁畫棟,古樸壯觀。登上主閣,憑欄四顧,輕紗般的云霧纏繞閣下,亭樓殿閣在掩映中時映時現,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建于明代的水城 蓬萊閣游覽區還包括“水城”在內。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在丹崖山下,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筑起,周圍約3華里,中間是一個人工湖。水城的南門與陸路相通,北門叫水門,是出海口。水門設有巨大的閘門,平時閘門高懸,大小航船進出無阻;有事則放下閘門,切斷海上通道。水門外東西兩側,各有炮臺一座,互為犄角,控制著附近海面。水城初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后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海上防御體系。明代明將戚繼光曾在這里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斗爭,肅清了倭患。兩艘古代戰船停于城內,接待游人在水城中航行,飽覽水城雄姿。
    越王樓歷史
    越王樓系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貞任綿州刺史時(公元656年-661年)所建,耗銀50萬兩,歷經三載建成,樓高10丈。后毀于明末清初戰火。2001年10月24日,越王樓開始重建,后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越王樓重建工程于2005年3月28日停工。越王樓重建工程停工后,市委、市非常重視越王樓的續建工作,市民也非常關注。
    鸛雀樓
    鸛雀樓
    鸛雀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 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于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廢毀于元初。可惜鸛雀樓到宋以后被水淹沒,后水退卻。 由于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于 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余年間,它對于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 21世紀初,中國人重建鸛鵲樓。有關方面報道,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鸛鵲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墻框架結構,設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截至2001年,主體工程已完成封頂。現在,這座九層高樓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 鸛雀樓與同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風景勝地的普救寺相隔不遠,這兩大著名人文景觀成為當地的旅游支柱。

    Q5: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她的名字有什么典故

    從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的名字談典故取名
    皓月清江
    不少名人的名字探究起來,其實是用典故取名。在談到2023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的名字之前,先說說毛公和蔣公的名字。
    蔣公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其名字來源于《易經》。《易經·豫卦》六二爻辭:“中正自守,其介如石”。該爻辭又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意思是:心智操守,堅如磐石。不飽食終日沉迷于享樂,要居中得正。
    毛公,毛澤東,字潤之。恩澤于東方,潤之以雨霖。其出自《易經·系辭上傳》第一章“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和《易經·說卦傳》第四章“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
    前邊是引子,言歸正傳,談談屠呦呦的名字。“呦呦”這個名字, 可不像”佳佳” 、“蘭蘭”那么簡單,據網上報道, 這個名字是她的飽學的父親為她起的。
    “呦呦”這個名字, 來源于《詩經·小雅》第一篇“鹿鳴”篇。這是周天子時代的宮廷樂歌,第一樂章是宴飲之前奏樂吟唱,第二樂章是酒酣之時吟唱,第三樂章是宴飲結束時吟唱。 “鹿鳴篇”全文如下:樂章一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樂章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樂章三:“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呦呦,鹿的鳴叫聲。 “呦呦,聲之和也”。 “呦呦鹿鳴,食野之之萍”與后邊的是《詩經》常用的“比興”手法。第一段試譯:“群鹿呦呦叫,原野噙艾蒿。我有賓客到, 奏樂有笙簫。笙管振簧片,互贈禮周到。待我至友善,周禮行大道”。
    屠呦呦的父親給女兒起這個名字,寄希望女兒成為有教養修養懂禮儀的淑女。“呦呦鹿鳴,食野之蒿”,鹿在覓食蒿草,她的父親沒想到,愛女的職業真是與植物天然藥草有關,而且憑借“青蒿素”獲得諾獎。鹿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父親給女兒起這個名字,不僅僅是希望她成為有教養懂禮儀的淑女,還希望她成為一個有文化有學問的才女。隋開科舉,自唐代起,有鹿鳴宴,由地方官吏主持,宴請新科舉子,因宴席中要唱吟《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故稱鹿鳴宴。屠呦呦不負父親之殷殷期望,中學上名校,后又考入大學,學有所成。
    父親給女兒起這個名字,還希望女兒能遇到伯樂。曹操有《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也引用了《詩經》的鹿鳴篇。此詩表現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屠呦呦今年已85歲,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兩院院士頭銜,被稱為“三無科學家,到2011年,葛蘭素史克(GSK)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率先肯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發現上的貢獻,后又獲得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被視為離諾貝爾獎僅一步之遙。這意味著屠呦呦五年前就已獲得國際認可。呦呦鹿鳴,今日一鳴驚人。

    Q6:古代名人典故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典故: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很擅長彈琴,他到楚國馬鞍山遇到鐘子期,兩人談論琴律很投機。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彈奏一曲,鐘子期高興地說泰山江河。兩人結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會鐘子期,得知鐘子期病故,就在墳前傷心地毀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3、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典故:戰國時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張兼愛與非攻,到處推廣他的學說。楚國要去攻打宋國,魯班為楚軍設計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勸阻這場戰爭,楚王讓墨子與魯班比試比試攻防演習,墨子善于防守,魯班敗北。楚王只好放棄攻打宋國。

    后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4、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典故: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里,昨夜開數枝。”谷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一字之師’。”

    后指能夠給別人糾正一個錯別字或者指出哪一個字在文章語句中欠佳的老師。比喻從別人那學到一點東西也是自己的老師。

    5、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典故: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雖做官卻不正正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地這種偽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指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蝎心腸的人。

    6、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典故: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不惜散盡千金扶持秦國王子異人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后,封呂不韋為丞相。為了提升名望讓眾人服氣,呂不韋命三千門客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后用來稱贊詩文精妙,價值極高,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7、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典故:韓信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饑。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韓信被封為楚王后特意回故鄉見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并送給她一千兩黃金。

    后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8、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典故: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后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9、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典故:戰國末年,燕國太子丹物色荊軻與秦舞陽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頭及燕國的地圖讓荊軻他們進獻給秦王,秦王十分高興。荊軻展開燕國地圖,露出鋒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劍抵抗,衛兵乘機上前殺了荊軻。

    后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10、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典故: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后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后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1、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典故: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壯丁去漁陽守邊,官差選陳勝、吳廣管理壯丁,走到大澤鄉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律規定這些人得全部處死,陳勝、吳廣迫不得已,只好舉起竹桿當義旗,進行起義。

    后指人民起義。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戰國時期,韓國姬公子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改名張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橋上散步,遇到一個老人的鞋掉到橋下,他主動拾起并替他穿上。老人家認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細鉆研后成為劉邦的謀士。

    后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占秦都以后,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并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占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后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典故: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文件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么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一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一名軍官,在戰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后指文人從軍。

    15、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典故:商朝末年,紂王帝辛對內統治手段殘暴,對外連年征戰用兵,導致商朝腐敗、社會動蕩。武王姬發在征討商紂前說:“我周王姬發將征伐商,因為今日的商君紂暴虐無道,任意糟蹋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殘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為逃亡罪犯的頭領,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獲得了志士仁人的協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禍亂。”最后商周決戰于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書經》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后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16、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典故: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里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后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7、怒發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典故: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于秦國,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并怒發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于盡。”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18、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憤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后指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19、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莊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了齊軍。

    后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干勁,一往直前。

    20、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得了重病,秦國國王秦桓公派名醫緩前去為其治病。緩來到晉國,見到晉景公,把好脈后搖頭嘆息說:“大王的病已經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藥力是無法到達的。”果然,沒過多久,晉景公就病死了。

    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1、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典故: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后,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后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22、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典故: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岳飛、李綱等堅持抗金,奸臣秦檜主張投降,就與夫人在東窗下密謀除掉岳飛。后來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不久秦檜與兒子病死,妻王氏請僧人做法事超度他們,法師說:“太師叫我轉告,東窗事發了。”

    后比喻陰謀已敗露。

    23、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云。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典故: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后被推薦程頤門下。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后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24、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典故: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因為革新被貶職回京,司空李紳設宴款待他,席間命歌妓以歌舞勸酒。劉禹錫感慨萬分,當場寫詩一首:“高髻云鬟宮樣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后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25、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典故: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時曾經做過一個奇特的夢,他夢見自己使用的筆尖頭開出了鮮艷的花朵,一張張白紙自動飛到他眼前,他高興極了,就抓起妙筆飛快地寫了起來,落在紙上的卻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他的許多著名的詩篇流傳至今。

    后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26、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典故:南宋陸游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留下了9000多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抱負,代表作有《關山月》、《農家嘆》、《示兒》等。清代詩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評論陸游的詩:“陸游的詩才氣豪健,意境清新,立意深刻,語句精練,力透紙背。”

    后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27、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典故:西晉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名叫左思。左思出身寒微,不善交游,而且相貌丑陋,說話還有點口吃。他的父親左雍對此十分失望,有一次,竟當著他的面,對自己的朋友說:“左思這孩子的學習,還趕不上我小的時候呢!” 這事對左思的刺激很大,從此他便潛下心來,發憤讀書,終于寫的一手好文章。后整整用了十年寫出《三都賦》這一文學巨著。起初,不為時人所重,后經黃埔謐、張華等名流推薦,于是富豪之家爭相傳寫,以至洛陽紙價也昂貴起來。 后來,人們便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文章作品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后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28、背水一戰(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典故: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在通過韓信的一番排兵布陣后,漢軍取得了勝利,戰后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后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29、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后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30、樂不思蜀(劉禪)

    出自《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典故:三國時,諸葛亮去世之后,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劉禪還自愿投降,帶著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的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后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么樣!在這里過的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

    后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下嘴唇中間凹進去面相
    下一篇:下一篇:屬豬和屬猴為什么不好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