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開光法會,九華山地藏菩薩銅像開光

    內容導航:
  • 1931年,夢參老和尚竟然親自見過地藏王菩薩,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的建造
  • 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景點歷史
  • 九華山化城寺的九華山與地藏王菩薩
  • 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來歷九華山地藏王菩薩怎么來的
  •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的介紹
  • Q1:1931年,夢參老和尚竟然親自見過地藏王菩薩,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國雖不是佛教發源地,但是自從傳入中原后,頗受帝王百姓尊崇。但是在現代人眼里,佛不過是人們的臆想,諸如菩薩佛祖之類的人物并非真實存在,和耶穌一樣,只是人的信仰罷了。但是在1931年,夢參老和尚竟然親自見過地藏王菩薩,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31年,夢參才剛剛剃度出家,在眾前輩面前他顯得十分稚嫩,需要真正的磨練后方可脫離世俗。但是就是在這一年,他在夢中多次夢見一個老和尚讓自己去朝拜九華山。夢參多次做到這個夢,他不知道這個夢中的老和尚是誰,也不知道九華山到底是什么地方,于是詢問自己的師傅,希望可以解開這個謎團。


    師傅聽聞后立馬將他帶到布滿佛像的禪房中,讓他找出一個和夢中老和尚相似的畫像。當夢參看到地藏王菩薩時,立馬驚住了,竟然和夢中的老和尚長得一模一樣,這時他的師傅告訴他,這時菩薩與他結佛緣,讓他前去九華山朝拜。就這樣夢參簡單的收拾了之后就上路了,由于寺廟本身就不富裕,所以他只能一路化緣,一路前往九華山。

    來到九華山時,剛好遇見六十年一次的肉身塔開塔。夢參老和尚趕上了,他看到的地藏王菩薩并不是活著的人,而是他的肉身,整個肉身和普通人沒有區別,并沒有腐敗,并且身上的指甲和頭發都在不斷的生長,之所以開塔,就是為了讓佛門弟子為自己修剪指甲。

    至此以后,夢參開始對佛法極度癡迷,并且專心研究整理關于地藏平菩薩的資料。2010年,95歲的夢參打算再去朝拜九華山,如此高齡的他為表誠心,選擇從山下一步步的走上去,不過這時肉身塔早已永久關閉。

    夢參和尚所說的都是事實嗎?當然不盡見得,在這個現代科學十分發達的社會,許多人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對于鬼神之說從不信服。其實越是社會動蕩,天下大亂,宗教信仰越能夠得到發展,因為當人在人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沒有了任何寄托,只能將信仰、希望寄托于虛無縹緲的東西。其實在這喧鬧浮躁的社會,適度的參悟佛法不失為一種修行。

    Q2: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的建造

    1995年以來,在有關部門支持配合下,九華山佛協認真進行了選址察看工作,先后選了8個地址。經過專家認真討論,逐步縮小范圍,去粗取精后選址大覺寺。
    后來,由于原定選址大覺寺地段地形復雜,環境容量太小,不足以顯現地藏菩薩的莊嚴神圣,九華山佛教協會經過重新踏勘和反復研究比較后,最后確定柯村獅子峰地段為大銅像建設的最佳位置。
    九華山地標性的筆架山和獅子峰構成地藏菩薩大銅像背倚的雄偉底景,景區格局大氣,陰陽融凝,林木秀蔚,生氣充盈,是生態良好和景觀優美的形勝之地。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以下簡稱大銅像)于1995年開始動議籌建。
    1998年10月6日國家建設部、國家宗教局聯合發文批準建設(城建﹝1998﹞18號)。此后,九華山佛教協會積極努力,及時申報成立了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籌建委員會”和“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工程建設指揮部”。
    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工程建設指揮部在原行署領導小組和籌建委的領導下,完成了大銅像原選址地段(閔園大覺寺)的地形測繪、地質勘探、地段詳規、環境影響評價、“三通一平”和臨時辦公用房的建設。
    1999年9月9日(農歷七月三十日,金喬覺圓寂日),隆重舉行了大銅像建設工程奠基慶典法會。隨后開展了大覺寺地段的土地征用和工程建設招投標工作。
    2001年2月確定了以洛陽銅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為首、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和安徽電力建設二公司參加的聯合體為中標單位。之后,九華山佛教協會向洛銅集團聯合體發送了《中標通知書》,雙方法定代表人簽署了《工程建設協議書》。
    2001年3月至2001年9月,因該項目法人仁德法師因病住院治療及后來圓寂,導致大銅像籌建工作一度擱置。
    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九華山佛教協會根據仁德法師的遺愿和要求,考慮到佛教名山的長遠發展,在池州市委、市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九華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的積極推動下,完成了大銅像工程由閔園大覺寺移址到柯村獅子峰地段的論證、報批工作,并組織了移址后的地質調查、地形測繪和地段詳規的編制、評審工作。大銅像新的選址地段詳規已根據專家評審意見修改完畢后,已逐級上報批準。
    2003年2月15日,九華山佛教協會委托文池州市人民幫助代建。池州市同意,并制定由九華山管委會負責具體建設事宜。九華山管委會及時調整了工程建設指揮部部分成員,并在九華山佛協的積極配合下,舉行了開工慶典。 2007年9月7日上午,九華山99米地藏菩薩露天大銅像蓮花寶座銅體就位儀式在九華山舉行,市、風景區領導、九華山佛教協會班子成員和數千僧眾參加了儀式。
    儀式首先進行了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大銅像蓮花寶座就位慶典法會,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釋慧深率全山僧尼舉行了灑凈法會,為大銅像蓮花寶座銅體順利就位祈福祝愿。池州市委常委、副市長方志恒宣布銅體就位儀式開始,起重機懸吊第一片蓮花寶座銅體成功就位,標志著99米地藏菩薩露天大銅像工程進入了銅體安裝階段。
    2008年1月,九華山99米地藏菩薩露天銅像主體工程核心筒圓頂。
    2008年3月,由頂峰國際規劃設計公司進行九華山地藏菩薩大銅像旅游景區規劃。
    2009年3月,九華山99米地藏菩薩露天銅像主體結構完工。
    安徽九華山99米高的地藏菩薩露天銅像主體結構已完工,正在進行佛身銅壁板安裝。銅像工程建成,在2010年擇日開光并向游客開放。
    施工單位為洛陽銅加工集團公司聯合體。
    2000年12月25日,銅像建造工程舉辦招標會,洛陽銅加工集團公司聯合體一舉中標。
    洛陽銅加工集團公司是國家特大型企業,曾在浙江普陀山建造過32米高的南海觀世音菩薩銅像。這家公司開發研制的仿金銅材料防腐性能特別好,顏色金光閃閃,被歐洲貨幣組織指定為歐元的制作材料。九華山地藏菩薩巨型銅像的像體也采用這種國際最先進的仿金銅材料鑄造。
    投資 整個銅像景區投資46億元,其中銅像的建造費用為15億元。 1、開園試運行的九華山大愿文化園普通游客全票價格為220元/人次。
    2、對6周歲以上未成年人、全日制大本及以下學歷學生、60-70周歲老人、現役軍人、軍隊離退休干部、持五至十級殘疾證人員實行半價優惠。
    3、對6歲或身高1.2米以下未成年人,70周歲以上老人及持一至四級殘疾癥人員則實行免門票政策。 2013年8月31日,安徽九華山高99米地藏菩薩露天大銅像開光慶典在九華山大愿文化園舉行。來自海內外的99位佛教泰斗、高僧大德、諸山長老共同為地藏菩薩圣像開光。
    港、澳、臺地區高僧大德,國內知名寺院方丈(住持),韓國等海外佛教界主要宗派代表等近萬人參加了開光慶典。即日起,九華山大愿文化園景區正式對外開放。

    Q3: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景點歷史

    九華山 唐以前稱九子山,自詩人李白作“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后,更名為九華山。山勢峻奇高險,蒼翠崢嶸,氣候夏涼冬寒,變幻萬千,素有“靈山仙境”、“奇秀甲江南”之美稱。
    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于世。地藏菩薩俗姓金,原為新羅國(今朝鮮中部)王族,唐時渡海來到中國,幽棲九華山中,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小米為食,后置地構宇,形成一大伽藍(即化城寺)。后世相傳金地藏是地藏菩薩示現,九華山遂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九華山中最古老的化 寺建于唐至德初年(756)。至唐末,陸續修建了九子寺、妙峰寺、圓寂寺、凈倍寺、崇圣寺、慈仁寺等十三座寺廟, 高僧繼金地藏后,有勝瑜、道明、智英、道濟、超永、卓庵等。晚唐時禪宗傳入九華,道濟禪師即門徒之一。宋代,九華山佛教得到發展,寺院已達五十余座。元代,由于統治者崇奉喇嘛教,九華山佛教無大發展,基本保持宋時狀況,明清兩 代,九華山佛教進入隆盛時期。朝廷多次遣使頒賞,修廟建寺,大興供養,使得 全山香火興旺,勝甲天下。至清末,全山寺廟達一百五十余座。自民國至今,歷經戰火,九華山寺院幾度興衰。直到現在,九華山共存寺廟七十座。
    九華山每年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日)為地藏菩薩誕辰日,相傳是九華山僧地藏圓寂、成道日。歷年九華山僧眾都要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稱“地藏法會”。節日期間,僧眾要誦《地藏菩薩本愿經》。守金地藏肉身塔。法會一般歷時7天(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初六日),圓滿之日設齋供眾,廣結善緣。法會期間,民間有“百子會”等信眾集體朝山進香。

    Q4:九華山化城寺的九華山與地藏王菩薩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原名九子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西南20公里處,面積100余平方公里。該山險雄奇秀齊備,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美稱。唐代詩人李白曾三上九子山,作詩贊美曰:“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因而將九子山改名九華山。
    九華山早在晉代(公元401年)就有了寺廟建筑,開始是道觀,到唐代新羅國(今朝鮮)金喬覺到此結廬,廣修佛寺,后經宋、元、明、清歷代的修建,九華山寺廟最多時達150余座。現存寺院50余座,佛菩薩塑像1500余尊。著名的寺廟有:化城寺、肉身寶殿、祗園寺、百歲宮。
    上九華山,進山門首先要到九華街,這里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附近,有“蓮花佛國”之稱。
    地藏菩薩全稱“大愿地藏王菩薩”。《地藏十輪經》載:“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故名地藏。
    傳說釋迦在忉利天為其母摩耶夫人說法時,曾囑咐地藏長住人間,并執掌幽冥世界(即陰府教主)救濟三惡道眾生之苦。于是地藏就擔當了釋迦滅度之后、彌勒出世之前,在無佛世界教化眾生、拯救眾苦的大任。他發下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所以他代表了“大愿”。
    地藏菩薩的塑像,大多著僧裝、披袈裟、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持九錫寶杖。他的坐騎名“諦聽”
    據《宋高僧傳》載,地藏托胎為新羅國王子,姓金,名喬,少年出家,唐玄宗時(公元653)來到中國,于安徽省九華山結廬苦行修煉。后來他在當地廣收信徒,募化建寺,使九華山佛寺和僧尼日益增多。他在99歲時,自坐缸中圓寂,3年后開缸時,肉身不壞,面色如生,骨節能動,佛界稱之為菩薩轉世。于是以全身入塔,這就是著稱于世的地藏肉身塔,后又建殿藏塔,所以名為“肉身寶殿”。
    到了明代,金喬覺地藏開始被作為地藏菩薩的化身來祭祀。從此,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
    化城寺主要文物

    貝葉經。人 們在佛堂、靜室常見的“簾卷春風暖,經翻貝葉香”春聯,其中的“貝葉”即是指的“梵文貝葉經”,俗稱“貝葉真經”。這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用鐵筆在貝多羅樹 葉上刻寫的佛教經文。唐僧玄奘去西藏取經,取的即是此種經文。據史料記載,宋高僧圓道從西域歸來,得梵文貝葉經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九華山所藏貝葉經, 大約即源于此。九華山現存梵文貝葉經二札。一札內藏10葉,每葉長52.5厘米,寬6.5厘米,葉片兩面均刻梵文7行,字跡清楚,墨色未褪。每葉距葉片兩端17厘米處有裝訂小孔。夾貝葉經冊頁上有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禪題跋。此經為畫僧竹禪捧呈九華。另一札夾板上畫有紅黑兩色相間荷花瓣,內藏73個,每葉長39厘米,寬5.5厘米,葉片兩面均刻梵文7行,字跡清楚,墨色未褪。葉片距兩端12厘米穿孔處,有線繩貫穿,可系可解。
    經始傳至九華山年代無考,但肯定較為久遠。以上兩札《貝葉經》均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1988年2月1日經國家文物鑒定,暫定為二級藏品。
    明《藏經》共有兩部。其一:即明萬歷十四年 (1586 年 ) 三月神宗朱翎均之母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頒賜的《藏經》。會頒經諭文1件,始藏拱金閣,清嘉慶二年(1797年)不慎失于火萬歷十四年頒經,為明正統五年(1440年)刻版,“大明萬歷二十年七月吉旦,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印造”。共計667函677l卷。經書長35厘米,寬13厘米,一律用長66厘米、35厘米的白開化紙粘折而成。每版5頁,每頁5行,每行17字。上下印有雙邊。全部函號編碼以《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流。……”的順序排列。明《藏經》始藏景命閣,后移置化寺藏經樓,分藏四個大藏柜中。清咸豐七年(1857年)太平軍與清軍激戰九華山,化城寺前殿、中廳、大雄寶殿均毀于兵燹,唯后殿(即藏經樓)幸存。今全部《藏經》藏于677個樟木中。這是目前僅存的兩部保存完整的明代《藏經》之一。1988年2月1日國家文物局定為二級藏品。其二: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閏四月二十四日神宗頒賜《藏經》一部。經文函卷數尚未清點。每卷上印“大明萬歷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施行”。經卷規格與正統版相仿。頒經渝旨保存完好。
    《血經》。明代高僧海玉,字無瑕,在九華摘星庵苦修,共耗去28年時間以指血調研銀珠濡筆恭書《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故有《血經》和《明代血經》之稱。祟禎三年(1630年)明思宗朱由檢派員朝圣并敕封無瑕和尚肉身為“應身菩薩”,裝金供奉。這部《血經》遂被僧眾護如至寶,倍加珍藏。后幾經戰亂,《血經》保存完好,朱色未褪,今藏于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全經81卷,每卷由15張白宣紙粘合,每張紙60.5厘米×33厘米,上抄經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共折60面。1988年2月1日經國家文物局鑒定為一級藏品。
    釋迦牟尼銅像。高 198 厘米,寬 142 厘米,重 900 公斤,由上身下身兩部分組成。鑄有“尉遲敬德監造”字樣。尉遲敬德隋末歸唐,曾來九華山建佛寺。經鑒定此尊佛像造于宋代,“尉遲敬德監造”乃偽托。原置三天門聚龍寺,后移置化城寺藏經樓下。像身斑駁,定為二級藏品,是九華山最大最古的銅佛像。
    明神宗圣旨。即明神宗萬歷二十七年 (1599 年 ) 頒賜藏經敕諭1件。諭文寫在鵝黃色蠟箋紙上。幅面為86.5×40厘米。上有內外二方框,相距7.5厘米,框內四周繪制描金飛龍12條。蓋有陽文“廣運之寶”御空,邊長11.5厘 米。其文曰:“敕諭九華山地藏寺住持及僧眾人等:朕發誠心印造佛大藏經,頒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經首護持,已諭其由。爾住持及僧眾人等,務要虔潔供 安,朝夕禮誦。保安眇躬康泰,宮壺肅清。懺已往愆尤,祈無疆壽福。民安國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歸仁慈善教。朕成恭巳無為之治道焉。今特差內官監太 監漢經廠表白李官,赍請前去彼處供安,各宜仰體如悉。欽哉,故諭。大明萬歷二十七年閏四月二十四日”。1988年2月1日經國家文物局鑒定為一級藏品。
    清康熙皇帝御書。楷書,“九華圣境”四字。每字長 58 厘米,寬40厘米,幅面長192.5厘米,寬95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玄燁南巡,三月回鑾駐江寧府時書寫。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定為三級藏品。
    化城寺的幽冥鐘。高 199 厘米,底口徑 141 厘米,厚 4 . 5 厘米,二龍四爪合背鈕。鐘一例鑄“南無幽冥散主地藏王文佛”牌位,高60厘米,寬40厘米,上有二龍,鐘上方一圈鑄“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每字徑13厘米,寬115厘米,鐘下方寬17.5厘米,一圈鑄二龍戲珠,寺庵名和功德芳名10排11行,共183個,另五行鑄“簡稱提督總理制造局洪寶麟監造,署兩江總督巡撫沈秉成倡建,千總陳萬順承造,孔昭溶沐手敬書,大清光緒十七年夏日鑄”等文。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定為三級藏品。
    《心經圖章》冊頁。一匣,長 47 厘米,寬 54 厘米, 12 頁,每頁篆刻印模10枚,記印章模120枚。竹撣作。藏九華山史文物館,定為三級藏品。
    《以畫說法》冊頁。一匣,長 47 厘米,寬 54 厘米。內藏梅蘭菊竹畫11頁。竹禪作。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定為三級品。
    《隸篆小品》冊頁。一匣,長 47 厘米;寬 54 厘米。內藏篆書法小品13頁。竹禪作。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定為三級藏品。
    諦聽。一座。傳為地藏王坐騎,地藏王就是坐它由新羅國渡海來到九華山的,它頭上只有一只角,俗稱“獨角獸”。長73厘米,高66厘米,重250公斤,純銅鑄成。上刻文“姑蘇梅誠吾造”,清康熙年間眾姓募化冶鑄并敬獻九華。佛教信徒視為珍寶,香客更尊為吉祥之物,常有人在朝拜地藏時用銅元、制錢在“諦聽”背上磨擦幾下,然后帶回系在小孩子身上以“避邪”、“降福”。現藏于九華山文物館,定為二級藏品。
    化城寺釋迦牟尼玉坐佛。高 74 厘米,寬 56 厘米。造于明末清初,定為二級藏品。
    九華山文物眾多,上述僅是九華山歷史文物館中藏品中的一部分。其余有歷代朝廷賜給九龍山金、銀、銅、玉印不計其數;歷代銅、鐵、玉質佛像和數百口合金鐘及器皿,鑄造精良,造型古樸優美;歷代名瓷如唐三彩、景泰藍、釉紅、青花瓷亦不在少數;歷代名人字畫400余種;各種碑、塔、墓及摩巖石刻遍及全山。這些珍貴的寺院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們人收藏保護的結果,是九華山佛教歷史的見證,也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瑰寶。
    華城寺現任方丈常敏法師,43歲,甘肅人,1983年出家,師從明心法師。

    Q5: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來歷九華山地藏王菩薩怎么來的

    1、相傳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道場。
    2、據說唐代時,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于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他選擇東崖巖石,終日坐禪誦經,后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后,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后,葬于神光嶺的真身寶殿,俗稱“肉身塔”。據《宋高僧傳》、《重僧搜神記》等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
    3、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也日益流行。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Q6: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的介紹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坐落于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5A級旅游景區的九華山。1995年開始籌建,由頂峰國際規劃設計公司承擔景區規劃設計,圣像主體高99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露天地藏菩薩大銅像,是九華山國際性佛教道場的標志性景觀。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像身高度84米,加上蓮花座底盤高度99米,整個銅像連同底座高15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佛教造像之一。地藏菩薩為比丘相,右手持錫杖,左手持摩尼寶珠。面向西北方,端莊慈祥,以示“昭示眾生,國泰民安”。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秦姓女孩取名大全霸氣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