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農歷就是陰歷,陽歷即使指公歷;②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太陽歷”,簡稱“陽歷”,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就是這種,由于它來源于西方,是辛亥革命時期才傳到我國的,所以也稱為新歷;今天公歷是4月15日③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這是東亞國家沿傳的,今天陰歷是三月十三。
陽歷不是農歷。
農歷是陰歷,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歷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公歷是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太陽歷簡稱為陽歷,是以太陽繞地球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陰歷是農歷。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農歷是陰陽合歷,其中包括象這樣“八月十五月亮圓”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記錄的陰歷。也包括“清明節”這樣按“節氣”來表達的、總在每年的4月5日這樣的太陽歷。所以,經常會在日歷上看到“農歷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這樣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農歷中的陰歷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則是農歷中的陽歷表示法。
從字面上理解,陽歷是“太陽歷”的簡稱。農歷分為陰歷和陽歷就是這樣的表示。但自從采用西方的“公元歷法”,現在的陽歷就基本上專門來表示也是“太陽歷”的“公元歷”。這主要跟我們的習慣有關。因為作為中國日期記錄及節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農歷中的陰歷來定義的。比如“除夕”就是臘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端午節等等都如此。而用農歷中的陽歷來表示的好象只有一個算不上節日的“清明節”。農歷中的陽歷就是24節氣,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說起來,農歷中的陽歷倒更能代表“農歷”這個稱謂。
1912年之后,中國開始采用西方的公歷,俗稱“新歷”,與中國舊有的歷法相對。1949年后則正式采用公元紀年。而陰歷也叫太陰歷,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陰歷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傳統的歷法是結合了陽歷和陰歷的一種陰陽歷。它用置閏法填補了陰、陽歷的時間差,又用陽歷的規律制定了安排農事的二十四節氣。在農歷的時序中,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條不紊的規劃。日月相合的農歷,其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他歷法。它不僅僅是一種歷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黃子孫們,千百年來生活經驗與智慧的化身。
農歷和公歷的區別是:
1、陰歷是農歷,但農歷不僅是陰歷。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農歷是陰陽合歷,其中包括象這樣“八月十五月亮圓”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記錄的陰歷。也包括“清明節”這樣按“節氣”來表達的、總在每年的4月5日這樣的太陽歷。
所以,經常會在日歷上看到“農歷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這樣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農歷中的陰歷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則是農歷中的陽歷表示法。
2、從字面上理解,陽歷是“太陽歷”的簡稱。農歷分為陰歷和陽歷就是這樣的表示。但自從采用西方的“公元歷法”,現在的陽歷就基本上專門來表示也是“太陽歷”的“公元歷”。這主要跟我們的習慣有關。因為作為中國日期記錄及節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農歷中的陰歷來定義的。比如“除夕”就是臘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端午節等等都如此。而用農歷中的陽歷來表示的好象只有一個算不上節日的“清明節”。農歷中的陽歷就是24節氣,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說起來,農歷中的陽歷倒更能代表“農歷”這個稱謂。
農歷=舊歷=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運行來記年,英文里叫lunar calendar. 我們國家傳統的記年都是用農歷,過節都用農歷來表示,稱其為農歷是因為農民根據陰歷來決定播種收獲的時間,而且表明了具體的節氣,比如雨水,霜降,小雪,大雪,三伏,三九,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農活的方便制定的,所以我們國家一直重視農業的發展。根據月亮的運行調節節氣的變化。
陽歷=日歷=公歷是根據太陽的運行來記年,英文里就叫calendar. 中西接軌,所以我們也開始用公歷。但老外比較*,只知道識別春夏秋冬四季,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固定的日子。
公歷就是陽歷,而農歷是陰歷
公歷當然是陽歷,而農歷上面都說錯了。農歷其實不是陰歷,而是陰陽歷。它是陰歷結合著陽歷而加閏月的一種歷法,所以是陰陽歷。公歷是根據耶酥的傳說確定起始年份的一種陽歷,它毫無疑問是陽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