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一部古書。包括《易經》和《易傳》幾兩部分。易經主要內容是六十四卦,上經三十卦,主要是天道地道,下經三十四卦,主要論人道。易傳是專門解釋易經的,包括十篇文章,被稱為“十翼”,屬于哲學。八卦指的是乾,坤,坎,離震,巽,艮,兌。
易經八卦指的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王氏成名軒起名公司
對易經八卦的解析:
儒家典籍,有四書五經。自漢代以來,《易經》被尊稱為五經之首。傳統理解,這個五經之首的首,是指《易經》的分量與重要性。擔當五經之首的《易經》,當然足夠重要,也足夠分量。同時也指《易經》的歷史最早,是最早的歷史。
易經八卦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其中乾表示天、兌表示海、離表示火、震表示雷、巽表示風、坎表示河流、艮表示山、坤表示大地。(山)、兌(澤)
《易經》,天地萬物變易之學。易是變化,經是道理。
探究自然發展變化規律,揭示真理,進而引及人事,用于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
《八卦》,用八種符號代表自然界的八種現象,并通過這八種自然現象的演變規律,進而推及人事規律,企圖達到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卦亦稱經卦、單卦,三爻卦。小成之卦,《周易》所創立的八種基本符號,組成《易》的基本圖象。由陽爻“---”、陰爻“-
-”排列而成,每三根爻組成一卦,其名稱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八卦圖
THE EIGHT DIAGRAMS
它是中國古代儒家論述萬物變化的重要經典--《周易》中用的八種基本圖形,亦稱八卦,用“-”和“--”符號組成。名稱是:
乾、
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
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乾、坤兩卦則在“八卦”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太極和八卦組合成了太極八卦圖,它又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認為,太極八卦意為神通廣大,鎮懾邪惡。
科學太極八卦圖與技能互相轉化原理
科學太極八卦圖,描繪了《易經》陰陽理論中陰陽交感生萬物的道理;質能互相轉化原理闡述了能量平衡創生物質的原理。二者經過比照輝映確是驚人的契合乃至完全一致,也充分證明了同是真理必然產生殊途同歸的結果。在這里,將《易經》中的陰陽兩儀與質能轉化原理中的基本高低能位相比較,可以這樣認為:陰儀即是基本低能位,陽儀即是基本高能位,二者通稱為一個階能位。單一陰儀和陽儀的結合形式是少陽與少陰,也就是單個的基本高低能位只能構成基本能量系統,平衡后創生了基本物質粒子--質量子。因平衡旋向有正反,導致質量子有兩種形式,就是極性不同的正反質量子,如若視少陽為正質量子,少陰就是反質量子,它們是最簡單的第一層次物質,稱謂一重物質。假若宇宙間只有一階能位和一重物質,那么宇宙的具體模式將是少陰和少陽構成的兩儀整體結構,上下為少陽,右左為少陰。
陰儀和陽儀的二重結合有四種形式,即《易經》中的四象。老陰和老陽不是物質是二階能位,少陰和少陽是一重物質。四象整體是二階能位一重物質的混合系統,平衡后創生了第二層次物質系統,稱謂二重物質系統。假若宇宙只有二重物質所構成,宇宙的具體模式圖象將是四象的整體結構圖示。
陰儀和陽儀的三重結合有八種形式,即《易經》中的八卦,八卦的整體圖示如前所描繪的科學八卦圖5所示。其中的乾和坤分別是三階高低能位,其余六卦是具有三階能位一重物質的離子態物質,兌、離、巽是三種形式的三階一重陽離子,震、坎、艮是三階一重陰離子,其中兌與巽都是陽離子,震與艮都是陰離子,但它們的爻位不同互為同性反向的離子。八個卦對稱比較,乾和坤不是物質是兩種異性無形的三階能位,兌與艮,震與巽,離與坎都是異性反向的等離子。八卦的整體是十二塊陰和十二塊陽的三重結合,構成了三階能量系統,平衡后創生了第三層次物質系統,稱謂三重物質系統,如若構成宇宙,其具體模式將如科學八卦圖所示。當然,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等等,都可以與質能互相轉化原理一一對應,并且高層次物質系統是低層次物質系統經過高層次能位作用達到平衡而創生。例如太陽系就是太陽本身與行星系統之間的能位差構成了太陽系級的能量系統,它們的高低能位互相作用達到平衡創生了太陽系物質系統。
從兩儀、四象到八卦,其中的陰儀、陽儀、老陰、老陽、乾、坤都是不同階次的高低能位,分別可以構成由低階到高階的能量系統;少陰、少陽、整體兩儀、整體四象、整體八卦是由簡至繁的物質系統;兌、離、震、巽、坎、艮都是能量和物質相混合的陰陽離子態所構成。科學太極八卦圖,圖示了質能互相轉化原理,可以概括神秘玄奧的大自然發展莼?淖芊ㄔ蠔妥芄媛桑?親勻皇瀾繽蚴巒蛭锏淖芡計住?br> 前邊引言中提到,現代科學宏觀理論和微觀理論還未完全整合和統一,因此近年來不少學者都在探討大統一論、大統一力,大統一模型,以此求得適合兩者的統一答案,但時至今日還沒有最終的理想結果。筆者認為易經陰陽理論與質能轉化原理的融合體現了上述問題的統一性。
質能互相轉化原理中,能量平衡創生物質、物質失衡轉化為能量,這是《易經》中無極生太極、太極還無極的過程。特別是各階能量系統的平衡,創生了質量子到宇宙的所有系列的物質系統,這一過程密切符合了太極生萬物的道理。這種創生物質的陰陽論和能量平衡論,是創生微觀至宏觀所有物質的大統一論。兩種理論的結合更加完善了這一理論。
在科學太極八卦圖中,將陰儀視為基本低能位、陽儀視為基本高能位,因此陰陽魚描繪了能量平衡創生萬事萬物的總法則,八卦象則描繪了,能量平衡創生物質的具體結構的總規律,所以科學太極八卦圖是描繪微觀至宏觀所有物質創生的大統一模型。
關于四種基本力,電磁力、弱作用力、強作用力和萬有引力。這四種力在科學太極八卦圖中的具體表現是:除乾坤之外其余六卦中都有一陰一陽組成的少陰或少陽。少陰或少陽都是單一的基本高低能位間的平衡力結合而成,這種基本平衡力,因平衡方向有正反,故而有極性,所以它是有極性的電磁力。八卦圖相鄰卦之間如乾兌、兌震、坎坤、坤艮、艮巽、離乾六對卦間都有單一的陰陽結合力,這個力是構成同一物質相鄰離子間的平衡力,因平衡范圍小,作用力度不大,應是弱作用力。弱作用力與電磁力都是單純的陰陽之間或者說基本高低能位之間的基本結合力,故性質相同,現代科學也已證明二者是統一的電弱作用力。八卦象中對稱卦間,如乾坤、兌艮、震巽、坎離四對卦之間,還有四陰卦與四陽卦之間,四陰儀卦與四陽儀卦之間,都是互有陰陽全部對應緊密結合的合力,或者說是構成物質正反離子間互有的全部基本高低能位平衡的合力。這個力平衡范圍較大,因是全部基本力的合力,力度強大應是強作用力。強作用力因是離子間互有陰陽的合力,故不顯示極性。另外兩儀整體物質之間,四象整體物質之間,八卦整體物質之間,還有兩儀、四象、八卦各層次物質之間都互有陰陽的結合力,這種自成系統相互獨立的所有物質間基本高低能位平衡的合力應是萬有引力。這個力的作用強度和作用范圍隨著物質增多而增大,又是物質間互有陰陽結合的合力,故而是長程的無極性的力。
以上四種基本力雖然形式不同,但都是高低能位的平衡力,或者說是陰陽結合力,因此四種基本力的統一力應是高低能位的平衡力,歸根結底是不同形式的基本高低能位相互作用的平衡力。
當然,陰陽理論和質能互相轉化原理還可以解釋更多的科學難題以及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不明現象,例如測不準原理為什么是自然法則;光速在物質世界中為什么不可超越;黑洞是什么;何為時空;宇宙的有限與無限等難題。還有人體特異功能、氣功、飛碟等不明現象。但由于篇幅所限也不是本文涉及及范圍,故不在此贅述。
“太極”是由紅黃藍三種基本粒子組成的統一場,是萬物所從一而出的“眾妙之門”,是終極的宇宙本源。雖內涵陰陽能量子,但總的本體、本質、本理是“○”。為了表示其“○”中涵陰陽正負能量,亦用“○”表示“○”,謂之“無極而太極”。
“八卦”是由紅黃藍粒子組成的太陽光子(即紅、橙、黃、綠、藍、靛、紫、紺八色光子),太陽光是八卦光。八卦光是組成電子、質子、中子、原子、分子、天體、人體的直接能量子。由八卦光組成的宇宙萬物皆分八卦。八卦光是八卦能量子。八卦能量和宇宙萬物通過E=mc2 公式互相轉代。
太極生八卦,八卦歸太極。宇宙就是這樣一個物質化、生命化、陰陽化、辯證化是太極八卦圖。
八色光子是太極八卦圖,由此組成的電子、原子、天體、人體是太極八卦圖。男女是太極八卦圖,人體之左右兩半是太極八卦圖,地球之東西兩半球和人體之左右兩半一樣,是一個典型而美麗的太極八卦圖。
男女的生理、心理、功能是相反的、互補的,地球東西兩半球的人類,其生理、心理、功能及由此產生的棈神文化亦是相反的、互補的。二者如同人的兩半身、兩半腦一樣,相反相成,缺一不可。
現代科學是西方科學。西方科學和東方文化一樣,都是局部的、地區性的、片面的、狹隘的、殘缺不全的半球文化,二者皆未包括對方,都不是包羅東西古今全部文化要素的地球文化、世界文化。
一、馬、牛、羊、鹿圖騰象形地反映的是地球大陸板塊的全部輪廓構造,具體由北美大陸為頭部,南美大陸為前足,北美大陸以北的巴芬島及東北部群島構成羊、鹿圖騰的頭角,北美大陸和格陵蘭島形成牛的頭角。歐亞大陸、非洲大陸、大洋洲大陸為身部軀體的輪廓影象。其中,歐亞大陸為馬、牛、羊、鹿之背部,非洲大陸成馬、牛、羊、鹿腹底乳房之象,亞洲大陸的西西伯利亞則是馬、牛、羊、鹿的尾部,大洋洲系馬、牛、羊、鹿之后蹄。
“乾,馬首;坤,牛腹;震,龍足;兌,羊口。”八卦圖騰屬性反映在地球地理形態之中,
二、豕(豬、獸)、狗圖騰象形地反映非洲大陸為頭部,歐亞大陸為身軀、西西伯利亞為其尾部的地理形態構造。非洲大陸為豕、狗的頭部,南部非洲為鼻部,北部非洲是其頭頂、耳部分,非洲大陸、亞洲大陸之間的紅海和亞洲的阿拉伯半島為其嘴部;歐亞大陸的歐洲是豕、狗的前部軀體,斯堪的挪威亞半島是豕(豬)、狗的一足;亞洲構成豕(豬、獸)、狗后部軀體,西西伯利亞為其尾部。豕(豬、獸)、狗圖騰面南背北,呈俯臥狀。
“坎,豕耳;艮,狗手;”八卦圖騰屬性也能反映在地球地理環境中。
三、雞、雉(鳥)圖騰象形地反映大洋洲為頭部,亞洲南洋群島為雞、雉(鳥)圖騰頸部,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脈印度洋段則構成雞、雉(鳥)圖騰頸腹部的連線。歐亞大陸和亞洲東部大陸架為身軀,非洲大陸和亞洲東部西西伯利亞為鳥翼的地球地理組合構造。
雞、雉圖騰也同樣顯現和地球地理的一致性。
按照八卦圖騰反映的地球地理構造形態或者地理位置,我們可以看到“乾,馬首;(北美大陸)”、“兌,羊口(亞洲和北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處)”、“巽,雞股;(俄羅斯北冰洋北部)”、“艮,狗手;(北冰洋歐洲斯堪的挪威亞半島處)”按照圖1由西向東排列艮、巽、兌、乾四卦環繞北極和北冰洋呈“十”字形排列。(圖2)
從八卦圖騰其他卦位在地球地理位置的來看,《周易》八卦圖中的震卦為龍圖騰,龍圖騰在地球表面立體平面圖中是由跨越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四大海洋水系,一條長達幾萬里聯系各大陸板塊巨大海底山脈體現的,龍圖騰之首位于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之間大西洋北部、北冰洋海底。震,龍足,其位置在印度洋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脈“入”字形山結處,如龍圖騰之一足;坤,牛腹,位于非洲大陸;坎,豕耳,系指亞洲大陸阿拉伯半島;離,雉目,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海底,坤、坎、震、離四卦都處在相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位置上,這樣以南極為中心也呈“十”字形成另外一組卦象組合。(圖3)
從地球表面立體平面圖(圖1)上按照由西向東(地球轉動的方向)的順序排列,八卦圖表現為
艮 巽 兌 乾 北半球 北冰洋
坤 坎 震 離 南半球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艮 坤 乾…北極…巽 離… 南極 …坎兌 震
從地球球體剖面上分析,八卦圖分布在球面上,北極和南極分別是地球的地磁的兩個中心點,在《周易》和八卦圖來講是“兩儀”或者“陰陽”之形容,《周易·系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地球的球體剖面就是太極,南北極為兩儀,南北極各領一組四個卦象,南北極卦象相錯、相合在一起便成八卦。此圖的排列與《周易》八卦圖隔位、八卦相錯的格局對應,其中乾、巽、艮卦位一致,僅只有兌卦有所不同。
如果再以地球表面立體平面圖由西向東(地球轉動的方向)的順序排列,即八卦坤、艮、坎、震、巽、離、兌、乾進行組合,乾坤卦是頭尾,也是兩儀,即陰陽,各統領三卦組成八卦圖。
坤、艮、坎、震一組;巽、離、兌、乾一組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卦象和伏羲八卦圖是大致是對應的,只是在震卦、巽卦陰陽屬性上有不同,或者顛倒。這樣的八卦圖陰陽爻的排列似乎更合乎陰陽爻的變化規律。
《周易·系辭》中有“古者包犧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其意味深長。
根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共有三部記敘八卦的著作,除《周易》外,還有《連山》、《歸藏》兩部已經失傳的著作,《周易》始卦為乾,《連山》始卦為艮,《歸藏》首卦則為巽。可見乾、兌、巽、艮四卦環繞北極和北冰洋呈“十”字型的圖騰卦位排列,皆能滿足《周易》、《連山》、《歸藏》論及八卦起始卦位的要求,這種卦位的排列組合既是八卦圖騰象形地表現地球理構造的客觀反映,又符合中國古代歷史沿襲的要求。可惜的是《連山》、《歸藏》已經失傳,因此《周易》八卦圖沒有了參照物,古人或者后人在研究和分析《周易》八卦圖時,只能根據不全面的資料以及八卦圖陰陽爻的組合變化規律來猜測、揣摩八卦圖陰陽變化的文化內涵,對《周易》八卦圖的成因缺乏實質性有說服力的證明。
圖騰崇拜是人類遠古原始社會廣泛的文化共生現象,古代圖騰文化又多與地理相聯系,中國古代的《山海經》就是集大成者。研究表明,遠古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圖騰崇拜文化是以形表意為特征,闡述地球地理自然形態結構的文化體系,或者是古代文明體系。中國的《周易》八卦圖也是圖騰崇拜文化的一個部分,《周易》伏羲八卦圖的組合排列,八卦圖騰的屬性也確實能夠在地球地理自然形態結構中反映出來,表現出對應的關系。
地球地理的格局變化是以百萬年計算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如果《周易》八卦圖的排列組合是依照地球地理自然形態作為基礎,并且為我們和科學所證實的話,那將是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