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在大地上繁衍生息,自然的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影響。那些空間上、看得到的外環境,叫做“形巒”,時間和一些看不到的東西,叫“理氣”。風水先生就是結合形巒和理氣來分析一個人的運勢的。
巒頭起決定性作用,理氣只是輔助性作用
你個用眼看局,一個用羅盤測量。我個人感得應該用兩者來相互印證。不應分你我,學術本來無派別。只因是用法不同而分化岀單獨用法之稱呼。
“江西贛派”所注重“巒體”,以龍砂穴水為四大綱,主要應用占測墓葬,其次是選擇陽基;“福建閩派”所依據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為四大綱,相對前者較抽象;明清后“巒頭為體,理氣為用”,兩派漸漸合流.
0系不得0既~因為風水是活的,而電腦計數是死板的!
地球不斷地轉動,整個地球、太陽系乃至宇宙的氣場每天、每年都不斷地變動,形成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風水方位,這種根據“時間”變換去選擇風水方位的學問,就是“理氣”。而對于時間的掌握,就要靠天文歷法。
在風水學的運用中,準確而又熟練地掌握干支歷法,可以說是一種基本功。
干支歷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歷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歷。它以立春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與太陰月相無關。干支歷月份和二十四節氣的關系見下表: 數序123456789101112干支歷月份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二十四節氣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自古以來,干支歷一直為官方和民間所普通認識,應用于天文、風水、命理、選擇術和中醫等學科上,并為歷朝官方歷書(即黃歷)所記載。以清朝官修史書《清實錄》為例,書中的干支紀年均以立春為分割點:如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之第十七冊,乾隆實錄之第九冊,第573頁,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另見清代《紅樓夢》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這里更是明確地指出干支歷在紀年紀月時的轉換點。而農歷和干支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兩者在年份起點、月份劃分規則、每年天數等皆不同。
三元九運是古代漢族人民劃分大時間的方法。先人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經過漫長時期的觀測,發現太陽系各大行星的運轉會對地球上的自然和人事現象產生影響,特別是木星和土星的運行規律對地球影響很大。木星環繞太陽一周約12年,土星環繞太陽一周約30年。木星與土星大約20年會合一次。古代漢族人民洞悉這一天機,以180年作為一個正元,每一正元包括3個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每元60年,分為3個運,每運為20年,即上元是一運、二運、三運,中元是四運、五運、六運,下元是七運、八運、九運,從而構成了完整的三元和九運體系。
上元
一運1864年--1883年(甲子年至癸未年)
二運1884年--1903年(甲申年至癸卯年)
三運1904年--1923年(甲辰年至癸亥年)
中元
四運1924年--1943年(甲子年至癸未年)
五運1944年--1963年(甲申年至癸卯年)
六運1964年--1983年(甲辰年至癸亥年)
下元
七運1984年--2003年(甲子年至癸未年)
八運2004年--2023年(甲申年至癸卯年)
九運2024年--2043年(甲辰年至癸亥年)
以上為公歷年與干支歷年的大概對應關系,年份的劃分要按照干支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