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酒,加入了中草藥和補品,是一款按傳統藥房配制的補酒。可以活血化瘀,補氣健脾。但是不能多喝,適量才行。
一次偶然發現,引出千古傳說;
一塊奇特肉團,
掀起軒然大波;
有人說它長生不老,
有人說它太歲出世,
它究竟是什么?
請收看《走近科學》――破解太歲之謎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的意思呢就是用雞蛋碰石頭,比喻觸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這句話我們經常聽說,但是我們并不知道出自哪里,那么,太歲到底有沒有?如果有的話,它又長成什么樣子?恐怕就更沒有人說清楚了。但是在10多年前,在陜西周至縣發現了一個不明生物體,當地人都把它說成是太歲出世。那么這個不明生物體是傳說中的太歲嗎?
1992年8月22日,陜西周至縣農民吳鳳蓮和兒子杜戰盟到渭河邊上去打撈因山洪暴發而沖入河中的浮柴,
采訪 吳鳳蓮:我們這沒有柴火燒,只要河里一發水,河里就從山里飄下來樹枝,我們就到河里去撈柴火燒。
上午9時許,他們突然看見湍急的河水中有一大塊黑乎乎的東西,兒子杜戰盟跳入齊腰深的水中一把抱住此物,將其拖到岸邊,將它放在沙灘上仔細察看和觸摸。
采訪:吳鳳蓮 大概就是圓的,長長扁形的,黃黃的好像牛身上的皮,就那樣子,端起來就像河里的鵝卵石。當時我把它當成是牛腿上的一塊肉,在泥里水里不敢動,我拿腳踏。
由于渭河經常發大水,有時就從上游沖下死牛死豬等動物尸體,開始的這次發現并沒有引起吳鳳蓮母子的注意。所以她們沒有把發現的不明物帶回家。但是過了三四天,吳鳳蓮改變了主意。原來在村里人們經常把動物的死尸,埋到地里當肥料使用。吳鳳蓮覺得那個肉團可以拿回來埋到自己地里。于是決定再去看看。然而沒想到那里的景象讓他們大吃一驚。
采訪 吳鳳蓮:后來時間長了,水落下去了,在干河灘上擱著,已經隔著四天了,三天以內河的死魚就已經生蟲了,那個東西旁邊光溜溜的,什么東西都沒有。
看到這個東西在三伏天里既沒有爛掉也沒有招蚊蟲,吳鳳蓮母子覺得這個肉團有點奇特。于是她們把東西搬回來以后,并沒有把它埋到地里,而是把它洗干凈以后,放到一口大鐵鍋里。一個星期以后,令人沒想到的事情再次發生了。
采訪 吳鳳蓮:(一個星期以后), 發現它大了,有些人就猜想它可能長,這是個活物,大小據我來看,周圍一圈大了兩寸。
據吳鳳蓮回憶,當時剛搬回來的時候她們稱的重量是20多公斤,這次稱過以后,發現長到了35公斤。幾天時間竟然長了10多公斤。看來他是塊活肉。那么這到底是個什么東西,既然是肉的話,能不能吃呢?
采訪 吳鳳蓮:我拿了刀子割開了它 ,一割,一看里面,像是白肉,我跟我的孩子說:這怎么像肉一樣。我和我孩子一商量,割了一塊,放到爐子上熬。割了一塊肉,有二兩重,倒了一瓢子水,熬了一個多小時,就熬化了,提起來就像面糊糊,是粘稠的。孩子擱點糖,喝了然后就對我說沒有什么味道,我說沒有什么味道,就沒有什么壞處,只有好處,要是有壞處,人心里就發惡心,這個可沒有。
據吳鳳蓮介紹,后來他們在食用了“肉團”后的幾天時間里,都神清氣爽、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而且,在蚊蠅多如牛毛的三伏天,放置這個“肉團”的屋子里一個蚊蠅也沒有。沒過幾天,吳風蓮家發現寶物的消息傳遍了當地。許多村民都來割肉。其中有個村民切下來100克重的一塊,沒想到幾天時間就長了一倍。更為奇怪的是這個“肉團”原來割下來幾塊肉的地方沒過幾天便又重新長好。有的人就說這是傳說中的太歲,誰吃了就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那么這個肉團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生物體,它是否是傳說中的太歲呢?
陜西周至縣發現不明生物體的消息,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傳開,許多新聞媒體進行了大量報道。而這些報道也引起了西安一些科研機構和院校的重視。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因為當地村民傳說這就是太歲,因為太歲本來就是一個帶有色彩的一個東西,然后各種各樣的說法很多很多。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社會上打電話的,各界打電話的,問詢的人特別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西安)市科委指示西北大學盡快拿出科學結論來。
1992年9月的一天,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受命前往吳風蓮家進行科學調查。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因為系上當時給我交代說是發現了一個動物,但是我去了以后根據這個動物的特性一看,沒頭,沒身子,當時的形態它是一個近似橢圓形的,中間比較厚,邊緣比較薄的,這么一個橢圓形的一個東西,表面帶有褐色,然后腹側帶了一些純白色,當時用水一拍就跟肥豬肉差不多的那種感覺,所以當時我們非常吃驚,不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東西,但是根據外形,根據形態結構,當時初步判斷這有可能是一個生物,有可能是一個生物,但是究竟是不是,所以當時我提出來必須得做一個,就是說得取一點材料,帶回我們生物系得做一些實驗,
由于當時在現場無法判定這個生物體的種類特性,所以楊興中在征得吳鳳蓮的同意后,從肉團上切割了一塊當作實驗材料,馬上趕回西北大學進行科學鑒定。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首先是不是一個生物,那么從它的一個生命的特征再來做判斷,如果是生物的東西,就有細胞結構,那么這個細胞通過細胞的結構以后,就可以判定你是植物,還是動物,還是其他的東西。
通過對這個不明生物體細胞學的鑒定,發現它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這就證明它確實是一個生物體。但是它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變大,是因為它自身生長的緣故,還是像死去的生物死尸一樣在水里泡大的呢?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在實驗室簡單測了一下呼吸的指標,通過儀器測了以后,這個東西有呼吸作用,就是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二氧化碳直接測定,就證明了它有一個代謝過程,有二氧化碳的產生,那就證明它是活的。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董兆麟:它繁殖的很快,它沒有鼻子,沒有眼睛,什么都沒有,它就那么一塊肉,肉呢,它是死的,放了三天以后它就發臭了,但是它不發臭,所以認為它是一種活的生物體,但是這個生物體目前的話,人們在整個生物界又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沒有對它進行鑒定。
雖然科學實驗證明這個肉團是一個活的生物體,但是由于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社會上關于太歲的傳說愈演愈烈。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太歲這個詞,在農村里面一直是源遠流長的,一直有這個太歲這一說,所以一旦土里頭挖出一個肉乎乎的一團的這個東西,老百姓都認為是太歲。從我小的時候人們就說,老人經常給我講這些事情,講過去誰家蓋房子的時候,挖地的時候挖了個太歲,從此那一家就敗落了,還有死人的,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所以這個在關中這一帶老百姓廣為流傳的一個事情,所以一旦河里挖出這么一個怪怪的,像個肉,又不腐爛沒有任何味道東西,他們第一印象可能是太歲。
這是一種封建的執著程度的描述,是卦中詞,也有"破"的說詞。
用優質野生太歲肉靈芝做個例子(野生太歲品質好差直接影響泡出的太歲水的品質),得到太歲后先要對野生太歲肉靈芝進行凈化,凈化就是清洗太歲表面泥土和釋放出太歲肉體內的其他物質,這樣太歲肉靈芝才能泡出優質的太歲肉靈芝水。首先要多次清洗野生太歲肉靈芝的表面,包括太歲表皮褶皺內的雜質,清洗后放到清水中,過幾天在重復幾次以上程序。
一般把野生太歲放在陶瓷或玻璃容器中,最好是泡酒用的玻璃容器,帶塑料水龍頭的那種,便于以后放泡好的太歲水用。注意事項:不能用金屬容器泡野生太歲,否則野生太歲肉靈芝顏色會發生明顯改變。玻璃容器要全新的,否則泡出的太歲水會串味。
容器大小一般約為太歲體積的10倍,比如太歲為一斤500克,500克重量單位約等于500毫升容積單位,朋友注意是約等于,那么500*10倍=5000毫升,一斤左右太歲用5000毫升的玻璃容器就行,容器要有蓋子,泡太歲水的時候一段時間內要打開蓋子交換空氣。
泡太歲肉靈芝水時在容器中加入太歲本體積5倍左右的礦泉水,對水質也有要求,建議用優質礦泉水、山泉水、沒污染的井水,水質的優良直接關系到泡出太歲水的品質。太歲劉先生建議前2、3個月內泡出的太歲水要全部換掉2次,這樣能保證太歲水的優良,可以養魚養花用。
接下來把內裝太歲與一定比例礦泉水的容器,放在室溫下避光處(注意野生太歲肉靈芝非常不喜歡陽光的直射),靜止3、4個月后就可以取出一斤泡好的太歲肉靈芝水,直接內服就可以了。喝泡好的太歲肉靈芝水也可增加溫度或調節口味服用。
太歲又稱“肉靈芝”,現代科學認為太歲是大型粘菌復合體,靠孢子、菌絲繁殖,有很強的生命力,只要環境合適就能一直生長下去,也能隨意切一塊然后再生。
但太歲這種再生能力與我們常見到的壁虎、螃蟹等再生能力是不一樣的。一般一般有絲分裂增殖,螃蟹、壁虎等細胞全能性能夠被機體更好地控制,只要沒死去,就可以在斷肢處重新生出肢體。而粘菌的繁殖則是靠孢子和菌絲,也就是說一塊太歲其實不是一個生物個體,而是菌類的集合體,集合體與多細胞生物還是有區別的。
古代時被認為是藥中的上品,具有補中益氣、增智慧等作用。因為本身生長環境在地下幾十到幾百米的范圍內,地下空氣含量很低,因此太歲喜好厭氧環境,放在水里也是一種隔絕空氣的方式,太歲能夠在水中較長期的生存。太歲曾被認為在水中可以不爛不腐,但卻也會逐漸吸收水中的礦物質,等到水中無礦物質了就不再適合太歲生存了。
現在太歲被應用于多領域,比如含有較多抗腐化物質,可以用來開發天然的食品防腐劑,也因為含有迄今發現的最強的生物活性物質,也可以用來開發藥品。野生太歲肉靈芝都是長在土里,生長速度又很慢。朋友們也都知道太歲肉靈芝有神奇的保健治病的效果,但有些人不明白,認為是吃太歲肉保健治病,此觀點是正確的,但是太歲生長速度特別慢,而且價格高一般人很難承受,如果吃太歲肉保健治病就好比是殺雞取卵,得不償失。
如果太歲肉靈芝長時間離開水,就會慢慢脫水變干,當水分蒸發到一定程度,太歲肉靈芝就會進入到休眠狀態進行自我保護。這樣就不利于太歲的生長,所以太歲肉靈芝在水中的環境最適合。
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