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又稱肉靈芝,太歲是古代帝王養生佳品,十分稀有,是百藥中的上品,《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
太歲肯定是沒有治百病的功效,只是人們的一種信仰。
“太歲”是一種粘菌復合體,主要靠孢子、菌絲繁殖,其再生能力也很強,可隨意切割,能再生。中科院吳階平、石學敏院士等專家認為:人類疾病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外源性由人類以外的生物入侵引起的,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病原感染。二、內源性疾病多是免疫系統異常和組織器官老化所引起的,包括腫瘤,造成的死亡遠超過外源性疾病。調節免疫系統和延緩組織器官老化,可能會先從真菌中發現,“太歲”主成分PQQ用于免疫力調整、癌癥、糖尿病、甲亢等疑難雜癥治療效果明顯,或會給醫學界帶來新的曙光,給疾病治療帶來劃時代的革命。
太歲,又稱肉靈芝,為傳說中秦始皇苦苦找尋的長生不老之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確有記載肉靈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類,可食用、入藥,奉為"本經上品",功效為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山海經》稱之謂“視肉”“聚肉”“太歲”“封”,乃古代帝王養生佳肴。經中科院吳階平、石學敏院士等專家研究發現“肉靈芝”主要成分PQQ用于免疫力調整、癌癥等疑難雜癥治療效果明顯,冠有“生物和氏璧”之美稱。
太歲是長在土里的。大部分的野生太歲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深林中。雖然太歲比較適應寒冷的環境,但其生長的土壤需要濕潤又柔軟,多以適應太歲生長的地方很少。
我國發現太歲最多的地區是東北,東北廣袤的森林是太歲生長的最佳土壤。太歲有時候被落葉覆蓋,生長在松軟的土里,找太歲的時候最好是帶個鏟子,挖一下比較松軟的土壤。太歲營養價值極高,而且入水不腐、不臭,相傳可以吞噬一切水中的病毒細胞,所以很有傳奇色彩。
據說是秦始皇找的''不老藥''傳說秦始皇當年苦苦追尋的“長生不老藥”就是這種肉靈芝,肉靈芝是否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尚無科學依據,但是肉靈芝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具有極大的養生功效。肉靈芝除了對癌癥的顯著療效外,還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的疾病,研究發現肉靈芝可以治療糖尿病,有降血脂的神奇功效,同時對肝病、腎病和消化道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
民間關于太歲傳說很多,主要來源于傳統醫學,《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久服輕身不老”,因此有人拿太歲泡水希望延壽。但其實太歲就是黏菌集合物,沒有那么強的功效。
在尚未進入科學時代的古時候,人們對于各種生物缺乏系統性的研究,而古代人類也確實有探索各類生物的需求。第一個目標是為人類找食物,人類在各大陸上不斷地遷徙,遷徙的歷程中就會遇到新鮮的動植物,于是就需要嘗試,看能不能吃,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可能產生于這樣的歷程;另一方面就是為人類找藥物,世界各地的原始醫學都是以考自然界的動植物為藥物,動植物種類繁雜,體內含有的化學物質自然是不同的,像水蛭也就是螞蝗,在吸血的時候會釋放抗凝血的物質,在現代可以被當作藥物應用。
太歲就是在人類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的一種生物生物體,唐《酉陽雜俎》中記載了“太歲”具有“蠕蠕而動”的生命活動特征,長得像肉一樣,因此古代人也希望搞清楚太歲到底有啥用,或許想過吃也嘗試過,但很顯然這種長得跟肉跟真菌塊一樣的東西不大好吃,于是古人也想到了將其入藥,但是太歲入藥無非是泡水或者添加其他藥材煎水喝,在我國傳統醫學中用到太歲的藥方也并不多,常見常用的藥方反而是那些藥性中和具有調理作用的,比如小柴胡湯,重點在于調和陰陽,具有和解少陽之功效。
根據現代研究,太歲其實是黏菌、真菌的集合體,它們長在地下,以腐殖質分解產生的碳氮、有機物為生,民間有俗語“在太歲頭上動土”。不過這里的太歲已經不是土里長得太歲了,土里長的太歲并沒什么可怕的,也因此在古代被開采作為藥物,但更多的是在耕種的過程中被無意發現的,發現后人們不知道這玩意兒是啥,就會將其拿去給對生命理解最深的人,在古代也就是帶給醫生。但不同的太歲團含有的生物種類還有不同,導致太歲團存在很多差異。
按照現代生物學的一般分類標準,太歲不是某種生物,也不能算某類生物,不同的太歲團因為含有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差異,就導致太歲的顏色、外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塞進嘴里,估計口感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太歲團中有時候也會產生液體,或許是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或許是黏菌細胞體被切斷后滲出的細胞液,在現代科學分析中,太歲的細胞結構為何形成和為何聚成如此規則形態,以及它的醫藥價值仍然是謎。
太歲因為粘菌團的不同,可能有一些具備毒性,所以盲目地吃太歲或者用太歲泡水都是有一定風險的,拿來收藏研究沒什么問題,吃喝就可能導致急性中毒或者慢性的致畸致癌作用,絕大多數專家都建議不要盲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