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易經》八卦中“乾、坤、離、坎、震、巽、艮、兌”其實還有許多的意思的,說幾天幾夜都說不完。但是大多數是指方位、六親。大意如下:
1、乾卦,為西北方,主父親。
2、坤卦,為西南方,主母親。
3、離卦,為南方,主中女。
4、坎卦,為北方,主中男。
5、震卦,為東方,主長男。
6、巽卦,為東南方,主長女。
7、艮卦,為東北方,主少男。
8、兌卦,為西方,主少女。
子(鼠)對應方位:正北方(坎宮)丑(牛)寅(虎)對應方位:東北方(艮宮)卯(兔)對應方位:正東方(震宮)辰(龍)已(蛇)對應方位:東南(巽宮)午(馬)對應方位:正南方(離宮)未(羊)申(猴)對應方位西南方(坤宮)酉(雞)對應方位:正西方(兌宮)戌(狗)亥(豬):對應方位:西北(乾宮)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在一些記載古仙魔妖怪文學作品,是引導如今網絡小說大格局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就讓我們談一下一些譬如《封神演義》、《平妖傳》、《西游記》、《搜神記》、《山海經》等等所記載的妖魔鬼鬼怪。
妖魔鬼怪之神獸篇:
但凡是華夏兒女,甚至一些喜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都是聽說易經八卦,尤其是八卦這個以圖像來詮釋萬物生死的圖畫則更為神秘,但是有多少人明白,其實這八卦之中還藏著不少可愛的小動物,名曰神獸。
陰陽魚:又名倆儀即太陽燭照,太陰幽熒二圣。
太陽燭照
太陽燭照是古代神話中,兩儀中的絕對至陽氣與太陽之精共同所化的圣獸,為宇宙諸天中最強大尊貴的圣獸,曾被稱作圣神。
燭照的外貌是一個巨大的黑色球體,有人認為燭照造化萬物。眾所周知,燭照就是太陽,太陽燭照,與太陰幽熒共同化生四象圣獸。
在中國神話學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太陽燭照即山海經燭龍傳說在民間的神話變種。但這一說法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同,甚至屢遭駁斥。
也有學者認為燭照的黑色球體形象是中國古代觀察到了太陽黑子的佐證,并認為燭照是先民對太陽黑子的神話印象。
更多的人認為太陽燭照的源起是中國古代先民早期的太陽崇拜結合古創世神話后的自然崇拜。
太陰幽熒
太陰幽熒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由兩儀中的先天至陰氣與太陰之精共同所化的圣獸,為宇宙諸天中僅次于太陽燭照的圣獸。與太陽燭照不同的是,雖然太陰幽熒也曾被稱作圣神,但更多的記載將其稱作往圣。
幽熒的外貌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白色的中空圓環,太陰幽熒代表的是夜空中最美麗的星辰,人類夜晚的守望者——月亮。與太陽燭照共同化生四象圣獸。
在中國神話學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太陰幽熒其實是嫦娥神話在民間的變種。但這一說法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同,甚至屢遭駁斥,這與太陽燭照的遭遇可以說頗為相似。
也有學者認為白色圓環形象是中國古代觀察到了月面環形山的佐證,并認為幽熒是先民對月中環的神話印象。
更多的學者認為太陰幽熒的源起是中國古代先民早期的對月亮的崇拜結合古創世神話后的自然崇拜。
據一些人的考證,太陰幽熒的光環形象也有可能來源于先民對月亮造成的日全食的崇拜。
四象:天之四靈
青龍
在中國,龍是神物,也是皇帝的象征,而青龍則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龍是漢民族所敬奉的神獸,是吉祥雄偉的象征,由于崇拜意識,后演變為祈求豐收、祈求平安的漢族民俗活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象成為龍的形象,因位于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又有龍性淫的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
白虎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白虎是西方保護神、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是由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所組成。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因西方屬金,色白,故稱白虎。
代表的季節是秋季,根據中國古代傳統觀念,秋季為肅殺的季節,而且處決犯人多安排在秋季,即是常說的秋后問斬。
所以白虎主殺,被認為是殺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轉世的,例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很多與軍事有關的地方和事物都以白虎命名,例如:象征軍隊指揮權的虎符,象征威勢的白虎旗,水滸傳中林沖誤入的軍機要地白虎節堂等。
朱雀
朱雀是四靈之一,為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朱雀。
近代由于受到西方不死鳥浴火重生的神話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華人在翻譯與認知上也有把不死鳥當成朱雀的情況。
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
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北方的靈獸,形象是黑色的龜與蛇(或龜蛇),代表的季節是冬季。
八卦:禮記四靈及四兇
禮記四靈編輯
麟
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是應龍的后代,與鳳、龜、龍在禮記中被稱為“四靈”。
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文》:“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獸也。”段玉裁注云:“狀如鹿,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因而被稱為"仁獸"。
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
鳳
鳳凰是中國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丹鳥、鹍雞等。
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后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是鳳凰的原型。
龍
黃龍
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常用來象征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是多種動物集合而成的一種神物。龍作為中國古人對多種動物和天象融合創造的一種神物,實質是祖先對自然力的神化和升華。
龜
《山海經.西次四經》:“崦嵫之山.....其陽多龜。”
《玄中記》云:“千歲之龜,能與人語。”
《述異記》上云:“龜千年生毛,壽五千歲謂之神龜,萬年謂之靈龜。”
四兇
梼杌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后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梼杌是顓頊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和窮奇一樣,梼杌后來也成了四兇之一。
窮奇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
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黃貝;嬴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四兇之一,用來形容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背信棄義之人。《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窮奇的來歷,“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神異經》云:“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斗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為大惡之獸。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蜪犬北。一曰從足。”
饕餮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云:“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云:“周期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云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混沌
《神異經》里的混沌,就是被人類丑化了的混沌。
它把混沌說成是一只像狗又像熊的野獸,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見,有腿卻不能走,空有一個肚皮卻沒有五臟六腑,且德行極壞,遇著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蠻勁去抵。
《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
先天伏羲八卦中的數字是八卦的排列次序:一乾二兌三離四震八坤七艮六坎五巽。數字由一二三四,然后八七六五,反映了陰陽相互消長,物極必反的自然現象,后天文王八卦的數字是這樣的: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八卦代表了早期中國的哲學思想,除了占卜、風水之外,影響涉及中醫、武術、音樂、數學等方面。
先天八卦圖通常與太極圖搭配出現。太極和無極代表中國傳統信仰(儒,道)的終極本體“道”。
卦形記憶歌:宋代朱熹的《周易本義》寫了《八卦取象歌》幫人記卦形: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八卦的類型:分為先天八卦、中天八卦、后天八卦。
八卦的五行:只論后天五行:乾、兌為金,坤、艮為土,震、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
八卦配九宮:有先天配法、后天配法、太乙配法。
易經當中已經包含了三十六計,因為孫子兵法與是孫武所著,而孫臏所著的孫臏兵法就是在其的基礎之上做出的總結,三十六計的出處就是在孫臏整理孫武的孫子兵法的同時而形成的一套策略的典籍,而孫武與孫臏都是精通易經的高手,并且當時孫臏的老師鬼谷子也是一個精通易經的高手,因此可以說明易經中的某些卦象可以用三十六計來演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