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這樣的啊:
夫妻關系和諧是婚姻和諧的首要因素,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夫妻和睦相處,構建和諧家庭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思想。儒家把夫妻關系列為三綱之一,對夫妻道德予以高度重視,并提出“夫義婦順”的行為模式。班昭作《女誡》,對儒家的夫妻道德做了總體說明:“夫婦之道,參配陰陽,通達神明,信(誠)天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也。是以《禮》貴男女之際,《詩》著‘關雎’之義。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賢則無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妻關系本系于天地之德,它直接影響家庭德的、社會的安定和風教的純樸。
在儒家的論述中,由許多經典言論論述了夫妻關系的和諧之道,這里摘錄一些,并作些注解,以供現代家庭參考。
身(1)不行(2)道,不行(3)于妻子;使(4)人不以道,不能行(5)于妻子。——《孟子?盡心下》
注釋:(1)身:自身。(2)行:遵循。(3)不行:指道不實行。(4)使:支使。(5)不能行:命令不能被服從。
注解:古云:“正人先正己”,作為丈夫,如果自己不遵循道行,那么妻子也會逆道而行;不合道義的隨意驅使妻子,妻子是不服從的,即使是迫不得已,那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此即“身不正言不行”也。現代社會,有些夫妻,丈夫的行為不檢點,對妻子也是恣意所為,這勢必破壞夫妻的感情,影響家庭的和諧。
夫和妻柔。——賈誼:《新書?禮》
注解:夫妻之間,講究的是丈夫和順、妻子溫柔,這是營造夫妻恩愛感情的基礎。如果夫妻脾氣暴躁,那么是無益于和諧的。
夫為夫婦者,義以和親,恩以好合,……恩義具廢,夫婦離矣。——《后漢書?女誡》
注解:夫妻之間,遵循道義才能和睦相親,夫妻恩愛才能百年好合,否則夫婦之名不再,離婚也就不遠了
夫不義則婦不順。——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注解:丈夫無義,妻子也就無情,無情也就不順從。夫妻之間應該有情有義,婚姻才能長久。
修己以潔,奉長以敬,事夫以柔(10,撫下以寬(2),毋使君子見其輕易,此之為禮法,自然重于夫。——《遼史?列女列傳》
注釋:(1)柔:柔順。(2)撫下以寬:以寬惠撫育后代。
注解:做妻子的如何才能受到丈夫的敬重呢?潔身自愛、孝敬長輩、溫柔待夫、寬撫后代,這是禮義之法。否則,就是輕浮,是為君子所不齒的。
君臣夫妻,俱以義合,……夫禮有以情作者(1),父子夫婦之類是也。……情者,人之深心,愚智之所共(2)也。孰有愚者而忘其妻子乎。——《全唐文》卷一三一王績:《重答杜使君書》
注釋:(1)作:興起,制作。(2)所共:所共有。
注解:夫妻是因有情有義,才結合在一起的,情發自人的內心,為所有人所共有的,有了情義,即使是愚者,也不會忘了自己的妻子的。
夫婦之際,恩情猶甚,……平日有如賓之敬,齊眉之(1)誠。——李贄:《焚書》卷二《書答?與莊純夫》
注釋:(1)齊眉:比喻夫妻相敬相愛。
注解:舉案齊眉、相敬如賓,這是夫妻恩愛的表現。
婦之于夫,終身攸托(1),甘苦同之,安危與共。——張履祥:《楊園先生集》卷四八《訊子語下》
注釋:終身攸托:一生所托。
注解:妻子是丈夫一生的寄托,因此丈夫應該與妻子同甘共苦,共渡安危。否則,只能“大難臨頭各自飛”了。
不恕于妻而能恕人,吾不信也。——唐甄:《潛書?夫婦》
注解:丈夫應有寬恕之心,不能寬恕自己的妻子,而能夠寬恕別人,這是為他人所不信的。
夫妻反目(1),不能正室也。——《周易?小畜》
注釋:(1)反目:不和。
注解:夫妻反目為仇,整日爭吵不休,哪有和諧?
夫婦和而后家道成。——程允升:《幼學瓊林?夫婦》
注解:夫婦和睦,家道才能成就和諧,古云“家和萬事興”,家和首先是夫妻和。
夫妻之道,以和不以私(1)。和則順于父母,私則妨于兄弟(2);和則不失其情,私則不保其終。好內(3)者,君子之大戒;戒私也,非戒和也。——唐甄:《潛書?居室》
注釋:(1)私:偏愛。(2)妨于兄弟:傷害兄弟親情。(3)好內:偏好妻子。內:指妻子。
注解:夫妻組成的是一個小家庭,小家總是生活在大家庭之中的。因此,家庭和睦之道,是以和為基準的,和而沒有偏愛。和才能孝順于父母,才不會失去親情;有所偏愛則會傷害兄弟的親情,弄不好還會影響夫妻的關系,使夫妻關系不能長久。所以,做丈夫的不能一味地偏愛妻子,戒除偏愛目的是為了和諧相處。
夫婦正,然后萬事無不出于正。——李贄:《焚書》卷三《雜述?夫婦論》
注解:夫婦關系端正無礙,萬事也就自然正而不邪。此所謂“正行先正身”之說也。
現代社會,夫妻之間矛盾重重、感情破裂,導致離婚率居高不下。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的還是現代夫妻缺少一種家庭責任感,沒有了責任感的婚姻,其最終結果只能是走向離異。儒家關于婚姻倫理道德的論言,雖不是金科玉言,但它對于現代夫妻構建和諧婚姻還是有所補益的。
道家對婚姻倫理沒有多少論述,把婚姻主要解剖為性:
道教方術有一個內容龐雜的神秘主義體系,它包括養生術、外丹、內丹、齋醮及雜術等。養生術又有煉氣、日曝、辟谷、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飲食調養等等。
煉氣之法是一種與瑜伽術相關的神秘的修煉方法。
日曝之法并非今日所稱日光療法,它也有一些玄妙的機理和神秘的程序,男子手執一日字,將身體暴露在日光之中為"吸日芒之法"。而女子則手執黃紙之上黑色的"月"字,將身曝于月光之下。男女有別,遵循了男陽女陰的陰陽五行學說。
辟谷即不食煙火谷米。《山海經》說:"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谷,心如淵泉,形如處女。"這里講的是一個神仙的事。
東晉道士葛洪的《抱樸子·對俗篇》中有兩則辟谷的故事。其中一則引陳仲弓的《異聞記》稱某郡人張廣定避亂時將四歲女藏在有豎洞的古冢中,只給了數月的干糧和水,三年后回來,本欲收女兒尸骨,哪知她還活著,原來是斷糧之后學著墓中一動物,以吸氣為生。張廣定找到那個吸氣的動物,原來是只大龜,道教宣揚的辟谷故事均是無法查實的神仙故事,十分怪異。道士也有辟谷的,不過并非什么也不吃,而是食些松籽之類不尋常之物,而那些什么也不食的"辟谷"者多半是沽名釣譽,明里吸氣為生,暗里偷食五谷者。1989年前后,鄭州無線電廠退休工人谷報國自稱"山泉公"教人"辟食功",在北京廣播器材廠等處作報告,"帶功講課",致使"辟食"者餓死無數。(涂建華:《走出騙局》,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頁)
氣功師嚴新也宣傳辟谷之功,并認為辟谷而不餓,反而精神充沛是因為"打開了自身的'營養庫存'--貯藏有人體的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生命材料。"(郭慶華:《中國超人術》時代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 第97頁)現代氣功中的辟谷功法,繼承了道教"辟谷"養生之術,并且將"辟谷術"進一步夸張和神秘化。
導引即身體的伸縮活動,是一種比較溫和的體操,可能是由巫師祈雨時的舞蹈演變而來。導引后來又稱為功夫、內功。李約瑟認為,導引的思想基礎可能是上古中醫的觀念,即認為身體毛孔容易阻塞,毛孔阻塞則引起血液壅滯和疾病。導引之外,又有按摩之術。今天的太極拳、鶴翔樁是典型的導引體操。
房中術被作為教理討論并操作,在儒教和佛教都是不可想象的,但道教做到了。對于人類最為敏感的隱秘的性技巧的研究,在生理學上頗有意義。馮友蘭先生說:"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太反對科學的神秘主義體系",即與此有關。當然,道教的煉丹術對近代化學、醫藥學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
房中術之所以能被道教研究,與"陰陽說"的盛行不無關系,陰陽二氣說以二氣解釋世界,而男女即典型的陰陽二性實例。因此道家認為性不但不是成仙的障礙,反而是重要的幫助。男女私下練習性行為的工夫,叫"陰陽養生之道"。其目的是借還精以保全精與神。同時兩性要彼此采補滋養,如《玄女經》所說的"一陰一陽相須"。
明代已有房中術方面的書籍,也許還早些。1903年葉德輝收集《素女經》、《玄女經》、《玉房秘典》、《洞玄子》和《天地陰陽大樂賦》而編成《雙梅景暗叢書》。唐代詩人白居易有個弟弟叫白行簡,據說《天地陰陽大樂賦》即白行簡撰。日本的《醫心方》成書于公元982年,但直到近千年后的1854年才出版,它和《玉房指要》都收存了許多古代房中術的片斷資料。
房中術中大多并不離譜,但離譜的則離得很遠,比如"采陰補陽""還精補腦"等。陳忠實《白鹿原》中有個郭舉人,娶下了叫小娥的二房,"不為睡覺要娃,專意兒是給他泡棗的。每天晚上給女人的那個地方塞進去三個干棗兒,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掏出來洗干凈,送給郭舉人空腹吃下。" (陳忠實:《白鹿原》,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頁)道家的"采陰補陽"本義是男性"交而不泄","數易女而莫數瀉精"。由于"女性性交的高潮快可以加強男性的生命力,因此男性的性行為要盡量延長,以達到采陰補陽的目的。" (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頁)這些方法到了小說里,已變成了泡棗的方法,而且這種說法在民間還有很多大同小異的版本,絕不是小說家空穴來風。但是,這種方法能達到"補陽"的效果嗎?《白鹿原》中說"郭舉人自打吃起她的泡棗兒,這二年返老還童了"。
"還精補腦"之術在《后漢書》中有記載,書中說冷壽光行容成之術以致長生。所謂還精,即在射精之時壓迫陰囊與肛門之間的尿道,使精液進入尿道,以后與尿一同排出體外。對此,道家并不知情,他們以為精子上行,故能滋補身體。道家稱還精為"黃河逆流"。據說,在民間行容成之術者,還大有人在。
道家宗教行為中最令人驚異者,是將一般的婚姻生活與個人私下修行的功夫公開化,成為一種儀式。這種儀式叫"中氣真術",又叫男女"合氣"。該術始于公元二世紀張良和張道陵時期,到公元400年之際,在孫思邈的領導下,已經很普遍了。"合氣"之術的目的是"釋罪",行于禁食之后,當新月和滿月之夜,首先有一種舞蹈,叫"龍纏虎弄",繼而是公開作宗教性的結合,或者是會眾在廟中的廂房內運用各種技巧作連續的性交。這種會眾輕視階級、重視人文、不分貴踐打成一片的性交儀式,令苦行的佛家和道貌岸然的儒家瞠目結舌。
在氣功宗派繁多的今天,房中術又有沉渣泛起。據報道,已于1994年取締的非法組織國際氣功科學聯合會主辦的報紙《國際氣功報》上曾經刊登廣告,舉辦函授班傳授道家"玄覺丹道"、"陰陽雙修"。
除了養生術,道教方術還有外丹術、內丹術、齋醮及雜術。練內丹即練身內之氣,利用閉氣等方式使氣牢固于五臟,不泄于外,精氣神混為一丹,以此"長春不老,與天齊休",亦即練丹田之氣。現代氣功中真氣、丹田之氣、經絡之氣、臟腑之氣以及放松法、呼吸法、行氣法、入靜法、意守法等修煉理論和方法,均從內丹理論而來。外丹術包括黃白術和金丹術。用種種技術煉出的金丹包括大還丹(氧化汞、氧氣鉛)、小還丹(硫化汞),輕粉和粉霜(汞的氯化物)等,隋唐練丹達到高潮,唐朝有許多皇帝誤服金丹而死。當然,煉丹也發現了固體王水的制作和雄黃的煉成,發明了火藥。《道藏》中關于外丹術的著作有約百種。齋醮及雜術包括齋醮、符祝、禁咒、步罡踏斗、乘躋、五遁、守庚申、拘魂制魄法、變化術等。
陰陽五行說是道教的思想基礎,它貫穿于道教的宇宙生成論、神仙系譜、丹道方術的各個方面。在丹道方面,"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言坎、離、水、火、龍、虎、鉛、汞之法象,而配以陰陽五行昏旦時刻為進退執行之符候。道家方術如占候、望氣、星命、奇門遁甲、堪輿等,更是離不開陰陽五行。道家追求長生不老,這是很有吸引力的。漢武帝就是個追求長生不老的皇帝。有個叫李少君的,自稱會長生不老之術,投皇上所好,來到了長安。此君五十歲年紀,卻自稱七十歲,讓人有仙風道骨之感。少君說"致 物和丹砂可以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推銷他的煉丹理論。可是還未傳授完長生不老之術,此少君就死了,令漢武帝十分惋惜。武帝居然沒有想到這一層:既然少君得道成仙了,怎么說死就死了呢?
同樣的笑話在蘇聯也鬧過。博戈莫列茨研究成功了一種有關長壽的理論。他宣稱,人可以活到150歲。斯大林對這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很感興趣,所以一直非常關心他的研究工作,博戈莫列茨的任何要求都得到了無條件的滿足,物資和精神雙豐收。他被斯大林授予各種獎章和榮譽稱號:科學院院士,斯大林獎金獲得者,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博戈莫列茨于1946年去世,終年65歲。斯大林比漢武帝開竅一些,他頓悟道:"看來,這家伙把大家都騙了。"
姻緣一事道教本無涉及,這事本來就是命的事情。而且月老是民間傳說中來的,道教少有涉及。穩固婚姻感情的和合二仙。牽橋搭線這事情都是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奈何
在莊子故內有一段十分感人的"求姻緣"故事...
大意是他死了十分恩愛的老婆,一位朋友去見他,竟只哭了三聲后,便大笑起來...
他朋友十分奇怪問他為何如此?他回,一土豈希?(意為為她升天化糞而樂翻天中!)
另日本"一休"老時,愛上一妓女,妓女死后,在新年時,找妓女的連體骨四處行法...
一遇情侶便十分祝他倆(意為二皮相愛新年去地獄的時間又近了...值得供祀吧!)
因手拿世人不喜之物"妓女連體骨",因人見之為厭...又明他叫"狂僧"了
以上二故事能令你明白"道教中怎樣求姻緣"的"宗教觀"嗎?
道教中的婚緣是指婚姻吧。 道家最講究的是隨緣, 如果非要有一段情緣的話,你也必須要盡了它,盡了人道盡天道,這是道家修行的根本。
佛教講因緣,因果通三世。世間種種皆是因緣果報。作為一種因果,種因的人是你,靠你的自力,而非哪尊菩薩能給予的。欲知今世因,前身做者是。欲知來世果,今身作者是。一切都在你的手中,靠自己去把握,努力。相遇也是前生緣。去珍惜,去加油吧有情人終成眷屬
一切因緣生 萬般不由人 一般的事情都是早就定好的了
緣分有早晚 婚姻也是有長短 也不必如此 執著起心!一切自然而然為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