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易經屬于道教,易經屬于五經之一嗎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八字財運五行缺失

    內容導航:
  • 周易是儒家還是道家呀?
  • 易經是道家還是儒家
  • 《易經》究竟是道家經典,還是儒家經典?
  • 易經屬于道家還是儒家
  • 《易經》是什么???
  • 易經是什么東西
  • Q1:周易是儒家還是道家呀?

    易經既是道家的,也是儒家的。

    《易經》,承載了歷史使命和任務,雖不乏文采和哲理,是道家重要經典之一,相傳系周人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周易》名列五經之首,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發展,中華建筑、音樂、醫學、紀年等等,無不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就連《論語》中也多處引用《周易》的詞語。 ?

    總評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哲學巨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

    《易經》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系。

    Q2:易經是道家還是儒家

    中國哲學素以儒、道互補而著稱。儒家的經典是“五經”,按漢代以后的排列,它們分別是《易》、《書》、《詩》、《禮》、《春秋》;道家的經典是“三玄”,按魏晉以后的說法,它們分別是《易》、《老》、《莊》。在這里,我們會發現一個饒有興趣的現象:歷史上徑渭分明的儒、道兩系,竟均以《易經》為自己的哲學經典。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后世的學者爭相以前人的經典作門面,還是儒、道兩家本出于一源?從這一意義上講,探明《易經》與儒、道之間的聯系,便成為中國哲學史研究所應解決的首要課題。
    然而遺憾的是,也許是由于年代的久遠、資料的匱乏、文獻與傳說的真假難辨,檢閱諸多版本的中國哲學史,這一問題卻始終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而是有意無意地被忽略掉了。于是,談儒者始于孔、孟,說道者肇自老、莊,而在此以前的中國哲學,則只留下混沌不清的一個疑團。
    B
    從時間上看,《易經》恐怕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本書了。從內容上看,這本書的直接目的顯然是用于卜筮。卜筮術起于何時,至今難以考定,《周禮·春宮·大卜》有所謂“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的“三易”之法。由于年代的久遠,夏之《連山》、殷之《歸藏》早已失傳,唯周之《周易》保存了下來。現存《周易》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易經》,記錄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另一部分是《易傳》,這是對《易經》部分的解釋和發揮。《易經》與《易傳》不僅成書年代相差了數百乃至上千年,而且內容上也有相當大的距離。前者文風簡樸,專注卜筮;后者著意發揮,兼及社會人倫之事。因此,哲學界有一種傾向,認為《易傳》是一部哲學著作,屬于儒家經典或道家著作,而《易經》則只是一本卜筮之書,除包含了一些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之外,沒有太多的哲學價值。
    這種簡單化的處理給我們留下了三點疑問:第一,從文本之間的關系來看,《易傳》之所以能夠從《易經》中引發出大量的哲學思想,難道是偶然的嗎?第二,從文本之外的影響來看,如果說儒家對《易經》的發揮是偶然的,那么《易經》對道家的影響也是偶然的嗎?第三,在上古時代,也就是在人類的智慧剛剛形成的時代,我們難道能將卜筮思想與哲學觀點截然分開嗎?
    所謂“哲學”,簡單地說,就是人們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它包括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自身命運和價值的認識。在上古時代,這種認識不可能不體現在先民的卜筮活動中,因為這種知天而務事、通神而佑人的活動本身就體現了人們對宇宙萬物的總體把握和規律性探尋。這種把握和探尋無論在今人看來是多么的荒謬,但卻是上古人類竭盡心智的努力和嚴肅認真的追求,因而不可能不帶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因此,正像馬克思曾說過的那樣,“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我們也完全有理由認為,《易經》不僅是中國哲學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這種觀點絕非筆者所獨創,《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皆可引以為說。”
    C
    作為中國哲學的武庫和土壤,《易經》這部古樸而神秘的著作究竟給我們透露出哪些重要的信息呢?我們知道,《易經》的主體是卦象,至于卦辭和爻辭只不過是用來解釋卦象的。因此,要分析《易經》的哲學思想,首先必須從卦象入手。卦象,從微觀結構上講,是由“--”、“—”二爻組成的;從宏觀框架上講,則是由這兩種爻象不斷變化、不斷組合形成的流動而封閉的系統結構。如果我們從哲學的高度加以提煉,在微觀結構上,我們可以得到有關“陰陽”的世界觀;在宏觀的框架上,我們可以得到有關“周易”的方法論。
    那么,《易經》中的“陰”、“陽”或者說“--”、“—”二爻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這一“易學領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曾引起許多研究者的揣測和推斷。在諸多的揣測和推斷中,我覺得那種認為“—”、“--”二爻分別象征男女生殖器的觀點最能令人信服。這是因為:第一,從直觀效果上看。此說似比那些將“—”比作天之混然一體、將“--”比作地之水陸二分之類的說法更接近古人發自具象的聯想能力。第二,從發生順序來說,此說似比那些認為“—”、“--”緣自“九”、“六”之數據之類的說法更接近古人先具體、后抽象的思維邏輯。第三,此說不僅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而且也最能說明《易經》與儒、道之間的內在聯系。
    D
    恩格斯曾經指出:“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頁)在上古社會,種的繁衍作為人類自身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男女交媾與繁衍子孫之關系的發現,是人類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必要條件。這一秘密的發現不僅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而且也深刻地影響著先民們對于宇宙萬物的總體觀念。“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傳·系辭》)可以想象,當伏羲氏之類的古之賢者發現了男女交媾以生育子孫的秘密之后,便把這種知識擴而大之,不僅發現動物也是雄雌交媾的產物,而且認為整個宇宙萬物都是由兩種相反相成的原始生殖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于是便類比男女生殖器的形式,產生了“--”、“—”二爻,并推演出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以預測和把握人生、社會、宇宙的規律。因此,這里所謂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即是說近取自人類自身的男女之器,遠取自動物之身的牡牝之器,然后引申、推演,形成八卦。
    E
    與西方哲學相比,這種“陰陽”世界觀的形成,至少具有以下三重意義:第一,無論中國還是西方人的哲學思想,最早都是從生產實踐中來的,但是中國的哲學萌生于人類自身的生產,因而具有明顯的人文性和內傾性;而西方的哲學則發源于人類生活資料的生產(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因而具有明顯的科學性和外傾性。因此,西方人總是在外在的彼岸世界中尋找宇宙的根據和生命的寄托,而中國則是一種“反求諸己”的文化。第二,由“陰陽”而構成的中國哲學原型具有一種先天的二元論傾向,不承認任何一元的、獨斷的宇宙本體,這種傾向弱化了中國人的形而上學興趣,并導致了對宗教的排斥力。而由“水”、“火”、“理念”、“太一”之類組成的西方哲學原型則具有一種先天的一元論趨勢,這種趨勢強化了西方人的形而上學興趣,并導致了宗教的信仰動機。第三,從哲學史的角度看,外傾的、一元的、西方式的哲學原型容易導致相互排斥的哲學派別和體系,像中世紀的唯名論與實在論、近代的英國經驗派和大陸理性派、現代的科學思潮與人本主義都是如此;而內傾的、二元的、中國式的哲學原型則容易產生相互補充的哲學派別和體系,如儒家和道家便是如此。F
    《易經》對儒、道兩系的影響,不僅具有世界觀的意義,而且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如果說《易經》的世界觀表現為“陰陽”,那么,《易經》的方法論則體現為“周易”。“周易”二字,不僅僅是書的名字,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方法論的標志。簡單地說,“周”為周而復始,“易”為日月交替,前者提供了一種循環往復的卦象結構,后者提供了一套“簡易”、“變易”、“不易”的解卦原則,二者共同構成了一種素樸辯證的方法論。
    與西方哲學相比,這種“周易”方法論的形成,至少具有以下三重意義:第一,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古代人的思維方式均以素樸的辯證法為主要形式,即強調對立面的轉化、矛盾雙方的相互滲透和彼此融合。然而相比之下,古希臘雖然也有“中庸”的哲學觀點和“大宇宙”與“小宇宙”的思維框架,但遠不如中國的“周易”精神那樣古老、自覺和成熟。第二,從消極的意義上講,這種“周易”精神的存在從客觀上限制了形式邏輯的發展,使中國的名家學派遠不如古希臘的詭辯派那樣引人注目,也沒產生亞理士多德《工具論》那樣豐富而嚴整的邏輯學體系。這種影響甚至導致了中國人對于近代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本能的反抗和拒斥,即用素樸直覺的“系統論”來抵御近代科學的“機械論”。第三,從積極的意義上講,這種“周易”精神的發揚和光大,卻造就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古代文明,它不僅使中國古老的中醫、氣功、圍棋、京劇至今仍具有著無窮的魅力,而且使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學至今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G
    從世界觀上講,儒、道兩家是對《易經》陰陽思想的歷史性拆解。
    作為儒家學派的闡釋和發揮,《易傳》的突出特點就是將《易經》中原本混沌未明、主次不清的“陰陽”觀念倫理化、秩序化了。《易傳·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天。”這樣一來,“乾”、“坤”兩卦之間,不僅有了天地合德的意義,而且有了“統”與“順”的差別。這種由“雄”、“雌”引申出來的“天”與“地”、“統”與“順”之間的差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將成為代表父系社會倫理觀念的儒家哲學的理論基礎。
    與儒家哲學的命運有很大不同,道家哲學長期以來一直處在意識形態的非正統地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若尋找其最初的歷史根據,我們便會發現,道家一開始就是作為被推翻的母系社會的代言人而出現的。在這一意義上,老、莊哲學中的沒落情緒,可被視為被父系社會所徹底埋葬了的母系社會的歷史折光。因此,盡管道家哲學也是對“陰陽”觀念的歷史性拆解,但其側重點不在于提高“陽”的地位,而在于發揮“陰”的功能。
    從這種立場出發,道家對《易經》中的“陰陽”、“雌雄”、“柔剛”思想的闡釋與發揮,自然有著與儒家完全不同的側重點。《易傳·系辭》曰:“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陽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老子·四十二章》卻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易傳·系辭》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莊子·天下》卻說:“天與地卑,山與澤平。”《論語·陽貨》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老子·二十八章》卻說:“牝常以靜勝牡。”《易傳·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老子·七十六章》卻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論語·泰伯》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老子·二十八章》卻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NFDC3?。為天下?NFDC3?,常德不離。”《論語·憲問》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莊子·德充符》卻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孟子·公孫丑上》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老子·七十八章》卻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種陽與陰、雄與雌、剛與柔、動與靜、主動與被動、有為與無為的相互排斥,不僅表現了儒、道二系在兩性文化上的明顯差異,而且反映了《易經》“--”、中“—”二爻在邏輯上的分化與拆解。
    H
    如果說,從世界觀上講,儒、道兩家是對《易經》“陰陽”觀念的邏輯性拆解;那么從方法論上講,儒、道兩家則是對《易經》“周易”思想的歷史性發揮。
    首先,《易經》中有關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是從男人不同于女人,女人也不同于男人,男人離不開女人,女人也離不開男人,男女結合才能生兒育女,從而產生出新的男人和新的女人這種最最簡單的道理生發出來的。在此基礎上,儒家致力于人與社會關系的辯證統一,道家則致力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相互和諧。
    其次,《易經》中有關質量互變的辯證原理,最初體現在對卦象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此基礎上,從維護父權社會既有的統治地位出發,儒家的“中庸”思想旨在通過限制量變而防止質變的形式來保持現有秩序的平衡和穩定。與之不同,從對抗現有秩序的目的出發,道家則企圖利用“無為”和“促變”的形式,進行消極的反抗和顛覆。它們都是對質量互變原理的具體運用。
    最后,《易經》有關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思想,既有日月交替的變革精神,又有周而復始的理論局限。而這其中的貢獻與局限,也在儒、道兩家的思想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和發揮。儒家從“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孟子·滕文公》)、“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孟子·公孫丑下》)中總結出社會循環論的思想;道家則在“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十六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二十五》)的格言中表達了自然循環論的思想。然而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不過是《易經》中那個周而復始的卦象結構的放大而已。

    Q3:《易經》究竟是道家經典,還是儒家經典?

    易經是道家經典,因為易經講的理論更符合道家的思想,而且易經更多的是被道家人推崇。

    Q4:易經屬于道家還是儒家

    《易經》既屬于道家,又屬于儒家,是道儒兩家的知指導思想。《易經》之所以被道家和儒家奉為經典,是因為道家和儒家能夠從不同角度對《易經》進行闡述,并且能夠借用《易經》來對自己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推廣作用。
    《易經》簡介
    《易經》包括了《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的歷史地位
    1、《易經》內容豐富多彩,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千百年來,對中華民族、經濟、思想、文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2、《周易》被儒家作為經典奉為六經之首,經的文化思想一直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成為各種學術思想的先驅。

    Q5:《易經》是什么???

    好象是少林寺的經書,用來練內功的。不過老方丈說那個普通人不會練的,得先修佛法才能領悟里邊的奧秘。

    Q6:易經是什么東西

    在中國所有的經典當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叫做《易經》,通過學習這部經典,培養了無數的人成為優秀的杰出的人才,這本書的起源非常的不簡單,有兩句話,叫做“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經將近有九千年的歷史;而這個“三圣”事實上遠遠不止三圣,最早寫《易經》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后呢?神農氏作;神農氏死了以后呢?黃帝作;黃帝死了以后,堯帝接著作;堯帝死了以后,舜帝接著作;舜帝死了以后大禹接著作;大禹死了以后周文王接著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兒子周公接著往下作,這個過程大家可以數一數,八九位圣人,周公死了以后孔子接著往下作。 
    孔子在編訂經典方面做出非常了不起的偉大的貢獻,孔子見到《詩經》的時候,《詩經》有三千多首,所以他說我們的后人想把三千首詩經學完,那個難度太大了,所以他大筆一揮,現在《詩經》還有多少首?對,三百零五首。他看到《春秋》,他覺得,哎呦,這個《春秋》不行,我必須重新寫一部《春秋》。他看到《尚書》,看到《禮記》,他都覺得有問題,進行修改。唯獨當他看到《易經》,他有沒有進行修改呢?大家知不知道?他一個字都沒改,而且寫了十篇文章去贊美她去解釋她,這叫十翼。“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要不是孔子,我們到現在可能就真的完全讀不懂《易經》了。 
    《易經》的重要,可以用四句話來注釋,第一句叫做“群經之首”。首,是指其重要性,要超過所有其他的經典;也指其源頭的作用,中國所有的經典,可以說,起源都是《易經》;第二句,是“文化之源”,中國文化,儒釋道醫,每一個文化派別,它的源頭都在《易經》。比如說中醫,大家知道中醫講陰陽,講辯證施治,陰陽的概念就來自于《易經》,七日來復也出自《易經》,中醫開藥一般都是開七副;第三句,是“智慧之海”,里面充滿智慧,通過學習,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第四句,是“生命寶藏”。我們會給大家講講這個智慧的方面。 
    《易經》的起源非常不簡單,在中國所有的經典中,有一個現象,一部經典,凡是由圣人寫的,其能量都非常大,而且必須是由圣人寫的才能叫做經。我們知道《道德經》很好,對不對,是老子寫的,老子就是圣人,所以《道德經》非常有能量,由一個圣人寫的能量就非常大了,那么由很多位圣人共同寫的經典會會怎么樣呢?我們有一句話,“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這個真經指的就是《易經》,讀《易經》要比讀其他一萬本雜書都強。 
    歷史上有很多人對《易經》給了很高的評價,比如說藥圣孫思邈說過“不知易,無以言太醫”,一個醫生沒有學過《易經》,不能說是一個真正的好醫生。“不知易,不可為將帥”,這是唐代名相虞世南說的話,一個人不懂《易經》不能當宰相,不能當統帥,這些話可以換個角度,“不知易不可言軍事”、“不知易不可言教育”,這些話都是成立的。那么我們回過頭看一下,我們的醫生有幾個讀過《易經》、讀過《黃帝內經》的?很少。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有幾個讀過《易經》的,學過“蒙卦”的?很少,同樣也很少。所以我們的教育,醫療,房地產,是壓在我們身上的,新的三座大山,我們怎樣才能推翻這三座大山?所以聽到今天的課一定會有很多收獲,一會我們會告訴大家如何輕松地解決這三座大山的問題。這是從很多方面,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易經》不知成就了多少優秀的、杰出的人才。
    現在我們來看看《易經》到底有什么作用。 
    《易經》的思維方法,我們可以簡單地給大家講一些,讓大家體會《易經》的應用之妙。《易經》最簡單的思維叫做陰陽思維,《易經》最基本的思想,就是陰陽。大家不要小看這陰陽兩個字,非常有用,比如說陰陽就是白天跟黑夜,大家說,每天,是不是白天完了就是晚上?黑夜完了以后呢?就是白天,這就是晝夜更替,就是陰陽,對不對?那自然界有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人身上,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現象?大家思考一下,當你工作很難開展,領導也不重視你,群眾也不理解你的時候,大家想想這是在黑夜還是在白天?如果是黑夜,那么黑夜之后是什么?一定會有白天,這就是自然規律,對不對?但是我們很多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會怎么樣呢?會想不通,他認為我的黑夜到了,永遠都是黑夜了,所以他會選擇一個高樓,跟這個世界拜拜。這種人天天都有啊,天天都有這樣的人,他不知道原來黑夜之后還是有白天的,他認為自己的人生永遠都是黑夜,因為他沒有這個晝夜更替的概念,沒有陰陽的概念,陰陽是會轉換的。所以即便我們知道這一點點概念,現在每年的的幾十萬上百萬人,只要聽過我們的課,知道了這個晝夜更替的概念,我相信率最少會降低一半。(熱烈的掌聲) 
    我們也看到,在座的有男的,有女的,對不對?男人是剛,女人是柔,對不對?我們中國有一句成語叫什么,說明剛柔的關系,叫以柔……剛。(底下很多人回答“以柔克剛”)如果沒有聽過我的課,大家克就克了,聽完我的課之后,我希望在大家的腦海里,能把“以柔克剛”這個詞永遠的忘掉。因為《易經》的觀點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是相伴的,剛柔是相濟的,所以說明剛柔關系的這句成語,正確的答案應該是“以柔濟剛”。我們女同志比較細心,男同志就比較粗心,這正是你可以彌補他的不足之處,所以你不要老是說你的愛人:“你怎么這么粗心,怎么就不能跟我一樣細心?”因為他就是這個特性。我們男同志比較勇猛剛強,力氣大,勇敢,所以家里半夜如果有人敲門,不知道是不是小偷,不知道是不是壞人,這個時候男同志要勇敢地去開門,你不要躲在床上,嚇得要命,說:“老婆,趕緊去開門,我害怕!”(場下觀眾大笑)剛柔是要相濟的,是互相彌補的。抬東西很重,一般都是男人抬,對不對,男同志要主動去做這些事情,所以這個剛柔相濟對我們的家庭生活是很重要的。可是我們看看,現在我們滿世界的人都不懂剛柔相濟,只知道以柔克剛。(全場笑聲和掌聲)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這個剛柔相濟的道理,家庭就會變得更加溫馨,要和諧很多。老公很晚回來,你應該關心他,“老公,是不是工作很累啊,我倒杯水給你喝,我幫你打洗腳水,好不好?”是不是?你要去幫助他,你不要亂想,“哼,這么晚回來,是不是又跟哪個小蜜去哪里了?”(場下大笑)這就是克的思維,老是去想壞的東西,我們現在的人基本上是這樣,這就是剛柔之用。 
    這種應用還有很多,有動靜之用,有大小之用,有善惡之用,因為時間不允許,不能一一的去講,但是大家聽一聽就會感覺到這種陰陽思維的作用,對我們就是很有幫助,而《易經》不僅僅是陰陽思維,他的思想是八面的,叫八卦思維,一個人如果有八卦思維,應該說是很有智慧的。我們下棋的人知道,假設你下棋能夠看到三步到五步,大家想想,他下棋是很厲害的,對不對?如果能提前看八步,可能南寧市的冠軍都是你了,我們很少人能夠看到那么多步的。我們每一個人,代表的都是八個方面。我自己是一個面,我的敵手是一個面,我有妻子是我的一個側面,我有孩子是另一個側面,還有我的朋友是一個側面,所以對于每一個人,首先你的正方就代表四個方面,你的反方同樣有四個方面。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一個方面解決不了,可以找其他方面來解決。這個八卦思維的思想我們好人經常不會用,但是壞人很會用。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有個壞人去行賄,找到,不理他,他會找誰,他會找太太,太太又不理他,他馬上會找誰,找的孩子,找的朋友。這個方面壞人很會用,但是我們好人可能反而不行,要解決問題,找,不同意,完了,走不下去了,這就是不懂運用,不會靈活運用。我希望好人能夠更加會運用這個八卦思維,壞人最好不會用。這個八卦思維很有用,我為什么知道毛主席很懂《易經》呢?毛主席有一首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所以這個八是很有意思的,懂得三八,很了不起,我們的累積法也是三八,三大綱領,八項原則。毛主席編的這首歌,叫《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遵守的就是三八原理。我們以后在別的地方看到有三八的,要小心,這個人肯定是懂《易經》的,你不懂的話要好好跟人家學習。
    更多內容訪問空間。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曾氏易學四柱八字命理學
    下一篇:下一篇:身弱走正印大運事業好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