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
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個小時為一時辰。
23-1 子時 屬于 水 1-3 丑時 屬于 土 3-5 寅時 屬于 木 5-7 卯時 屬于 木 7-9 辰時 屬于 土 9-11 巳時 屬于 火 11-13午時 屬于 火 13-15 未時 屬于 土 15-17申時 屬于 金 17-19 酉時 屬于 金 19-21 戌時 屬于 土 21-23 亥時 屬于 水
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合現代2小時),一時辰有八刻(一刻合現代15分鐘),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合現代5分鐘),一盞茶有兩炷香(一炷香合現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現代30秒),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合現代5秒),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合現代0.5秒)。
除了標準的黃歷計算
其實時辰吉兇對每個人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五行的宜忌不同,簡單的原理就是,比如,忌火的人,不要選擇中午附近的火時辰處理重要的事更有利
每隔兩小時 過一個時辰 從凌晨開始 0點到2點是子時.......依次類推
古代一個時后相當于現代兩個小時,古人又把一個時后分為時初和時正兩部分。時初4刻、時正4刻。這樣一個時辰8刻,一晝夜就是96刻了。
許多文學作品部描述了古代計算時間的方式。如京劇《逼上梁山》中,林沖唱道:“聽樵樓它把三更打”;民歌《嘆五更》中“一呀一更里,月牙正偏西呀……”這說明古代我國人民不是用小時、分、秒來計時,而另有計時單位,這就是時辰與五更。
古代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時辰,共是十二個時辰,十二時雇用天干地支十二個代號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時辰簡稱子時或子牌,相當于今23點到第二天l點鐘。余類推。
清代的皇家對時間的規定更為詳細。《大清會典》中寫道:“凡候時,皆準以晝夜。周口十二時。時八刻。刻十五分。分六十秒,……合晝夜皆九十六刻。析之為一千四百四十分。又折之為八萬六千四百秒。”這樣一來, 1刻為 15分,8刻就是 120分,也就是兩小時,這完全和今天的24小時制相同了。
兩節課了空間
1、口訣一:
夜半者子也,雞鳴者丑也。
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
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
日中者午也,日佚者未也。
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
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2、口訣二:
一二丑未,三四寅申,五六卯酉,七八辰戌,九十巳亥,十一十二子午。
子、丑、寅、卯、辰、巳、是夜里11點至上午11點前的時間,例如子是指夜里11點至凌晨1點前的時間;午、未、申、酉、戌、亥是上午11點至夜里11點前的時間,例如午是上午11點至下午1點前的時間。每隔兩小時為一個時辰。
擴展資料:
十二時辰來歷:
1、子時:夜晚十一時到凌晨一時,此時老鼠最為活躍。
2、丑時:凌晨一時到三時,牛正在反芻。據說也是牛開始耕田的時刻。
3、寅時:三時到五時,此時老虎到處游蕩覓食,最為兇猛。
4、卯時:五時到七時,這時太陽尚未升起,月亮還掛在天上,此時玉兔搗藥正忙。人間的兔子也開始出來覓食。
5、辰時:上午七時到九時,這正是神龍行雨的好時光。
6、巳時:九時到十一時,蛇開始活躍起來。
7、午時: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一時,陽氣正盛,正是天馬行空的時候。
8、未時:下午一時到下午三時,羊在這時吃草,會長得更壯。
9、申時:下午三時到下午五時,這時猴子活躍起來。
10、酉時:下午五時到晚七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窩。
11、戌時:晚上七時到晚九時,狗開始守夜。
12、亥時:晚上九時到晚十一時,此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鼾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