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陣是諸葛亮發明的,八卦陣學名為九宮八卦陣,是一種古代的軍事陣法,相傳為諸葛亮發明。
八卦陣全名為九宮八卦陣,相傳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所創。八卦共分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諸葛亮按照九宮八卦方位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布置,其中暗藏群英、長蛇、臥龍、十面埋伏等陣法。
八卦陣的起源
諸葛亮(181年—234年),三國時杰出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
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現河南南陽)臥龍崗或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后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唐太宗李公衛問對》可以知道中國陣法演變史
黃帝《握奇文》------五陣,握機陣,丘井之法
↓↓↓
姜尚《太公兵法》---太公陣
↓↓↓
司馬穰苴《司馬法》---五行陣
↓↓↓
管仲--------重新整理〈太公兵法〉
↓↓↓
孫武《孫子兵法》-----八卦陣
↓↓↓
諸葛亮《八陣圖法》----八陣圖
↓↓↓
韓擒虎------九軍陣法,即八陣圖的別名
↓↓↓
李靖《衛公兵法》----六花陣
↓↓↓
李勣《衛公兵法》----六花陣
諸葛亮發明的是八陣圖,發明八卦陣的是孫武
諸葛孔明。《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按照九宮八卦方位和五行生克原理布成作戰陣圖,發明了八卦陣。
五行八卦是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沒有切確說明是誰發明的。
五行按照順時針下來依次是: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
八卦按照順時針下來依次是:坤(代表地),震(代表雷),離(代表火),兌(代表沼澤),乾(代表天),巽(代表風),坎(代表水),艮(代表山)。
擴展資料:
五行八卦分為陰陽五行和八卦理論。是古代漢民族的基本哲學概念,是古代的陰陽學說。“五行”具體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一直是中國古代漢族先賢從事各種研究的工具與方法,無論道家、醫家、兵家、儒家、史家、雜家、歷算家都必須精通“五行”。
以五行理論命名始于秦漢時代。當時,主要是把商殷的干支命名法與五行觀點配合而命名。在周秦時代,人們除了有“名”外,還要取“字”,因此主要是以天干配五行,取出名和字來。如楚公子名壬夫,字子千辛,即以水配金,則水生于金,剛柔相濟。
八卦,是陰陽、五行的延續,也或將萬物分作為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和兌。八卦通常運用在方位、測卦、風水等學科上。而最能將八卦發揮得淋漓盡致是梅花易數這學科。
五行八卦的發展與道教的陰陽萬物、有無相生以及道教的道是相契合的,這種契合,就是五行八卦與道教之間的聯系。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在哲學上,道教無中生有、道生萬物的宇宙本體論和陰陽轉化、規律運動的辯證思維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傳統世界觀和方法論。
而五行八卦簡單來說就是古人的世界觀。
古人認識世界,認為大道至簡,萬物都是由最基本的一些成分組成。這就出現了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八卦等分類。
這些分類都是并列的,是從不同角度來分的。行字本意為道,為列。五行就是萬物發展的最基本的五條不同的道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行八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道教
伏羲氏創造的是八卦圖。而諸葛亮的八卦陣應該是由八卦圖演變而來。應該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推斷八卦陣是諸葛亮發明的
八卦有三種,先天八卦出自伏羲;后天出自文王;中天出自衛元蒿。
八卦是什么?
先天八卦與河圖是蓋天派概括天地自然的一種模式圖。
因為蓋天派錯誤的定義了天為陽,地為陰。所以,先天八卦把天(乾)定位在上(南),把地(坤)定位在下(北)。按古人的三種八卦各有所用,但實際上靠哪一種八卦也概括不了天地之自然,說明三種八卦各有致命的缺點!
一、文王為什么要修改伏羲先天八卦
我們先看看先天八卦,伏羲時代認為,“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即天在上,地在下。“天動地靜”即動為陽靜為陰。卦爻以“-”為陽爻,“--”為陰爻,乾是三個陽爻所組成,坤是三個陰爻所組成,所以先天八卦把乾為天在上,坤為地在下。先天八卦即天地對待(天和地對、男和女對)。以“氣終而象變”的說法而言,即事物走到終點(極端)則變向反面,所以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又顯得格外有哲理性。
到了漢代出現了渾天派,并制成了渾天儀,認為“天包地外”,否認了蓋天派天地上下的舊觀點。說明隨著歲月的流逝,人類在不斷的進步。
讓我們深思的是,先天八卦既然是天地對待(定位),但只有冬與夏符合,春與秋位置不對稱。按冬夏位置雖然不差,因乾陽在上,坤陰在下,自然規律是陽 在下可上升,陰在上可下降。那么,先天八卦乾在上坤在下陰陽都不能相交,怎能生出六子(萬物)?又怎能概括大自然之理呢?這就難怪文王制后天八卦了。
至于為什么要有后天八卦對此說法很多,不少學者認為:在夏朝時期,冰雪融化,海水上升,淹沒了大片土地,到處都是水災。到了周朝時,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天地運氣與先天八卦方位不一致,故文王改先天八卦為后天八卦。
二、文王后天八卦與自然之理
以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后天八卦是講流行。“對待者數”指先天八卦而言。“流行者氣”指后天八卦而言。
后天八卦問世后,人們進行了預測,按后天的卦數預測則不準確。然而,用先天的卦數則準確。對此有人認為,先天八卦為體,后天八卦為用。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先后天八卦兩者缺一不可的局面。
文王改了先天八卦,那么,后天八卦和自然規律是否相符呢?
從坎離兩卦的定位來看,文王改后天八卦沒有脫離開先天的老框框。理由是,先天把天陽(火)在上,地陰(水)在下,這里的火與水指乾純陽,和坤純陰而言。后天離火在上,坎水在下,和先天乾上坤下并沒有實質上的區別。也表明后天八卦火在上,水在下。自然中是陽升陰降,所謂“陽升”,只有在“下”才有“升”字可言,若把陽(火)在最上,也就沒有陽向上升的空間了,只是死火。來知德曰:“火在下,動之象;火在上,止之象”。也就是說火如果真的在上,止象死也。后天八卦離在上是死火,坎在下是死水,那么,一個死火,一個死水,還怎么流行呢?
因此,中天八卦出現了,人們對中天八卦又眾說紛紜,也引起了人們對八卦的各種猜測。我對人們的猜測不做評論,只對“理”感興趣。真理是,只要前(舊)者完美,就沒有后(新)的出現。
總之,新的出現,就意味著舊的不足!人類的慣性是,“新”是頂替“舊”或淘汰舊的表現。
讓人百思不解的是:新八卦出現后,舊八卦仍然暢行!也就是說,新的出現了,并沒有淘汰舊的能力,或只能給舊一點補充。最后出現了三種八卦混亂同行的局面。
后人雖然對前人的八卦用折中的解釋為先天為體,后天為用,實際是用先天之數,后天之體,也就是說張三戴的是李四的帽子,否則無效。這就表明先天與后天皆有致命的問題。人們對八卦的研究皆是在傳統的老框框中繞圈子,至今在“理”上認真去考慮的專家學者確少的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