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卦傳
《序卦傳》作為孔子所撰的《易傳》十翼之一,周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哲學專著。是對《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關系的總括。它依據卦名的含義,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個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聯系序列而加以詮釋。
中文名
序卦傳
拼音:
xù guà zhuán
出自
《易傳》“十翼”之一
內容
推衍關系的總括
快速
導航
基本解釋
著作釋名
上篇原文
下篇原文
名次序歌
著作信息
詞目:序卦
拼音:xù guà zhuán chuan
基本解釋
序卦亦稱《序卦傳》。《十翼》中的一篇。說明《易經》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從天地萬物說起,以“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來說明乾坤兩卦居于首位。然后以萬物生長的過程、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物極必反、相反相生的運動規律等解釋其它各卦的相互關系,說明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以“物不可窮,故受之以未濟終焉”來解釋最后一卦“未濟”卦。借助已有的經傳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義,以兩卦為一組,用對立統一思想,試圖將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關系鏈。其采用的基本上是以偏概全的方式,不能以此完全代替六十四卦卦序思想,但其本身的思想觀點仍值得研究。成書年代或言約在漢代宣、元之間,或言約在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間。一般以為晚出,遲于《彖》、《象》、《系辭》等。
著作釋名
《序卦傳》作為孔子所撰的《易傳》十翼之一,周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哲學專著。是對《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關系的總括。它依據卦名的含義,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個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聯系序列而加以詮釋。
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稱周文王的作品為《周易》。
《周易》亦稱《易經》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于孔子,具體成于孔子后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望采納,謝謝!
《易經》又稱《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相傳為周文王所著,成書于周代,故而稱呼《周易》。
周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對先秦諸子百家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整個封建社會里,凡是有成就的學者,無不研究過它并得它的啟示。然而,《周易》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誰呢?這是數千年來人們爭論不休的謎題。
《周易》三圣說的人認為,《周易》中《易經》與《經傳》兩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經》本身為證,其《系辭下》自稱庖牲氏王天下,仰觀俯家,始作八卦。《史記一·太史公自序》也說:伏羲純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傳》中則進一闡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紀》則記載:“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卻抬出孔圣人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仲尼弟子列傳》則進一步佐證曰:“孔子傳易于瞿”。
繼承和拓展這一說法的是馬融和陸續,他們認為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這是定論。只是他們把傳說中的伏羲剔除了。與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認為《易經》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讀易的時候,必須把這三個人的易區別對待,不能混為一談。
孔說與非孔說。持這一說法的人,長期以來,圍繞著《周易》究竟是孔說還是非孔說這一問題爭論時間最長且十分激烈。一派認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屬;另一派則斷言:《周易》與孔子毫不相干。
這種爭論起源于漢代。根據《周禮》記載,周初,《易經》有三種本子,一名曰《連山》,二名稱《歸藏》,三名為《周易》。前兩種在漢代已經失傳,只有《周易》在民間流傳。漢武帝時,曾設置以調易》為首的五經學館,一些“五經”博士用當時通行的隸書重新整理撰寫經書,使得新版《周易》在社會上廣為傳播。這在當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下,孔門傳人認定《易經》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歷史條件的。所以,都在此書中冠以“子曰”字樣。這一派即是后人所稱的“今文學家”。
但是,以先秦時代留下的篆書書寫的經本為正宗經典的“古文學家”,他們則認為,《易經》居首的五經皆周舊典,一是先王留傳下來的典章制度的匯編,孔子未出,何以作經?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撰寫《易意子問》,文中說。,《易經》中的《文言》、《系辭》《雜卦》等篇與孔子根本毫無關系。清代學者龔自珍則進一步論說:“仲尼未生,先有六經,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來,這種爭論愈演愈烈。堅持孔說“今文學家”觀點的學者皮錫瑞認定:“一當知經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經;二當知漢初會古未遠,以為孔子作經說必有據”。康有為更是一錘定音:“凡‘六經’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刪述者,誤也”。康圣人連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認。
持非孔說的古文學家也不甘示弱,以錢玄同為旗幟,奮起反擊,他精心考據,層層批駁,結論說:“孔丘無刪或制作‘六經’之事。”針鋒相對沒有絲毫調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這場爭論中,獨樹一幟。他認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連讀也沒有讀過《周易》。他說,《論語》中關于孔子“五十以學易”的話,魯語“易”字也作“亦”,不足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現的“子曰”非孔子而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斷《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門人之手,并認為《周易》可能是戰國前楚人馯臂弓匯編成冊的。
此外,還有些學者根據《周易》的思想觀念來爭論《周易》作者。馮友蘭先生著文說,《周易》與《論語》的哲學觀點截然不同,從而否定《周易》為孔子所作。蘇淵雷教授則認為,馮先生的論說,就事論事,綜觀兩部著作就不難看出《周易》與《論語》的思想如出一轍,因此很難說孔說派的論點沒有道理,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就記載了孔子與弟子研討易經的情況。
非孔說的學者仍不同意孔說學者的意見。黃永年先生認為《周易》屬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類雜著,其作者誠如顧頡剛先生所說:“著作人無考,當出于那時掌卜筮的官”。他還說,“十翼講點哲理,可算哲,上下經則本是蓍占用的卦辭、爻辭,嚴格地講已涉及民俗學而并非全是哲,當然更不能算文史”。結論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鏡池同意這一觀點,他說:“《易經》卦,爻辭是編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與筮人”。《易經》的作者“不是一個人,姓名不可考”。宮哲兵的觀點與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邏輯研究的方法,從其傳授路線和發展過程分析,認為《周易》是以鄒魯文化和荊楚文化為背景,同時承受三晉與燕齊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匯流與結晶。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尚未有定論
作者:伏羲氏
這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占術原著,也是中國傳統思想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
易經這部書,古時稱為周易或易。“易”字是由晰蜴的象形字所演變而成(含有變化之意);而周易所代表的意義則有兩種,一為說明“浩瀚宇宙中所產生的變化”,一為“在周朝所滸的易占之書”,另外易經一詞乃是在宋朝以后才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