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gānzhī)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分析如下:
1、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
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天干和地支這樣組合完,開始新的一輪時正好是六十年,所以是六十年一個輪回。
擴展資料
干支紀年傳說出自黃帝時代。實際是萌芽于西漢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以后。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可是,這就是歲星紀年, ?歲星是顆真實的天體所以用歲星所在紀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歲星約85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劉歆提出)。此時,干支紀年也有使用,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
由此知,西漢時期的干支紀年存在與太歲紀年轉換的一些混亂。到東漢時,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樣。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從此干支紀年固定下來,并一直延續至今未再混亂。
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紀日的表現方式起源于夏代,商周沿襲,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牛骨殘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干支紀年法
其實就是以庚子年為基礎,每60年就會出大事。庚子年必有大亂是因為人們太過于而已。
天干是十個,地支是十二個,干為主干,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
應當是一起出現的。在商朝開始出現天干與地支配和用以紀日,使用干支紀年要更晚一些。
天干的次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地支的次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配合的記年順序為60年一個輪回,具體的順序為: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中國古代是以甲子來紀年,一甲子一論。在命里學里也是如此
三h十y而立;四十n不k惑;五p十c知天c命;六1十p花甲;七b十m古稀;八u十k九b十a耄耋;一w百期頤 xp甙遷·eqБkz楔i幄ヱam廿p甙遷·
這就像中國常用到的幾個數字一樣,沒有幾個人能夠完全說明或者解釋透;中國人常用的數字:108、60、12,還有引申的54、32等等